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诗词 > 中华楹联 >

佳联赏析(1)1、说理类

时间:2017-08-23 23:28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点击:
佳联赏析 一、文学编 1、说理类 题居室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 燮 【注释】 雅:美好,不俗。 【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司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有《

佳联赏析 

 

一、文学编

 

 

1、说理类

 

 

 

    题居室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  燮

 

【注释】  雅:美好,不俗。

 

【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知县,因请赈济民为上司所斥而罢归。著名书画家,善画竹,“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

 

【内容简析】  全联通过描写居室景物,揭示了一个哲理: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既体现了作者“繁冗削尽”的艺术意趣,又体现了不慕荣华而谈泊名利的人生观。诗言志,联亦然,联语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谈雅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个性,历来为人所喜爱,广泛流传。

 

【对仗简析】此联对仗工整。室、花为名词对;雅、香为形容词对;何须与不在,皆为副词;大与多,又皆为形容词;大与雅修饰室,多与香修饰花,照应得当。

 

【声调简析】此联律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与五言律诗平起式正格格律一致,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平仄格式。

 

 

 

    自  题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明·郑成功

 

【注释】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作者】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明末福建南安人。唐王赐姓朱,更名成功。为收复台湾名将。

 

【内容简析】  想修身养性的话,最好莫过于节制自己的欲望;想寻找最为快乐的事情,算来算去只有看书学习了。上联说明了“寡欲养性”的健身之道,下联表明了“读书至乐”的养生哲理。同时,此联也是郑成功注意修身养性、好学上进、不断完善人格的概括与写照。

 

【对仗简析】 “寡”在这里作动词用,与“读”相对工整。“欲”作名词“欲望”解,与“书”也能相对。

 

【声调简析】此联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也是一种常见的变格。

 

 

 

    自  题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是百年身。

 

        ——明·唐  寅

 

【注释】  据《楹联四话》载,唐寅会试时,牵涉科场舞弊案,诏下狱,谪为吏,耻不就,后自题了这副对联。失足,举止不庄重,比喻失败、堕落、丧失节操。此联另有版本为“一失脚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

 

【作者】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号六如居士。筑室桃花坞,号桃花庵主。弘治乡试第一,世称“唐解元”,有《六如居士全集》。

 

【内容简析】  要万分谨慎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操守,因为一旦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形成永远抹不掉的污点,成为千古笑炳。人生只是个短暂的过程,如果误入了歧途,即便想回头的话也已错过了大好年华。作者的人生曾因为考场作弊案而受到重大打击,此联可以说是语重心长。

 

【对仗简析】 “一”与“再”,副词相对;“失足”对“回头”为动宾短语相对,其中“足”(古入声字,旧读仄声)与“头”之对颇具匠心。“成”与“是”,动词对;“千古”对“百年”是常用的时间性名词词组的对仗。“恨”与“身”皆为名词。全联对仗精工。

 

【声调简析】此联基本合乎“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七言标准格式,但据联意应读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并不能按两字一顿来读。这类联在对偶辞格上称为意顿对,一般需要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一”为古入声字,古时作仄声,“再”也为仄声,但作为首字可以不论。“足”亦为古入声字,仄声,与“头”平仄相对。“成”与“是”,“古”与“年”,“恨”与“身”,皆做到了平仄相对。

 

 

 

    自  题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现代·张大千

 

【注释】  平心:用心公平,态度公正;也指使心情平和。

 

【作者】  张大千:现代著名国画家,四川内江人,二十年后期起,遍游国内名山大川,由师古人转向师造化,画艺有了长足进步。1969年移居美国,后定居台北。

 

【内容简析】  人到了极度困难的境地,须横下一条心,放手一搏,以求转机。面临的事情在两可之间的时候,一定要平心而论,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利或私念而有失公允。上下联分别说明在面对两种人生境遇时应持的心态,语言精警,含义深刻。

 

【对仗简析】“人”与“事”、 “胆”与“心”,皆为名词相对;“万难”与“两可”因数字相对倍显工整;“到”与“当”、“放”与“平”,皆为动词相对; “须”和“要”,连词相对。

 

【声调简析】全联平仄合乎“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系一般的七言联平仄模式,节奏感强。

 

 

 

    自  题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清·翁同龢

 

【作者】  翁同龢:字叔平,号瓶庵居士,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进士,历刑部、工部、户部尚书,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戊戌政变后革职。卒谥文恭,有《瓶庐诗文稿》。

 

【内容简析】  真诚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与朋友高谈阔论到精彩之处,天地为之感动,风雨为之骤起。这副对联生动地说明了作文须见情、要真挚,交友应知心、要诚恳的道理。语言明白如话,但平中见工。

 

【对仗简析】“文章”对“谈笑”属于同类连用字相对,虽属名词对对动词,但符合互成对这一辞格,亦工。“真处”与“深时”皆为偏正短语,“性情”与“风雨”从宽处说是名词相对,从工处说均属同类字连用的互成对。“见”与“来”为动词相对。

 

【声调简析】在偶数位置和末字上皆做到了平仄相对,符合七言律句格式。

 

 

 

    《红楼梦》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注释】  洞明:谓融会贯通。练达:阅历多而通晓人情世故。宋·苏东坡《祭任钤辖文》:“更尝世故,练达物情。”

 

【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汉军正白旗人。晚年移居北京西郊,以十年时间成《石头记》(即《红楼梦》)八十回。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

 

【内容简析】  此联出《红楼楼》第五回,是被广泛传诵的一副名联,对联站在人生的高度来诠释“学问”与“文章”的概念,上联的意思是说,世上任何事情,如果能够透彻地了解,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下联的意思是说,只有通晓人情事故,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才是值得称道的“大文章”。联语强调了“从无字句处”下功夫,向社会生活学习的重要。这里需要指出,古人所说的“世事”主要指社会生活方面而言,所以这里的“学问”也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这种对联被称为文艺联  即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对联。包括各类小说、散文中的对联,美术作品上的对联及戏曲舞台和影视作品中的对联。

 

【对仗简析】“世事”对“人情”,名词工对;“洞明”对“练达”,系形容词对;“皆”对“即”,动词对,“学问”对“文章”,名词相对。全联对偶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在这联中,“学”、“即”、“达”都是古入声字,所以按旧读全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系七言联常见的平仄模式之一。

 

 

 

    劝学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佚名

 

【注释】  无涯:无穷尽,无边际。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流传最广的劝学对联,语出自《增广贤文》,此联言简意赅,发人深思:读书、治学就象攀登高山、横渡大海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和刻苦才能把你推到成功的彼岸。

 

【对仗简析】“书山”与“学海”皆用比喻,系名词相对,“山”与“海”均属地理,属对工整。“有”与“无”、“为”与“作”,皆为动词相对;“路”与“涯”、“勤”和“苦”、“径”和“舟”都是名词相对,而且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对仗工而且巧。

 

【声调简析】“学”为古入声字,标准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读来音韵婉转,抑扬顿挫,极具美感。

 

 

 

    劝学联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佚名

 

【内容简析】  只有到了实用的时候,才发觉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其中的难处。联语倡导学以致用,对于不合实用的书本知识和不切实际的空谈持否定态度。

 

【对仗简析】 “时”与“过”用于动词“用”和“经”后边,表示“正在”和“曾经”的状态,“方”与“不”为连词相对,“少”和“难”形容词分别修饰前面的名词“书”和“事”,结构严整。

 

【声调简析】此联读来极具顿挫感,尤其下联“非”与“不”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使得全联骨气挺拔,短联能至此颇为不易。

 

 

 

    题弥勒佛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清·乾  隆

 

【注释】  处己:对待自己。

 

【作者】  乾隆:清高宗,年号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满族,清世宗第四子,公元1735—1796在位,有《乐善堂全集》等。

 

【内容简析】  这是乾隆题峨嵋山某弥勒堂的一副联,下联切合大肚弥勒佛的形象,但全联含义深刻,不妨作为格言联来看。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总是要在不同的场合,带上面具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在自我审视时,不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对待别人总要怀着一宽和的心态,要有容得下别人的大肚量。

 

【对仗简析】“处己”对“待人”,非常工整的动宾词组对;“何妨”与“总要”,“真面目”与“大肚皮”偏正短语相对,其中“面目”与“肚皮”均属形体小类,相对十分巧妙。

 

【声调简析】此联应读作“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但下联中第六字“肚”应平而实用了仄声。

   砺志联

 

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佚名

 

【注释】  纨绔(wán  kù):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华美衣着。

 

【内容简析】  这是一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砺志联,对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即逆境出人才。英才总是被重重的磨难所造就,而追求浮华的富家子弟很难成长为真正的人才。

 

【对仗简析】“自古”对“从来”这种对仗常见于古人的联中,属于工对。“雄才”为偏正结构,“纨绔”是连绵词,“磨难”是并列结构,“伟男”是偏正结构,但整体上都是名词相对。古人在极少数的时候讲究一种交错相对的技法,称为交股对,以此联为例,若以“雄才”对“伟男”,“纨绔”对“磨难”,便觉更为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用了“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的格式,虽不是格律诗的标准句式,但上下联平仄相对,读第四字后略增加停顿,声韵依旧协调。

 

 

 

与韩镐论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  燮

 

【注释】  韩镐,字西京,山东潍县人。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见他写的文章雄豪放旷,极为赏识,在一次县试中录取他为第一名。删:删除。繁:繁冗驳杂。就:归于。简:简练。三秋树:晚秋的树林。领异标新:具有与众不同的主张,表明新奇的看法。二月花:指报春花。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联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理念,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不要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联语紧扣论文之主旨,用“三秋树”比喻简洁、明朗,毫不拖泥带水的文风,用“二月花”比喻不落俗套的风格。写文章也好,吟诗作赋也好,应力求语言精练,清新奇秀,自会思想新颖深刻,语言自会生动活泼。

 

【对仗简析】这联对仗颇有特色,“删繁就简”和“领异标新”属于成语对,“删繁”、“就简”、“领异”、“标新”都是动宾词组,而且“繁”与“简”、“异”与“新”都是反义词,这样既形成句内自对,也使得上下非常工整的相对;“三秋”与“二月”数字时令相对,“树”对“花”植物名词相对,都无可挑剔。整体而言,这是一副在对仗上十分出色的联。

 

【声调简析】全联平仄为标准的七言平起式格律诗的正格形式,读来回环起伏,响亮悦耳。

 

 

 

    砺志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

 

【注释】  磨砺(lì):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

 

【内容简析】  此联通过宝剑、梅花的比喻,说明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的来的,所以世间的一切成功和胜利,无不通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而得来。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

 

【对仗简析】上联中,“从”与“自”为介词相对,“磨砺”对“苦寒”均为同义连用字的互成对,无需计较动词对形容词。“出”为古入声字,系仄声,与“来”皆为动词,古人称这种同义虚字相对的对偶辞格为“同体对”。

 

【声调简析】这联平仄严谨,格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两个介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整联读来和谐流畅。

 

 

 

    题书室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清·陈  锷

 

【注释】  足:满足。惬(qie):快心,满意。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先师陈白崖先生,尝手题一联于书室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斯真探本之论,七字可以千古矣。”

 

【作者】  陈锷:字养愚,号白崖,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曾任颖川县令。

 

【内容简析】  对于世事能够知足,心中会常常感到快意;人到了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地步,自然会被别人高看一步。上联告诫为人处世上莫贪,要掌握好尺度才能心宽。下联的修身养性,按照现在的观点,无求未免太消极,但在某些情形下也不失为一良方。联语措词简要,识见非常,表现了知足常乐,无求自安的思想境界。

 

【对仗简析】这联中的“足”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求”是动词用做名词。“常”与“自”为副词相对,“惬”与“高”为形容词相对,属对都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足”为古入声字,旧读仄声。此联属七言平起式格律诗的正格形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述志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清·林则徐

 

【作者】  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州人,嘉庆进士,曾任两江总督等;在湖广总督任内,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后被革职充军新疆。有《林则徐集》等。

 

【内容简析】  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次,先生带着学生去游览福州东郊的鼓山名胜。当登到峰顶时,但见脚下群山叠翠,连绵起伏,远处海阔天空,一望无边。先生一时兴起,出“山”、“海”二字,让学生各做一副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生还在苦思冥想时,林则徐已率先吟出了此联。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极其宏大,同时还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先生听后,对林则徐的这副对联赞不绝口。

 

【对仗简析】 “海、山、岸、峰“均属地理类名词,“天”和“我”对名词对代词,亦工整。全联无一字不对仗。

 

【声调简析】整联的平仄十分精当,平仄完全相谐,再加上节奏感强烈,有顿挫美,读来有磅礴之势,令人振奋。

 

 

 

    砺志联

 

能受天磨真铁汉;

 

不遭人忌是庸才。

 

        ——佚名

 

【注释】  磨:磨练。铁汉:指坚强不屈的男子。忌:嫉妒,顾虑。庸才:才能平庸﹑低下的人。

 

【内容简析】  能受得住上天的磨练,才能成为坚强不屈的男子汉,若不被别人嫉妒,肯定是才能平庸的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表现出了旷达超脱的气度,面对嫉贤妒能之辈的种种抵毁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

 

【对仗简析】“真”在这里引申为“真为”的意思,用作动词,可以与“是”相对。“铁汉”与“庸才”皆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此联在前面一部分给出条件,后面一部分得出结论,对仗很精良。

 

【声调简析】属于常见的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工稳和谐。

 

 

 

    自  题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清·梁同书

 

【注释】  痴人:愚笨或平庸之人。

 

【作者】  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特赐进士,官翰林侍讲,加学士衔。有《频罗庵集》。

 

【内容简析】  能够承受生活的磨难,才能算得上有志之士;愿意在与人交往中吃一些亏,这样做并不是傻子。作者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人生:身处困苦的境地是一种不幸,但同时也是磨励;愿意吃亏的人看似不聪明,但生活最终会给他更多的补偿。作者乃清代名宦梁正诗之子,身为富家子弟却能“受苦”,肯“吃亏”,知“惜福”,重“求己”,确实见识不凡。

 

【对仗简析】“能”与“肯”皆用作动词;“受苦”、“吃亏”都是动宾结构词组。“方为”与“不是”都是副词动词相对,“志士”、“痴人”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声调简析】此联应读作“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在节奏点上均做到了上下平仄相谐和左右平仄相间,如上联中的 “苦”、“为”就属于节奏点。

 

 

 

    自  题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现代·孙中山

 

【注释】  上联典出《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面壁:原为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静坐领悟教义,此处指沉下心来闭门读书。

 

【作者】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内容简析】  全联两用典故,贴切恰当。上联写做人的远大志向,伟人气魄;下联写读书的坚定决心,学者风范。面壁读书是为了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也必须在面壁读书的基础上才可能得以实现。

 

【对仗简析】“愿”与“甘”都是动词,“乘风”、“面壁”皆为动宾短语,对仗工整;“万里”对“十年”,数量词工对; “浪”对“书”,名词对,都很工。

 

【声调简析】此联句法节奏较为特殊,首先它属于三、四结构的七言联:“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后四字中又属于一、三结构。句脚的“风、浪,壁、书”构成了常见的“平仄;仄平”格式,上联后四字连仄,正好表现“破浪”的坚定,下联后三字连平,也恰好表现“读书”的平和。此类以成语相对的联语,可只注意到重要停顿点的平仄相对,更细部的平仄交替可不计。

 

 

 

    自  题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注释】  意气:意志与气概。

 

【作者】  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又号独学老人,清江苏丹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署布政使,晚主江南诸书院。有《独学庐稿》。

 

【内容简析】  作品如人品,只有把作者的精神写进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算成熟老到。学问会改变人的气质,一人具有了广博知识的人,会磨平原来许多极端的看法,实现心态的平和。联语言简意明,辩证说理,是格言,亦是警句,勉人励己,堪为座右铭。

 

【对仗简析】这联在对仗上和前面“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不再赘述。

 

【声调简析】“学”系古入声字,按旧读此联平仄模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前面许多类似的联一样,十分和谐,读来极圆顺。

 

 

 

    自  题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清·曾国藩

 

【注释】  禽兽:比喻不知礼义,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生一样的人。

 

【作者】  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咸丰初帮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出境与太平军作战,最后攻破天京(今南京),后与李鸿章倡办江南制造总局和派遣留美学生,官至两江总督,卒谥文正,封毅勇侯。有《曾文正公全集》等。

 

【内容简析】  上联是说人生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要么成为圣贤一流的人物,要么成为畜生一样的人物,若不想成为后者,便只有刻苦修练,向圣贤看齐。下联表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生活哲理,奋斗和成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奋斗,不要只盯着成功。因为只要你奋斗了,成功应该自然而然地到来,退一步说即便没有得到成功,只要你奋斗了,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遗憾。

 

【对仗简析】此联在对仗上属于含有重字的当句自对。上联有两个 “为”字,下联有两个“问”字。“圣贤”对“禽兽”,“收获”对“耕耘”皆同义连用字构成的互成对,极工。此联在当句自对的同时,上下联间也可以形成对仗。

 

【声调简析】这联平仄为“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作为两个四分句构成的对联,因为有重字的关系,所以只能在后一个分句完成句内节奏点的交替,前一分句无法进行句内节奏点的交替,但上下联能做到平仄相对。此联由于这两个“为”字和两个“问”字的重复,使得全联读来不仅不拖沓,反而显得通畅有味。

 

 

 

    自  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注释】  百川:泛指众川,《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千仞:古以八尺为仞,千仞言其高或深。晋左太冲《咏史诗》:“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这是林则徐所写的影响最大的一副对联,联语的立意与“有容得乃大,无私品自高”这类的联语同出一辙,但这副联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作者不单单用一些空洞的概念来说教,而是用两个极为鲜明的形象来说明深刻的哲理。大海能容纳百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这个“容”字才成就了海的“大”。人内心的欲望可以用奔涌、波动这样的形象来表现,与此相反,大山以其沉稳和持重而成了“无欲”的象征,山崖挺立万丈,正是这种“无欲”才使它获得了这种“至大至刚之气”。

 

【对仗简析】此联词性相对基本工整,唯“川”为名词,“仞”为量词,对仗上稍宽,但因为均附属于数目字“百、千”,所以仍给人以工整之感。

 

【声调简析】这联用了八言联常见的声调格式“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唯下联第二字应该用平声而实际使用了仄声。可以理解为成语相对只注意到分句句脚形成“平仄;仄平”的正格,句内平仄可不细加计较。

 

 

 

    自  题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清·曾国藩

 

【注释】  境遇:人生所处的环境和遭遇。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此联用白话般的语言轻轻道来,但表达的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话题: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奋斗,不存在那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境遇;生命短暂,不存在让人无所事事的空闲时光。整个联语充满了催人奋进的精神。

 

【对仗简析】“天下”对“人间”,这是名词加方位词对仗;“断无”和“哪有”是副词加动词的对仗,“有”与“无”这种反义虚字的相对在修辞格上称为背体对,“之”与“的”是助词对仗,“境遇”和“光阴”为名词对仗,“易处”和“空闲”之对略有不工,但作为名词的修饰部分,可不细究。

 

【声调简析】这联为九言联,读法应为“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依旧考虑其节奏点上的平仄,是合乎声韵要求的。其中由于“之”和“的”两个助词的运用,使得全联读来一气呵成,毫无滞感。

   劝学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佚名

 

【注释】  纵:放纵。

 

【内容简析】  学习就像在逆水中撑船,不坚持让它前进的话,肯定会随着水流后退;心性像马儿进了平川,不有意去约束的话,一旦放纵它跑开,便很难再找回它来。联语巧用“逆水行舟”和“平原走马”的比喻自励自警,督促自己专心学习,敢于攻坚克难。

 

【对仗简析】此联整体上对仗工整,唯“逆水”是一个动宾短语,“平原”则是一个偏正短语,但就单字来看,“逆”与“平”以形容词来相对便十分工整。后面“不进则退”与“易纵难收”,既可以看作是上下的对仗,也可以视为句内的自对。

 

【声调简析】这是一个六四式句型,这类句式比较少见,但是平仄符合也一般的规则,上下联后一分句的第二个字“进”与“纵”皆系仄声,没有相对,系“进”字应当平而实用了仄。另外,这类句一般需要结句收的响亮,不然末四个字便难将全联撑起,显得骨气卑弱。这一联末句都用熟语作结,读来很有感染力。

 

 

 

    《儒林外史》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清·吴敬梓

 

【注释】  联语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作者】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诗文有《文木山房集》。

 

【内容简析】  上联的意思是说,读书也好,耕田也好,只要学好榜样,坐得正,行得直,都有美好前程。下联的意思是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但只要充分了解它的难处,正视现实,刻苦自励,便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此联见解独具,将学文、做人与政治视为一体,颇富哲理。

 

【对仗简析】这是一个三分句联,主要突出了“好”和“难”,在对仗上,前两个分句上下对仗,也可认为是句内自对,结句也对得工整。

 

【声调简析】此联采用掉字对的技巧,上下联的所有节奏点均为同一字叠用,故无需要求平仄交替。全部节奏点都是“好”与“难”相对,一平一仄。由于“好”与“难”的反复回环运用,使得此联音韵优美,读来十分通畅。

 

 

 

    自  题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清·曾国藩

 

【注释】  困而修德:陷入困境时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即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意思。穷而著书:在不得志的状态下发愤著书立说。

 

【作者】  见■

 

【内容简析】  大丈夫处在骇浪惊涛般的人生舞台上,要有一股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以求置于死地而后生。但也有很多人身陷逆境之中,一生不得志,找不到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习古人在困境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的做法,或者是在穷愁潦倒中发愤著书立说。成功的方式本来是多种多样的,这副联中基本概括了古人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种方式。全联立意精警,语气果断,上下联之间既互补又极具张力。

 

【对仗简析】“丈夫”、“古人”是以名词相对。后面的“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和“困而修德、穷而著书”系含有重字的当句自对,上联“死生”“祸福”形成反义字相对,下联“穷”“困”又系同义字相对,增加了全联工整的程度。

 

【声调简析】这一联应读作“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然而前三字是当作三字领格来处理的,故只求第三字的平仄相对,不考虑前两字的平仄相对。联中“福”与“德”皆为古入声字。整联一气呵成。自对两个分句中因为所重之字皆为平声,故只做到了分句句脚的“平仄;仄平”相对,上联前一句和下联后一句句内可不考虑平仄的交替。

 

 

 

    杂题联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姚文田

 

【注释】  旧家:有着很多代显赫历史的名门望族。

 

【作者】  姚文田:字秋农,号社畬,又号经田,清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嘉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有《邃雅堂集》、《易原》。

 

【内容简析】  俗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世上几百年旧家已经坐享人世荣华几十代了,他们守成的秘诀,总结起来也就是“积德”二字。古人曾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格言,这不仅表现了对于知识的渴望,事实已经证明唯有认真读书以获得知识,才能真正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对仗简析】“世上”对“天下”,名词加方位词相对;“几百”对“第一”,这种对仗在古人联中也时有出现,应视为工对;“无非”对“还是”,副词加动词对仗,“积德”对“读书”同为动宾结构。全联对仗上十分工整。

 

【声调简析】这联读法为“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全联只在分句句脚上做到了“平仄;仄平”相对的常规,上下联第一分句内的节奏点均未严格的相对和交替,主要因为前一分句采用了古文句式和口语化的风格,故可不必按律诗节奏细论声律。整联读来依然显得语气流畅,神采飞扬,数百年来流传极广。

 

 

 

    劝学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明·胡居仁

 

【注释】  曝(pù):晒,烈日下暴晒。

 

【作者】  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明江西余干人。以讲学授徒为业,曾主白鹿书院,有《胡文敬公集》。

 

【内容简析】  此联论述了恒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读书学习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学习成绩很难通过三五个时辰的突击苦读而获得提高,所以真正有恒心的人并不刻意追求“三更眠五更起”的表面形式。学习上缺乏恒心的另一种表现,便是短时间突击学习,热情一过便是长时间的松懈,这种间歇式用功的方法对于学习来说没有什么益处。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曾书此联以自勉。

 

【对仗简析】“恒”与“益”都作名词相对,“三更眠五更起”与“一日曝十日寒”这类对仗在前面多有提及,是很精巧的句内自对,也做到了上下相对。“眠、起”与“曝、寒”分别为反义虚字的背体对,四个数词的相对也使全联更显工巧。

 

【声调简析】这类三八句式在前人联中十分少见,读做“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句中及下下联节奏点上都平仄相对和交替,读来有抑扬顿挫之美。

 

 

 

    赠夫联

 

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 

 

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清·钱守璞

 

【注释】  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或是秘密所在。三缄其口:在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作者】  钱守璞:女,原名璞,字寿之,号莲因,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夫张骐。工诗,善绘花卉。

 

【内容简析】  人生中到处是以美酒或美色为诱饵的陷阱,你要经过千锤百炼,把自己变成不受任何诱惑的钢铁汉。世界上有许多的是是非非,基本上都是言语不慎招来的,你要学习嘴上贴了三张封条的铜人,出言谨慎。上联说要“百炼此身”经得起酒色的考验。下联说要逢人且说三分话,以避免是非。作者宣扬的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处世之道,但比喻生动形象,用意亲切感人。

 

【对仗简析】“人生”与“世上”以时间对空间,习惯上属工对;“酒色”与“是非”是同类连用字与反义连用字组成的互成对,“机关”与“门户”系同义连用字相对的互成对;“此”与“其”是代词相对,“金”与“口”为形体小类相对,“铁汉”与“金人”相对尤显技巧。

 

【声调简析】这是一个七八句式,很少见。“学”为古入声字,整联应读作为“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平仄上下相谐左右相替,尽管分句字数相当多,读来还是很流畅,没有拖沓感。

 

 

 

    自  题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明·金  声

 

【注释】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义无返顾。《孙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卧薪尝胆: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於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卧薪事不知所出。后通用为刻苦自励,不敢安逸之意。

 

【作者】  金声:初名成光,字正希,号赤壁,明休宁(今属安徽)人,崇祯进士,官至右都御史,清军破绩溪,不屈而死。有《金正希集》。

 

【内容简析】  明代金声的这副励志联曾被附会成蒲松龄的作品而广泛流传,近代也曾有章太炎等人的仿作。对联以越王勾践及西楚霸王项羽的两则典故相对应,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表现了作者在抗清斗争中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最后胜利的信心。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对仗简析】前一个分句是熟语相对,“有志者”与“苦心人”,“事竟成”与“天不负”,属对皆十分精良。中间分句,“破釜沉舟”与“卧薪尝胆”成语成对,既自对又相对,工稳如铸。“百二”对“三千”,精巧的数字对。“秦关”与“越甲”属对工整。全联对仗工整,几近无可挑剔。

 

【声调简析】此联由647言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为33节奏,后两分句基本和四、七言联的要求一致。这一联在全部节奏点上均做到了平仄的相对和交替,精工之极。这种句式的组合使得联语气脉畅通,读来气势逼人,振奋人心。
(责任编辑:晨曦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