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开拓奋进 从1979年到1989年,十年之间水泥厂在重重困难中不断地开拓奋进,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它的发展之路,可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年,水泥厂初步发展。三年之中,发展表现为两个方而:一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水泥生产的技术和规律;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从门外汉到生产的行家里手,必须虚心学习和不断探索。1979年l1月9日到年末,一共52天,便生产了水泥3329吨,到1980年便增长到33790吨。八十年代第一年,水泥厂首次赢利86000元,其发展速度是十分喜人的。 但厂领导并不满足,决心向北京老牌水泥厂——琉璃河水泥厂学习。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从琉璃河水泥厂请来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通县水泥厂一下子便工作了两年。两年中,水泥产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981年共生产水泥50050吨,1982年又增至6383O吨,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8%和29%。 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方而,水泥厂领导显示出科学化管理的才能。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其中特别突出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干部带头参加劳动,永远保持干群一心,通力合作的精神,第二,管理严格,科学化、规范化,强调科学管理和经济效益;第三,干部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严把质量关。至今,这些好的作风和规章制度仍在水泥厂沿用着,靠了它,使水泥厂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这三年是水泥厂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生产上重大突破的三年。在这三年中,有两件大事可以记入发展史中,那便是二号窑的建成投产和3.1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建成并通车。 1983年,上级拨来一批支援地方小水泥工业技术改造的款项;另一方面,也由于生产的水泥质量可靠,赢得了顾客的好评,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厂领导经讨论决定,再建一个水泥窑,使产量快速增长,于是建二号水泥窑的工作便开始了。 但是,就在这一年,琉璃河水泥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撤回了本厂,土生土长的运河人刚刚挑起大梁,可想而知,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在重重困难面前,厂领导没有退缩,也没有外请专家、技师。以当时的厂长杨成印挂帅,组成了五人领导小组。当时决定:一号窑水泥生产线一天也不能停工,二号窑生产线的建设同时进行。这样在整个建设过程巾,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事后,北京市一位专家评论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立项、设计、报批、筹款……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1983年8月22日,得到了市有关部门批准。总投资9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0万元,市局投资300万元,县财政投资40万元,其余由水泥厂自筹。 1983年12月初,二号窑生产线建设破土动工。历经18个月的艰苦奋战,在1985年5月1日二号窑生产线一次点火试产成功。而且在当年便收到了效益,全年产量73000吨,比上年增产14%. 这一阶段的第二件大事,便是铁路专用线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条铁路专用线北起京秦铁路,逶迤向南,穿过运河大街,一直深入厂内,改变了过去一直靠汽运的局面。使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节约了时间与经费。这是工厂上规模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这是全县各工厂企业中第一条铁路,建路资金共70万元完全由水泥厂自筹。至今,这条铁路专用线不仅为厂内服务,而且为以后建成水泥中转站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1986年到1989年。这四年中正是神州大地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因此,这四年中的发展奋进也同样是非同寻常的。在这四年中,值得一书的有以下几件大事。 1986年春,在自建的3.1公里的水泥厂专用线一侧,建成了700米的水泥储存库,这便是全市乃至全国的永泥中转站。这个中转站是北京市水泥公司委托通县水泥厂兴建的大型水泥仓库。北京市各水泥厂家都把水泥运到这里,再由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这个仓库可容纳水泥1万吨,可同时装卸五十个车皮。这项工程总投资136万元,完全由本厂自筹资金,全厂职工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保质保量,多快好省地建成了。它的建成标志着通县水泥厂已从运河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不仅为北京的水泥工业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本厂的声誉。为此,几次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表彰和奖励。 这一阶段办成的第二件大事便是散装水泥运输的巨大发展。过去水泥产品完全是袋装,不仅费时、费料,运输也比较麻烦。在上级领导的号召下,通县水泥厂在北京市率先发展了散装运输。1986年当年购车两部、水泥罐12个,每年运输水泥达2000吨。一年之后,又添四部大车,月运输量达到7000吨,又过了一年之后,又购车两部,八辆车一次运输便达到了135吨。散装水泥运输,运量大,节约资金,又受顾客欢迎,是当前比较先进的工作方法,因此,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奖励与表彰。三个精致的奖杯和几面鲜红的锦旗,陈列在水泥厂的办公室内,这便是光荣的记录。 这一阶段的第三件大事,便是1号窑的技术改造工程。1号窑,就是1979年开始生产时的水泥窑,运行8年来没出现过故障,已为水泥厂的经济发展立下了功勋。但是,比较而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炉体结构比较落后了,能源消耗大,产出不令人满意。为此决定对1号窑进行彻底改造。 据北京来的专家们测算,这一改造工程需费时六个月,但由于全厂干群及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仅仅用63天的时间便完成这一改造工程,提前近4个月时间。这又是水泥厂创造的一个工程奇迹。改造后,不仅一次点火试生产成功,而且每小时增产2吨,产值一下子提高50%,这是水泥厂向前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这一阶段的第四件大事便是领导班子的指标承包。这次承包是在通县工业局的领导与部署下进行的,目的是使厂领导班子更加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全厂干部职工都积极投入到这场活动中来。经过近两个月的酝酿,于1988年5月召开隆重的竞选述职大会。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年富力强的魏少忠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当选为厂长。随即又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魏少忠厂长走马上任之后,一手抓生产、抓技术改造、岗位培训;一手抓基建,使工厂上规模、走新路,提高企业声誉和经济效益,并且着手改造车问、兴建职工宿舍楼、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一年中,厂区由原来的120亩扩大到270亩,建成了家属住宅区和居民楼一座。由于厂领导带头不要住房,分房十分顺利,近200套住房基本解决了全厂职工的居住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