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研究 > 楹联研究 >

近代楹联名家张伯驹

时间:2017-08-26 18:00来源:未知 作者:未名 点击:
张伯驹(1897-1982),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对于中国楹联艺术,张伯驹有《中国对联史话》、

   张伯驹(1897-1982),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对于中国楹联艺术,张伯驹有《中国对联史话》、《素月楼联话》等楹联专著行世。

    天津楹联考察文物古迹

张伯驹所撰《素月楼联语》,所收楹联其妙无穷。书中收有几副天津楹联,对考察天津文物古迹颇为有益。

其一,天津李鸿章祠,袁世凯联云:“受知早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张伯驹先生断为“其幕僚阮忠枢手笔”。李公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当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主持修建。祠堂共占地约2万平方米,仿照其家乡安徽的建筑风格,规模宏阔,装饰华美,整体性强,且又富于变化,堪称天津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后来,祠堂改为学校。后又几经扩建、改造,除院内一八角亭迁至宁园,由潘龄皋撰写的《天津李文忠公祠堂附祀记》等石碑曾移至市历史博物馆邃园外,其余建筑已无存。那副楹联原物已无法寻觅。

其二,天津直隶总督署大堂曾有联云:“赐履先群牧,维屏翼上都。”

张伯驹先生评曰:“语极典庄,联书于李鸿章任内。”并说:“辛亥间,余尚见之。”清末年间的直隶总督衙门在现今的金钢公园和第二医院一带,这里曾作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戊戌来津检阅新军的行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将总督衙门由侯家后迁到此地。1912年即武昌首义的转年1月27 日,由革命党人发动的天津起义就是在这里爆发的。张伯驹所说“辛亥间”,即1911 年天津起义的前一年。天津起义后几经沧桑,此联也已踪影难寻。

    一副对联起死回生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书法真迹;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均被视为中国书画历史上的“无价之宝”。1956年,这两件作品都由大收藏家张伯驹无偿捐献给国家,然而在文革中他却衣食不保,险些饿死,后来一副对联挽救了他的命运。文革期间年已古稀的张伯驹被下放,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饭也吃不饱。正当走投无路之际,刚好遇上陈毅将军的噩耗,于悲痛中写下一副长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四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上联);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独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下联)。”

刚巧在八宝山开追悼会之日,毛主席突然命车前往吊唁,在灵堂上见到此挽联,停留片刻,并向周总理问询为何人所写,周总理以实情相告,毛主席当即指示办理其工作问题。十几天后,中央文史馆的聘书就送到了,一副对联瞬间改变了他的命运。

(责任编辑:秋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