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祥老师逝世50周年祭文
“吾师大德范滕公讳宪祥,泰安县楼德镇柴成村人,生于1885年荷月。10岁入“莱芜梆子”胜春班学戏,艺名福祥。16岁时担任主角。因其聪明好学,对剧目全场内容烂熟于心,20岁时担任导演。又历10年,1915年春,因战乱胜春班解散,福祥老师被迫从商,来往于楼德、口镇、茶业、博山、淄川之间。行商必经茶业古商道,翻越风门道关。是年冬天,福祥老师去博山贩运瓷器,至卧云铺突遇大雪,被困经日。闲暇无聊,为村人和商旅唱戏消遣。卧云铺村民刘生伦、张秀花、闫春青、刘升平等人跟其学戏,经十几日,竟将古装戏《全家福》学成。此时,正值卧云铺村年轻人赌博成风,以至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村中族人见学戏可转移注意力,纷纷鼓励年轻人参与学戏。为将戏班长期延存下去,族长、老人出面请求福祥老师留下教戏。感于卧云铺村人的真诚,亦出于对戏曲艺术的挚爱,福祥老师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0年!这一留就是终生! 50年来,福祥老师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传授,将120余出戏倾囊相授。为此他一生没有成家,住着场院屋,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睡场院无论夏热冬寒,吃百家不嫌粗茶淡饭,穿百家不计破衣烂衫。与卧云铺人和睦相处,平等相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上上下下广结善缘。 50年来,福祥老师被齐长城沿线20多个村庄请去教戏,地域涉及莱芜、章丘、博山、淄川,使“莱芜梆子”唱响齐长城南北,戏曲文化之花遍地开放。 50年来,福祥老师的弟子达3000余人,仅在卧云铺就传授6代,弟子300余人。 50年来,福祥老师教授的戏曲多彩纷呈,文武齐全:《两狼山》、《豹头山》、《顺雪山》、《长寿山》,山山高唱报国义;《渑池关》、《南阳关》、《济阳关》、《对松关》,关关诉说忠良情;《战邯郸》、《薛礼征东》、《破洪州》、《姚刚征南》,战战突显英雄胆。120多出戏精彩呈现,唱一个月戏文不重复,百看不厌。 50年来,福祥老师教授的戏,使齐长城沿线的莱北、章南、淄西地区,民风民俗发生了大的改观。人们被戏文中的忠、孝、节、义深深感染,对忠臣君子敬爱喜欢,对奸臣逆子憎恨厌烦。一时间,村村以设戏为荣耀,人人以唱戏为光面。茶余饭后,漫漫长夜,脍炙人口的故事,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偷盗赌博之风悄然远去,仁义孝悌之风蔚然形成,忠国爱民之情气贯长虹。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茶业人民以杨家将为榜样,奋起抗击,前仆后继。游击队、联防队村村建立,麻雀战、地雷战遍地开花。茶业区成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以至于“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村村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涌现出了“爆炸大王李念林,跳崖英雄刘俊林,锄奸英雄张子亮,红嫂刘福英,机枪英雄李念臣,骑兵英雄郭光道等一系列抗日英模。 1966年正月20日,福祥老师仙逝,寿终81岁。艺星陨落,感苍天大雪纷纷,北风隐泣。四邻八乡的弟子和百姓,闻噩耗涌向卧云铺,300余弟子披麻戴孝,哭动天地,唢呐声悲,笙箫哀痛。送葬队伍,长达一里。霹雳尖下,风水宝地,先师墓前,跪倒一片。主持高唱,悼文响彻山川:福祥老师!生而嗜戏,不卑不屈,鞠躬尽瘁,尽心竭力,弘扬正义,唱亮寰宇。福祥老师!江湖人生,恢弘大气,高德典范,竹书天地,风流人物,可歌可泣。” 大地不弃,苍天有情,诸君请看,福祥老师坟茔身后,霹雳尖上,一出大戏,自然天成:孟良焦赞,挥棒前行,六郎跨马,紧握缰绳,骏马昂首,啸天长鸣,佘老太君,拄杖送行,离情依依,千叮万咛,挥泪告别,豪气长虹。此戏名曰:《六郎出征》,忠君报国,定格永恒。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衣食不缺,万物康宁。然经济振兴,人心思变,顾此失彼,也属自然。看习总书记,独具慧眼,思想文化,先锋在前。精神文明,国之内涵,忠孝仁义,人之纲弦。五千年文明之邦, 五千年民族血气,怎能摧眉折腰,自毁锋锐,沉迷绵绵?想我泱泱大国,悠悠历史,每逢盛世,俱以文化润民,教化为先,文艺戏曲,与民同体,珠光璀璨。 适逢福祥老师逝世5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聚戏友乡人于墓前,追忆悼念,就是要把文艺戏曲的宏大精神发扬光大。愿吾师在天之灵,佑我戏曲之振兴,续我人间不了情,中华美德要传承,唱响中华复兴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