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学网

开创文学新风尚 引领写作新潮流
欢迎光临 - 人人文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视文学 > 影视评论 >

皇上和他的儿子们

时间:2016-02-01 11:10来源: 作者:月涵 点击:
琅琊榜
皇上和他的儿子们
箫选儿子不少,所以并不太珍惜,只是成器的并不多。
长子是资质最好的,算是德才兼备型的,本来是皇位最好的继续人,在中宫无子的情况下,他是最有潜力的上位者。而祈王本性纯良,是被书本教育出来的,那些圣人之言他都听了进去,是真的想打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他的单纯与天真,在箫选的猜忌中,反而成了包藏祸心,一个有心魔的人不相信一个百分百的天真的人。他不知子,子不知父。他们之间的心结,早已暗生。
一个正在壮年的皇上,是很忌讳一个贤名天下理直气壮讲天下的人,好像侵犯了他的权益。恰巧这个人还有可能上位。做皇子的箫选被陷害过,无非是那些有资格争位的,所以他格外的注意别人是不是有算计他的心,或者是算计的能力。诛心成了最好的借口。主要是他不安心。
   一个比他有贤名的皇子,整天府中高谈阔论,时间久了,有人挑拨,岂能不犯忌。而且这个人母族还太显赫,有个和皇上交情深厚拥兵自重的舅舅,这样的组合,让箫选日夜难安。
只要甥舅联手,一个坐拥天下,一个摄政天下,这样的吸引力,岂不让人动心,所以他看向皇长子的眼光,越来越阴沉。
   这时候,祈王要裁撤悬镜司,动了夏江的蛋糕。
  被滑族公主洗脑的夏江,已经无忠心,有的只是个人权利的保全。
  一个更会诛心的人,轻易看穿了皇上的猜忌,于是皇子与林帅谋反案的构陷出炉了。夏江的想法是一击必中,不给皇子和林帅翻身的机会,唯谋反之罪才能让对方无翻身可能。
  于是箫选配合默契的下了旨。
越有人为祈王求情,为林帅喊冤,皇上越恼,他恼的是人这些人对祈王的忠,对林帅的义。对别人的忠义就是对他的背叛。
 所以祈王府诛了,林帅和赤焰军剿了。连太皇太后若苦求情的外甥也不放过。所谓赶尽杀绝,也不过如此。他针对的不是他的儿子和挚友,而是抢他江山的敌人。
祈王何言,唯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皇后的儿子,没有保住 ,她因此忌恨同时出生的惠妃的儿子,一直找惠妃和人家儿子麻烦。
皇上心知肚明,只是惠妃不是宠妃,那个孩子不是他的心头肉,所以他争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皇后折腾。
祈王案后最大的受益人是越妃之子。
他应是祈王之后最大的孩子了。
母亲是宠妃,越妃很聪明,能哄得皇上开心,知道如何示弱,如何奉承。
太子的帽子落在了头上,他自然是惊喜。只是皇上不会在壮年就交权势的,于是制衡的重担落在了誉王身上。
表面上是皇后的养子,实际上是滑族公主的儿子,一个大棋子生的小棋子,这个孩子虽然狠毒奸诈,但实在也是悲剧。
他的母亲扶持箫选上位,被过了河拆了桥。而他是制衡太子的筹码,这样的角色风光也风光,危险也危险。太子上位后,他就和他母亲的命运一样。
皇上刚封了七珠亲王,太子的杀手就来了,誉王那一句,不用追查了,除了太子还能有谁。看来太子不是第一次了,而且派的人水平不高。
有这样一个没上位就杀兄弟的人,誉王不争还等死吗。
誉王一直做着东宫的梦,以为斗倒了太子,就有机会。却不知,没了太子,皇上也不会把位子给他,他的出身就命定了一切。可以宠可以用可以杀,就是不能上位。
他不负重托,和太子相争十年,让皇上安心了十年,如此制衡术,坐在台上看两个儿了龙争虎斗,不亦乐乎。
皇上对太子算是最有父子情份了,这个才德都上不了台面的孩子,有个得宠的母亲,太子只要装装孝顺和软弱,就得了皇上的怜惜。他生的逢时,壮年的君王,正需要一个表面忠厚无才的太子。
把誉王弄给太子陪练,除了党争,没什么好的效果。
若不是太子私炮坊案事件太大,皇上也不至于有废立之意,就是如此,还是留了一线机会,直至亲听见了太子对他的怨恨和怨愤,他才明白,原来他在太子心中不过如此。他的失望和伤心是真的。九个儿子,病的病,弱的弱,杀的杀,冷落的冷落,利用的利用,只对这个孩子有些真心,不想他还如此的姿态。那一刻的痛,才有些父亲的意味。
也说明此时的箫选已经老了,不是十二年前的狠辣。
太子倒了,誉王没有上位,反而是靖王封了亲王。
这时候的誉王愤怒委屈是有的,与夏江联手构陷靖王失败,灰头土脸的成了两珠亲王。这时候他有些认命了。若不是锦囊露了身世,他举兵谋反,还不至于自杀于天牢。
誉王对父亲是仇恨的,母子两代人棋子的命运,让他亲情全无。
太子恨着皇上,誉王恨着。祈王叹息皇上不懂他。
靖王的上位,其实出乎箫选意料。
因为祈王案因为林帅案,父子闹了心结。
幸亏当时靖王不在京中,他回来时,此案已平,可知皇上是以极快的速度了结此事,不给祈王和林帅任何机会。
以靖王的个性,十几年后在金殿上因了卫峥还和皇上反目,让皇上大怒而去。可知年少的他,惊闻噩耗是何等的态度。
祈王林帅没了,皇上的心安了,他以为再没人能动摇他的皇位,心态上安稳了。怒火也没那么大了。面对少年热血的靖王,他还是手下留情了,明知这个孩子犟若水牛,还是容忍了他。父子相遇不愉快,干脆远远的打发去南征北战吧。
冷落是冷落了,长苏回京时,靖王从西山回宫复旨,在宫门外一站几个时辰,还是高公公看不下去了,婉转提了醒,才被叫了进去。为高公公赞一个,不冷落任何一个处于弱势的皇子,才有可能赢到最后,谁想到最后上位的,就是宫门外罚战的那个。
一进金殿就被太子挑剔了半天,什么衣服不整什么礼仪不对呀,皇上还在那帮腔,那个水牛一样的靖王,实在让皇上看不下去了,挥手撵了走。
此时的靖王虽然与父亲有心结,但还是敬重的,该有的为子之仪还是有的。只是在天牢那里旁听了谢玉的供词,才知当年旧案惨烈之后,对皇上失望,此后才是敷衍与权谋。
他想真心对父亲的时候,父亲的眼中没有他。
等到太子落败,誉王谋反之后,皇上想要真心关照靖王的时候,他对父亲,已无亲情,只是君臣了。
祈王当年若是无父子只论君臣,也不至于那样的悲惨。
最后靖王成了太子。
这时候,皇上已经拿不出一个棋子制衡太子了。这才有了昭雪的机会。
在皇上生日宴会上,金殿呈冤,这是一场与皇上的心理战。即使皇上知道他冤枉了祈王和林帅,也不愿意承认。这个错太大,那是他的儿子和朋友。只有认为他们当年有谋反之意,那所有的决定才有立足之地,推翻那个假设,他的所行,就是天大的罪过。
此时太子已得人心,监国已见成效,此时皇上迫于形势,不得不低头。乱臣逆子,他对景琰是恨透了。
誉王谋了反,景琰迫他重审旧案,这两个孩子,真令他痛恨。
如果不是他老了,如果不是景琰权威已重,他怎肯认这个错丢这个面子,面对自己的内心。
后来烽烟四起,朝中无帅,景琰都不敢自己领兵,朝臣也不敢,谁也不知太子出了宫,箫选会不会干出什么另立储君的事,或者控制后援物资让前方战事落败的事情。
 父子已经全无信任。
皇权威威,皇位赫赫,得了这个位子,箫选全无了父子之缘。
当年他下旨杀了祈王,表面上他安心了,实际上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祈王谋反案并无事实,并不是誉王那般领兵逼宫,完全是事实俱在。一个诛心的缘由,就杀了皇长子,在其余皇子的心中岂会不认为父亲太过狠心。他们怎的还有真心。
若非有祈王案在先,以靖王的价值观也不会参与夺嫡。最后靖王那一句,他仰慕皇长兄,但他不是祈王。也就是他不是祈王那样一切听命于君王的人。
在一杯毒酒赐给了祈王的时候,其实箫选和他孩子们的父子亲缘已经断了。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月涵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10-09 13:10 最后登录:2020-08-20 07:0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