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文学评论 >

中国网络文学节《文不成文,诗不成诗》

时间:2016-10-21 12:05来源: 作者:晓风 点击:
无韵不成诗。那些连最基本的押韵都做不到的所谓的诗歌,我实在是不敢恭维。
    文不成文,诗不成诗 胡适先生在《谈新诗》中提道:“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所以,他率先倡导以白话写诗,主张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不拘格律的观点,从而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 也许是当时社会的动荡,并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如现在这般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胡适先生才提出以白话写诗,并且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这么一来,那些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也就可以随口吟咏出一首新诗了——见到长在石缝里的小草,陡然诗情大发——“石缝里的小草,历经风吹雨淋,不畏刺骨寒流,不惧灼灼烈日,顽强地生长着,以它的方式,活出属于它的高度,活出属于它的意义!”

    嗯,这样一来,只要再把这一段话分成许多行,便是一句正能量满满的诗歌了: 石缝里的小草, 历经风吹雨淋, 不畏刺骨寒流, 不惧灼灼烈日, 顽强地生长着, 以它的方式, 活出属于它的高度, 活出属于它的意义! 如此一来,类似于这样的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的新诗,便一传十、十传百,以瘟疫散发之势,迅速地传播给当时惶惶然不知何去何从的人们,若烈日之辉,照耀着当时人们暗淡的心。所以当时五四运动那些活动,之所以搞得如火如荼,因为有着那些新诗在激发着人们的思想。哪管你是工农还是商贾,哪管你有没有文学底子,随口一吟,便是一首新诗,即使只是星星之火,然众志成城,照样可以燎原! 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是用新诗在战斗,即使是浅显直白的文字,但依旧可以直指人们灵魂的最深处。并且当时如果写那些晦涩难懂的诗词,恐怕那些没什么文学底子的人,别说看懂了,人家连看的兴致都没有吧。但是,时代已然不同,如今若是再写那些不拘泥于韵律的诗歌,未免显得低俗了吧。

    所以后来以闻一多先生、徐志摩先生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应势而出。他们不满于“五四运动”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的特有韵味,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是的,散文化。其实细究当时那些新诗和现如今一些人写的所谓现代诗,其实在我看来,无非就是拿一篇散文的一两段来分成了很多行来写。而且,最令人头疼的是,分行就分行嘛,至少读起来也没什么不便,可偏偏有一些人兴起了一场强行断句分行的风波。明明一句话还没写完,偏偏就留在下一行继续写,看着实在是凌乱。 自古以来,杂言诗并不少见,诗仙李白便是一个擅写杂言诗的例子。所以,不拘泥于格式这一主张倒是可行,但是,能否分行时等到一句话完了再分?人家是杂而有序,你是乱而无章。比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据说,现代诗的分行要求有五点——一者,句意表达已完成;二者,可独立存在的意象;三者,足够展现某种语气势态;四者,特殊和特定时间、人物或事件的交待完毕与完结;五者,作者重点强调的一个特别词汇。 再说回《雨巷》这首诗。“独自”,是的,不用强调了,我知道你是一个人的,嗯,那个姑娘也是一个人,所以孤男寡女、干柴烈火是吗?“悠长”,真是够了,我读得很是郁闷——能不能干脆点!若是这般,那我前面写的那首《石缝里的小草》,是不是可以改成这样: 石缝里的、 石缝里的小草, 历经风吹雨淋, 不畏 刺骨, 寒流, 不惧, 灼灼, 烈日, 顽强地、 顽强地生长着, 以它的方式, 活出—— 属于它的、 属于它的高度, 属于它的、 属于它的意义! “石缝里的”那里断开,是为了强调小草生活的恶劣的环境。“不畏”那里断开,是为了强调小草那不畏惧的精神,下面的“不惧”亦是如此。而“刺骨”那里断开,是为了特意说明寒流是怎样的寒冷!下面的“灼灼”亦是如此……好吧,我实在是扯不下去了。若真是这般读,中国怕是得千万个人口吃吧? 至于《雨巷》这首诗,依在下之见,不妨改成这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嗯,这下看着顺眼多了,读着也顺口多了,不用再磕磕绊绊的了。格式言罢,再来谈谈韵律的问题。 前面已然说过,徐志摩先生那群新月派的人提倡新格律诗,并且认真地探索。诸位可以读读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是不是觉得朗朗上口?这便是押韵的妙处所在! 是的,押韵。正所谓无韵不成诗,自先秦那时起,历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诗篇,哪一首不是都严格地遵循着韵律来的? 当然,古时候的人写的诗并不全然是押韵的。因“苦其苛细,合而用之”,所以无论是《诗经》里的,还是《唐诗三百首》里的,都可以找得出不押韵的诗篇。 因时代的问题,所以当时胡适先生提出要突破韵律的束缚,这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值得大力推行的。然而,若是现如今再遵循那时的写诗方式,未免就显得泥古不化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地一昧照着古时候的韵律来作诗。平仄方面,若不是用于歌曲方面,倒无须在意。至于韵脚,我们也不能再照搬古时候的韵律。有一些字的发音,在古时候是押韵的,但如果在现在用普通话读起来,倒又显得不押韵了,毕竟时代不同,语言方面显然也是有区别的。若再按古时候的韵律,严格来说,还得分“一东韵”、“二冬韵”等等好多种韵呢,明明是同一个韵脚,却又不能通用,岂不束手束脚得令人憋屈?若如此,那就真的让现如今的人也“苦其苛细”了。 所以,古韵是古韵,今韵是今韵,当然谁如果古今韵混用我也不说什么,毕竟也是押韵的,虽然感觉怪怪的,但貌似也没什么不可的,只是我还是那句话——“合而用之”。 有一次我批评一个人写诗一点都不押韵的时候,他狡辩道,他向往的是李白的那种豪放不羁的风格。也是无语了我……拜托,人家李白的诗风确实奔放,但人家是很潇洒的奔放好吗?哪像你这般,活脱脱一个邋遢的疯子。 写诗嘛,确实是得追求那种自由奔放的诗风,当然,也不能奔放得没有形象,所以咱们不能把中国传承千年的韵律给丢了是吧? 而在韵律方面,在新月派之后,又出现了韵脚诗——每一行的结尾均需押韵——方文山的作品便是典型的代表。方文山的这种素颜韵脚诗,倒是有点类似于柏梁体的古诗,但又自由了许多。 诗的创新,就得这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奔放,但不能散漫;要自由,但不能乱来! 所以,我们写诗不能写得给人一种就像是从散文的某一段摘取出来的感觉。散文是散文,诗歌是诗歌,这得分清楚。这要是写成那种文不成文、诗不成诗的诗歌,这像什么样子啊是吧? 而诗歌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向着歌词的方向发展。

    在先秦时,《诗经》里的那些篇章,可不就是用来唱的吗?而再说回现在,我就特别赞赏那种把诗歌改编成歌曲的做法,比如《当我老了》、《见或不见》、《蜀道难》这些。诗词这东西,我们在严谨的同时,更要懂得“玩”。 高中时,同学们背《蜀道难》这些长篇诗歌的时候,基本都是死记硬背的。我就不同。我在考试的时候,出到了这题,我是直接低声哼唱出来的,而且还记得很牢。 在《中国好诗词》的这个节目里,就时常会有明星关主上台演唱诗词。给古典诗词,附上动听的旋律,岂不美哉?现在许多人写歌词就会引用古诗词,我觉得就挺好的。

    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写歌词,写得就和现代许多人写现代诗一样,乱七八糟的,硬是把诗歌的天地搞得就跟现在的自然环境一样——不堪入目!且不说你写的意境如何,至少,得要看得养眼吧?别说什么内涵和气质,不修边幅就是看着令人生厌。 “不修边幅”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不拘小节,后来用来形容不注意衣着和容貌的整洁。我看说的便是现在许多的现代诗。说好听点,这是不拘小节,自由奔放。但抱歉,那是之前,这不是胡适先生的那个年代了,搁在现在说,呵呵——乱七八糟——文不成文,诗不成诗,成何体统! 中国的诗歌要发展,要创新,但得搞得像模像样,不能瞎搞,若这种“文不成文、诗不成诗”的所谓诗歌再不鄙弃,执意如此,我觉得你们倒是可以开创出一个新的体裁——散句! 而对于写散句的那些人,最后恕我说一句: 道虽同,恕难同谋同归!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晓风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6-10-19 20:10 最后登录:2016-10-25 08:10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