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文学资讯 >

作家鲁敏精彩分享“如何成为小说家”秘笈——百川汇海·作家大讲

时间:2019-07-02 17:55来源:原创 作者:曾金胜 点击:
作家鲁敏精彩分享如何成为小说家秘笈 一一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八期在京开讲 人人文学网讯: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如何以小说重新发现世界,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2019年6月29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八期在京举行。

作家鲁敏精彩分享“如何成为小说家”秘笈
一一“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八期在京开讲
 

    人人文学网讯: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如何以小说重新“发现”世界,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2019年6月29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八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鲁敏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全面阐释“如何成为小说家”,带给现场观众醍醐灌顶的小说创作新思维、新境界。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和社会文学爱好者300余人现场聆听。讲座由杜东彦主持。
 


作家鲁敏在“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开讲
 

    鲁敏,70后,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98年开始小说写作。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九种忧伤》《荷尔蒙夜谈》、《墙上的父亲》等二十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中国作家》奖、中国小说双年奖、《小说选刊》读者最喜爱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原创奖、“2007年度青年作家奖”,入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台湾联合文学华文小说界20位40岁以下最受期待的华文小说家之一等。有作品译为德、法、日、俄、英、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文等。
 

    讲座伊始,鲁敏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她的作家梦是如何开启的。鲁敏风趣地说,在有些人眼里,也许看起来作家是特别轻松、富有光彩的职业。她特别想纠正一下,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作家讲座、签售和职业分享,只是作家职业生涯中非常小的部分,其实作家作为写作者,“85%的时间是在书房里面抓耳挠腮,蓬头垢面,为困境困扰,被焦虑缠绕,处于写作巨大痛苦当中,只有15%甚至更少时间有写作的愉悦,大部分时间比那个痛苦很多。”
 

    转而,鲁敏表示:“但是我想说的是,15%的小小短暂幸福时光,足够抗衡那85%的焦虑。”也正是因此,她特别愿意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跟大家分享,如何成为一个写作者,如何在生命早期发现自己最热爱的事情。
 

    鲁敏感叹地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说,每个人热爱的事情分好多方向,只是自己恰好走到小说这条路径。“人这一生其实非常短暂,找到自己合适的事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随后,鲁敏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己“作为70年代人,出生、成长于江苏农村,特别热爱读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到中专念书”的往事。鲁敏表示:正是因为教育上的不满足感,她“在整个上学期间,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啃高中的书,啃各种各样找得到的书,甚至似乎患有阅读强迫症,只要身边有书就有不由自主地阅读的愿望。”
 

    鲁敏说,18岁那年,毕业后开始工作,第一个工作是到邮局当营业员,站柜台。正当自己考虑“是不是在邮局做营业员度过一辈子”时,几件小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使得自己最后变成一个写小说的人。一次,因自己心不在焉看书,导致找钱时候找错了,多找了50元。当自己和师傅突然敲开那个家人的门,打开门那一瞬间,突然看见一个被切割的世界:“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衣服,看到孩子,看到冒着热气、炒到一半的饭菜,看到桌子上昨晚剩下的咸菜,看见小孩尿布搁在地上,看到一个被骤然打断的毫无准备、毫无装饰的画面”。说起这个场景,鲁敏至今记忆犹新:“我在那个瞬间特别激动,我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某种画面,和某种闯入感,和某种生活参与感”。虽然最终不是找错钱给这个人,但鲁敏也由此发现了新的创作天地。
 

    鲁敏表示,自己后来还做过记者、秘书等很多工作。做每个工作的时候,都发现“内心戏特别多”。一次,她作为团组织书记举办舞会,自己作为主持人,看到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在旋转的灯光下跳舞,特别心醉神迷,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进而联想“命运很奇妙”,也许由于自己举办的舞会使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的命运牵扯、纠葛,造成他们命运当中的逗号或者句号。
 

    鲁敏还兴趣盎然地讲述了自己作为秘书职业习惯“带三支笔”的故事、对社会生活的洞察,以及在邮电系统从事记者职业乘坐通宵班车的感受。并以“押运员只有回到在常人看来非常不舒服的火车上,才如履平地,好像回到家一样”为例,讲述了不同职业、环境、气氛带来的奇妙感受。正是基于这些生活体验,她的小说创作才一发不可收拾。
 

    鲁敏表示,尽管自己从事过很多职业,可以观察好多人的生活,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要离开这一切。那是自己有一次站到17楼窗口往外眺望,看到马路上很多人走来走去,看不到他们的脸,只能看到一个头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和职业,“只能看到头顶,像皮球一样在大海里漂来漂去”。由此,鲁敏清晰地坚定地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在楼顶上看他们,我想成为他们的皮球,成为他们每一个人,想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每天发生什么,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的梦想如何产生如何破碎等。”也正是如此,鲁敏找到了一条路,也是唯一可以走的一条路:那就是写小说。并为自己发现这一点特别高兴,“回想以前那么多场景,那么多浮想联翩,那么多心不在焉的时候,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可能在寻找想要的这种生活。所以后来不久,我就开始写小说。再后来,通过考试考到作协系统来工作。”
 


柏荷生动演绎鲁敏作品《幸或不幸的根源》片段

    紧接着,鲁敏结合自己的创作历程,和现场观众做了深入分享。她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现在成为一个貌似以写小说为生的人。虽走了弯弯曲曲、偶然的道路,但那些经历使自己获得了很丰富的感受。当然,也有作家终身只过一种生活,比如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由于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一辈子就写了一本书《追忆似水年华》,并且成为世界名著。由此,鲁敏提出:“成为作家有很多种路径,可以像普鲁斯特,根据强大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成为作家。也可以像我这样,经过多种职业、但是必要的生活体验,成为一个用那些体验积累的写作的人。”
 

    “个体太小,无法了解整个世界,但通过文学可以做到。”鲁敏还分享了跟写作有关系的体验。她形象地指出:“世界上的新闻每天睁开眼睛像灰尘一样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头发上、身上落满世界的灰尘。为什么有些事情在别人面前像灰尘一样飘过去,有些人觉得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还可能像沙子一样到眼睛里让人泪流满面,还有可能像狂风一样,把那个人吹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外界对每个人的触动、感受、打击或者震撼是不一样的。有的震撼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品,有的震撼可能成为一部小说,有的震撼可能成就一个设计师。
 

    结合《许记鸭往事》、《六人晚餐》等作品,鲁敏讲述了“如何让外界发生的事情最后变成小说”的例子。因为常常碰到卖盐水鸭的人,自己发了念想,总想为他写点什么东西。随后,一起非常饮食男女的案件激发了她创作小说《许记鸭往事》。这也激发了她的感触:这种描写代表了人类非理性的东西,能够获得更多的共鸣。“所以,有时候小说的产生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非常不讲道理的把两件事情连在一起,再无中生有地造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她写小说的模式。
 

    鲁敏还讲述到,自己创作《六人晚餐》时,写到7万字时卡住了。适值自己在黄山时,自己家附近的一起爆炸事件,激活了自己的创作。一起在南京城郊结合部化工厂发生的大爆炸,把自己的窗户玻璃都震碎了。由此,她找到了小说里面主人公的结局:“应该在一次非主观的、化工产业退场的大爆炸当中”。因为自己小说写的恰巧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改革、重工业退出,产业工人随着厂区的衰退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一个棋子动了,后面满盘皆活。”虽然叙事链条都变了,小说的正序、倒叙都发生变化, 7万字浪费很多,但是满心欢喜,因为自己找到了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元素。
 

    鲁敏还深刻地谈了自己对于生活与创作的体会:“命运或者生活本身,不管由于自己原因还是外界原因,充满了我们不太喜欢的部分……但是稍微隔一点距离,或者稍微换一种眼光来看,其实都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关切我们的精神,你可以把它认为这是一种礼物,或者养分等。”
 

    鲁敏表示,自己曾经写过一个小说,跟吃饭有关系,叫《大宴天下》,原来的名字叫《请大人物吃饭》,也是来自生活本身的感受。一位身边所谓的“成功人士”在等一个特别重要的饭局。由此,令她反思当下社交对人们的“绑架”,人们不由自主地想结交更多的人,占有更多资源。这种投靠强大力量的心理,大到两个国家之间,小到每个小人物之间,都会有“请大人物吃饭”的心态。“所以这部小说用有点荒诞和搞笑的手法,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我们对自己多么没有安全感,对社交关系充满功利化的想法,非常不堪一击,是自我满足自我幻想的方式。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人帮你摆脱困境的方式,其实还是得靠自己面对一个人的晚餐。没有真正可以达到大宴天下、皆大欢喜的局面。”
 

    随后,鲁敏还讲述了自己以现代社会似乎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为引子,创作一部相关题材小说的心路历程。她以隐喻的方式创作了一部小说,讲述“人对唯一身份的不满足”。鲁敏指出,人们往往看到是一个小说的成品,其实小说的生产过程,其实是充满了很多反逻辑的东西,也充满了不太讲道理的胡乱联想。“只要想到什么尽可能地放大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也许就是一篇比较有意思的小说。”充满激情、思辨和内蕴的讲述,现场观众不由报以热烈掌声。
 

    在专题讲座后,柏荷诵读了鲁敏作品《幸或不幸的根源》:“毫无疑问,能够带来幸福感的那些阅读对象当然是经典,经典是我榨取幸福的源泉,这样的宣言也许会显得肤浅和赤裸,但我不回避这种偏颇,我一向把精神上的丰满、流量充沛视为生活的最高级。但经典同样也是构成巨大不幸的根源。对经典的崇拜、爱慕,以及随之而来的制造他、占有他的向往,像是深入骨髓的强迫症,经典在拥抱我的时候也同时往我血液里注入了动荡不安,嗜血难眠的毒素。”“相对于被那些被早已被戴上永不褪色的大红花、被人们夸赞得起了老茧的传统经典,我更注重那些耐人寻味的‘小个子’……我们或者可以这样想,漫漫长路,你算不上最好,但一定不是最糟,就算最糟又怎么样,因为所有那些最好的,一定都是从最糟的路上走过来的。”饱含着深刻哲理的思考,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在互动环节,鲁敏就“写作过程中的生活素材来源”等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现场气氛热烈。鲁敏表示,最主要的来源是一手生活,作为人总会经受各种各样的生老病死、爱恨离愁,这是自己的生活。还有一部分:外部世界,可以命名为二手生活。每天看到的新闻,每天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像灰尘一样落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的反应不一。还有第三手生活,就是强大的想象力。比如苏童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靠强大想象力构成的。“除了一手生活、二手生活之外,特别强大的虚构能力是第三个来源。”
 

    就“学习对于成为小说家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提问,鲁敏表示:阅读特别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想成为写作者,阅读是不二法门。因为经典会告诉你写作的基本准则,那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的结构。大量的经典阅读,才会形成审美体系、形成风格、形成见解;大量的经典阅读,才能形成审美的建立。
 

    就“写小说应该最注意哪些问题”的提问,鲁敏提出,写作当中总是面临各种各样不同问题,不同时期不太一样。第一阶段,是早期时候寻找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文风;第二阶段,是审美观、价值观的问题。“作为一个写作者带给读者什么,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就“作为小说家的角度喜欢什么风格的散文”,鲁敏表示,自己更喜欢看带有行业或者特色的非虚构,更多一些社会性介入的,偏社会学的非虚构文体。
 

    就“如何看待、关注人性在文学当中,用文字来表现出人性幽暗的角落”的探讨,鲁敏表示:幽暗的部分比较吸引我,因为大部分人看到阳光照到的部分。生活什么样,文学就有义务、有力量或者有职责去呈现这些。因为生活本来就是有时候笑,有时候痛哭;无所谓正或者负的东西,就是生活的样子。”
 

    就“如何处理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切换”的提问,鲁敏表示,“自己的基本感受是,写的时候特别投入,可能写得非常投入,像黑夜降临一样,伸手不见五指的心情,但是写完之后立刻让阳光进来。”“作家要有这个能力处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写的时候必须要全身心投入。”
 

    就“作家的敏感点、写作目的”的提问,鲁敏表示:“作为写作者,找到自己的敏感点特别重要。重要是找到自己独有的,对这个世界价值观有贡献的敏感点。找到自己有发言权、有独特审美贡献的敏感点,才是作家可能发声的地方。”“有时候作家是一个胆怯的人,因为胆怯才会写作,可能勇敢的人更多是以行动力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作家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文学力量,仍然是勇敢的,只是方式和途径不同。”
 

    就“文学到底有没有启发民智的功能”的提问,鲁敏表示:“文学家,或者作为文学从业者,特别期望能够起到一点点作用,能够启发民智。但是,也许知识分子启发民智的深度或者广度更高一点。文学更多是以边缘的、深刻的方式在跟民智关切。”
 

    就“如何培养启发引导小学生往正确的方向阅读”的提问,鲁敏表示:“语文体系和写作不太一样。文学特别鼓励个性,特别鼓励发达的、狂放的、超级自我的想象力。但是有时候语文作文,包括小学生在某种训练和成长期间的想象力,还是需要一定的引导。”
 

    就“怎么把小说生活跟现实生活区别开”的提问,鲁敏表示,怎么样把真实形象虚构在里面使得别人认不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基本功。鲁敏风趣地说:“作家为什么要虚构,主要是为了人身安全,当然是开玩笑,其实不是这样。”“作家最基本的写作本能,就是所谓取自于真实的虚构,一定虚构得面目全非。正如一朵花,开得太美了以至于没有美感,太真实了以至于没有虚构的必要。我要写的肯定跟生活完全不一样,才符合我的审美。”
 

    就“对现在的文学界有什么评价或者建议”的提问,鲁敏提出,大家可能对文学或者从事文学的人有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认定,认定他们可能不食人间烟火,靠供养才能生活。她理解的文学高度细化,是特别细分的市场。“读者、作家是相互寻找、相互喜欢,相互构成精神交流的存在。以不同的方式达成和写作的关系,和读者的关系,和阅读的关系等等,这是生态化、多元化的阶段。”
 

    在聆听鲁敏深入浅出、见解深刻、风趣幽默的精彩回答后,现场观众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著名作家鲁敏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嘉宾及策划团队合影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中国作家网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宗旨为“给作家以尊严,让文学作品产生价值,给观众和听众获得感”,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须一瓜、张清华、韩小蕙、叶梅、石钟山、李少君、马季、月关、文舟、徐则臣、鲁敏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逐渐成为驰名京城、倍受欢迎的文学讲座品牌。(曾金胜/文 图/曾金胜、王博生)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