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原生家庭的教育痕迹,也许是言传也许是身教,都有着父母行事思维的烙印。 张宁就是如此,她是一个乖巧勤快的孩子。 父母的口头语就是吃亏是福,家里满墙面都是父母的奖状,他们是年年当模范。 一家人都以此为荣。 张宁很多年的记忆里,都是父母早出晚归,以厂为家,他们干别人不干的活,谦让了调级。 她进入了单位之后,也完全是父母的样子,公司那些没人干的活,她都默默无声的做了。 可惜,现在公司不评劳模了,反正单凭劳动,是不能引人注目。 有同事提醒她,现在只看业绩,不看别的,你要换换思路,把业务做上去。要和领导搞好关系,还有市场部,他们决定着广告投放的资源。 张宁有些奇怪,难道不是领导关心员工吗,难道广告资源的投放不是公平合理吗。 同事像看外星人一样看她。 现实能教育人,年终上台领奖的都是业绩最好的,有一位还是抢了同事的单子,那位同事还和他大吵了一架,后来销售经理出面安抚,最后还说,单子是谁的,谁就是公司的明星。 其实那位骨干,也抢了张宁的一笔业务,只是张宁没敢吱声,只是以后在公司打电话的时候,格外谨慎。 这样的人,怎么成了先进。 她和父母唠叨,父母只是说,也许人家有别的优点,比如积极主动,比如勤快。 父母的态度还是看人看优点,不要盯紧人家的缺点,那不能让你进步。 张宁点头,这样想,她心里舒服了许多。 后来好多同事都远了那位骨干。 但人家业绩就是好,但有时候需要人配合的时候,那位有些无奈,张宁就主动相助一下,别人笑她傻。张宁却发现了骨干的一些优点,他勤于动笔,每天写业务总结,分析客户的喜好。 久而久之,骨干对张宁的态度好了些,有一次还指点了她一下。 年终的时候,骨干还是在台上,张宁得了进步奖。 她想,他们说父母的想法过时了,她还是认为,父母的话有道理。不管什么时候,向别人学习都是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