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 当代·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二零一七年八月七日,即丁酉年闰六月十六,二十四节气之十三:立秋,太阳到达黄经13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立秋表示收获季节到,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气候特征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第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立秋第二侯:白露生】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立秋第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景象
夏未远,秋已到 荷花残,莲子生
梧桐伴细雨
莲塘听雨声 水面如镜 棉花成株 一叶梧桐一报秋 稻花田里话丰收 落霞孤雁秋山
西风野渡芦滩
虽非盛夏还伏虎 更有寒蝉唱不休 习俗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民间流传着很多习俗,快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习俗。 晒秋 :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区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瞟 :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节气诗词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秋来了,一起吹吹秋风,一起读读诗。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立秋》 当代·左河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