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将孤女》第一章至第四百三十二章,已在“中国作家网”连载 距同桂荣住宅不远,山坡下一处幽静的院落。 院里依山而凿的两孔石窑洞便是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的住宅。贺子珍、毛泽东两人还在争吵。 “你说你忙,你忙,难道孩子是我一个人的?!”贺子珍坐在窑洞里的双人床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边哭边委屈地说,“你没看见我的伤哇!” 出世不久的娇娇躺在砖铺的地面上,她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蹬着小腿,嗷嗷大哭。 “你,你你你,等我写完这一段再抱孩子行不行?”毛泽东铁青着脸叫道,一扬手却掀翻了水杯,他急忙拿起被水溅湿的一叠文稿走了出来。 毛泽东来到院子中间,把文稿放到一个长条形的石台上,让午后的阳光晾晒。 同桂荣,博古进了院子。 “主席,消消气。”博古走近毛泽东。 “刘嫂,您来了。”毛泽东和同桂荣打招呼。 “主席,做女人不容易。”同桂荣看着毛泽东,“您要体谅子珍,她身体不好,长征路上受过伤。” 毛泽东有点儿窘。 同桂荣径直走进窑洞,急忙把躺在地上的娇娇抱起来。毛泽东随即进来,对同桂荣说,“刘嫂,让我来抱。” 娇娇抱在爸爸的怀抱中。 坐在床上哭泣的贺子珍擦去眼泪,下床招呼:“刘嫂……” “子珍,伤口还疼吗?”同桂荣关切地问。 “疼。”贺子珍有些不好意思,“就怪这伤口,伤口一疼,我的脾气……”说着,她从毛泽东怀中抱过娇娇,“唉,还是让妈妈来抱吧!” 突然,院里刮起大风。石台上晾晒的文稿被风卷起,一页,一页飞了起来,有几页飞到了院外。 毛泽东疾步赶出窑洞,抢捡文稿。 飞出院外的文稿,被赶来的刘力贞一一捡起。小姑娘走进院子,东奔西跑,又帮毛泽东把散落的文稿全部捡起。 毛泽东拿着一页不少的文稿,十分高兴,俯身把刘力贞抱了起来:“谢谢你,咱们的小元帅!” 旋即,一个高个子,蓝眼睛,身穿红军军服,头戴八角红星帽的年轻外国人走进院子。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边跟着进来的还有翻译以及几位中华苏维埃的工作人员。 “主席先生,”斯诺很友好地向毛泽东笑了笑,然后通过翻译告诉他,“我到红区采访以来,已写出一些手稿,您是否检查一下?” “施洛(毛泽东当时称斯诺为施洛)先生,我们欢迎你来,也充分地信任你。”毛泽东继续道,“你在红区尽可以自由地采访你想采访的对象,报道你感兴趣的事情。我们相信你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因此,不必检查。” 斯诺深受感动,他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红色苏维埃与国民党当局完全不一样!” 毛泽东把刘力贞从怀抱中放下来,指着她,对斯诺说:“你知道她是谁吗?” 斯诺早已注意到了她:“挺漂亮,谁家的公主?” “她是我们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女儿。”毛泽东说罢,把刘力贞头上的红星帽往上扶了扶。 “见到你,我真高兴。”斯诺轻轻拍拍刘力贞的头,“我已经知道,你有一个伟大的父亲。” 刘力贞仰起头,睁大眼睛望着这个大个子,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佬”,自豪地说:“我爸爸就是好!” “对,对!”斯诺亲昵地对她笑了笑,问,“***妈现在在哪儿?” 刘力贞看着毛泽东,意思是让他回答。 毛泽东会意地“哈,哈”大笑,旋即对斯诺道:“你跟我来,你应该见见她。” 毛泽东走到自家窑洞门口,对正与贺子珍拉话的同桂荣说:“刘嫂,你看看这是谁?” 同桂荣下炕出来。 贺子珍抱着娇娇也走了出来。 毛泽东指着同桂荣,对斯诺说:“她就是刘志丹将军的‘堂屋’(夫人),我们的刘嫂。” 斯诺走上前,握住同桂荣的手:“您有一个伟大的丈夫,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谢谢你!”同桂荣看着斯诺,“你是?” “刘嫂,”毛泽东指着斯诺,笑着介绍道,“他是美国记者施洛,对咱红军很友好。” “主席,”同桂荣看着毛泽东,有些不好意思,“主席比我年龄大许多,叫我刘嫂,我,我……” “哎,西北人民都亲切地称刘志丹为‘老刘’,称您为‘刘嫂’,我怎么能例外呢?!”毛泽东和蔼地说。 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子邮箱cjyyl@sina.com联系 本文作者程占功,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