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在线 > 人人杂谈 >

鲁迅,高岩青松

时间:2016-06-29 23:41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鲁迅 ,高岩青松 李冬 近日,一篇文章引起我的关注,题目是《鲁迅,一句大灵魂》。题目不大好,似乎具字用的不妥。这个量词,泳装灵魂上,也是不通的。就题目来说,可与作者林贤治商榷。看文章内容则是极有醒目动人之处的。单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写出了鲁
鲁迅 ,高岩青松 

李冬

   近日,一篇文章引起我的关注,题目是《鲁迅,一句大灵魂》。题目不大好,似乎“具”字用的不妥。这个量词,泳装灵魂上,也是不通的。就题目来说,可与作者林贤治商榷。看文章内容则是极有醒目动人之处的。单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写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灵魂的不同凡响之处。在此,我不想重复赘言了。

我求学时,从小学到大学,在课文中多次学过鲁迅的作品。其中有小说、散文、杂文,每学一篇,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到高中任教语文课,每次指导学生阅读,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激动。真的是所谓的含英咀华,好像享受一顿美味大餐。我和学生吗交谈,他们也大多觉得是一种享受,仿佛是仙丹是良药,读他的文章,让人清醒睿智。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每读一次都觉得受益匪浅。写此文时,电视里正播放前不久获得今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的访谈。他说:“在我的心中,鲁迅永远是一座大山。对于鲁迅先生,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的写作似乎也先生心灵相通,我只是继承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作者,应该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曹文轩的这段话,说出来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道出了我的心声。鲁迅也是我心中一座大山啊。

   鲁迅先生的作品,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愫,以塑造有正义感,有主见,有血性气质的国民性为己任,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都有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动的效果。尽管他离开我们整整八十年了,但人们对他那些惊世骇俗之语,不少人还能耳熟能详,例如:“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原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样的经典语言,往往切中时弊,发人深省。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一首《自题小像》的诗句里:“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对于风雨飘摇的祖国,他依然表现出深深地爱,即使国人不理解他初衷,他依然原意抛洒自己的一腔热血。这就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写作的心声,


 鲁迅作品的特点,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一是思想深邃,有独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二是语言精炼,甚至无一字赘语,风格古朴典雅,很有清代“桐城派”的余韵。而且又又不乏幽默和机智。三是题材的广泛,众体皆备,众体兼善。对于小说,散文、杂文都具有有典范作用。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用白话写小说的第一人,具有开创意义。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现代小说,基本上是沿着鲁迅开创的路上走着的。

   小说《孔乙己》塑造一个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要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读书求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当时是合理的。一些人通过读书升官了。大富大贵,余下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没有求生手段,也没有做事做工的本领。只有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生活状态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毒害、摧残了大部分知识分子。最后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在晚清,科举制度救世主进步人士的抨击下寿终正寝的。这篇小说的意义,如今有那篇小说可以比肩?

  题目为《药》的小说,更有深度。虽然以秋瑾遇难为背景,但它写出的却是惊心动魄的悲剧。革命者流血,愚昧者喝血。这和明末含冤被杀的袁崇焕被杀之后,人们牵着吃他身上的一片肉一样悲哀!当时的国民简直是精神残疾者,小说用人股故事,就是在于唤醒国人。最后,在革命者的坟头上平添一个花环,也是昭示人们,革命后继有人。每个人都还争取民主自由,争取做人的尊严。这哪里是小说,简直是革命的宣言书。鲁迅先生,市委国民党思想解放写作的,想想斤几十年,有人国民的思想解放儿写作的吗?所谓“鲁迅文学奖”,够资格吗?

   鲁迅先生的作品始终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尊严。   

   鲁迅先生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画,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十篇散文,写的全是是鲁迅回忆儿时是温馨,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我爱读鲁迅作品,从小学到如今,每次捧读,总觉得含英咀华,余味无穷。促我思索,开启心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给我做人写作树立的楷模。正如曹文轩所言:“鲁迅是我心中的一座大山”,的确如此。这座大山如此巍峨,壮美,气象万千,令我永远敬仰,鲁迅的人品和文品活在人们心中,他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鲁迅先生!

(责任编辑:齐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20-09-11 19: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