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说说你们看到‘丝绸之路’四个字会想到什么?”他们答道:“应该是一条连续的道路”,“肯定是和丝绸有关”,“张骞、骆驼、商队、沙漠”,“唐朝时期,应该很繁华”,“张骞”,“一带一路”,“楼兰”,“大唐盛世、驼铃声声”,“一个方向”,等等。
:
“从他自都城回来以后,又支付了二匹丝织物;
他们从普斯伽吕送出一匹皇家丝织物;
旦楼基拿了一匹丝织物;
普姆那色拿了七匹丝织物;
......”
这一切的发生,源于一行人的艰苦跋涉。
——张骞。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西汉北面的异性诸王因失去安全感纷纷投靠匈奴集团,为了平叛刘邦率兵和匈奴打仗,他认为匈奴外强中干,不听下属劝告,兵败于白登山下,打不过只好和人家和亲。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的意愿,想联合他们夹攻匈奴。
”。
”
这一走,恐怕回不来了。
二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我肯定不会让你通过我们匈奴去出使月氏,难道你们又会允许我闯过汉区去越国?
让他找了机会,趁着敌人放松对他的监视,他逃离了匈奴。
。
。
十几年,谈何容易?英雄,这才是英雄。
这回出使气派多了,带去不少随员和金币丝帛。
带着各国回赠和交换的植物、歌舞和乐器返回长安。
整个行程并没有那么浪漫,张骞出使的目的是为了战争,残酷的战争。
三
“异族”的融合,要让双向同等高贵的我们虔诚地去接受外来的完全陌生的文明,简直是笑话。除非通过战争,通过侵略,通过“商品”流通,然而战争和侵略的双向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征战沙场抛洒热血的故事虽然让人们津津乐道,但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国家和人民都得时刻紧绷着敏感的神经警惕着周边国家的铁骑、战火、硝烟。就算战争结束,统治者们也害怕失败者的崛起和反击,上演着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屠城”的文治武功。
“隔绝”的世界背景下,转手贸易的大商人手中的奢侈品和地方特产流通的诱惑力太大,异族人口中的异域风光很吸引人。来来往往,走走停停,贸易成了这些文明的沟通方式。要建立贸易关系,首先得有贸易道路。
就得折道换行。
。丝绸之路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这种游牧小道。
无言的大地,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行走,又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仰望。一连串难以穿越的绝境,一系列难以复制的行程,身体和精神特别强健的开拓者把使命融入生命,前一段路的开拓者就成了后一段路的精神文化的指引路标,这些开拓者,在无奈中无意中留下的脚印促成商品贸易集散地和精神文化地的形成。
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否保持畅通,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条件。张骞做了这个开拓者,后来,出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又把这里当成了安定西域的大本营,强大的西汉王朝,也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少数民族与汉经济贸易交流频繁和民族融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元和元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双向高贵自成规模的各种文明之间的防范心理逐渐被克服。
四
两汉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到了非欧两大洲。也正是因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汉朝之后的国家和亚非欧其他国家建立了各大文明沟通的巨大平台。沿途的城市变成了贸易据点,贸易据点逐渐发展成为聚落,聚落连接在一起建立了一定的商业信誉。一些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无论是国家派遣的使节,还是因为信仰或者利益而远行的探险家们,都像被磁力吸引一般踏上了这条丝绸之路。
道路走通了,汇聚之处变成了贸易据点,才会有后来各文明之间非战争的交往。
这些贸易据点的选择不是随意性的,一定要远离各大文明的政治中心,使得商人不受到高管的威胁,而且,这个据点自身要有吸引力,必须宽容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
单独跋涉毕竟少数,因为丝路沿途国家,城邦政权更迭不断,政治上极不稳定,变化莫测的气候环境让人捉摸不透,除了要克服险恶的环境,还要和沿途出没的强盗悍匪周旋。所以,为了获得利益,商队中的参与者和经营者大多数肯定不是单一的民族。颇具风险长途跋涉,还会出现与商队同行的僧侣来弥补商人们精神上的缺漏。
身前是耀眼腾然的朝圣之地,身后是五彩斑驳的凄艳晚霞。他们拿着锡杖,默默地站立着,天地间没有一丝气息,只有光的笼罩,沙的倾泻,色的流溢。随身携带的储备水已经枯竭,只得庄重严肃地跪下身来,向苍天发愿。僧人还没来得及抵达目的地,就默默地死去。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他们常在未知风险的面前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自己被震撼了的灵魂。
是中国古代人类凭借脚力征服自然山川的又一骄傲。这几千年以来,它总是无声地矗立在那里,见证过多少民族的迁徙、多少单个生命的消亡。碰撞,流动,交汇,不变的似乎只是这条路上行走的人的目标和留给后人数不尽猜不透的秘密。
五
“文明的规则,并不是一旦创建就会永享太平,也不是一旦破坏就会全盘散架。”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开始衰落,越过昆仑山北进的吐蕃侵占了西藏的大部分,中国的北方地区战火连年,丝绸、瓷器的产量下降,商人们为求自保不愿远行;宋朝先后和辽、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式,受战乱的影响,加上南宋文化经济中心南移,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受到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变得繁盛;元朝的丝路上,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多于单纯经商的人。
的产品,而中国还是比较富裕的,明朝政府虽没有“闭关绝贡,永不与通。”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
。
金属、香料和玻璃,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历史不宜夸大,任何历史上的客观事物,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
驼铃阵阵,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未出土的宁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