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国文学 > 名家名作 >

人人都爱奥斯汀,感情不要埋藏得太深

时间:2017-07-28 00:55来源:未知 作者:未名 点击:
1817年的今天,41岁的简奥斯丁在温彻斯特逝世,今年是她的逝世200周年,很多地方都举办了纪念活动。 英国将正式发行以她为肖像的新版10英镑纸币。而在世界范围之内,女性作家的头像登上钞票,可谓屈指可数。 而我们则请来了毛姆、伍尔夫、刘易斯、布鲁姆等作

1817年的今天,41岁的简·奥斯丁在温彻斯特逝世,今年是她的逝世200周年,很多地方都举办了纪念活动。

英国将正式发行以她为肖像的新版10英镑纸币。而在世界范围之内,女性作家的头像登上钞票,可谓屈指可数。

而我们则请来了毛姆、伍尔夫、刘易斯、布鲁姆等作家相聚在这个重要日子里,一起纪念她,也为所有热爱奥斯丁的读者们解答一些关于奥斯丁的传闻。

Q1

作为“毒舌”作家代表,毛姆先生怎么看待奥斯丁作品里的“刻薄”?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有《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在中国的屏风上》《刀锋》

简·奥斯丁语出惊人,极富幽默感。她喜欢笑,也喜欢逗人乐。要求幽默大师将心中所想留给自己,这未免是强人所难。天知道,有时候为了展示喜剧效果,就不得不故意设下一些小圈套。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经不起仔细探究。简洞察人世间的荒诞不经、虚张声势、虚情假意。在她眼里,这些现象丝毫不惹人生气,倒是十分有趣的素材。她喜欢交朋友,从不说伤害朋友的话,她觉得和姐姐议论这些滑稽事无伤大雅。在我看来,即便是她那些最尖酸刻薄的俏皮话也没有丝毫恶意。她的幽默来自她准确的观察与坦率胸怀,这也是一切幽默的源泉。

Q2

百年前的奥斯丁小说对于如今人们最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阿兰·德·波顿

著有《恋爱札记》《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

奥斯丁的小说对社交场合那些细微而剧烈的情感变化进行了生动仔细的描述。当我们放下小说,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可能会像作者一样做出反应。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新调整过的雷达,捕捉着飘浮在意识中的某些思想。这个过程相当于把一台收音机拿进一个我们以为悄然无声的房间里,即刻会发现所谓没有声音的状态只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的频率中,而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存在许多声波。这些声波可能来自乌克兰无线电台, 或是小型出租车公司的夜间聊天节目。我们会关注天空中的不同颜色,看到人们表情的变化,朋友的虚伪;我们原以为某个场景没有丝毫悲伤,但现在却体会到了其中的淡淡哀愁。小说让我们变得感情丰富,心智健全,激活已经麻木的触角。

哈罗德·布鲁姆

今天,当民主时代接近尾声时,奥斯丁的作品都显得独树一帜。她生活在贵族时代的边缘,但她与华兹华斯一样,在界限的两边进行艺术创作:一边是正在消退的新教精神,一边是新兴的、富有同情心的想象力。记忆是这种分裂的粘合剂。如果我的论点正确,那么,奥斯丁将会熬过文学的黯淡前景而长存,因为她的原创性和个人风格是我们永远的的需求;面对朝着我们蹒跚走来的神权时代,唯有文学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Q3

简·奥斯丁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当时,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扰攘欧洲,但奥斯丁从未在小说中提到这些事件。有人因此批评她不关心时事,请问毛姆先生怎么是怎么认为的呢?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有《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在中国的屏风上》《刀锋》

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关心政治,妇女若是介入政治,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那个时代,妇女连报纸都不看。我们不应该因为奥斯丁没有在小说中提到历史事件,就说明她没有受到时事的影响。她热爱家庭,她的两个哥哥都加入英国海军,随时有可能遭遇危险。奥斯丁的一些信件表明她十分惦记他们。她避免在小说里提到这些事件,难道不正说明她的理智吗?她一向谦虚,从没想到在她死后那么久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她的小说。假如这一切在她预料之中,那么,她在小说中回避历史事件,则正是她的明智之举。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些事件并无持久的意义。过去几年中出现的那些描写伟大战争的小说实际上早已被人遗忘。这些小说犹如我们天天浏览的报纸,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而已。

Q4

奥斯丁作品没有悲剧意味,是否会显得不够深刻?

C. S. 刘易斯

著有《魔鬼书信集》《纳尼亚传奇》《爱的寓言》《被弃的形象》

奥斯丁很有可能与约翰逊博士一样认为:“人类是渺小的,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任何事都是大事。”奥斯丁在书中既没为人物设计巨大的牺牲,也没有设计宏大的狂喜。她赋予人物某些特点,强调他们的快乐非同寻常。不过,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快乐实在微不足道。舞会,午餐会,读书聊天,坐马车跑十英里以外观赏一幢别墅,去德比郡度假——仅仅这些而已,但他们却兴致勃勃(必然如此),隆重庄严,欣喜无比。我们不能认为奥斯丁是梦想家。

Q5

传闻奥斯丁“性格直率,沉默少语、十分拘谨,爱冲动,装腔作势”,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她?

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有《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

毫不奇怪,我们对简·奥斯丁的了解仅仅是一些道听途说,除了几封信件,只有她的作品。至于道听途说,大凡能够流传至今的闲言碎语一般都不坏。只要稍加整理,这些闲言碎语可能显得合情合理。比如,简·奥斯丁有位住在费城的表妹这么说:简“一点也不漂亮,十分拘谨,不像12岁的少女……她爱冲动,装腔作势”。有位名叫米特福德太太的女士,她看着奥斯丁两姐妹长大。她说简“是她见过的最漂亮、最单纯,也最会装的姑娘,她懂得该挑选什么样的丈夫”。另外,米特福德太太有一位不知名的朋友,说奥斯丁“很拘谨,不善言语,若不是《傲慢与偏见》让人们看到她一本正经的背后隐藏着如此罕见的智慧,人们一定会认为简·奥斯丁拘谨呆板,像挡火隔板一样无趣……当然,现在人们的看法有所不同”。她说“简·奥斯丁的确一本正经,但人们对她十分敬畏……她是个才女,一声不响,专写别人的故事,当然叫人害怕!”奥斯丁家人通常从不自称自赞,但有人说,简·奥斯丁的哥哥“为她感到无比自豪。她的才华、品德,以及热情都让他们为之着迷,并且竭力想从自己子女身上找到一些与奥斯丁相似的地方,当然,他们知道,谁也不可能与她相比”。奥斯丁迷人、直率;家里人喜欢她,不熟悉她的人则有些害怕;她言语犀利,但心地善良——这些对立面实际上并不矛盾。我们在阅读她的小说时同样会感受到这些复杂性,且感到有些困惑。

简·奥斯丁为家人朗读她的作品,当他们听到作品对大家都憎恨不已的罪行出其不意地猛然一击时,一定哈哈大笑。“我为失去奥古斯塔斯痛不欲生,一命呜呼,堪称光荣牺牲的壮士。当时,一阵悲痛,我就晕过去了,再也没有醒来。亲爱的劳拉,请你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晕过去……你可以奔跑,可以经常这么做,但是,不要晕倒……”奥斯丁写作时也像是在奔跑,奇思妙想一个接着一个,远远超过了她书写的速度。劳拉和苏菲亚的历险记、菲兰德与古斯塔夫、隔天驾车来回于爱丁堡和斯特林之间的青年、抽屉宝物失窃记、扮演《麦克白》的饥饿母子,这些故事仿佛是一气呵成。毫无疑问,这些故事当时一定引发哄堂大笑。然而,让大家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只有15岁。这个小姑娘坐在家中客厅的一个角落里悄悄地写作。她不是为了姐姐哥哥的欢笑,也不是为了给家庭聚会提供娱乐的内容,她没有指定的读者;她为所有人,为她自己写作。换言之,即便她当时还是个小姑娘,她已经在为我们写作。我们从她的句子里看到了一种韵律,结构整齐,遣词造句严谨。“她只不过是脾气好、态度好、受人欢迎的年轻女子,因此,我们很难不喜欢她——但她也不过如此而已。”这样的句子给人印象深刻。富有朝气,自然流畅,生动有趣,胡话连篇却又自由潇洒——这些都是《爱情与友谊》给人的总体印象。那么,在她后来作品中一直存在,但在这部作品中十分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是洋溢在作品中的欢声笑语。这个15岁的女孩坐在她的角落里看着这个世界,欢笑着。

15岁的女孩总爱笑。宾尼先生想取糖罐,结果却错拿了盐罐,这个情景让她们乐上好一阵子。汤姆金太太不小心坐在猫身上,这事让她们几乎乐翻天。可是,事后没多久,她们却笑不出来了。她们不明白人性中有些东西永远是可笑的,男女两性都有激发我们讽刺的某些特质。她们不知道,格雷维尔夫人怠慢、斥责可怜的玛丽亚,这是社交场合经常发生的事。不过,简·奥斯丁从小就知道这些。当她降生时,一定有一位仙女来到摇篮旁边将她高高托起。当仙女把她放回摇篮后,她就知道了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但她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王国。她欣然接受天意,愿意成为这个王国的主人,放弃对其他一切的欲望。就这样,15岁那年,她开始对别人进行了描述,丝毫没有关于她自己的任何叙述。其内容不涉及教区生活,而是与宇宙相关。她不是站在个人立场上写作;她像谜一样难以捉摸。

Q6

《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劝导》中的安妮与温特沃斯、《爱玛》里的爱玛与奈特利、《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范妮与埃蒙德,都不是因为一见钟情而坠入情网,而是几番思量之后作了慎重选择。有人认为这种保守的婚姻观已经过时,你怎么看?

王丽亚

著有《叙述技巧与性别意识》《英美小说叙事理论》《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等,译有《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奥斯丁将古老婚姻题材置于一种开放状态下,让读者感到满足的同时依然保持期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的小说强调个人教养对幸福婚姻、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爱情、婚姻困于外部因素而显得好事多磨,但根本障碍是人物自身在认识或行为的偏差,如伊丽莎白的偏见、达西的傲慢、爱玛的自负、奈特利的固执、安妮的怯懦。恰恰是人物调整认识和行为成为必要,否则,走入婚姻的殿堂就是虚妄了。显然要扫除因认知能力、处事方式的偏差而产生的内在障碍,不能依靠个人意志或是某种机缘巧合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物自身良好的教养和性情,如,正确的判断力、温和的性情、对他人的理解、得体的言谈举止。奥斯丁对于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的关注固然与18世纪理性思想传统强调培养自我意识有关,不过自我意识在她的小说中通常显现为理解自己同时理解他人的良好心智。

关于英年早逝的故事题材,没人能够和狄更斯比肩;要论年轻人婚嫁题材,无人能与奥斯丁媲美。

(责任编辑:王文轩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