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散文 > 岁月如歌 >

故乡的水井

时间:2015-08-18 13:48来源: 作者:运河散人 点击:
故乡的水井 李冬 小时候,每天清早,总要被叮叮咣咣的水桶声吵醒。这是爸爸要去井边去挑水了。每天他上班前,总要给家里天两挑水,倒进水缸里,农家过日子,做饭烧水,刷锅洗脸,哪里离得开水呀?。 我家附近的水井,就在大街中间北面的高坡上。井台也是高高
故乡的水井
李冬

    小时候,每天清早,总要被叮叮咣咣的水桶声吵醒。这是爸爸要去井边去挑水了。每天他上班前,总要给家里天两挑水,倒进水缸里,农家过日子,做饭烧水,刷锅洗脸,哪里离得开水呀?

    我家附近的水井,就在大街中间北面的高坡上。井台也是高高的,要等基层台阶,才能上去。听祖辈们说,那井是几代以前,请人打的甜水井,到如今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吧。我上学后,每天清早就能看见爸爸和几户邻居的叔叔们,都到这个井沿来挑水。我看见他们都用扁担的一个钩子勾住水桶,晃晃扁担,一桶水就提了上来。一挑扁担,两桶水,颤颤悠悠地挑回家去,就是开始了一天新鲜的生活了。

   我上了中学,爸爸去北京工作了。给家里挑水的任务,落到我的头上。喀什是很艰难呀。一是提水时胆怵,生怕滑进井里;开始时,水桶放到井中,水桶总是漂在水上,水桶入水难,总是打不满,幸亏叔叔们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晃动扁担,经过一番练习,我才慢慢的学会打水。二是身子单薄,两桶水压在肩头,觉得好沉,走路也不稳当。水桶一晃,水酒撒了一路,好心疼呀。一到过门槛时,摔个跟头。桶里的水也就洒的净光光了。三是个子太矮,把水桶倒进水缸,好费力气。担水的日子一长,这三道难关,我就全闯过了。后来,我把早晨挑水,就看成是完成一道数学作业题,还觉得挑几桶水,远比做一道数学难题还容易些呢!

    中学毕业后,我就到城里去读书了,接着又在外地参加了工作。离开了家乡多年,却一直牵挂和怀念着故乡的水井。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对于故乡的水井,我似乎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水井和家乡,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有一条“背井离乡”的成语,分明把水井和家乡练到了一起。还有一个“乡井土”的词语。说的就是古代人离开家乡时,总要带走一点家乡的土,表示不忘根本。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定居必须油水井,水井指代家乡,也就不足为怪了。

    故乡的水井确有神奇之处。至今想来还是觉得很有趣。一是我们这条街上的几十户人家,每天都要来到街中间的这口井里挑水,令人称奇的是,即使大旱之年,井水也从来没有干涸过。二是在我家附近,有两口相隔不远的水井,那井水的味道,却截然相反。一个是人们能饮用的甜水,一个却是只能浇菜园子的苦水。真是很很奇怪。第三是我在挑水时,经常看见井里有一两只小青蛙游动。“井底之蛙”这条成语,说明井里有蛙,古已有之,绝不是个别现象。经历的青蛙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还是天上那个掉下来的?让我至今也闹不清楚。

    真正的井水总是冬暖夏凉。盛夏里,用刚刚提上来的井水,拔凉拔凉的,夏天里,用来给面条过水,吃起来又美味有祛暑;一时吃不完的饭菜,还可以装在竹篮里系到井里,那水井就是一个天然的冰箱;头天从地里摘来西瓜,放到井里浸一夜,吃起来就又脆又凉,宛然就是冰镇的西瓜了。冬天的井水,有时是热乎乎的,用井水直接洗脸,温热滑腻,腊月里,用井水洗衣裳,洗菜,一点也不会感到手凉。

    由于水是人人都不能缺少的,人们对水井也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水井旁边,常常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邻里们几乎天天都要在这儿碰面。男人挑水,女人洗衣,家长里短,海北天南,这里始终洋溢着欢声笑语,聊聊家长里短,也是个乐子。有时,家乡的大妈、大婶,也就坐在井台一边用搓板洗衣服。边洗边聊,也很自得。有时男人们在井台边,冲个冷水澡,就洗去了一天的疲惫。他们也嘻嘻哈哈地相互逗趣。有时还能哼上几句戏里的唱段,偶尔,流露出的京腔京味,也是很优美动听的。那时的井台边,分明成了乡民调节情绪的场所。似乎洋溢着着一种诗意的美!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不少人家安上了压水井,我们家也安装了一眼。一根竹竿深入地下,连着地上的一个铁头,竹筒里的抽子连着一个铁柄。用水时,只要手摁几下铁柄,水管就冒出水来了,再也不用去井台去费力地挑水了。改革开放以后,乡里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龙头,池水,用水,就更方便了。再看街中间的这口水井,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随着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水井也就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饮用井水的时代也成了人们的记忆。家乡这口古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由于历史的进步,她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但家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她曾经记载、见证着家乡的历史变迁,以及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近些年来,它功成身退了。乡民们不会忘记它的功劳,村里就给它加了个水泥井盖,上面还用红漆写了“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这也正表达了乡亲们对它的一往情深的敬重和纪念吧!

    水,是一切生命的载体,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随处可以体现出水和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今天,当我们回首使用井水的那段岁月,带来的是难忘的温馨的记忆。重温往事,也启迪我对水资源的思考:用水方便了,用是的地方也就多了。更该注意水的节约。为了保护环境,实现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节约水,就是美化未来,让我故园的未来,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各位朋友,下面的相关文章可能对您很有帮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运河散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08-01 23:08 最后登录:2017-01-04 19:01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都江堰的茶马余音

    在著名的都江堰,藏着一条特别的老街。 偶然发现这条老街,是在玉垒公园附近。熙熙攘...

  • 母亲的歌谣

    母亲的歌谣很多,内容也很丰富,虽不高雅,但好听易懂,也容易让人记...

  • 阳光依旧在路上

    阳光依旧在路上 王贤根 这世上,变化最大的是人。像陈淀国这样的作家,说走就走了,连...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