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五道口不简单。虽说今日是拆的拆,改了改,损了元气,但八方奇人异士相会,犄角旮旯处,自是别有洞天。五道口不缺韩国妹子,也不缺神神鬼鬼,据说,华清嘉园处,还藏有一个乌托邦。名曰706,捣鼓青年自治。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我打天津而来,在此暂住一周,内里气象如何,容我稍作记录。
正文:
一.我与706的四次交集
说起来,这是我第四次来到706青年空间了,不过距离我第一次来,也不过半年多的光景。我是经一位高中同学介绍得知706的,如今他已经在706“打工”。
706的牌子就挤在华清嘉园一家超市的招牌旁边。穿过超市,坐电梯直达20楼,才能一睹706的真正面貌。据朋友介绍,这个复式结构空间总面积约600平方米,涵盖有住宿区、办公区、小剧场、图书馆和咖啡厅等。初来乍到,墙上纷纷繁繁的便利贴吸引了我,皆为曾经的到访者所留,多以一两句话介绍他们的基本信息。朋友说,这是勾搭墙,方便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初来706的人更有亲近感。
由于日程安排,我与706的第一次交集不过短短半天,我旁听了图书馆进行的一场哲学分享会后,就匆匆离去。那天傍晚,北京大风凛凛,而我已经萌生了再访706的念头。
第二次来到706已经是四个月之后的事了。清明节假期。在此之前,我已经在线上加入了706的文字工作,主要是撰写稿子。我仍然记得我在706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用于纪念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20周年,3月13号。再往后,因为写得勤快,便在706开设了周末专栏。
清明节的那次到访,我第一次见到了方荣和宝忠,没有架子的两位创始人。那两天,我参与了一场苏格拉底式对话,并和方荣组织了两次读书会。两次读书会都较随性,大抵是分享书籍,闲聊对这些书籍的看法。我第一天推荐的是鲁迅的《故事新编》、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二天推荐了刘和平的剧本《大明王朝1566》,其他朋友推荐的书目,比如:爱伦坡的悬疑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艾柯等的小说;海德格尔、本雅明、加缪、福柯等的哲学著作;尼尔 ·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等,也都挺有可读性。
两天毕竟意犹未尽,所以一个月的五一假期,我第三次来到706,以参加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的名义。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分为破冰行动、戏剧工坊、理想国公民大会、一千零一夜等环节,将原本互不相识的十几位青年人聚集在青年空间共度两天,有趣却也颇费周折。筹备者不仅要准备好活动包,划定规则,也要防备各种突发状况。“如何让大家热起来”、“如何压缩时间”、“如何防备戏剧工坊出现的偶然状况”、“床位的分配问题”、“什么时机开展何种活动”等...两天过后,筹备者也会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寻求改进的可能,我在当时还为此撰写了一篇记录文章。
为此,706的团队在未来的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中进行了改良。某种程度上,我这一次所感受的“生活实验室”,其实就是“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的延长和完善,“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的开展,一个目的就是探索生活实验室的改进空间。
二.参与生活实验室
我在生活实验室安顿好后,首先参与了一个“翻译官分享会”。儒雅的译员款款而谈,座椅后站着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这名译员旅法十一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曾出入于联合国、经合组织、元首会谈。前来听讲的男男女女,大抵是有翻译志趣或曾去往法国。我对法国文学和足球感兴趣,就顺便听了。
那场分享会,嘉宾回答了很多问题,包括如何练习口译、怎么在多个情景迅速转换、非专业口语学校的情况、译员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我凑了个热闹,所幸抛出两个关于足球和文学问题,他也详实地做出了回答。
顺便,他回忆起他在高翻的岁月,也免不了感慨训练之严苛。他说,他刚读高翻的时候,杞人忧天地托人从国内给自己买了一霸王洗发液。但也正是那段岁月让他收获良多,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精神上。“好的口译是要让大家在结束后记不得有口译存在。”他提醒道。
我在706参加的第二个活动是苏格拉底式对话。这是我第二次参与苏格拉底式对话,上一次便是在清明节。苏格拉底式对话基于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它所遵循的范本有:
1.说出你的疑问;
2.注意他人的观点;
3.抑制独白(一言堂);
4.不要引用文献;
5.追求共识。
那天晚上七点,706的咖啡厅有一群怪人游走,他们身着古希腊公民式的服装,手握一杯葡萄酒。十数个人围成一圈,中间的桌上放有两瓶葡萄酒。这就是苏格拉底式对话“会饮篇”的现场,一群穿越到古希腊的人要谈论的是“什么是爱”。
这可能是在706进行的活动中抒发问题最频繁的一项。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光是几天的第一个环节(参与者提出一个自己关于“爱”的定义并举一个例子),就有如下问题:
1.什么是爱?
2.爱是社会认同?
3.爱以欣赏为基础?
4.爱要有陪伴?
5.爱是一种本能?
6.爱让你做出平常做不出的东西,爱让你对一个人有亲近感,愿意为她付出?
7.爱本身就意味着情感付出?
8.当我需要证明时我就已经怀疑了吗?
9.爱分狭义和广义,爱不等于爱情?
10.爱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吗?比方说爱国。
11.一个东西是否有生命可能要看我们是否赋予它生命?
12.亲情是爱吗?
13.爱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还是人类独有的,需要某种东西触发?
14.至死不渝的爱是零条件的爱?
15.爱是人性的集合?这里的人性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这是一次没有答案的探讨,对于苏格拉底式对话,没有答案其实司空见惯,正是因为他主张每个人各抒己见,思考并提炼出自己的定义,才让探讨的空间更宽广,思维更加碰撞。苏格拉底式对话“逼”出这些火光,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求得若干共识,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拉锯战。
我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结识了不少朋友,他们多以辩论和怀疑为乐,在706这个乌托邦,你经常能见到他们。后来,我参与《政府论》的读书会,还有东方历史评论的活动,就都有他们的身影。
三.自己发起活动
在706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有自己发起活动的冲动,而706是鼓励你将这份念头实践起来的。以我为例,有了清明节的两次读书会以及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的经验后,我决定以读书会为基础,发起“706文学之夜”,每次活动设计一个与文学有关,有聊头和交锋点的话题,参与人席地而坐,进行探讨。
我们的第一次文学之夜主题是先锋文学,但内容限定又不限于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可以聊很多,包括五四、包括女权主义,包括小粉红。 我们探讨了先锋文学最终为何走向困境,进而延伸出中国小说家在讲故事上的商榷之处;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作家如何自处;先锋文学的影响问题等。我们认为它,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学运动,在思想启蒙上似乎并未真正撬动那块公众脑子里的铁板。以及,一种反权威、反崇高的趋势,似乎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像一条疯狗般不加思辨地践踏美德、践踏传统。
这是一个文学日益被边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看不到文学革命希望的时代。权威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东西,似乎已经与时代逐渐脱节。他们还在用七八十年代的话语叙述今天。也是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热点议题,往往集体失声,或者装聋作哑,甚至哗众取宠。轻佻,流里流气。数十个知识分子的话语力度可能还不如一个大的公众号,恶劣的话语环境也是他们闭紧嘴巴的一个原因。
我们的文学探讨(扯淡)一直持续到二十二点四十分,最后以葛优躺结束了探讨。我们像郭小川一样望星空却没有任何崇高的升华,我们感慨于沉沉天空下的暴力话语但也只能活在当下。一个私人又公开的文学沙龙点上逗号,参与者轻轻告别走向远方。
四.乌托邦从不是一帆风顺
前不久,纽约时报就曾经发布了一篇采访706运营团队,关注青年自治的现实困境的文章。里面就有提及:
“但与此同时,在媒体的描述中,706这个“乌托邦”时刻面临着如何在理想和现实运营两者间取得平衡的困惑。曾经一味依靠创始人自掏腰包来支撑的706,因缺乏资金而在创办了半年多后就又被迫关门,后来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12万左右的资金才得以重启。
他们曾经也因为租房、噪音等问题被邻居举报,引来公安和工商的查问。而早在2013年,北京市出台的关于群租的条例,对租房人数和人均面积做出了严格规定,这也让他们有可能成为城市法规之下的灰色地带。”
同时,这个吸引了诸多青年人寻找自身定位的青年空间,有自己在运营成本、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严峻烦恼,我在参加四十八小时生活实验室的过程中,亦听到不少体验者对706的建议。他们反映:
首先,活动性质有重叠,多偏重对话形式,有规划的团体行动类活动则被挤压。如果对话类活动过于密集,会徒增参与者的疲惫感;
其次,几位参与者反映的——“期待共同完成一件创意”的预想,两天过后似乎并没有完成;第三,关于组织的节奏安排,有参与者反映严肃议题过多,违背沟通交流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些建议,706或是逐步采纳入生活实验室和品牌推广的运作之中,或是出于审慎,暂时搁置。
某种程度上,生活实验室体现了706的核心理念,在这里,青年人从被动引导走向自行组织,比起意见领袖,生活实验室中的活跃者更多可视作行动领袖。他们会即兴发起活动,招揽人手。住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听民主政治分析;聊民众参与立法的困境;学习吉他、拳击;在独立放映厅观看小众电影。
生活实验室的运转有规章可循,但也依靠住户的理性和自觉。如果当中的住户出现被多数住户投诉,或者危害到生活实验室良性发展的行为,706也会考虑将其“请出去”。比方说,最近有住户就反映一位女性在706的天台做出危险行为(一不小心有失足坠楼的风险),706的核心团队就迅速评估这一行为,并问询其是否为生活实验室的住户,如果是,她很有可能会被请出。
尾声
早上醒来,卡门在身边,一只706的猫。
它卷成一团球,四脚朝天,又突然用爪子乐此不疲地抓我的书包,将身子往上面蹭。
这只猫本不叫“卡门”,卡住的门多了,也便得名“卡门”。作为706的常驻生物,卡门可能是整个五道口看得最远的猫。隔着透明的玻璃朝下看,五道口的繁华众生,尽收它的眼底。马路上青年匆匆,卡门懒打一声哈欠,又缩回小剧场。每天,它都要睡个回笼觉。
在706已经住了一周,对706的生活方式早已习惯。每天例行的事情是在群里发出午饭的红包,留意要举行的活动,以及放回看完的书籍。706的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对外开放活动。内部活动大抵处于实验阶段,只对生活实验室住户和活动发起人所邀请者开放,比如我所发起的“706文学之夜”;对外开放活动欢迎非生活实验室人员,比如苏格拉底式对话,多由青年自主发起。
我这一年来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对参与的活动做文字记录,并思考它的意义。一周下来,删改编辑,便写成这篇文章。我希望这可以成为对706感兴趣的朋友的一份文字指南,也希望它作为706发展历程的一篇文字见证。
行文至此,已近晌午,卡门舔了舔自己的手,轻轻出门,我也该收拾行囊,趁着天气晴好,出去一番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