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凤池 时间:2016-09-26点击:464

  两根弦上有灵魂(音乐随笔四章)
 
  齐凤池
 
一、《江河水》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上海病逝了,听到这个噩耗,使我情不自禁想起这位二胡大师坎坷辉煌的一生。
  闵惠芬江苏宜兴人。8岁随父闵季骞学习二胡,12岁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至1969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在王乙、陆修棠等教授精心培育下,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后随中国艺术团赴美、法、加拿大等国演出,在国际乐坛上获一致好评,有“世界伟大弦乐演奏家之一”的盛誉。
  闵惠芬的演奏充满激情,音容兼备,对乐曲深入开掘内涵,加以细腻的艺术处理,琴声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洪湖主题随想曲》是闵惠芬大师自己创作的,她的琴声时而细如游丝,时而清亮激越,她与青年扬琴演奏家王珑女士的配合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二胡这一国乐精粹的无比魅力。
  二胡最早叫奚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的崛起,二胡也就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奏乐器了。二胡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如弓法有快弓、跳弓、顿弓。指法就更多了。常用的有揉弦、泛音、滑音、拔弦等等。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的地位还是很低的,它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的独奏,因为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的音乐家很少。
  我知道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大师,蒋风之,阿炳和女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致力于民族器乐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造,他们吸收了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并进入大雅之堂。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评价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说:“拉出了人间的悲伤,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闵惠芬就是让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伏案恸哭的人。当《江河水》的最后一个音符飘出琴弓时,鸦雀无声的现场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一把二胡,把听众带进了千年前的场景,让人得到文学和音乐上的双重享受。
  闵惠芬1988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不仅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动观众,更以超群的奉献精神赢得广泛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她在音乐会谢幕后说:“古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虽比不上俞伯牙,却能迈开双脚去遇天下知音!”
  我学的二胡揉弦法就是学的闵惠芬式的揉弦法。她的揉弦法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她是用腕子带动手指揉弦的,揉出的声音是滚动的,就像手里滚动着一个玻璃球。但这种揉弦法是不好学的,手指上必须要有功夫。我练她的揉弦法时经常在自己的手臂上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已经成了习惯,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没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在手臂上练习揉弦,时间久了这种揉弦法就掌握的娴熟了。拉起二胡揉出的音色就特别美,听起来也特别舒服。尤其是拉《江河水》的悲调听起来更加悲壮凄凉。学会了闵式揉弦,我能揉出了《江河水》的大悲,《汉宫秋月》的凄婉,《病中吟》的内心疼痛,《空山鸟语》的幽静空灵和《二泉映月》的灵性。我的四个手指在二胡的音域三个八度之间灵动。低音区揉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中音区揉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像《赛马》曲子的欢畅,其效果极为动人。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学习二胡的,当时家里没钱给我买二胡,我是借了邻居张大爷家的一把二胡练习的。我借的那把二胡就现在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它的音色非常优美、柔和、圆润、厚实,独奏《赛马》和《江河水》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那把二胡在当时的价格是50块钱。当时我父亲每月的工资才63元。我家七口人吃饭还不够,哪有钱给我买二胡呀。所以,我借了张大爷家的二胡之后就一直不想再还了。再说张大爷家也没人玩,老两口就将它挂在墙上。我听说那把二胡是他们的儿子活着时候买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天津南开大学教书,后来得了心脏病死在了学校的宿舍里。老人把儿子的骨灰从天津抱回来就放在了厢房里,那把二胡就挂在骨灰盒的上面。再后来,老两口把儿子的骨灰埋在了公墓,他们也不想再看到儿子的那把二胡了。听说我喜欢,家里又买不起,所以那把二胡一直在我手里老人就不要了。可是那把二胡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砸坏了。从此,我也就没有摸过二胡了。虽然是不拉二胡了,但我对二胡的喜爱,一直没有削弱。由于我是学闵惠芬揉弦法的,所以对闵惠芬大师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
  三十多年来,我体会她对音乐的处理非常独特,一是她有作为演奏家和一个经历了许多坎坷的人的精神积累。说到《二泉映月》,她说中段的处理,不像有些人说的是憧憬,渴望,而是木然。她说她心中的阿炳此时已经是安于天命,既不悲愤也不幻想,一片空白而已。我非常赞同她的看法。有人说她演奏《二泉映月》的弓法很像是书法中的枯笔。其实我最欣赏的还是闵式的揉弦。这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的。
二胡已经伴随着闵惠芬大师走过了五十年的岁月。她所有的快乐与悲伤,辉煌与坎坷系在了弓弦之上,在她演奏的每一首经典曲目背后,都埋藏着一段深深的往事。我喜欢她的为人为艺。我也是学她的二胡技法启蒙的,我是学她的人品做人的。然而,这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于204年5月12日上午因病在沪病逝,享年69岁。两根弦上有文化,两根弦上有灵魂!
 
二、《一枝花》
 
  中国二胡演奏家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女高手。其中闵惠芬,宋飞,姜克美,于红梅,马晓辉就是当今中国乐坛大师级的高手。她们不仅具备音乐的天赋,而且都有自己弦上的绝活和拿手的曲目。她们凭着对音乐的感知感悟和娴熟的演奏技艺,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一把二胡的两根琴弦,向人类诉说,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世界。
  闵惠芬是德育双馨的老一代二胡演奏家,她演奏的《江河水》和《赛马》至今还在中国的音乐殿堂萦绕。
  宋飞不仅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她还精通胡琴、古琴、琵琶等多达13种弦乐器,她被誉为“民乐皇后”。
  姜克美,学的是板胡专业,却系统学习了京胡、板胡、二胡、高胡、中胡的演奏,1988年因举办五种胡琴演奏音乐会而名噪京城,并赢得了“五胡乐女”的美誉。
  上海的马晓辉用一把二胡不仅征服了世界,而且把中国的音乐传送给了世界。
  相貌古典俊美酷似林黛玉的于红梅,她的演奏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她被誉为二胡演奏家中的“一枝花”。
  于红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山东济南,八岁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苏安国。曾连续两届获山东省青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一九八三年,她在“泉城之秋”音乐会上以《一枝花》的演奏引起音乐界普遍关注。一九八四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受教于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韶先生。一九九0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从师张韶教授;其间还学习了高胡、中胡、板胡等民族拉弦乐器。
  2002年2月,于红梅在美国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第一位在此举办独奏会的华人民族器乐演奏家。
  《一枝花》是中国文学中的散曲。《一枝花》是这样写到的:“向林泉选一答儿清幽地,闲时一曲,闷后三杯。柴门草户,茅舍疏篱。守着咱稚子山妻,伴着几个故旧相识。每日价笑吟吟谈古论今,闲遥遥游山玩水,乐陶陶下象围棋。”
  中国的词牌,最早先有曲牌,然后根据曲牌填词。如:《浣溪沙》是古代女人在小溪边洗衣时哼唱的小曲,后来,词人根据曲调填词,写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日日花前饮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就是词中经典之作。当然,《一枝花》不仅是一首好曲,也是一首好的词。
  《一枝花》是一首山东民间乐曲,出自山东梆子的唱腔和曲牌,取材于山东梆子剧目《吵宫》中"哭妹子"、小桃红等为素材,曲调具有浓郁的鲁西南地区风味。改编后的二胡曲《一枝花》曾用于电视连续剧《武松》中,作为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
  乐曲吸收了唢呐及坠琴上的大滑音、滑揉等技巧,要求尽量用传统手法来演奏,以保持作品朴实的民间特色。乐曲音调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色彩。高亢嘹亮.悲壮激越。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
  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
  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二胡曲《一枝花》原名《壮烈》作品以任同祥的唢呐独奏曲《一枝花》的音乐素材为基础,精细地杂糅了鲁西南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素材,恰当地运用了现代音乐技法和西方交响音乐结构思维。乐曲依据标题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除了乐队为营造悲壮情境而写的快速序奏部分外,其余多为自由散板的二胡独奏,乐队则只做偶尔的点缀和衬托。“吟腔”段由慢板和中板构成,“快板”则由快板和急板组成。虽然乐曲进行中偶有速度的变化,但整体速度逐渐加快,呈“散、慢、中、快、急”的速度发展布局,这种渐变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音乐常见的手法,也与西方现代音乐中常用的自由曲式发展原则相似,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取向。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每当听到它,就自然地联想起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当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二胡曲时.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首纯民间乐曲来对待.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这能使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体会,使得作品获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在慢板里也表现了武松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从小将自己抚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托着无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
  慢板到结束前演奏出一种厚实、圆润、底气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现出武松豪爽和决不屈服的叛逆性格。乐曲进入快板部分音乐具有一种“开打场面”节奏强劲铿锵有力!在头目宋江、吴用的带领下,水泊梁山众好汉齐心协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摇摇摇欲坠,显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质。
  乐曲最后将梁山好汉定格在最辉煌的时期结束全曲。
  听于红梅演奏《一枝花》我的眼前仿佛一幕幕地出现电视剧《武松》的画面。
  《一枝花》的音乐开始,首先,扬琴敲打出流水般的前奏,随后二胡发出清脆厚重低沉的旋律,悠悠缠绵舒缓的音乐,像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从弦上迸出来。二胡演奏家于红梅如酥的手指在两个把位之间滑动。音乐从低音区向高音区滑动,然后再从高音区滑到低音区。清脆舒缓如泣如诉的滑音,紧紧扣住音乐的主题,把《一枝花》的音乐语境淋漓尽致呈现出来。接着演奏家手指连续的打音,乐曲进入中部,是平静泪水般的诉说,乐曲开始讲述曲折的故事脉络,每个音符都是画面,每一小节,都是生动的画面,每一段落,都是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
  乐曲的最后部分,转入高潮,二胡奏出急促的快板,在高音区鸣奏。把乐曲定格在剧情的高峰。
  画面里有音乐,音乐里呈现出画面。音乐推着剧情走,剧中的人物,音乐指挥着人的行为,人的情感变化,在音乐中呈现出来。这就是《一枝花》的魅力,这就是二胡演奏出音乐的真谛。
两根弦上有文化,两根弦上有灵魂。
 
三、《赛马》
 
  我国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离开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那把心爱的二胡快五十年了。虽然,他的生命仅仅行走了三十二年,但他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却一直在中国广袤的的音乐舞台上奔跑着。
  诗人艾略特说过,我不希望我的的生命走的多长,但我希望我的诗歌比我的生命走的更远。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舒伯特,三十一岁就离开了人类世界,但他创作的《小夜曲》每时每刻都在世界播放。
  我国著名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虽然他仅仅走了三十二年生命之路,但他谱写的二胡曲《赛马》和《江河水》一直被中国很多二胡演奏家当作经典曲目演奏。
  中国著名的女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宋飞,姜克美,马晓辉,于红梅,她们对这两首曲子爱不释手,并成为展示自己技艺才能的演奏名曲。
  《赛马》是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人民在节日中赛马情景的二胡独奏曲。它发挥了二胡清脆、厚重、柔美的特点。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赛马奔腾,蹄声“得得得”响的壮观场面。
  聆听这首曲子,我仿佛有一种置身草原观看赛马时的感觉。我的心,情不自禁的随着奔跑跳荡的节奏起伏起来。于是,我的大脑里产生了对辽阔神秘大草原的无限神往。
  在《赛马》中,作曲家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食指拨弦的技巧奏出,使乐曲的风格和旋律,达到了别开生面和独树一帜的特色。
  一首只有一分三十秒的快节奏的二胡短曲《赛马》,却在中国的音乐国度里奔跑了近五十年。这首乐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尽管这首曲子很多人能够哼唱,但是,人们对于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的了解却知之甚少。
  作曲家黄海怀1935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对民族乐器二胡更是爱不释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1955年,黄海怀终于考入湖北艺术学院,学习胡琴演奏专业,他的演奏细腻柔润,韵味独特,尤其是他的运弓,犹如太极长拳,秀美内在,绵绵不断。
  他的二胡作品《赛马》和《江河水》在传承中国民乐演奏技巧的同时,大胆地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手法,因此既体现了本民族乐器二胡优美滑润音域绵柔的特色,又使民乐二胡的音质音色音域得到了新的提升。《赛马》就是中国二胡曲中经典之作。
  五十年代末,苏联小提琴大师奥斯特拉赫访问武汉期间,聆听了黄海怀的二胡独奏。他反复的端详着黄海怀手中的琴,说“太美了,两根弦就能奏出如此动听的声音。”于是奥斯特拉赫要买黄海怀使用的这把二胡。为了中苏人民的友谊,黄海怀只好把自己心爱的二胡作为友好的礼物,送给了奥斯特拉赫。
  黄海怀在创作二胡独奏曲《赛马》时,运用了很多二胡技法,长弓、短弓、跳弓、快弓。指法包括食指拔弦,揉弦,泛音等等,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演奏技法,才使《赛马》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短短的一分多钟的二胡曲,却呈现出了欢快,明朗,奔放,激烈,紧张的赛马画面。《赛马》的音乐语境,完全再现了一场真实的赛马场景。
  乐曲开始,就是急速紧张的快板,象征着马蹄奔跑时发出的“得得得”节奏。全曲没有一节慢板,所有的音符都被快弓和跳弓激活,就连食指拨弦也是急促紧张飞快的。所有的音符都在飞奔的马蹄上跳跃。
  聆听二胡演奏家宋飞演奏《赛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蒙古大草原上赛马时的壮观的场景。
  一群雄勇彪悍的蒙古族青年,潇洒的骑在马上,他们双手紧紧勒住马的缰绳,焦急的等待着比赛的令声。在护栏打开的瞬间,一匹匹英俊高大的骏马,就像离弦的剑一样,直射出去。
  马背上的小伙子,一手提缰,一手奋力挥舞着马鞭,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奔驰。忽然,落在后面的马匹追上了前面的骏马,后面的小伙子紧抽几下马的屁股,终于又追了上来。他们就这样激烈的相互追赶着,一直到达了终点。
  最后,获胜的小伙子提住马的缰绳,高大的骏马迅速扬起两个前蹄,并打了个响鼻,嘎然站住了。作曲家黄海怀的《赛马》所表现意境,我想在音乐里,在每一个音符中,甚至连每一个蹄印都没有丢失,整个乐曲始终紧扣赛马时狂奔紧张激烈的主题。
  乐曲用描写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蒙古民歌的旋律,用民歌旋律和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赛马》产生出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绝妙境况。随后乐曲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章,模仿出马头琴的演奏手法,使音乐达到顶峰和高潮。
  《赛马》诞生了将近五十年,如今,它早已成为了中国民乐的经典名曲。但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却在文革初期含冤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黄海怀,虽然过早的离开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和一把心爱二胡,但他创作的经典之作《赛马》却一直在中国的音乐大草原上奔跑着,并一直奔跑下去,永不停步。
 
四、《雨打芭蕉》
 
  我记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词婉约凄楚的《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词中描写了金兵入侵中原,昏君赵构携带沮丧南逃流亡。词人李清照也身不由己加入了逃难的队伍之中。词人亲身体验了长途跋涉的劳累、恐惧和艰辛。李清照在词中的所描写的芭蕉,与孤独忧愁连在了一起,同时和离情别绪紧紧联系在一起。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通过一首短短的十句《采桑子》,把词人李清照心中的伤感、愁闷、凄楚、哀怨淋漓尽致的全部倾吐出来。
  至于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与李清照的《采桑子》有什么关联并不重要,但是《雨打芭蕉》却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中的经典名曲。传说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是作曲家何柳堂所作。乐曲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
  何柳堂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广东番禺沙湾人。他自幼随祖父学习民族乐器,擅弹琵琶曲;又爱好广东音乐,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以钻研。1920年开始创作。著名乐曲《赛龙夺锦》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七星伴月》、《垂阳三复》、《醉翁捞月》、《回文锦》、《梯云取月》等作品。他常用音乐描情写景,表现极为生动。其创作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他的作品中常有新的音乐语境。在节奏运用方面有新颖独到品味。在广东小曲的演奏中,他大胆采用跳跃节奏、顿音及唢呐乐器等,他对广东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晚年的何柳堂,回到家乡沙湾,并患上了肺病,由于生活清贫,1933年就病逝了,终年不到六十岁。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深受中国听众喜爱和欢迎。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二胡演奏家姜克美演奏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时,从高胡中飞出高亢唯美的音质,我没听出一个音符有《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的凄凉忧伤之痛。整个乐曲都是在悠扬秀美中流淌音符。扬琴的水质音符,琵琶清脆的金属质感,悠扬的箫声穿透岁月和时空。扬琴、琵琶和箫把高亢激昂的高胡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就像雨点敲打在碧绿的芭蕉叶上发出水质清音。
  乐曲一开始,由琵琶、扬琴和箫的引领,进入音乐的主题。随后高胡奏出清脆流畅明快的旋律,乐曲只有两分四十秒的时间,却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呈现出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姜克美用双腿紧紧夹着高胡的琴桶,纤细如酥的左手指在琴弦上上下滑动,右手舒缓的运弓,使她的身躯随着乐曲流动,时而微微前倾,时而微微晃动。仿佛她把整个身心全部融入到音乐之中。
  姜克美从小天资聪慧,能歌善舞。13岁时,她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板胡教育家李恒教授。她勤学苦练,除主修板胡外,还系统的学习了京胡、高胡、二胡、中胡几种胡琴。为了求师学艺,她北上南下,得到了南北胡琴名师的精心指点,并博采众长,融化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奏技艺和风格。
  1988年她在北京音乐厅成功的举办了“姜克美胡琴独奏音乐会”,她用5种胡琴,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因而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她被音乐界誉为“成功的姜克美模式”。
  在她十几年的艺术历程中,随着民乐艺术的不断追求,她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涵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演艺风格。她每次出场演奏时,总是从舞台右边沿着舞台前沿款步走过,稍低着头,一手提琴,一手扶起裙袂,一副优美状。她不动声色,不作张扬,自然入座。然后慢慢进入演奏状态,从每个音符,每个技法中呈现出她对乐曲的深刻理解,使乐曲演奏的达到自然而纯朴。
  评论家赞誉姜克美不仅曲拉得美,人长得更美。她一身秀气,一手技艺,凭着几把胡琴走天下,她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众多国家及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台等地区。无论是在维也纳、慕尼黑、路德维希,还是在“法国嘎纳国际电视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春节文艺晚会”上,都可看到她那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2000年春节,姜克美带着中国的胡琴乐器走进这个维也纳的金色圣殿。在这个圣殿上,她用一把高胡演奏出娟秀优美像流淌水质音符的《雨打芭蕉》。短短两分多钟音乐小品,她把雨点敲打芭蕉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和芭蕉摇曳的姿态美,用一把高胡呈现了西方观众。给那些蓝眼睛金头发大鼻子的西方人听呆了。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的为中国的音乐竖起大拇指,更为眼前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竖起了惊叹。
  一把普通的高胡,在姜克美手指上流淌出优美的旋律和神奇的韵味,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不仅增加了光辉,而且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2016—9—20
  河北唐山古冶林西机厂东楼15—7—7
  063103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原创随笔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