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到了1985年,我到通州任教之后,喝酒的机会可就多了起来。通州文联成立,文联或作协一年一度的例会或发奖会,以及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都有宴请伴随。那种场合,美酒对佳肴,好友相聚,喜上眉梢,频频举杯,兴高采烈,此时的饮酒,绝对是天底下无法替代的乐事。我发现,人一旦能喝几两白酒,一上酒桌就有点馋酒,心里就没了把门的。我到几回醉酒都是忘乎所以而酿成的苦果。大凡喝酒的人,刚觉得自己能胜几两酒力的时候,就要逞能了。如同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正是容易喝醉的当口。一是不懂得酒的特性,不知道装在瓶里的是酒,喝到肚子里,就会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样,乱打乱闹,真不是个东西。其实,我也经过这个阶段。 那年,我的一位姓胡的老友,在张家湾镇开了一个美味餐厅。开张那天,邀请当地领导以及亲朋好友聚餐。我也在被邀请之列。那天我进屋一看,满眼陌生。经人介绍方知,有村里干部和老乡亲。,有工商税务工作人员,还有两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两个亲戚。开始慢饮,举止都很斯文。一杯之后,有人脸就红了,话就多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桌上的饮者,就已经全是放浪形骸,放言无忌了。我还没醉时,总结了三个字:一劝、二打、三吹。 劝就是礼貌的,需要有说辞。或从交情论,或从年龄论,或从地位论。常说的:“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有文化的人会说:“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南也罢,北也罢,喝吧!”像一幅对联。就凭这份热情,谁能不给面子。喝到一定程度,就要打酒官司了。你劝我,我灌你,好不热闹!接着就有划拳的了。“哥俩好啊、五魁首呀,七个巧啊,全来了啊·····”输的喝酒,不喝就吵。再往后,就是吹了,记得当时有一位赶大车拉货的,按说没可吹的,也吹得邪乎:“我赶的车,一拉两吨,去天津卫,当天打个来回,中间还不误喝酒。到公路上,汽车都让着我!”这是明显的瞎吹,可没人较真。 那天我喝高了,也是因为一时兴起,和这两个内蒙人,叫上劲了。他们说:“你们北京人喝酒不行,你是教师更是毛毛虫了!”这本来是酒话,我那听就当了真。'他说他一个顶我三个,我就不服了。“宁为酒中倒,醉死也英豪。”我带头举杯:“我一杯,你们三杯。喝!”一杯二两多,我干了两杯,就头晕目眩了。看人家,还真的没事。我今日才明白,我在喝酒上,今儿个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喝酒不知深浅,不醉才怪?。有人说:“抽烟摆谱,喝酒逞能。”确有道理呀。记得那天,我是被人背上车,送回家的。第二天醒来,也不知是谁送我到家的。难受了几天才缓过劲来。其教训,牢记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