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评论 > 文学评论 >

庄伟杰《心灵与事物邂逅所生成的诗意》||散文诗杂志2021年第4期

时间:2021-05-16 10:32来源:原创 作者:庄伟杰 点击:
心灵与事物邂逅所生成的诗意 张嫁文散文诗读后散议 ◎ [澳]庄伟杰 笔者曾自我戏称为散文诗的票友,偶尔涂鸦一二,或文或评,但均未能尽如人意。总觉得再写也是在原地踏步,难以突破和超越自己,加上天性懒散,且身处高科技横行霸道的历史境遇中,时间已被捣

 

心灵与事物邂逅所生成的诗意

——张嫁文散文诗读后散议

 

◎ [澳]庄伟杰

 

笔者曾自我戏称为散文诗的“票友”,偶尔涂鸦一二,或文或评,但均未能尽如人意。总觉得再写也是在原地踏步,难以突破和超越自己,加上天性懒散,且身处高科技“横行霸道”的历史境遇中,时间已被捣成碎片,于是无心“恋战”,只想寻求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地放牧每一寸光阴……

在一个传播茁壮、信息密集的时代,网上网下众声喧哗,纷纷扰扰,尤其是微信发达的年头,诗歌写作似乎已变得“空前繁荣”,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完成诗歌微信公众号,以最大的自由度理解和接受诗歌,甚至体现了诗歌美学理解的多元,因为诗歌有它自身的宽泛性。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下,很大程度上正在调整甚至改变人与世界、人与他者、人与自身的关系,传统思想观念模式和心灵情感系统已被打碎,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欣赏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笔者曾经说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善待传统的纸质媒介的优势。也许是笔者“中毒”太深,抑或面对历代经典时的惶惑,越来越未敢轻意下笔,哪怕双眼总是眺望着散文诗那个深远而神秘的领空。因为在笔者的心目中,好的散文诗如同好诗歌一样,读之首先必须令人或眼前一亮,或心里一震,甚至隐隐觉得其字里行间里涌动着诗性智慧的能量,散发出某种生命活力,让人仿佛走进一片神圣的领地,去抚摸沧桑,去拥有旷世的神秘,去体悟视外之景的能量,继而引发人的再思索、再创作。还有,好的语言文字必须是通灵的,即诗人经由心灵外化的语言,应具有一种勾引人进入语言,进入每个字眼和词花的灵光力道,甚或可以从语言中获取一种力、一种美、一种气质、一种精神脉象。说白了,认定一首诗、一章散文诗是好的,应是在令人拍案叫绝的同时,还要从作者律动的文字背后,领略到其心性、气息、人格,乃至思想和个性风采。诚然,以上仅属个人“固执”的一孔之见。基于这种认知,实话实说,举凡毫无内在神力和缺乏语言魅情的散文诗,并非是笔者期待视野中的好作品。

然而,当接到寸丹主编传来的这组拟在《散文诗》头条推出的作品,希望笔者征用“炼金术般的文字”谈谈个人看法。说些什么好呢?编辑们看中的文字,是否也是我这位读者看中的呢?于是我告诫自己尽力从文本里寻找和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而作为一个批评者,耳边似乎又回响起鲁迅先生的八字真言:“有好说好,有坏说坏”。

话说回来,由于孤陋寡闻,之前并未读过张稼文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在阅读中进入其提供的文本。坦率地说,单凭“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来命名题目,就够醒目够吸引人。说明作者选取的是一种“孩子”视角,是企望回归童心,这对于一个走向中年的写作者来说,本身就是值得为之庆幸的人生凯旋。或许,这是对生命之真和世界之真的重新认识,是用情感携带纯朴之心直面事实与真相。以此观照张稼文的写作,足见一个诗人对散文诗写作初衷的坚守和清醒。他自言“描述、思索、追问我们身心处境,关注当下,关注日常,关注内心,从生活细微之处揭示价值和意义,是为了抵抗我们所身处的空洞和浮躁,也是为了寻求慰藉和寄托。”一方面,他善于为细微事物进行经验提纯,凭借对生活的审视和洞察,以简约的叙事和在场的经验,经营具体可感的人事风物,见微知著般地揭示常人习焉不察的细节,在具体书写过程中体现出诗人对日常事物的一种诗性观照;另一方面,他把叙事当成一种策略,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力求另辟蹊径,集中抓住一事一物,三下五除二便一挥而就,篇幅长短自如,行于之所当行,止于之所当止。看得出,这组散章皆是体制短小而灵便,不受形式规范限制,如同在自由行进中与兴之所至时的即兴式写作。如《有一个暖手宝》《两棵树》《白鹭》《夜雨》等,并没有依循起承转合式的套路,那些支撑题旨的感悟或言说,乍看只不过是个人的天真想法,却颇为耐人寻味,一种随意和散淡之感扑面而来,字里行间隐约透彻出孩童气质与中年智慧的妙合,既有感知与品味、反刍与醒悟、直观与暗示的此消彼长,又有高与低、大与小、美与丑、痛与爱、哭与笑等的辨证内联,大多为心灵与表达的默契和自然呈现。尽管张嫁文笔下展示的文字词花,并非是舌灿如莲的表达,却有其主体性的自觉“化用”,或淡而有味,或平中见趣。而这,恰好体现了散文诗文体的自由、灵动和机趣。

每个作者都有自身的写作资源和优势,关键的是自己是否善于发掘和深挖。张嫁文的感官颇为敏锐,这可能与他所从事新闻职业及具有小说创作的经验有关,其散文诗写作的突出特点,是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在《我拍了拍自己》《不是因为哭》《笑语》《不是寓言》《一颗钉子》《秋夜》《松土》《一只红色塑料袋》等篇章里,几乎都是生动细节的如许映现,或者说是用鲜活细节叠加起来的文本空间,有的连题目都是细节的呈示。这种看似“三言两拍”式的简单描述,自有其内在肌理,作者以他雕刻师般的手艺,常常抓住精细之处加以雕琢,有时则如钻探机般直接攫取和深入其中重要部位,突显出鲜明的诗意,抑或掘进某一小点的要害处,深入浅出地彰显事物的内里本质。难得的是,张稼文从细节入手,总能开掘出一些让人惊异的“发现”。篇幅相对较长的《一双袜子》,最能证明他的这种优势。“一双袜子,其中一只在找另一只”,开门见山便从细节入手,一个“找”字自然生发出全篇的“故事”。然后经过一番细腻的渲染,原来,那“苦苦寻找的另一半”,它们既自成一景,又相互依存。有趣的是,作者居然从中发现“袜子这物种,天生有这样一种基因缺陷:其这一只与那一只,非常容易彼此走丢,甚或,即便客观上近在咫尺,事实上也阴阳两隔。”而当“对方已经住进它的心里,可是它自己居然忘了。”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思。这是在状物,还是在写人呢?由此可见,张嫁文散文诗浸淫着丰盈的生命体验与真切的情感印记,那是作者善用“孩子”视角找到了进入生活与心灵相互谐振的“支点”。应该说,张嫁文散文诗提供给我们的,是心灵与事物邂逅所生成的诗意,也是属于个人化和生命化了的流动着真趣的情思。

散文诗作为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两界之间的边缘文体,有其自足的美学空间,当然也有其短板,但要真正写好实非易事,因此探索和突破障碍应是散文诗自由发展的真正出路。从某种程度上说,散文诗创作特别考验作家的功力。张嫁文的散文诗书写固然已迈出可贵的一步,然而,每个诗人实际上都无法回避自我必须面对的及阶段性亟待解决的精神命题(转向)。如何在艺术手法和价值层面有更大超越和提升,如何在个性化尤其是语言陌生化审美效果有更理想的表现,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保持文体的完整性并以独特气质彰显个体辨识度,说时容易做时难。或许,这既是值得张嫁文深思的重要话题,也是每一位有志于散文诗创作与探索的诗人共同面对的课题。

 

2021年3月上旬急就于泉石堂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