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多奇 时间:2017-01-12点击:1869

老家轶事
 
崔多奇
 
疙瘩爷
 
        巍巍祁连山的臂弯显得特别的大,它润泽抚育着世代山区人的发展成长,它拥抱着世代山区人的悲欢离合,它承负着世代山区人的甜酸苦乐。
 
位于祁连山脉处的甘肃省山丹县,四面环山。山虽不大,但却山包连着山包,山包靠着山包,丘陵起伏。大山小山乃至山丘山包,甚至山旮旯子、山疙瘩子。真是里山外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山。山构成了这个地方特有的一方水土,显示了别味风格;也赋予了这方人特有的性格和个性。
 
        我的老家就在山丹县南端一个名叫巴寨子的小地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山村。解放前,这里的穷人像山上密布的石块,数也数不清;穷人的日子好似山峦土丘,沉重、黑暗而漫长。同时演铎出了不少故事,轶事。
 
        早年我就听父亲说过:老家名叫巴寨子,是因为最早立足这里的是巴姓人家。因这里长年干旱缺水,庄稼几乎没有办法种下去。也可能是遵循“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语,巴姓人家全部迁往民乐暖家岸去了。再后来,相继有两家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无独有偶,无巧不成书。有趣的是这两家人都姓崔,偶遇巧遇实乃天缘,两家人便认成了本家子。自此,崔家人在巴寨子繁衍生息,天长日久崔家人形成了巴寨子的大户。并且历代人因各种原因,走出巴寨子的也不少。现在就我知道的,张掖原新墩公社有我们的本家子。山丹县李桥的周庄有几家崔家人,霍城的新庄也有几家子;马营的前山村崔家人更多,公社化时前山崔家庄子基本是一个生产队的人。
 
        先人们在这里演铎出的故事、发生的轶事,经过后人们口头传诵流传下来的不少。我出生在新中国,当然经历的不多。只是听父亲给我讲过的,有关巴寨子的传说及崔家人的故事,回想后有几则整理于后:
 
        先说崔家祖上曾经出过的一位文人,属于什么文凭我已无法考证了。就记得我爹说过他名叫崔仲莹,上辈人都称他为崔爷。又因他前额上长一大疙瘩,人们又顺口叫他“疙瘩爷”。崔爷不仅文才很好,字写得好文章写得更好。而且人品也很好,最令人遵崇的是他能够大度容人。不管别人背后叫他什么说他什么,平时他根本不在意。有好事者曾在他面里说:崔爷,某人骂你呢。他根本不介意,并且笑着说,可能他骂的不是我,是在骂谁的呢吧!他的为人有口皆碑,因而他在方远百里享有极高的威望。
 
        据说当时的张掖府、山丹县、民乐县、永昌县称为“一府三县”。这“一府三县”的官员贪污坑民太厉害,多年下来,几乎搞得当地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一府三县”的乡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四方串连沟通,最终推举崔爷去省府兰州告状。崔爷不辱使命,磨墨执笔写好了状子。当时民众又推举了同是李桥东沟村的武举人,当地人称为王爷的王开国和崔爷做伴同去。更主要的是,王爷要负责把崔爷安全护送到省府兰州。同时,乡民们又捐款捐物筹集了足够盘缠,崔爷和王爷便赶上毛驴去兰州告状。
 
        贪官们知道后派出歹徒在路上堵截,结果都被王爷一顿棍棒打回去了。他们二人在路上免不了起早贪黑,晓行夜宿,万般小心。一直过了凉州(武威)才摆脱了坏人的围追劫杀。
 
        二人处处小心谨慎,历时二十多日才到兰州,先找了个小旅馆里住下。每天王爷护送崔爷在兰州街上省府门前拦轿喊冤,终于有一天把状子递了上去。
 
        因崔爷的文笔太好,状子写得事实清楚、情真意切,用词得当。实乃生花妙笔,笔花入梦。真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句句经典,段段精辟,掷地有声。据老辈人传说,当时省府的官员们看得不想放下,最终动了真感情。
 
        时隔几天,堂上传令下来要崔爷上堂听审回话。其实,崔爷和王爷每天都在省府门前徘徊听讯。接到传讯后,自然喜之不尽,赶紧进去在堂下跪拜听令。当厅,审判官将惊堂木一拍大声喝曰:“你胆大包天,张掖‘一府三县’的官员在那里已经‘树大根深’,你为何要状告他们?”崔爷俯首在地不敢仰面,但他却大声回话:“回老爷,正因为‘树大根深’才吮吸了‘万民之水’。”
 
        审判官听后,当场并未回话。只是他沉默了好大一阵子,然后“啪”的拍了一声惊堂木。高喊一声:“退堂!”
 
        当时,崔爷就懵懵懂懂地走出省府门来。无奈,只好回去继续和王爷同在小旅馆住着。白天闲游闲转着,心里着急但确实没有办法。也有三五天时间了,忽一日二人在五泉山闲逛至石狮子前,遇一官员模样的人。崔爷忙向前施礼,无话找话,有意和那位官员闲聊起来。当那位官员得知他们是山丹来兰州告状的时,当即告诉他们说:你们的状告准了,赶快回去吧!崔爷和王爷将信将疑地和官员告辞,匆匆回到旅馆收拾行装打点回去。
 
        免不了又是晓行夜宿多日,就在他们赶着毛驴回去的路上。刚过了凉州(武威)城,再往西行时,碰到了一队人马分成两路,中间夹赶着很多人犯。这些人犯正是张掖“一府三县”的贪官们,全部被戴上了纸高帽子,后面背着亡命牌,被押解着行走在去兰州的路上。
 
崔家木匠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关于手艺人的描写,泥人张、刷子李……,都是行业内数一的人物,有那么一句话“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个十万八千里”,将手艺做到行内最好,那是他们的骄傲。他们将平民的光芒发挥到极致,每每读到关于他们相关的文字,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崇高感,那是属于普通人的非凡之处。手艺人利人、利己、更利于社会。有一门手艺在手,不怕没饭吃。这是老话,也是客观话。手艺对于手艺人来说是一项职业,可以说是一生的事业。
 
闭火门
 
        根据遗迹和后来居住的房址,若干年前的巴寨子南一个庄子,北一个庄子;东一个院子,西一个院子。零零散散,总共也就二三十户人家。分别为崔、方、兰、耿、吴、陈、朱、张、刘等姓。解放前夕和解放后,又相继流浪过来的雷家、阎家、赵家、王家等。公社化时,全大队才四百多口人。
 
        寨子里最注目的是东北角上的关帝庙,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据说很久以前,四方村庄山沟的人都来这里上香许愿,求子祈福。由于庙匾被人为损失,庙宇建于何时再没有记载,解放后我的爹教书时学堂就设在关帝庙西殿里。
 
        关帝庙以外,下来当属崔家的南庄子、北庄子凸出的土墩显眼。至于陈家山头、陈家庄子、吴家庄子、朱家墩都在寨子以外。解放后,合作化时才合并进巴寨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刚上学时还在庙的西殿里。那时候,整个寨子的大概轮廓我脑子里还有影响,现在想要复制本来面目显现原貌,那可就真成了新天方夜谭。我只能按照老爹喧过的,记录一些最早的传闻。
 
       崔家祖上究竟是哪一辈子,名字叫什么,是啥朝代或年代开始学木匠我已没法查考,就记得老爹讲过我们家是几辈子祖传的木匠。
 
        在生产力极为原始的时代,一切都是人力手工操作或畜力运作。牲畜又少,多数人家养不起牛马。加之农具制作修补、盖房屋、水磨打磨轮、油坊扎油调整大木油梁,以及家里用的粮食柜、面箱子;度量衡用的斗、升子,乃至大轱辘车、手推车,全部是木质,几乎事事处处离不开木头。自然离不开木匠的运作。正应了“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俗语。一般情况下木匠家里还是可以糊口的,同时崔家木匠在当地又很有名气,为他们凭手艺吃饭搭建了平台。
 
        可以说大凡任何方面能有点名气的人,就说明是比较成功的人。成功了的人,自然会有一些成就。有了成就,又自然进一步扩大了名气。
 
       当然,崔木匠的故事可能有夸张之嫌。但是已经流传了几代人

责任编辑:周步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