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视文学 > 影视评论 >

《东坡传》第四集 成竹在胸

时间:2017-07-27 11:08来源:简书 作者:为为道来 点击:
《东坡传》第四集 《成竹在胸》 菊池隆村生活在日本的多摩市,他的祖父是日本著名的富商,菊池惺堂.除了积累财富,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现藏与台北故宫的《黄州寒食帖》曾是他最珍贵的藏品. 我是在惺堂先生逝世后出生的,从父亲那里听说惺堂先生买进《寒食

《东坡传》第四集 

《成竹在胸》

菊池隆村生活在日本的多摩市,他的祖父是日本著名的富商,菊池惺堂.除了积累财富,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现藏与台北故宫的《黄州寒食帖》曾是他最珍贵的藏品.

“我是在惺堂先生逝世后出生的,从父亲那里听说惺堂先生买进《寒食帖》的故事。那个时候《寒食帖》经历圆明园的大火之后,流落民间,惺堂先生买回来,拿到了那个时代的珍品.”

菊池隆村郑重更衣,他将前往东京的家族神社,祭拜自己的祖父.

“关于那间宅子,我是完全没有记忆的,在我出生之前,由于关东大地震时候的一场火灾,已经被烧掉了.从那以后,由于种种事情已经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这里是惺堂先生曾经住过的庭院的附近,这里开始全部都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庭院,现在都重建了.”所以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惺堂先生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时候,发生了令整个日本都陷入危险之中的关东大地震,他像飞一样冲进屋里把《寒食帖》抢救出来了.当时我的祖父他已经60岁了,惺堂先生当时已经将《寒食帖》至于自己的生命之上了,也要让后人好好保管.

菊池惺堂对寒食帖的抢救造就了这幅名作大难不死的奇迹,后来<<黄州寒食帖>>辗转到台北故宫,成为这里最受瞩目的藏品之一.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苏东坡凝望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来寒食帖。


 

刚开始他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自己到了黄州,过了三年。


就是说春天走得好快,还来不及看花,然后整个海棠花因为大雨就造成了红白花瓣散落。在污泥里面,所以他自己很感伤。

讲到了寒食节不停的下雨,甚至这个雨呢,还流到了他的家里面,让他的家就好像是一个小舟一样,慢慢地他的情绪就产生了一种波动。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感无知,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了,悄然飞过,他才想到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

他书写的时候先是比较平和的书写,随着他的感情的起伏的时候,这个字逐渐变大推向高潮。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和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想要去扫墓,没办法去。他的一些想法,也没办法好好的传递给朝廷.他也表现出来对人生的一种无力感.这个时候真的是心如死灰.

苏轼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非常个人的,他在作品中表达情感是非常强烈的,感觉他似乎一直在挣扎,感觉有点像西方的歌德.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46岁终于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再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看苏轼的书法,你能看到他的坦诚,直率.”

因为《寒食帖》比较像是一个写给自己看的作品,所以其中有一些字,比如说多余了,或者是写错了,他就很率性在上面做一些记号.所以更可以看出来,那样的一种真性情.

他不希望自己受到这些书法大师的限制,他没有一个‘法’。

十八年后,这副<<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这样的题跋:“他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是非常高的褒扬,说他诗写得很好.

“他认为说《寒食帖》是苏东坡最好的,再写也不一定写得出来的。”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有一次黄庭坚跟苏东坡开玩笑就说‘说您的字啊,一个个胖乎乎的扁扁的,就像石压蛤蟆,拿一个石头,把一个蛤蟆压扁了.

因为黄庭坚是大字,时常有一长竖.那苏东坡也很诙谐的回答他说:说你的字像树梢挂蛇,有的时候拉长拉的不好,就像一条死了蛇,挂在那里没有生命.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这幅作品中字与字的连续的部分非常的多彩,所以在写的时候中途尽量不要停下,如果不连续的话写字的时候心情也会中断,书法是人的内心画像,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心这些都可以通过书法的表现出来.

我认为苏东坡给世人日本人书法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苏东坡的书法作为现在日本书法了一个憧憬而延续着.

有一句有名的话‘东坡山谷 味增 酱油’也就是把苏东坡与黄庭坚比作如同味增 酱油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东坡迷。

我非常喜爱苏东坡,一度甚至想要收集一切关于苏东坡的东西,想要临摹他的所有作品。

十几年前杭迫柏树来中国时看到一幅落款为苏东坡的墨竹图,虽然他知道不可能是真迹,但还是因为太喜爱苏东坡便买了下来。

虽然不是真迹,我非常珍惜这个卷轴。

直到今天年近古稀的杭迫柏树依然一遍遍地临摹着说东坡的书法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优美的线条来完成与自己偶像的心灵对话。

公元1082年年轻的米芾从遥远的湖南到黄州拜访苏东坡,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悬肘画了一幅《古木怪石图》!

文人画主要不是以技法取胜以这种寓意取胜,像枯木你不感觉到萧索 落寞 死亡,不是,按照中国人古代的理解冬季都万物皆苦但是大地在孕育着生机。”

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苏东坡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的美学标准,在这样一个主流价值观中,人们对绘画评判的标准已经不在你画的像与不像,重要的是你表达画面的意趣。”

同时代的欧洲其实还是很原始的状态,只有宗教画,没有表现没有委婉的抒发,不会更加细腻地表现,但是中国在当时的艺术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美学标准,一种对于美的品味。

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在风中雪中弯曲,但是雨雪之后它又挺拔回来了。那是一种‘正直’的代表,竹子身上有坚持和不屈服的品格,苏轼自己经历过很多挫折,觉得自己和竹子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追求。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树梢就好奇地问,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苏东坡回答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

他提出的‘成竹在胸’的理论对于竹子的这种基本的观察他是至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公元1083年后在王朝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这个’乌台诗案’以后受牵连的人很多,其中王定国就是受牵连的一个人,被贬回来的时候呢,在苏轼给王定国接风的席上,王定国的这个妾,也叫柔奴,唱得非常好。她的歌声非常的美使人心静。本来以为贬到岭南去应该回来非常憔悴吧。”

“他觉得很奇怪,他就问这个柔奴就说你这个心态怎么为什么能调整好,这个柔奴就回答几个关键词:此心安处 便是吾乡。”

柔奴的回答触动了苏东坡的内心,当即作词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到了那个地方,你就把自己当作本地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去掉那个陌生感你才能让自己的身心获得一种舒适感,这并不是说强迫你便人他乡去做故乡,因为你的生活你得活下去而且要想办法活得好一点,他从这个柔奴的身上提炼了一种价值观而苏轼自己事实也是这样做的。”

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公元1084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 艰辛 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

“黄州成了苏东坡的精神地标,那么东坡文化又成为了黄州的文化标识。”

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不舍,纷纷携酒相送。

“4月1号决定走,他又给乡亲们留下一些纪念品,给他写这个前后《赤壁赋》花了好长时间。4月7号离开黄州,黄州有19个人把他送。”

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治迫害痛苦无解时,他都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逃回黄州去,在东坡重新开始耕种生涯。

“黄州是苏东坡先生最美好最温暖的人生记忆,是他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临皋亭,这里有东坡,这里更有雪堂,这里给他的记忆太多太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痛并快乐着的地方!”

苏东坡辞别了黄州过金陵时他要去拜见隐居多年的王安石,当年王安石力主变法,希望借由变法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东坡挺身而出,反对变法。

“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他们都是都是君子之争。”

“我们的政治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我们的人格都是高尚的。”

王安石虽曾掌握相权,但晚年命运坎坷经历了亲信的背叛,变法失败,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王安石选择了归隐金陵,从此不问世事。

“但是他很关注苏轼,特别是在对苏轼在黄州的动向是非常关心的,那么有一次黄州有人来,来人就告诉他最近苏轼喝醉了,醒了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王安石说那赶紧去拿来啊,这个拿来的时候离掌灯还有一段时间,可是呢,夕阳已经西下外面的院子已经很昏黄,王安石等不及立刻就着晚霞的昏黄的日光在这个地方阅看,一边看一边说苏子瞻(东坡)真是人中之龙啊,说这个文章写得实在太漂亮。”

听闻苏东坡过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赶往江边去等待苏东坡的到来。

“苏轼应该算是王安石的晚辈,而且从官职上来讲他是王安石的下属,苏轼开玩笑说,今日子瞻敢于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挽着他的手说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等二人。我们这样的人沟通是没有障碍的,甭跟我来这个。”

“两人之间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当世两大才子之间的一次会面,两颗最耀眼的星星论学问 论性情,都是最出色的两个人,在金陵,那也是属于千古一遇的这样的一个会见的场面。”

在金陵相会的日子里,苏东坡与王安石唱和诗文,谈佛论道,从前的争论也都成了过眼云烟。

“苏轼和王安石两个人在证见上是有不同的甚至是有相悖之处的,但是宋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有时候有这种意气之争或者证见之争这不奇怪,但是好像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私人的关系,政事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低一个层次的问题,他们有一个更高的一个层次的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上是畅通无阻的在这个渠道里面尽力地展示的是他们的才华,他们在才华上彼此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引以为自己的友朋。”

那是苏东坡在羁旅困顿中最痛快酣畅的一段时光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那一次,金陵相别时,王安石慨然发出这样的长叹“不知更其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回到汴京后,慢慢地,在动荡中离散的朋友们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在驸马王诜的西园里,举行了一次雅集。

宋代的文人,他们本身文化的品味非常的高,而且喜欢彼此交流,对于文化的,或者是艺术,包括书法,诗歌和绘画的看法李公麟作画描绘当时的情景,这就是《西苑雅集图》。在北宋,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就成为融汇那个时代辉煌艺术的空间载体。

虽然有16个重要的文坛的人士,其实整张画是以苏轼为中心的。因为这些人几乎都是跟他有亲密关系的人。《西苑雅集图》后来也如“夜访赤壁”一样,成为被历代画家不断回放的经典场景。

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暗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这里有全球化的大视野。)


有人问:“我你最想回到中国的哪一个时代?”“那么我常常说我最想要回到的是宋代。”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日本大约100年前,一位叫做内藤湖南的学者曾经说过“宋代以后就是近代”。

在这个时代,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而所有的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的身上汇拢交织。在政治漩涡里垂死挣扎沉浮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