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时间:2016-07-17点击:833

    蒋介石不叫蒋介石,孙中山不叫孙中山,你知道的这些人名都是错的。

    前几天在朋友家翻看一本杂志,有一篇文章介绍蒋介石时写道:“蒋介石,字中正。”我刚喝下去的一口水全喷了出来。

    朋友忙问看到什么好东西了,我就指给他看,结果朋友一脸的莫名其妙,“蒋介石字中正,有问题吗?”这下该我莫名其妙了,急火火地给他解释:“这都不知道吗?蒋介石其实叫蒋中正,字介石,不是反过来的!”朋友这才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这位朋友应该说也代表了很多人,一直以为介石就是老蒋的名,字中正,有聪明点儿的还解释说,字“中正”是名“介石”的引申,国界之石嘛,当然得“中正”。

    其实恰恰相反。

 

 

    说起老蒋的名字,还是很有说头的。首先,在蒋家的族谱上,既没有蒋介石,也没有蒋中正,而是叫蒋周泰。因为按照蒋家的族谱,蒋介石是“周”字辈,便取名为“周泰”。后来到了上学时,蒋周泰又取名蒋志清,直到去日本留学,学校的花名册上还是蒋志清的名字。

    那么“介石”是怎么来的呢?源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创办了一本杂志,叫《军声》,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了个“介石”的笔名。后来回国后,大概在1917年,蒋志清30岁的时候,才根据《易经》“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起了个“中正”的名,又把笔名“介石”改成了字。从此,“蒋介石”的大名才开始流行起来。

     说起来,在近代大人物当中,这样不以本名名世的还真不少,比如民国另外两大巨头:国父孙中山,汪精卫。

    “孙中山”这个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奇怪的是,他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而且在正规的档案中,不管是清朝的,还是民国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个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咱还是从头开始说吧。在孙家的族谱上,孙中山是“德”字辈,叫孙德明,后来上了学,改成了孙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清政府的文书中,孙文被写成了孙汶。可不要以为这是笔误,其实是清政府玩的文字把戏,因为“汶”的意思是“心里昏暗不明”,在清政府的眼里,孙文就应该是这样的人。

     孙文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叫孙逸仙,在欧美流传很广。其实,孙文的号为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粤语中,日新的读音为逸仙,后来他的老师区凤墀就干脆给他改成了孙逸仙。

    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孙中山”,其实是因误译得来的。当年,孙文流*日本,住的地方附近有个大家族——中山家族,当时国父正在躲避清廷迫害,便取了一个化名:中山樵。

    1903年,他的好友宫崎寅藏写了一本书,其中有介绍中山樵的部分,被章士钊看到后,大加赞赏,就给译成了中文,在国内出版。出人意料的是,一生严谨的章士钊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出了差错:原文中写道“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却译成了“孙文即孙中山先生”。这一错不要紧,直接诞生了“孙中山”这个响彻全国的名字。

    至于汪精卫,同样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汪兆铭,字季新,“精卫”源于他在《民报》时的笔名,取意于“精卫填海”的典故。

    在民国,除了蒋家,宋家和陈家的名字也都很有说头儿,尤其是宋家。

    提起宋氏三姐妹,实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姐妹花。然而,这三姐妹的名字其实本来并不是叫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甚至,她们本来都不姓宋!

 

 

    其实,她们的爷爷往上都姓韩,到他爸爸韩耀如这儿,突然过继给了一位姓宋的舅父,从此就改成了姓宋。

    宋耀如曾在美国留过学,对林肯总统推崇备至,就给自己的三个女儿分别取名为宋爱林、宋庆林、宋美林,后来又觉得不够女性化,就把林改成了琳。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时的《誓约书》上,写的就是“宋庆琳”,以后看到的时候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后来,宋耀如带着大女儿爱琳去拜访沈毓桂,沈毓桂是《万国公报》的主笔,一肚子学问,听说爱琳的名字后,说:“爱琳像西方人的名字,咱中国人应该叫中国的名字。”宋耀如一听,赶紧请他给改个名字。沈毓桂扒拉了半天,又是《易经》,又是《女诫》,最后给改成了“霭龄”。宋耀如大喜,回到家就把老二、老三叫了出来,说你们以后别再叫庆琳、美琳了,改叫庆龄、美龄。

    至于陈家,倒没这么多故事,不过陈氏兄弟也并非以本名名世,而是以字名世,所以千万不要闹出这样的笑话,以为陈果夫、陈立夫是“夫”字辈。其实果夫、立夫都是他们的字,本名叫祖焘、祖燕,是老陈家的“祖”字辈。

    在国民*系统里面,以字名世的相当多,像国民*创始人之一、被蒋介石尊为“国师”的戴季陶,本名叫传贤,字季陶。国民*头号军事理论家、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本名叫方震,字百里。国民*“四大元老”中的两个: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的张静江,本名增澄,字静江;蒋经国的终身师傅吴稚晖,本名敬恒,字稚晖。跟吴稚晖并列“国民*四大书法家”的于右任,本名伯循,字诱人,可能觉得不太庄重,改成了右任。

    有意思的是,***这边倒很少以字名世的。估计是***人讲究实事求是,不在乎这些文绉绉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的大人物有没有字呢?当然有。《建国大业》中,民盟主席张澜尊称毛泽东为“润公”,即源于毛泽东的字“润之”,这也是大家都了解的。

 

 

    不过周恩来的字是什么呢?恐怕就不是很多人知道了,记住了,叫“翔宇”。那么,周恩来是不是也该尊称为“翔公”或“宇公”?可以这么叫,但还有一个更广泛的尊称——“周公”,既取周姓之意,又寓意历史上那位鞠躬尽瘁的大圣贤周公,可谓一语双关。

    在文化界,以字名世的就更多了,本来就是文人的事嘛,比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本名寿春,字伯苓;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本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大公报》老板张季鸾,本名炽章,字季鸾;被誉为“现代三圣”之一的大思想家马一浮,本名浮,字一浮;民国第一情书高手沈从文,本名岳焕,字崇文,后改成从文;大文学家郁达夫,本名文,字达夫;大散文家梁实秋,本名治华,字实秋;大红学家俞平伯,本名铭衡,字平伯;大画家吴昌硕,本名俊,字昌硕……

    还有被小资们尊为姑奶奶的林徽因,其实本来的名字写为林徽音,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就是美德、美誉的意思。林家是名门世家,取这个名字当真是好得不得了,那么为什么又改成了“徽因”呢?

    原因是当时还有一位作家叫林微音,虽然有一字之差,但“微”和“徽”不管从字形还是读音上都像得厉害,经常被人搞混,这在文化圈里可是很忌讳的事。于是,林徽音快刀斩乱麻,直接化“音”为“因”,免得老让人误会。

    不过,林徽因改得还是不够彻底,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写成林徽音,而且在一些写民国文化圈的文章中还经常会出现另一位林微音,更让不明真相的读者困惑不已。

责任编辑:齐人

分享到:
更多 中华史记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