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誉王的急功近利 誉王一直很奉承皇上,应该说几个皇子中,他最刻意讨好。 太子初立的时候,他应该没有夺嫡之意吧。只是时间久了,皇上刻意抬举他,后宫中又有皇后的支持,他的心被养大了。当然太子也用很大的问题,太子无德无才也不友爱兄弟,刚获封了七珠亲王,太子杀手就到了,效率太高了吧。 虽然只是轻伤,也是危险呀,誉王还算镇定,不管是装的还是真的,他没有责怪护卫不周,也算是大气了,那个场景的誉王,还是令人赞一下的。通观全剧,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誉王的优点是不拿不相干的人出气。 面对这样的兄长,面对一个拿他当棋子的父亲,他如果安心的作消遥王爷,难度是太了些,他自负能力强于景宣太多,如何肯低头。 纪王说皇子都想夺嫡,这是正常,既然如此,誉王有夺嫡之心,不算错,他错就错在沉不住气,急功近利。 亲上琅琊阁,寻访才子,做足了姿态。 一直以来誉王重视包装,演出了几场访贤秀,声名好过太子。 一直礼遇梅长苏,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从和太子相争的局势来看,本来已经占了先机,却还逼迫太急。 太子失了谢玉,已经失了臂膀,本无胜算了。沈追查了私炮坊不放,太子自然局面更危险。长苏只是让他相助沈追,他却听了般弱的话,炸毁了私炮坊,伤人无数。只是为了把事情闹大,让太子难堪。为了加速太子的下台,行此手段,格局就输了。欲速则不达,他越气势嚣张,越令皇上有了维护太子之意,长苏几番劝告,他都没听进心里。 做的事,都要还。 卫峥案件时,他和夏江合作,事败皇上恼誉王,恰逢私炮坊案发,面对邢部的指证,誉王当然不认,但皇上已经相信。为什么相信,为了攻击势力不及他的靖王,都能拉拢悬镜司,当初对付地位高于他的太子,又岂会手软。 二案齐发,被降为两珠亲王。相对于靖王的七珠之荣,他就暗淡了。 如果这时候,他能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局面未到山重水复的地步,即使靖王荣宠高于他,以皇上平衡之法,必然会留下他牵制靖王,他还是有机会翻身的。 一场兵变,输得没了机会。 冲冠一怒,愤而起兵,不要说誉王只是因为气愤母子两代人的棋子命运,骨子里还是有野心,总想一击而胜,可惜他没有父皇命好,人家当年那一仗是赢了的。 誉王始终少了些耐心,人家靖王能以单衔郡王之名,被冷藏十二年,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不过是双珠亲王,先灰心后愤怒,终是太急功近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