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诗歌研究 >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时间:2015-11-15 09:21来源:未知 作者:行之 点击:
诗歌有没有标准?当然是没有某种官方标准的。读书的时候考试有标准,六十分为及格,少一分都不行。上班的时候打卡有便准,八点半上班,晚一分钟都算迟到。但诗歌的标准怎么定?什么是好的诗歌,什么是差的诗歌?这好比给美女定标准,大多数人认定的标准是长

诗歌有没有标准?当然是没有某种官方标准的。读书的时候考试有标准,六十分为及格,少一分都不行。上班的时候打卡有便准,八点半上班,晚一分钟都算迟到。但诗歌的标准怎么定?什么是好的诗歌,什么是差的诗歌?这好比给美女定标准,大多数人认定的标准是长腿,细腰,翘臀,也有人的标准着重的是肤白,眼黑,唇红,甚至更有人的标准提升到健康,大方,善良这些概念上。但即便是标准再多样,它们也是有共性的。有个保底的标准。能称得上美女,起码的标准是相貌端正,身材匀称。相貌都不端正的,拿什么美?腰围和胸围相等,自然很难美得起来。至于内在美,心灵美,那都是另外一码事。

 

诗歌也一样。先别说多有内涵,多有哲理,多有高度。一首好诗,首先得过硬指标。诗歌的保底标准是什么?其实也是八个字:相貌端正,身材匀称。诗歌的相貌是指词句,身材是指结构。词句起码要通顺,没硬伤。结构起码要完整,不只是靠回车键来完成。在唐诗里,即便是三流的诗作,随便翻出一首,都能达到这基本标准。但现代诗显然被玩坏了,谁都敢写,随便翻几首,很多连基本标准都达不到。

 

以前遇见过一些所谓的诗人。逢人就说,我平常特爱写诗,动不动就找人探讨诗歌。然后我去要几首来看拜读一下,很多基本就是几句白话押个韵,按照这种写法,光是我这个不太懂写诗的人,一天都能写出本诗集。我便常常想,诗歌就真的没有标准吗?即便是没有大众的标准,我起码也可以制定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吧。这就好比定义美女的标准,有人喜欢长相清秀的,有人喜欢长相甜美的,有人喜欢丰乳肥臀,但也有人偏偏就喜欢平胸的。根本没道理可讲。不是说有九头身,有水蛇腰的就一定是美女。也不是说,有文采的,有内涵的就一定是好诗。给诗定一个标准,即便定得不尽人意,也比完全没有标准要好得多。

 

以前教科书上,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告诉我们好诗就是有三美,语言美,建筑美,音乐美。这就像是拉出个模特来,告诉我们,美女有三美,腿长,腰细,臀翘。貌似有道理,但也一直在误导人们。模特身材是好,长得也不错,但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成分太多。偶尔看看还可以,盯着看,十分之后就会审美疲劳。三美的诗歌也是,有些人写诗,朝着三美去写。乍一看还不错,再仔细一看,和台上模特一样,表演的成分太多。秀辞藻,秀文采,秀典故。这种诗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别人,作者是会写诗的。

 

会写诗,和会写好诗,是两码事。台上的模特即便再妆容精致,婀娜多姿,也比不来寒冬街头,你心仪的姑娘,那个不经意的回眸一笑。表演得再好的诗,其实比不来动人心弦的一句话。余光中翻译萨松的诗《于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觉得最适合形容于诗歌。诗歌不是猛虎,它之所以动人,并不是靠雄辩,靠逻辑,靠观点。这些都是其他的文体更能胜任的。诗歌的字体容量最小,它靠的是四两拨千斤的,靠的弱弱的感动,弱弱的灵性,靠的是细嗅蔷薇般给人的体悟,像一根看不见的针,刺中人心最深的地方。扎出一滴血,一滴泪来。那么它的力量比猛虎更具有杀伤力。

 

什么是好诗?要给诗定一个好坏的标准,不妨先回到一个基础的问题面前。什么叫诗?

 

2011年的3月,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安庆旅行,上海子的墓前凭吊。这是我第一次,除了对自己的亲人,祖先以外,进行的凭吊仪式。说起来,是为了一个有些书面化的理由:诗。我当然知道,到了现在这样的时代,很少人会关注诗。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逛当地的书店,我也清楚的知道,这年头即便名声再响的诗人,诗集都不会卖得很好。这不是个读诗氛围很好的时代,无论你用什么理由来解释。

 

诗,是什么?

 

我有时候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很长时间没有答案。后来有一天晚上,我试着把“诗”这个字拆开。拆开之后,左边是一个“言”字,右边是个“寺”字。言代表说话,表达,而寺可以理解为寺庙,净土,没有欲望的境地。那结合起来,诗就是人身在寺庙里讲的话。那寺庙里谁在讲话?多是和尚和香客吧,他们会讲什么?当然是诵经和祈愿。再一想,其实那些就是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经文,也是诗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诗句,也是祈愿。

 

一个人如果让他去寺庙上说话,对着佛像,对着菩萨,对着青灯黄卷,在这样与世无争的环境中。他会说什么?会说房子,车子,票子,女子?我想多半说的是愿望,平安,健康,人生,憬悟,以及梦境。这不正是诗么,从红尘中来,滤除红尘,发出心的声音。这样干净,灵动的诗句,即便毫不华丽,亦触动人心。

 

在寺庙里,即便是我奶奶,外婆。也能作诗了:

 

《祈愿》

愿我佛,菩萨

保佑我孙儿,外甥,子女

出门吉利,鬼神不侵

愿我家人平安,健康

我在此叩头,烧香

惦记佛与菩萨的大恩

求众神保佑,消灾解难

 

我的奶奶,外婆,懂诗吗?半点都不懂。但她们在寺庙里亦能出口成诗。即便这不是做工精细的诗,但依旧让我触动。在我看来,好诗有三大要素,其一,有动人的细节。其二,有饱满的感情。其三,有艺术性。如果三项必须拿掉一项,首先舍弃的是第三项。在前两项足够好的情况下,第三项偶尔可以缺席。但前两项永远都缺一不可。

 

无论是诗经,唐诗,还是现代诗,好诗永远都有动人的细节。这细节有的明显,有的隐藏,有的在话里,有的在话外,但一定是有细节的。没有细节的诗,即便立意再高,做工再细,都缺风神。明眼人一看便知。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一个母亲问儿子,天都黑了,你怎么还回来?这句诗简单如水,没内涵,没立意,也没高度。但暗藏了个极好的细节,一种母亲对儿子挂念的语气。天都黑了,你怎么还不会来?光一句,就能让人想象出一个母亲望着门外遥遥的夜色,对着空气,自言自语的发问。仅仅是一个日常的细节,饱含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怜。所以我觉得这句诗极好。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这是郑愁予的名诗,到处是细节。“不揭”是细节,“紧掩”是细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名诗,其中“举头”是细节,“低头”是细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的名诗,即便只有一句,其中“给”是细节,“用”也是细节。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这种句子,只有讲叙,没有细节。不算诗。

 

“大国泱泱,威震八方”这种句子,只有口号,没有细节。更不算诗。

 

看古人的诗。李白的诗像是美妙的剑法,优雅,灵动。杜甫的诗像是高妙的刀法,朴厚,沉凝。高适的诗像是霸道的枪法,雄浑,野烈。李商隐的诗像是奇特的鞭法,飘逸,诡秘。白居易的诗像干脆的棍法,简易,有力。王维的诗像是高明的轻功,轻盈,空明。而李贺的诗则像偏门的暗器,精巧,奇谲。

 

他们的诗,不管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细节,情感,艺术,三大要素,从不落下。而看待现代诗——其实所谓现代诗只是古诗多了很多不同的结构而已。面子看起来古今差异一眼便知,但里子里其实从始至终都是一样的。我总认为,写诗要往回写,往唐诗靠拢。因为唐诗有确切的标准。写五言还是七言,写律师还是绝句,韵律上,字数上,都是有标准的。有了标准,就能分出好坏来。就能把那些连韵都压不准的句子挡在门外。而且字数有限,写得出来就写,写不出来就放弃,有限的字数比的是无限的才气。写完之后,一个字就不能改。字字如金,尽得风流。

 

而现代诗,任何标准都没有。把一句话断开来,也可以像是首诗。于是便有了浑水摸鱼,各种假冒的诗人。而且有各种的解构、解析,各种主义、手法,来镀金,来自圆其说。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句子都能说出一大堆“揭露现实,暗藏讽刺”等忽悠外行人的说法。乌青体,梨花体,写句白话然后往艺术上靠,各种复杂的理解,解读。你说它不好,还有人说那是因为你不懂。但其实诗歌哪有那么复杂。好诗跟好看的姑娘一样,即便你腿不长,腰不细,胸不大,但只要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有一项优点发挥到极致,走哪都能迷死人。

 

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好看的姑娘,大家都认出来的情况。那些写得云里雾里,作者自以为是的好诗,就像是化妆化到走样的姑娘,粉底厚得看不出肤色,眼影化得看不出眼皮,别人看不懂,也就不爱看了。别人说她不美,她还撅着嘴说你没品位。好诗确实是有一半是普通人读不懂的。李商隐的《无题》,一千多年下来,都没人敢说读懂过。但大家都说这是好诗。读诗未定就一定要懂。其实没准写诗的作者自己都不懂。有些诗,你读它,本身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触动,那么有这种感受就足够了。非要追问诗里在讲什么,永远都问不清。

 

《春》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像冯唐这样的诗,有细节,有感情,有艺术性。诗意浓郁,表达也极度明确。这样的诗可以赏心悦目。但还有的诗,它写得极为平淡,没有明确情感指向。留下无限的解读空间。譬如顾城的: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着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这首诗在讲什么?谁也说不清。它本身在营造一个情境,诗人自己在这个情境里,像是在表演一场哑剧。他不说话,只表演。他把他的感情投射到几个动作,几个细节里。用他主观的视觉来承载情绪。这首诗里,顾城形容小巷,弯,长。这是他选择的形容词。他刻意强调,没有门,没有窗。为什么?他不直接告诉你。然后他说,他拿着旧钥匙,敲厚厚的墙。为什么钥匙是旧的,墙还是强调是厚厚的?他也没有告诉你。这一类的诗,像是中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几笔,留白极大。但重在意蕴。至于留白处的空间,他留给读者去填塞自己的思维。

 

这种到了一定层次的诗,绝不会想着去表演,去完成三美,去哗众取宠。它要的,是给读者一盘残棋,怎么下,看的是读者的本事。

 

海子的诗,其中有一首相对冷门的诗作,我从第一次读就很喜欢:

 

《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

我坐在中午,苍白如同水中的鸟

苍白如同一位户内的木匠

在我钉成一支十字木头的时刻

在我自己故乡的门前

对面屋顶的鸟

有一只苍老而死

 

是谁说,寂静的水中,我遇见了这支苍老的鸟

 

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

如果不是因为时辰不好

我记得自己来自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

或者让我的脚丫在木匠家中长成一段白木

正当各自或者水中的鸟穿行于未婚妻的腹部

我被木匠锯子锯开

做成木匠儿子的摇篮,十字架

 

但我很明确表示根本读不懂这首诗。尽管我可以去看别人的解析,解读。但其实都没用。别人只能提供启示,但不能提供答案。这首诗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有极其冷静的口吻,他像是在讲述一个梦境,一种失落。但他讲的太过于冷静,太过于淡定,所以你感觉不到那种过分的沉重。他所写的苍白的鸟,像是实物,又像是意向,投射着他的情绪,甚至等同于自己的化身。这首诗语言没有多美,建筑美、音乐美其实都谈不上。但它本身散发着一种神秘,幽冷的诗意气质。你或许不懂,但这种气质,看一眼,跟着这句子的节奏,就感觉到了。

 

读诗是件极其主观的事情。它感受重于分析。就好比你看一个姑娘,第一眼,你不可能完全知道她的身高,三围,年龄,学历,但你可以感觉,她有没有吸引你的气质。你几乎一秒钟就能分辨出来。读诗也是一样。第一眼看着不顺眼,怎么分析,都很难顺眼下去。大部分诗一分钟就可以读完。在这一分钟里,其实你不是在揣测它的含义,思想,立意,你首先感受的是它的气质。好比上好的文言文,古诗词,没有注解,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但它那种扑面而来的气质,好与不好,在没有懂之前就可以认定了。

 

我最讨厌的诗有三种,第一种是明明可以四句写完,结果写了八句。第二种是动不动用“啊”来抒情。第三种是只顾表达,完全无视形式的。第一种不够精炼,第二种太做作,第三种还不如直接写日记。在我眼里,最上乘的好诗,一定是擅于藏,冷静,克制的。藏,是诗奥义所在。为什么唐诗都只有几十个字,但写得气象万千。因为它们擅于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一句话,就藏了整个时代的战乱之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就藏了整个世道的兵荒马乱。好诗擅于藏,只说一个细节,然后一个细节里藏了无限的事件。所以唐诗虽短,容量无限。

 

在我看来,好诗基本不用感叹号。我凡是看见诗才四句,有三句就带感叹号的,一律不看。

 

因为我觉得好诗应该够冷静,即便是讲叙再惊心动魄的一件事,它也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如果要靠感叹号来加重语气,那证明语句本身缺乏力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够雄浑,但书写的极为冷静。李白甚至用了个“疑”,简直冷静得让人佩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足够大气,但书写依旧很冷静,李白甚至淡淡的说“君不见”。这些情节,放在三流的现代诗里,就是“啊!瀑布飞流直下奔腾若马!”、“啊!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多么气势雄浑!”境界的差距,判若云泥。

 

真正的好诗擅于克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得很克制,写到“来不来喝一杯?”就收笔了。但其实如果要写,可以写的内容还多了去,可以写怎么对面而坐,怎么喝酒,怎么吟诗,怎么赏雪,怎么送客。但作者都不写,他写完这一句,觉得风韵到了,即刻收笔。反而留下更浓的诗意。“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写得也足够克制,写两个老朋友见面喝酒,可以写的内容也多了去,这么些年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故事,何从何从,但作者也都没写。只写了“一举累十觞”,一切都在酒里,无需多说。

 

把一件事讲清楚,并不难。把你一件事讲得非常不清楚,就更容易。但要是讲得清楚,又有玄机,就不容易了。古人画水墨画,画山就一道横,画太阳就一个圈。始终讲究的是意境,而不是写实。诗歌也是。意境永远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至于杜甫诗中藏史,王维诗中藏佛,那是他们各自的功力和追求。但诗歌本身的灵性,并不会因为藏里历史,藏了佛,就一定变得伟大起来。诗歌并不排除功能性和承载性。但说到这两样性质,显然长篇的文章纪录更具有优势。

 

写诗不是比字多,也不是比谁把一件事情写得更详细。诗不是小说,不负责前因后果。它只负责提供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让读者顺着这条线索发现设置好的风景,故事。这像是一个寻宝游戏,你得给地图,关键的信息,然后剩下的事是读者的。但有的诗糟糕的地方就在于,让读者来寻宝,结果地图画得太差,结果谁也找不到他的宝藏。

 

总结来说,我认为好诗的标准。第一层,保底的标准:相貌端正,身材匀称。第二层中等标准:有细节,有感情,有艺术性。第三层高等标准:藏,冷静,克制。现代诗里面很少能达到这些全部的标准。所以我现在并不是太喜欢读现代诗。最有灵性和天赋的,海子,顾城。他们的诗让人倾倒。有人说,海子之后无诗人,并不是没有道理。现在的诗,胡来的多,能算是精品的少。写诗的人给自己太多的解释,理由。太多人把自己的诗标榜为“普通人是看不懂的”,一边要迎合,一边又孤芳自赏。

 

但我总认为好诗是有生命力的。创作出了它,它就像是水,流去哪里,是大江,大海,还是小溪,自然有它的命运,契机。诗人写完了,就等于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这首诗怎样去浪迹天涯,怎样去爱恨情仇,其实有了它自身的命运。海子写“起风了,太阳的音乐,天阳的马”。这真是首极好极好的诗。虽然极短,但把风听成太阳的音乐,把风看成太阳的马,是多么富有得天独厚的诗意。也有仓央嘉措的诗翻译完后近乎古诗“曾因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简单,但又让人着迷,不是在说高大上的禅意,而是在讲一种人心的矛盾,这矛盾,和每个人的距离,随时可以贴近。

 

一首好诗就像是一棵树上的一颗蝉蜕。金蝉脱壳后,留下一个蝉蜕。它静静地藏在树林的某棵树上。你去看它,它里头的蝉早已经飞走。夏天过去了,秋蝉归隐。你再听不见蝉鸣,但你仍旧可以透过这一颗蝉蜕,知道这蝉从前大小,模样,从而知道逝去的夏天曾有千千万万只蝉来过。它们鸣叫,见证了整个夏季。

 

好诗就是这样,留下秋蝉的壳,让你去追溯整个夏天。诗人把读者带到诗的世界,然后自己又抽身离开。至于读者怎么游览,怎么回去,全凭他们自己去。

 

最后,我愿意以一首我朋友的诗结尾。写这首诗的,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位诗人。在我眼里,诗人二字不是标签,而是一枚勋章。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能拿到这枚勋章。这是一首绝美的情诗。它符合我所说的三层标准。它不仅相貌端正,身材匀称,还有细节,有感情,有艺术性。也有藏,有冷静,有克制。我想,人们需要读诗,是没错的。但前提是,读的要是好诗。

 

《冬夜里守候》

诗:吴旭

 

亲爱的

我不愿深夜中那盏灯火

是你黑色眼睛

亲爱的

我不愿小塘底沉默的碎月

是你汹涌的柔情

 

亲爱的

零点击碎了春花之梦

冬月见证了你漫长守候

我不愿你在冬夜里憔悴

我不愿你在烟火里沉沦

 

亲爱的

我默默在子夜穿梭

聆听你的守候

愿你淋漓的真情

是美丽安详的梦

是娇美甜睡的星

是温热 幸福的魂

 

亲爱的

我不愿意冬夜里你憔悴

我不愿意烟火中你沉沦

 

 

 

行之:简书原创作者,简书ID:雪吹桃源。90后媒体人,作者。新浪微博 : @雪吹桃源 ; 微信公众号 : 剑烫月光(jiantyg)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