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芳草地——今日古镇生机勃勃人才辈出 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之初,古镇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20年前,还顾不上古镇的文化保护,乡镇企业恰如雨后春笋一样,生机勃勃显示着活力。仿佛三国时期,一时涌现出众多少豪杰。这些张家湾的后辈们,有智慧,有胆识,善经营,会管理的才子、女侠,层见叠出。乡政府,决定出一本书,记下他们闪光的一页。就需要找一些民间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鼎力协助。 张家湾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荟萃。从这里走出的作家刘祥,成就卓著。早已跻身于文坛巨匠之列。当时,他又创作,又编《运河》季刊。无暇抽出时间参与。于是,师兄胡少先又找到了我。加上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十来个人,一块编写这本书,我们住进了芳草地,这幢新建的乡政府大楼里,我们白天乘车到全乡采访,每日宴请之后,文友们畅谈观感,挑灯夜战。众人合力,写出了一本记录张湾镇创业者不凡事迹的书。对于我,有幸纵览张湾镇的全貌,看了有名的古迹,了解了古镇的风土人情,委实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我曾经走访了当时的铝合金门窗厂的厂长刘玉山,和他的几度攀谈,对他深深佩服。一位农家子弟,只有30岁左右,他的产品走进北京乃至全国的重大建筑。走南闯北,指挥若定。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我怀着激情与钦敬写出了一篇报告文学,题为《大将风度》。另有这个厂的技术员张永琪,巾帼不让须眉,20几岁,初中毕业,当时结婚不久,抚育着牙牙学语的娃娃,竟然负责亚运村建筑的门窗设计。形式创新,不同流俗,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交口称赞。一个农家的女孩,一位年轻的母亲,一位花庄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做出如此骄人的业绩,如何不让人刮目相看。于是。我就以《我爱阳光》为题,写下来她的事迹,也写出了我的感触。此书出版后,老兄胡少先对我说:你的文章到编辑部得到认可,题目文字都没有改动。我听了,心满意足。 写作之余,乡政府也让我们坐上大巴,到各个村,各个企业参观游览。这是我对张湾镇的全面接触。此时,古镇的街道热闹起来了,政策对头,八方辐辏。不少古迹保护下来了,清真寺由胡少先书写匾额,更显得庄重肃穆。永通桥保护下来了,还重修了一段城墙。立起了“运河漕运码头的石碑,供游人游览访古。古镇的几度变迁,起起伏伏,透视出古镇人们的气度。张湾镇,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繁华,如今正朝着现代化小城镇发展,张家湾乃是大运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运河又因张家湾而显得厚重、古朴。几度和张家湾的接触,我仿佛在读着一本历史教科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