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金松 时间:2022-02-24点击:232

生命的孤独
世间的每一个人,在这里只能出现一次,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体,如同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至于有没有轮回,一直是未知的,如此看来,我们的生命永远是孤独的。
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孤独。孤独,可以让我们从烦杂的世事中解脱出来,也可以让我们自我封闭,断绝与外界的交往。我早已经并且喜欢孤独的日子,这是让我可以感觉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让我的内心有着足够的精神上的充盈。
父母膝下有五个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相继成家,聚在一起,也算是人丁兴旺,那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罢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无从知晓。闭上双眼不再睁开,生命就此终结。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
父亲在世时,常常一个人坐在堂屋里看书,很认真的样子,那是因为书中的故事让父亲着迷,还是因为父亲在阅读中在思考人生,或是父亲根本没看书,只是捧着,只是打开书本,让他人知道父亲在看书,让旁人知道他并不无聊。
我对父亲并不了解,甚至,他根本不想让子女了解他,直至他过世。作为儿子,有一点我是知道的,父亲的内心是孤独的。父亲很有文化,也很有思想,村子里是小有名气的。我参加工作接触社会后,很多次问起父亲年轻时候那些并不丢脸的事情,甚至是许多值得让人称颂的往事。父亲闭口不言。“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可说的”,父亲一直这样深藏在心里,那些往事与父亲的生命一样被带走了。
那一日阳光高照的午后,父亲与往常一样,喝了小酒,吃饱肚子,想着午睡一会儿。只是,父亲来不及躺下,生命正在急速地回归,一切就这样到达终点。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用自己八十多年的时光,历经了许多事。父亲送去火化的那一天,巧遇自己在殡仪馆工作的好友。好友也是好客,邀请我进火化室看看,父亲是怎样成为一具白骨的。事实上,我既没有思想准备,也不想去看这样的场面。我走进火化室时,父亲早已不是原先那样子了,只剩下一点点的肉体还在燃烧,火焰是暗淡的。几天前,我还能与父亲对饮,说些家常,眼前却是如此的残酷。我只是看了一眼,无法接受生命的结果是这样的。我猛然醒来,父亲的离去将使我的生命变得无限的孤独。
江南古宅多,就在这样一个高山顶端,同样能见到孤零零地立在这儿,任凭风吹雨打,与岁月共度的老屋。每一次回去,都会来看看早已无人居住的老屋。这是我的出生地,一个上了年纪的大院子,据内行人讲这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在我儿时,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居住,进进出出都是一家人。只是,岁月从来没停止。现在走进这个大院子,只有一种哀叹的感觉。曾经许多亲切的身影,与时光一样老去,慢慢离开了我们。前些年,走进这里,还能见到两三位老人居住在这里,眼花耳聋,有些甚至认不出我了。尽管如些,老人们还是在的。长者独自一人坐在阳光下,目光呆板地仰望着结满蜘蛛网的老屋,仰望着太阳的东升西下,思索着明天会不会醒来,思索着这堂屋里点燃香烛的人会不会是自己。岁月催人,时过境迁,这里只有卑微的等待,等待耗尽余生。很快,这里就会见不到人,所有的人都会到他们该去的地方,似同我的父母一样,无论多么虔诚地去祈求苍天,也是无济于事的。
从农村到城市,住进了高楼,草木少了,人头多了,这又能怎样。我家的对面就是宁波市最为热闹的大型室内外游乐园,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在这里放松自己的筋骨。读书写文之余,我习惯于一个人来到这里,看着那些近似于疯狂的年轻人,坐上时速百公里的过山车,或是20多层楼高的自由落体,或是180°大转盘,感受生命的惊心动魄。我远远地望着那里,似乎也在感受这样的生命时刻,可我的内心依然是那样的孤独,也是那样的安静,似乎,这一切与我无关,只是,我从来没有空荡荡的感觉,因为我总是跟自己在一起,因为我有坚强的信念去品味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荡漾。
一直以为,孤独是骨子里的自由,孤独是让我在人山人海里保持自我。沈从文说过,孤独一点,你会发现,原来有十个你自己。孤独正是有这样的力量,像是一把巨大的梳子,理清纷纷扰扰的人事,唤醒迷途中内心的本真,发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世界。不知是岁月的磨砺,还是看得太多之浮世琐碎,近些年来,越来越喜欢独处了。我完全习惯了这种孤独,内心总是有一种强烈的呼喊,世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世界。
生命是一个活着的生灵,时常会在安静的夜晚,会有那么一个人肆无忌惮的闯入自己的心田而掀起万丈狂澜,让沸腾的血和满眸的泪使之涌动,却常常把自己困在局里,也许,这就是生活的迷茫,只是,很快会醒来。繁杂的生活,热闹和喧嚣过后,享受片刻的宁静和孤独,没有俗事的打扰,喝茶、看书、写文字,得到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那是何等的乐哉。
西安上大学期间,同室的都外出看世界去了,一个孤独的人,只看见几丝弱弱的阳光射进来。我望着窗外远处的土丘,内心充满太多的思想。据西安当地老人讲,西安地底下随处都是皇陵,或是叫“亡灵”,不要随便爬到那上面去,不要打扰在那里安息的故人。读书期间,大概是出于好奇,大家三五成群的,经常爬到那些地方去看风景,后来,同学们知道后,只是相对而笑。我们是读政治专业的,会用思辨和历史的眼光去认识那些远去的事和故去的人。“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经岁月浓缩,就这样成为历史。
《奥义书》有则寓言说,树梢上落了两只鸟,一只鸟在埋头吃东西,另一只鸟在观察四周。这个画面恰好象征着有限的自我与无限存在之间的关系。吃食的鸟儿满足了口腹之欲,而观望的鸟儿则充满喜悦,因为它心里是自由的。由此,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内心,忙于生活,吃饱喝足,只是为了活着,拥有灵魂的自由,心灵的愉悦才是终极。
孤独的时刻,常常会打开脑门,突然间体会到超越庸常生活的瞬间,世界会变得焕然一新,似同佛陀的法音穿越时空,让我带着无限创意,造就出让人震撼无比的生命作品,带着希望的呼喊响彻高山与荒漠,神圣而隐秘,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丰富自我,成为永恒不灭而留下记忆,这是一个生命体应具有的初级哲学,否则,活着与死亡又有何种区别。
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成功往往来自于沉默后的爆发。在我脑子里,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生命过程,一直让我震惊。恐怕世上没有比他孤独的人了。大概就是因为孤独,以至于后来的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这个荒凉的世界,才会让阿炳给世人留下能让全身血液凝固的曲子,这是一种孤独中的风骨,沉默中的悲愤。
阿炳本名叫华彦钧,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8月。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年轻时与道观做事的寡妇相好,生下了阿炳,因道观容不下阿炳这个小生命,只好送出去被别人扶养。后来阿炳的母亲去世。8岁时父亲把他领回道观,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便开始教他演奏乐器,22岁时父亲去世,35岁时双目失明。阿炳与自己父亲极具有相似之处,也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同居。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夫妻俩流落避难。为谋生计,沦为街头艺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样出世的。每当我欣赏这样的音乐,我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神结,阿炳的生命是多么的孤独,而孤独让阿炳的生命觉醒,让他在如此颓垣废址的国难中,衰草寒烟的时势下,似同《二泉映月》悠扬的旋律一样,在孤独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一位日本艺人在听到《二泉映月》时对身边人说,这样的音乐应该是跪着欣赏的。
说到生命的孤独,我总是会想,每一个人的内心,除了自己是没有人会知道的。“谁会懂我”,“这个世上有没有懂我的人”,想必许多人曾感叹。当年韩信愿受胯下之辱之时,谁也不会知道韩信自己是怎么想的,只是一时之急,还是韩信低俗无能。那些看客是不可能知道韩信之为,也许,大多是伸出手指嘲笑而已。“国士无双、功高无二”是后人对韩信的评价,韩信作为统帅,擒魏、破赵、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恐怕,曾经的看客又会有何感想。
人的内心永远是孤独的,现今看世事,手机成为打发孤独的主要工具,与其说,手机让我们不再孤独,不如说。因为孤独,才恋上手机。如同我写作,只是用文字在打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似乎,爱因斯坦迷恋于实验室,无论是儿子犯病了,还是托付给养育院,以至于儿子想念自己的爸爸,爱因斯坦也不会去看儿子一眼,甚至,儿子临死最后一面也不想见。爱因斯坦成为一代伟大人物,是在孤独的生命里找到了整个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知自己的活着。所以才会有人说,人向往自由,自我的人是孤独的,越自由越孤独。
《百年孤独》说的不只是百年,而是永久。布恩迪亚七代人的大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他们中很多人都在为打破孤独进行探索,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作者用极其愤懑的口吻说了,“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人们在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反抗孤独,最后又离不开这种孤独。
马尔克斯近乎残忍地去描写孤独。让老人皱纹的沟壑间长出青苔,或者让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网,让我感到在这种现实世界里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作者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把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栗树底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一直到死去;让乌尔苏拉不但双眼失明还每天只能听见没完没了的雨声,直到有一天身上爬满水蛭;让丽贝卡关在小黑屋里直到身上爬满蛆虫。作者马尔克斯对孤独的理解,就像是《梵高先生》的那句歌词:“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社会结构正在变化,两三个人组合的小家早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主体,有些甚至只有夫妻俩,没有子女,过着“丁克”生活。就是这样的日子,生命仍然是孤独不堪的。看上去恩爱有加,不离不弃的夫妻,内心如何,那怕每一天晚上脱光衣服睡在一张床上的时候,也是不会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同床异梦,或是根本就不需要到梦里去,生活正是如此。优越的物质生活下,享受着生命的孤独。当你充满爱意地抱着他(她),对他(她)说爱语的时候,注不定自己的脑子里想的并不是怀里的人,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都不知道,生命中的那个人在哪里。
生命,不知道为什么而来,又不知道为什么死去,更不知道生命最终上了天堂,还是去了地狱。几十年后,我们都将离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彻底变成了虚无。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之后,不过一捧沙土。生而为人,都是在孤独中体悟自然宇宙,体悟社会人生。孔子说自己,“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只是,每当我们对酒当歌之时,能有几人知命?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美文欣赏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