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国文学 > 日本文学 >

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时间:2017-08-21 01:25来源:文化观察 作者:李岩 点击:
[ 摘要 ]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日本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李岩 匠人精神是当前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各媒

[摘要]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日本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李岩

“匠人精神”是当前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各媒体都以不同形式赞美着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而一旦谈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日本人身上去,诸如60年专注做寿司,50年专注蒸米饭之类的事例,被各媒体反复提及并津津乐道。

为什么匠人精神与日本人如此高度匹配?是什么塑造了日本人做事严谨仔细的习惯,又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普通中国人都感知到了日本人这个特质呢?

一、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让“一生只做一件事”更符合日本人的经济利益

近年来,我国从高层到民间,最常提的是两种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匠人精神。这两种精神看似不同,但都有其相通之处,即都需要长期专注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思维注入进来(创新),才能生产出最高品质的产品来(匠人)。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在网上搜“匠人精神”,能搜出很多日本人在认真做事的图片。图为日本陶艺手作职人中里太龟

一般来讲,缺什么才宣传什么。我们呼唤全社会拿出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还缺乏这两样精神。而为什么缺乏?不同专家给出过不同的答案,诸如教育体制问题、社会竞争意识问题、国民性问题等等。这些不能说不对,但忽略了一个基础问题:能否长期干一件事,是能否诞生和传承匠人精神的关键一步。

想想这个道理:如果你隔一段换一个工作,还没熟悉呢就又换了,没时间投入进去仔细琢磨、研究,熟练都谈不上,创新更无从谈起,所谓匠人就更是没边的事了。中国人缺乏匠人精神,跟不能持续做一个工作,有很大关系。

那么中国人究竟有多爱跳槽呢?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在2014年发布了《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称中国职场人士的跳槽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准备要跳槽。而实际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时间,是34个月,也就是说不到三年,而且这三年中的一半时间是处在心里痒痒,有换工作的想法,时不时见个猎头面个试的状态下度过的。这样的浮躁心态,基本也就与所谓匠人精神无缘了。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作为对比,美国人在一个公司的平均工作时间是56个月,超过四年半。而日本人呢?

事实是,大部分人日本,工作一辈子都不会跳槽,干一份工作直到退休。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日本人不想通过跳槽来涨工资,过上更好的生活,追求更大的分度目标吗?这就要说到日本奇特的雇佣制度了,即被称为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三大支柱”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

终身雇佣制,顾名思义,就是你不主动辞职,公司不会把你开除,能在这家公司干上一辈子。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多,积累的企业年金也会逐步增多,即使从没当上领导,只要勤勤恳恳在一线做一辈子底层员工,也能在退休时拿到非常丰厚的一笔退休金。

这样的雇佣制关系,其实中国人不陌生,就是1990年代以前常见的“大锅饭”体制,俗称“铁饭碗”。而与中国的“铁饭碗”不同的是,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一家私企开创,其他私企效仿,最终成为全国墨守的潜规则。

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提出的。其创业者、被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留住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在松下实行的员工终身雇佣制,成为了全日本企业的“标配”

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这一终身雇佣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日本人做事专注,有那么多人“甘于”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不止是国民性的问题,更是制度保障的结果,是每个日本人基于自身利益而作出的经济学取舍,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平凡之类的“大词”没什么关系。

二、日本政府、学界、商界都在有意识推广“日货靠谱”的概念

说起“日货”,我们每个人都爱恨交加:爱它,因为它确实做工精良,好用耐用;恨它,因为我们每隔几年都要掀起抵制它的运动……

抛开政治层面的事,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货靠谱”这个概念,你是通过听人说得来的,还是通过亲自使用才得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反正小编自己是前者,即在从未使用过任何日货的时候,就听说日本东西皮实耐用,质量好。这当然是基于日本在家电、汽车、3c等产品方面的优秀品质,是长年积累下的口碑。但舆论的指引方面,仍不可小视。日本从官方到民间,一直在潜移默化又孜孜不倦地推广着“日货靠谱”的概念。

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也深感祖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有很多“老外”都看的津津有味。好片子难得,《舌尖上的中国》出了两季,总共14集。除此之外,全国能达到这种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屈指可数。相比而言,日本在这方面走得比我们远多了。

日本的NHK电视台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理论上是非国营的公共电视台,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制作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国家行为。NHK电视台几十年来在宣传日本历史文化,推广“日本制造”方面,可谓付出甚多。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一秒钟分辨日本大河剧:男性角色大都留着这样的“新佑卫门发型”

自1963年起,NHK电视台每年制作一部“大河剧”,即以历史人物或是一个时代为主题的“历史剧”。识别这种剧很简单,男主角发型都跟《聪明的一休》里边的新佑卫门似的。大河剧往往制作精良,剧情跌宕,而且剧情都是正史,绝少“戏说”,在日本国内以及国外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对普及日本的历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已经拍了50多部,以日本区区几百年的历史,其实早就没啥可拍的了,但NHK还是继续以很大的投入来制作这些剧(古装剧比时装剧费钱的多,古装正剧更费钱)。

然而比起NHK在纪录片上花的心思,那些大河剧就不算什么了。作为有国营性质的大电视台,NHK有计划地推出了一系列展示本国文化的纪录片,仅介绍精美器物、饮食等的“美之壶”系列,就已经拍了300多部,部部精美,不信看图。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如今在网上搜索“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会搜到很多与日本相关的例子。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一部叫《寿司之神》的纪录片。里边详述了一位80多岁的寿司主厨小野二郎,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把做寿司这件事做到完美。这部电影影响力很大,很多中国人都是在看了它之后,提前几个月预定二郎家的寿司店。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寿司之神》海报

《寿司之神》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日本人拍的,而是一个美国粉丝慕名而拍。电影在美国和日本上映后,小野二郎的店名气传遍世界,日本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点。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特意邀请奥巴马去二郎的店里吃寿司。而这家店以及手工寿司所传递出的对食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随着奥巴马吃寿司的照片传遍了世界。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安倍晋三邀请奥巴马去小野二郎的店吃寿司,也是给这家店做了一个很好的全球广告

NHK电视台、日本首相、普通日本人,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法,有意识地传达着“日货靠谱”的概念。这种有力的宣传,也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播撒到了全世界。

三、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放大了国人脑中“日本人做事精细”的印象

除了日本国内的终身雇佣制,自上而下的全民推广外,日式匠人精神在中国的传播,还少不了时下火爆的自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只不过,这其中借用了大众的盲从和轻信。

不知你在朋友圈有没有见过这么一篇文章,标题大概叫《再次被日本人的自虐震撼了,8年只种出2个苹果,直到第9年……》。文章大意是一个叫木村秋则的日本人,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栽培苹果树8年,几乎颗粒无收。等到第九年,终于成功,种出了特别好的苹果,文章中用了这样的词句形容“咬上一口,那种好吃的味道,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流泪,苹果中充满了活在这个世界的喜悦之情”。

不仅如此,木村种的苹果还有个特质:不会腐烂。一般的苹果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一会儿,果肉就会呈褐色而变质。木村苹果则不然,可以切开后两年不腐烂,只缩水不变色。木村把这种特质归于他对苹果树的用心,以及不撒农药不施化肥而造就的卓越品质。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中间的是木村种出来的不烂的苹果,左右分别是作为对比的普通苹果。放了两年后,木村苹果只蔫不烂,旁边的则已经烂得不成样

这篇文章最后总结,是木村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种出了这凝聚着心血的世上最好吃的苹果。而很多自媒体号都转载了这篇文章,人们纷纷评论,为日本人这种执着的匠人精神所感动,为这位日本老人点赞云云。

而小编看完后,只想发自内心地感慨一句:还!能!再!假!一!点!吗?!

切开后两年不烂的苹果,你敢吃吗?别说苹果,一块常温下放了两年不腐烂的肉,一棵在楼道里放了两年没腐烂的白菜,一杯暴露在空气中两年的可乐,你敢往肚子里咽吗?所谓不烂,即没有微生物可以进到食物内部去进行分解,也就是这个食物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更大白话一点,这个食物,基本上,有毒。

不能否认木村种苹果这件事情的真伪。这个事被写成了书——《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拍成了电影——《奇迹的苹果》,然而这件事的真实,都不能抵消掉传播过程中人为加进去的虚假。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根据木村事迹写成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在豆瓣网上有高达8.7的评分,下边的评论基本都是表达感动,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根据木村事迹改编的电影《奇迹的苹果》

麦当劳汉堡存放两年之后不腐烂的事,被很多人当成“麦当劳是垃圾食品”的铁证。然而,日本苹果两年不腐烂,却被当做日本人“匠人精神”的体现,而在网络上传颂,这个现象简直可以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范本。

【文化观察】日本人为何成为“匠人精神”的代表?

同样是两年不腐烂,麦当劳汉堡被广泛鄙视,成为“垃圾食品”代名词

中国人头脑中有两个刻板印象:1. 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2. 日本人做的东西质量可靠。这两个刻板印象在满足了同一条件(常温放置两年不腐)之后,却在公众层面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当然是日货一贯的高品质形成的好口碑使然,但自媒体号添油加醋的吹捧,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结语:

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日本式的“匠人精神”。这其中,无论是他们做事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从高层到平民对于“匠人精神”的有意识推广,都值得我们学习。而那些枉顾事实,过分吹捧日货及匠人精神的自媒体号,尤其需要学学什么叫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责任编辑:慧儿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假女友

    根据乙一同名小说改编。乙一(1978),日本著名作家,作品风格可分为以残酷为基调的黑...

  • 神秘的油画家

    两年前,我做生意周转不开,被黑社会里一个叫山本的男人诱骗,借了一笔高利贷,从此倒...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