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江一直忽视了的问题 夏江对长苏的杀伤力远大于谢玉。 谢玉是一击而中,而夏江是折腾了几次,每次都给长苏带来了危机 。 夏江最大的成功就是构陷了祈王案赤焰案。但他的成功并不是计谋有多高,只是恰巧符合了皇上的利益诉求。 一个壮年心态的皇上,对于贤名天下天天指点朝政的皇长子,自然是忌讳的。皇上对纪王说祈王当年太张扬。其实祈王当年是太自信了,是对太子位太有信心了。皇上曾经也是对他寄予厚望非常欣赏的,这些给了他错误的判断,他以为他是皇上最宠爱的儿子最信任的皇长子。其实他已经成年封府多年,身为长子,却没有获封太子,分明就是皇上对他有忌讳。祈王做了太子,外有贤名又有手握兵权的亲舅舅,这样的太子,皇上又不老,还没想着交权做太上皇,如何制衡太子。他其余的儿子,根本没有制衡太子的能力。 夏江就是把握了皇上的心态,看透了皇上对祈王的忌讳到了难安的地步。构陷祈王,夏江用的是谋反的罪名,是分明没给祈王活路。沈追说当年祈王声望高,求情的人担保的人太多,皇上杀一批又一批。可知祈王声望。这恰恰是皇上杀祈王的原因吧,谋反的皇子有杀的有流放的。也许就是求情的人太多了,皇上心想谋反这样的罪名,都有人力保祈王,这如何是了。如果没人为祈王求情,皇上会想祈王的声望不过如此,那也许祈王还有一线生机。 夏江那时就是皇上的知己,诛心术成了皇上安心的刀,又借刀杀人替情人璇玑公主完成了心愿,又保全了悬镜司这个部门的存在。皇上安心了夏江暗乐了。但他的成功不是他的能力,而是皇上的威力。 十几年后,夏江忌讳的靖王进入了夺嫡的战场,这让夏江再次不安了。靖王情义千秋又是祈王一手带大的,而且又是林殊的挚友,这样的靖王上位后,必然清算夏江的旧帐。于是夏江主动出击了。 他旧计重施,皇子这样的敌人,只有皇上能收拾,所以需要再一次借刀杀人。但是他忽略了十几年后,皇上的心态变了。首先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其次经历了祈王死,景宣被废的折腾,皇上的心有些变软了,这个时候,他是真心要找个好太子,考虑传位的事了。 这时候,皇上对皇子们多了些宽容的心态,有些慈父模式。 靖王赈灾归来,被誉王拉上了金殿,这个时机夏江选的最好,此时靖王毫不知情毫无准备,他的反应都是本能,本来是最容易出错的时机。靖王果然深切的表达了他对祈王赤焰旧人的同情,皇上虽然震怒,却只是教训几句赶了他去给静妃请安。若换了从前,皇上早让靖王闭门思过了。 然后又给靖王施恩,这充分的表达了皇上现在希望家庭和睦的心愿,他不想和孩子们生分了。他已经看重靖王的姿态了。 这个时候夏江还是没有调整思路,还在继续执行原来的方案。靖王已非当年的靖王,智商情商都有了提高。而箫选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心态了。 皇上的心态,才是胜利与否的关键。 而夏江对皇上心态判断有了失误。 第二次金殿论理,卫峥逃脱,夏江指证靖王参与,却无实据,皇上已经半信,此时皇后攻击靖妃,皇上先去后宫。此时对靖王万分恼火,觉得这对母子辜负了他。可是他对靖王的态度是揣了靖王两脚。这怒火的发泄已经非常轻了。而后来他恼火誉王的时候,是直接用手边的东西打破了靖王的头。两者一对比,就发现了,他对靖王还是留情了。靖王是行伍出身,马上来马上去的,皇上的两脚根本不是问题。而且靖王很配合,未揣就倒了。 在后宫里他大事化小了结了皇后对静妃祭奠宸妃的指责,再回到金殿上,他对靖王的态度马上有了微妙的变化。只是让夏江去找靖王的人调查,但要事先告知靖王。而靖王先回家关几天门吧,不要随意在街上跑来跑去了,免得碰了夏江的人。 这个时候皇上的心态已经表明了,他其实是相信靖王了。卫峥被营救这样的重磅消息,都没让皇上对景琰有什么严厉的处理措施 。现在的皇上对靖王是非常之看重了。 夏江一直在黑靖王的路上狂奔,丝毫没有停下来思索一下皇上的心态有了变化。如果这时候,他发现了皇上的态度有了重大变化,此时收手,后面的事情还好控制。 比如不抓长苏了,那么夏冬也不会和师傅公开反目了,那么纪王那步棋长苏要暂缓了。纪步的份量极重,但是扳倒夏江取信于皇上,最重要的人证却是夏冬。 不把夏冬逼到绝境,夏冬是不可能站在夏江的对立面上。她一直还是顾念了师徒情份。这一点夏冬比誉王强太多,誉王一知道他的生母是谁,忙着造反,明知道风险极大,还利用皇后对他的母子情份。如果他只是调兵,不借皇后之名让禁军接管京城防卫,最后还不至于牵连言后。养母几十年为他筹划,视若亲子,可是他却拉了人家造反。他失败了,只是控诉皇上薄待了他和生母,却没替言后考虑一丝。誉王的凉薄果然和箫选一样。 确认夏江构陷景琰最重要的人证是夏冬,需要她的配合才有成效。如果没有夏江抓长苏,逼长苏吃毒药的场景,夏冬还不至于对师傅完全死心。 可惜夏江一直不肯停下来调整思路,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借皇上之手除掉靖王。却没有分析皇上现在的心态,已经不是当年诛杀祈王时的状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