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今日头条 >

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王若冰书法作品欣赏

时间:2017-08-22 22:27来源:未知 作者:王若冰 点击:
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王若冰书法作品欣赏 王若冰,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公元759年杜甫寓居秦州时驻留过的东柯谷。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天水日报社副总编、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甘肃省宣传
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王若冰
 
书法作品欣赏

       王若冰,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公元759年杜甫寓居秦州时驻留过的东柯谷。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天水日报社副总编、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旅游文化顾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终南文化书院文化顾问。出版、主编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十余部。代表作有诗集《巨大的冬天》,“大秦岭系列”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渭河传》《仰望太白山》,八集电视纪录片《大秦岭》、三集人物纪录片《李子洲》等。以《走进大秦岭》为蓝本,由其担任主要撰稿的八集纪录片《大秦岭》先后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文艺)栏目优秀大型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最佳中篇奖和最佳编剧奖;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修订本获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等奖、长篇散文《渭河传》获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2004年完成对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考察,首倡“秦岭是中华民族父亲山”和“秦岭文化”概念;2011年完成对整个渭河流域文化考察、2014年完成汉江流域文化考察。立志为山川立传,被媒体誉为“秦岭文化开掘者”、“行走文学践行者”。

 



































   
  附评:
诗人王若冰的书法情怀
 
文/ 安永红
 
      2015年8月2日23:25,王若冰老师在微信空间里晒出了“朱雀桥边野草花”的书法习作,同时晒出了一段话:“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决定一生,一位作家和艺术家大学以后的经历和教育,只能让你把20岁以前的记忆升华或升值,但不可能改变你已有的直觉指向——比如我,如果没有小学和中学语文老师逼迫用毛笔字写作文,这么丑的字也写不出。”
      我想,他的这种“直觉指向”,似乎无意间疏忽了“天水师专”这一时段。天水师专应该和两个天水师范学校一样,开有书法课。有书法理论和书法造诣都很高的老师,有书法和篆刻热情都很高的同学。在师专,他应该进行过书法的实践练习与理论钻研。
       其实,若冰老师练书法,有学养,有理论,有悟性,有功底,他的章草已经有血有肉有魂有魄,因而有棱有角有模有样。他的章草书法,可以见出李白诗风一般的飘逸洒脱无拘无束,似乎也可以见出他外圆内方的处世原则。
      “老师微信上和博客里有关书法的评论和老师自己的书法作品我都看了,若有朋友们对老师书法的评论,哪怕是三言两语,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老师都临过什么帖,最喜欢什么帖,除了章草的影响,还受过哪些名家的影响,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资料。”我在微信上给他如此留言,是想更多地了解他在书法方面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的书法作品给他人的影响。
      “我的字是逼着写的,还没入门,先不说它的好。”他一直有谦虚,不是不自信,而是对自己期望高,要求严。可以想见,过几年退休了,不再有更多的文学活动缠身了,他定会抽出更多的时间专心练字。
       他不希望我写他的书法,是因为他一贯低调不愿张扬的个性,更是因为他觉得他在这方面的努力远远不够,远远没有做出值得宣传的成绩。我没有给他不写的承诺,也没有表示一定要写的意愿,而是选择了不礼貌的沉默,在“沉默”间继续揣摩着他的书法情怀。
      我想,即便我就他的书法写一些自己的随想,他也不会怪怨我“多事”的,因为我这个书法理论的外行若评论他的书法,就是在他这个书法评论行家面前班门弄斧,因为我的文字仅仅是抒写我对他的书法情怀的一种感想,算不得对他的书法水平与书法涵养进行点评的评论。
      他的书法练习,一直行走在路上。2015年10月12日22:10,他晒出“君子坦荡荡”与“身后是非悬日月”的习字作品,同时贴出的标题是“月余之后再提笔”。感慨于他的勤奋,我不禁给他留言:看来,老师是至少一月一练,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自觉。
      一年后的10月10日23:21,他又晒出了“独上江楼思悄然”等两幅横条,日志题签是“学写字”。10分钟后,他自己留言:“老马老秦是真正的当代文坛善书、知书者,献丑!有机会向二位求教[抱拳]!”我不在他的人际圈内,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老马(可能是马青山)老秦都是谁,但我能感到他的追赶对象一定实力不俗,也能感到他给自己设置的诗书两个方面的高远目标。
      “老师练字的频率有多高:是平均一周练一次,还是一月一次?”这是我的好奇,也是我的感叹。“半年没提笔了!”他的回复,透着遗憾,透着无奈。从他拍照发帖的时间看,可以想见他的每一天都很忙,忙到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之后,才把练字当作疲顿之余的休憩,才把白纸黑字当作一种心灵停靠。他的练字,有时候在午夜一两点,可见他有时候实在过于疲累了,不以这种方式“停靠”,就难以进入真正的“休憩”状态。
      连一月一练都无法保证,可见他外出参加文学活动的频率之高,可见他自主练习书法的时间之少。一日没有日志更新,他就没有踏踏实实的存在感。不能得以一日一练,如同他的疲惫就无法得以实实在在的休憩,他的困顿就无法得以实实在在的停靠,他的心田最底层就没有一种滋润感与充实感。所以,虽然连一周一练几乎都成了奢望,但是希望能够一日一练的念头始终存留心底。
一个人做出来的远远要比说出来的多,说出来的远远要比写出来的多。他的不能日日练字让他天天有缺憾,但是他的练字远远要比他晒出来的多。他忙里偷闲时时不忘练字的勤奋,他多年的练习已经达到的书法高度,被他“刻意瞒报”了,被他“刻意低调”了。
      要不,他2012年8月4日题写的“月亮洞”牌匾,能被陕西商洛山阳县月亮洞景区,斥资8万元刻在景区石头上?石头上的“第一刻”,被他自谦为“在山阳的‘处女书’”。
      要不,他2012年10月30日写的《凝视一只陶罐》,能入选“翰墨神韵·诗意甘肃——甘肃省首届作家诗人书画展”?要不,2013年5月17日,好友毛晓春在兰州举办金石书法巡展,他能题写“金石雅韵”的贺词?
      要不,2016年11月12日中午,他怎么晒出了“詩聖堂”的木匾照片,并且题签为“赶着鸭子上架:平生题的第一块匾”?而且,于次月11日下午,又晒出了9张挂匾照片,并留言数百字,第一段不无激动与欣喜:“正式献丑[抱拳]!承蒙家乡父老抬爱,受命为老家街亭古镇重修的千年古刹崇福寺题写的匾额今天正式悬挂于山门口新建的诗圣堂。”
      因为居于偏远小县,因为忙于教学一线,我不在他的人际圈,更不在他的书法圈,他的书法在天水文学界的影响,在天水书画界的地位,哪怕是圈内七言八语的评论,我都无从得知。我只看到,2015年9月17日,已经是晚间23:05了,他感谢各位朋友为老婆侄女投票捧场而留言时,贴出了书作:“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5分钟后,雪潇老师留言:“字越写越好了!”雪潇老师的赞扬是及时的,也是真诚的,却是如我一样并不“专业”的点评。
      他自2008年1月12日注册的新浪博客贴文数百篇,他自2014年8月1日申请的个人微信空间贴图贴文过千条,我多次一条一条地、一篇一篇地看标题,也读完了若干篇文章,无意间打开“老同学庞彩芹为《仰望太白山》写的评论”,是想看看他的才女同学在笔下是如何评价他的,没想到读到了与他的书法有关的一段叙述。
      原来,是在2014年7月下旬的一天,毕业30年后从未谋面的几个老同学终于聚到了一起,他们是张晨、刘莉、潘萍、庞彩芹,同是若冰老师天水师专中文系二班的学友。他们要去兰州参加安琼学友女儿的结婚庆典,途径天水时若冰老师设宴招待了他们。他给在座各位同学赠送了亲笔签名的新作《仰望太白山》,还有他亲笔书写的书法作品。他给庞彩芹和其爱人廖五洲赠送的书法条幅上写的是“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庞彩芹当时开玩笑说:“字因人贵,王若冰的字现在可是值钱得很呀!我回家时如果没有了路费就把它卖掉,剩下的钱还可以游览一次太白山呢!”同学们的大笑,是友情,也是肯定。至少,同为文化名人的廖五洲(惜于去年早逝)、庞彩芹夫妇,是知道老同学王若冰的书法价值的。
      他的“大秦岭”大散文,让他至少在“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商洛之地成了文化名人,因而他的字就刻在了商洛大地的石头上,他的字也与“月亮”有了关联。他在省际内外的文学影响,让他至少成了家乡父老眼里的文化名片,家乡父老心里的骄傲,因而他的字就刻在了家乡土木的木头上,他的字也与“诗圣”有了关联。
      他是文人,他的书法就得到了文学的浸染;他是诗人,他的书法就得到了诗歌的浸泡。诗品即人品,书品即人品。此论,我深信不疑。一个人品欠佳的人,即便他再有才气,他心里出来的诗,或者他笔下出来的字,都是欠缺一些神或韵的,因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文人,他的诗作,他的习字,就是更为直接的艺术参悟,更为直接的修身养性。
      2015年6月21日,不到1秒就是次日的零点了,他在博客里贴出的是“今年父亲节最后一刻,贴出为父亲写的碑文和给父亲及如父亲一样早逝的兄长写的一首诗”;过了3分钟,已经是22日了,他把此条博客内容转到了微信空间;又过了4分钟,他把写于2011年12月21日的博客内容“父亲仙逝,感谢各位朋友前来吊唁!贴几条朋友发来的挽联和唁电为亲爱的父亲送行”转到了微信空间,题签为“值夜班,翻往事”。
      翻往事让他内心翻腾,一直翻腾到又一个深夜。他沉浸在思父、思兄、思家风、思做人、思修为的情绪里,难以自拔,难以宁静。于是,他“浪费笔墨或者玩”的是“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立品同白玉,读书到青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父兄给了他忠诚、厚道的榜样,诗书给了他“继世”的勇气与力量。他决定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将忠厚与读书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发扬下去。对于自身,他希望能够建立白玉一样无瑕的品德,希望读书做学问能够做到永不止步。
      写“事可对人语,心常如水平”之前,他肯定想了很多,写完之后,他又凝视了很久。做事能够坦然与释怀,待人能够宽容与忍让,是心胸与气度,是素质与修养。他知道,这10个字蕴含丰富,一方面强调,敢于坦言是在尊重别人,也是在尊重自己;另一方面强调,在挫折面前不熄希望之灯,在悲伤面前不关快乐之门。
      人与人之间,有亲情、爱情、友情,也有嫉妒之情、敌视之情,很复杂,很微妙,只有“知情”方能“达理”,只有合“情”合“理”才算“人情练达”。林林总总的“世事”后面,总是隐藏着“世理”,只有深入去察看,去分析,去探究,才能达到“洞明”的状态,洞明世理才能真正长学问。可是,读书越多的人,越是容易直来直去犯“书呆子气”,越是容易我行我素认“死理”,往往会处处碰壁。所以,他在思考,也在希望,自己探究“世理”时能有些方法,坚持真理时能有些策略,真诚待人时能懂些“人情”,给人以真情时能有些练达。
他明白了世事洞明与学问的关系,也明白了人情练达与文章的关系: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有文章。这是在练字,也是在修身。
      “‘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这是老师的感悟,也是老师的写照。老师的书法,果然十分了得!”这是我对若冰老师的书法功底不大了解的情况下,留下的粗浅评论。及至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很是羞惭于自己对老师的并不深知。
      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写出来的字大约是了无生气的;一个修身不正的人,写出来的字大约是七歪八拐的;一个追名逐利的人,写出来的字大约是张牙舞爪的。心中有情的人,如老师王若冰,他的笔才是有情的,他的字因而是有感情的,有生命的,有灵魂的。
      2015年的6月下旬,他的情感是饱满的,情绪是激动的。6月29日,他与周舟、雪潇、王元忠、丁念保、欣梓、苏敏、鬼石、王选、莫渡、王葱龙、郁空城等人,参加天水跨年代诗人聚会,晚间兴奋难眠,23:37写而晒出的是“诗人兴会更无前”,00:19写而晒出的是“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可能,他们的聚会地点,在南山脚下,或者南郭寺里。他的心里,有跨代诗友,也有诗圣杜甫,因而更觉“兴会无前”,也更加激动难抑。
他的待人真诚,他的书法悟性,他的书法理念,更多地体现在他的书法评论中。他的书法评论,我至今能看到的只有7篇。我看的第一篇,是他融入感情最多的写给安永的那篇。
      “从老师评安永老师书法的此文中,让我感觉到,老师似乎是在写自己的书法感悟之路,似乎是在写这位异姓兄长的人生履历之路。没有对安永老师的熟知,没有自己对书法的领悟,就写不出这样似乎在写一位文人而非书法家的随笔来。读完了,感觉了解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抓住——用隐而不显的才气写的好文,用真而不伪的情感写的好文,给读者的感觉,往往如此。此文中,老师也表达了对当今书法界的一些真实看法与隐性建议。那些只知玩技巧而不知以文化文学滋养性灵的所谓书法家,看了此文应该会有所悟、所动、所变。此文印证了‘艺术是相通的’的论断,从此文也可以看出,老师也是练习过书法、研究过书法的,只是可能忙于工作忙于写作而无暇练写,因而常有缺憾之心吧?”
      以上是我给他的留言,是我对他有关书法的最初感知。他给我“谢谢理解”的回复让我更加汗颜,因为我对他书法的感知,与他对安永书法的感知,简直就是一毛与九牛之比,让我倍感惶然。
      他是看安永写字最多,收藏安永书法真迹最多的一位,也是对安永的人、安永的字最为了解的一位。因而他知道,从来没有立志要当书法家或诗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温不火、不弃不离的阅读,就成了安永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安永从那些经典里汲取的是一种精神,获取的是一种教养,得到的是一种学养和修为。安永是用心智和情感写字,因而他欣赏安永书法自在呈现的个人艺术风范、人格气质、文化精神。与安永交往将近30年,他对安永的书法有偏爱,他对安永的书品和人品有敬重。
      而那些“聪明”的书法“玩家”,只攻生冷的墨迹与单调的线条,无法给书法的形体注入生命活力与精神力量,无法将线条与笔墨幻化成具有灵性的意象,只是一堆形而下灵魂的干瘪之物,是他不赞赏的;那些“机智”的书法“创新家”,把书法特有的笔法、线条故意搞得弯弯扭扭、怪怪异异,全然丧失了中国书法畅情达意的美学指向,是他更加不赞赏的;那些“实用”的书法“经济家”,恨不得上午买只鸡,下午就能下蛋吃,以“笔墨”糊弄读者或买家,沉迷于铜臭之味和庸俗之境,是他不欣赏的;那些“忘本”的书法“投机家”,从来不读“圣贤之书”,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不注重自己的文化与人格修养,甚至连犹如人生学步的入门楷书都写不好,一味追求大而无当,以所谓的“写意”掩盖自己的内心苍白、底气不足,是他更加不欣赏的。
      “当下中国人,最擅长的伎俩就是偷懒、走捷径和哗众取宠。而当代中国书画界,这种投机取巧之风尤盛,以至于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画坛书坛已经堕落为唯利是图的粗俗商场,成为毁灭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传统的一个大染缸。”这是让他最为痛心的,也是让他最为担忧的。
      一生都以追求完美人格为理想的毛选选,是他诚实做人、老实做事、潜研书法的一个标准:“选选对古人学养、人格和对待艺术的态度,总是最让我受益颇多的。”这位长他10岁的选选老兄,每次见其作品,“我觉得选选书法里所饱含的,是他用心和精神,乃至用生命的全部体味幻化了的文化迹象”,因而“我总在他那饱含人格精神的笔墨之下,思考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与作品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每当我对这个真诚和良知丧失殆尽的时代充满绝望的时候,一想起选选及其作品,我内心就会突然涌起一种被感动的温暖”。
       他也欣赏朴拙清逸、了无俗气的王凤保书法,端庄凝练、遒劲自然的朱德炘书法,开阖大度、不拘点划的王小静书法,笔意相辅、书人互照的屈德洲书画,书风沉稳、竹兰有节的甄载明书画遗作。但是,无论写谁评谁,他都在意书品中的人品,都在意书作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中国书法原本就是传统文人伏案写作之际以文化鼻息和生命情感,为用于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笔墨线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悸动的灵魂之后才诞生另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所以,中国的大书法家往往也是文学或文化大家——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躯体,而游走在线条内心的传统人文精神才是书法艺术的魂魄。”这是他的书评标准,也是他的书法追求。
      他最为欣赏,最为迷醉的,还是安永的写字神韵。安永写字,人与笔墨相融,字和神心交汇,着墨运笔时而潇洒自如似龙蛇腾跃,时而舒缓凝重如钟磬幽鸣,墨迹字形似自心底肺腑迸发而出,笔意章法似从灵魂深处呼啸而来,那一颗颗落在纸上的汉字,是一个个会吐纳、会呼吸,有精、有气、有神的鲜活生命体,一幅写完那种书人合一的快感和激情,似乎还在胸中奔涌,在体内弥漫。
      在他眼里,在我心里,这是张旭醉草,这是李白醉剑。安永写醉了,他也看醉了。与其说这是一种用心、用神、用情的看书,不如说是一种理想的自我书写情怀,一种自我书写的神游与向往。
      在退休之后有了富余时间与精力的书写中,他会像王凤保一样,远离喧哗,独守青灯,临池苦练,沉溺墨香,苦苦探求书法艺术真谛;会像王小静一样,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用寂静无声的墨迹、线条、章法构成一种具备生命情态的艺术力量,激活并沟通欣赏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像朱德炘一样,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心智修养融为一体,以书写人,以书抒怀;会像甄载明同乡一样,风骨自逸,个性凸兀,书境与人境相照应;会像屈德洲老人一样,谦和、淡然、不事声张;会像安永一样,只赠亲友,从不参展;会像毛选选一样,以自己的书品、人品影响各位书家与读者。
      他定会走出舒缓压力的书写,会像自己期望的一样,写出自己的文化积淀与文人精神,写出自己的文化理想与文人风范,写出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人格品性,写出自己“书人合一”的文化追寻,写出自己梦回盛唐的文化情怀。
 
2017、7、22


安永红:青年作家,甘肃清水一中一级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周步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