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月涵 时间:2017-02-20点击:768

珍爱红楼——贾政这一家子

贾政这一家子在府里是比较得势的。这和贾母对贾政的偏心有关,贾赦在中秋宴上曾讲过一个笑话天下母亲偏心小儿子。可见这种偏心已经让贾赦非常的不满,这不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高度,需要贾赦公开来表达了。

袭了职的大儿子另住它院,贾母和小儿子一家子住在荣国府的正院里。府中的事务是贾琏夫妇来料理,但是我们看的出来,贾琏是倾向于叔父多于父亲 ,凤姐更是倾向王夫人甚于邢夫人。贾政这一家的孩子也争气,主要是女儿。长女元春进了宫,而且还封了妃,为贾府弄了个省亲的盛景,当然这种省亲给贾府带来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荣耀。这种荣耀对于日渐中落的贾府来说还是非常需要的,这是一种信号,能让贾府依然保有大户人家的体面与尊严,也能依旧门庭若市。所以元春的进宫让贾政这一房,在贾府有了特殊的地位与尊荣。作为贵妃的父亲和母亲,贾政和王夫人自然也另有了一种光环。

元春是非常孝顺的孩子,对于兄弟宝玉也是非常的关爱与呵护,这种态度也提升了宝玉的身份与地位。宝玉一直深受贾母的疼爱,如今有一个贵妃姐姐,更加与别的孩子不同。宝玉人物生的好,脾气又好,很是得贾母和王夫人的娇惯。只是令贾政不喜,对于儿子的不读书,非常气恼,曾大打出手,好好的教训了一顿。

长子贾珠是非常成材的,可惜早逝,但有了儿子贾兰,也算是让贾政有了孙子,算是一个新的希望吧。贾珠的夫人,是书香门第的大家小姐李纨,李纨举止端庄,教养儿子成材。

另一个潜力股是探春。探春虽是庶出,但长在贾母身边,由贾母一手培养,很有些元春的风范。在家中料理家务,连凤姐也赞叹三分。这朵玫瑰花是另一支凤凰,她的杏花签主贵,又是一个王妃。有杏元和番之说,是贾府后来没落时,另一个让贾府暂过难关的人。

唯一不争气的是贾环,本是庶出,让赵姨娘调唆得很不成样子,令众人轻视。越令人轻视,他越心中有气,越不让人喜欢。对宝玉一直不满,找机会给宝玉生事,曾经烫伤过宝玉的脸,在贾政面前告状。这兄弟的关系代表了嫡庶的矛盾与冲突。

表面上贾政这一家子,人丁还算兴旺,也是和和睦睦的,比起宁府和贾赦那边是强多了。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二)贾政

作为这一房的家长贾政是非常有忧患意识的。

     作为二公子,他没了袭职资格,还好恩赏了官当着,也算是一种荣耀。他曾经想着科举入仕,对读书人非常礼遇。他自然明白,这边的孩子是没袭职的可能了,常规推算。所以如果他的孩子们还想继续这种富贵生活,就只能从科举了。这就是为什么贾政会如此的重视与读书人的往来。黛玉的父亲和他的关系就比较好,推荐贾雨村就是通过的贾政。而且贾政的业余生活也就是和清客们闲谈,表示自己读书人的雅致。

      他对自己的孩子们是有规划的,女儿都是从婚姻上考量。长女元春入宫,能入宫的孩子是从小培养的,这里面自然也有了一种期望,孩子有了身份,自然可以帮助贾府,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二房在贾氏家族中的地位。贾家的族长是宁府的贾珍,而本房袭职的又是兄长,其实贾政在家族中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只是因了母亲的偏心,才能与母亲住在荣国府的正房中。后来元春的封妃,才令贾政这边光耀起来,有个皇妃的女儿,让他在贾家有了不同的地位。众人才不敢小看他,但实际上也没把他太当回事。可卿的后事,他劝贾珍不要用薛蟠提供的贵重木材。贾珍不听。迎春的婚事,他深知孙家不好,曾规劝几次,贾赦不理论。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大事上宁府的贾珍和荣府的贾赦,都不尊重他。那二位是荣宁二府的世袭人,所以才会如此。

       他在官场自然元春入宫意味着什么,父女分离,相见时难,可是为了贾府更重要的是为了他这一房,他自然不会反对。探春的命运是远嫁和番,自然又给他这个父亲带来了荣耀,让他在贾府又加了地位。当然又是令探春远去,再难相见。两个女儿都是出众的,都为了贾府,远离了家人,不得自由了。他的女儿一个贵妃一个王妃,他这个父亲,也算是非常有体面了。

       他的三个儿子,他是想着让他们读书作官,立足贾府。所以贾珠读书挺好,又娶的是书香门第的小姐,这是令贾政非常满意的,可惜的是早逝,幸而还有个儿子,总算是有了长孙。

        宝玉是他另一个希望了,可惜这个孩子被贾母宠着,这个作父亲的也不能教训。他深知宝玉的天资极好,只是不喜读书,望子成龙心切,自然管教的十分严厉。越严父子之间的距离越远,与母亲的冲突越大。那一顿好打,让贾母大发脾气,吓得贾政也不敢管了。

        贾环读书自然也不合贾政的心,这对兄弟在贾政眼中都是不喜读书的,都令他生气。所以严父管教之下,他们都怕他。

        后文中贾政年纪大了,名利心大灰了,对于孩子们的功名念头淡了些,也能欣赏他们的诗作了。才有令宝玉作诗,他提笔写了的场景,也算是难得了。

       贾政自许是作大事的,对家中事务懒得管理,都托给夫人和贾琏夫妇,他不管也不懂,所以府中的情形也不尽知,落了个清静,既是他无能也是他懒得管理。

        众人看不懂的是他如何会有个赵姨娘这样的姨娘,而且二人关系还不错。赵姨娘的无事生非不通情理,如何与贾政的形象相合呢。所以不得不猜测,贾政的审美问题,当然也可能年轻的赵姨娘并不是书中后来的样子。年轻时的赵姨娘,自然不会如后来那般兴风作浪,没有贾环,她可争什么呢。年轻美丽爽利直爽,也许是贾政欣赏她的原因。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三)王夫人与赵姨娘

 

这二位可是贾政这一家子里的重要人物.。

王夫人有二子一女,女儿是皇妃,赵姨娘有一子一女,女儿是王妃,这两位都是给了贾府荣耀和让贾府巩固了地位的女子。

王夫人是王家的小姐,与贾家是门当户对,又儿女双全,又掌握着荣府的家政管理大权,应该说是称心如意的了,可是从书中王夫人对宝玉周边人物的偏执式管理,可看出她是很有危机感的。一出场的王夫人给我们的感觉是温和的慈善的,这也是王夫人一直在树立的形象,可是打向金钏那一掌和金钏的跳井让我们发现了王夫人的另一面,为什么王夫人在听了金钏与宝玉的那几句玩笑话,会那样的震怒,会一反常态的撵之。是什么原因令王夫人如此偏执行事,不惜破坏自己的形象。邢夫人不是大家出身,可是邢夫人只是好财,并无如此的事端,赵姨娘不是省事的,可是赵姨娘也没有逼出人命,相形之下,只有凤姐能与之相比了。可是凤姐的狠毒之名是在外了,而王夫人几十年打造的是慈善之名呀。后来的怡红院里赶晴雯撵四儿芳官,更加显现出了王夫人如此偏执的一面。能让王夫人如此行事,所为的是宝玉,王夫人把后半生的指靠放在了宝玉身上,才会如此对待她认为可能影响宝玉声誉的人。王夫人的指靠不是丈夫,不是女儿,儿是宝玉。可见王夫人还是有危机感的 ,她对自己的地位,还是有些微然的不安。认为只有宝玉好了,才不会令她出现危机。这种危机一定和赵姨娘母子有关,从书中看贾政和赵姨娘的关系是不错的。而且赵姨娘有府中的行事,贾政也一定会有听闻的,可是从不见贾政对此表现不满。宝玉被马道婆暗算时,赵姨娘在贾母面前胡说一通,令贾母大恼,贾政也只是把赵姨娘劝走,并同有如贾母那般生气。赵姨娘一直以来无事生非,每每闹笑话,每每不介意,她所凭的是有子有女,还有一层应该是贾政吧。

贾政和王夫人表面上相敬如宾,非常的尊重。可是细想赵姨娘的为人处事,明明只是一个丫环身份的姨娘,并没有背景,却能在府中屡屡生事,那时贾环还小,探春明显的与她远着,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赵姨娘能有如此的胆量,应该是和贾政有关系的。表面上远着家务的贾政,在妻妾的矛盾中,似乎扮演着并非只是沉默的角色。这一房是明显的王夫人的权利大于贾政了,那么贾政如果有什么想法,只能通过赵姨娘贾环来实施了。

王夫人和赵姨娘表面上相处的挺好, 没有什么冲突,但是从王夫人对年轻美丽的女孩子的偏执和冷漠来看,她内心是对赵姨娘深恶的,这种深恶在她的身份不能有所表示,所以她对赵的态度是不理会,一切都交给凤姐料理。所以凤姐把赵姨娘母子打压的头也抬不起来,赵姨娘见了平儿都要满脸堆笑的。只有贾环烫伤宝玉那一次,王夫人把赵姨娘叫来骂了一次,说的是几次不番不理论,看起来王夫人心里早有痛恨了。王夫人非常贤惠的维护着自己的形象,但是不等于她不明白赵姨娘母子对她们母子的影响力。

赵姨娘有了儿女,也有了气势,当然也有着贾政的沉默的支持,她是不甘心如周姨娘那样平静岁月的。时不时的惹些事非,让别人不能小看她,这个别人里,最重要的一个人应该是王夫人吧。因了茉莉粉,她亲自打进怡红院,也有着些借事生非的心态。最后被探春劝走,让她很是跌了面子。

她每次闹事,每次失败,但是不影响她下一次又继续为之。王夫人始终摆足了正房夫人的谱,不屑理论,可是内心深处,总还是会有些恼怒吧,赵姨娘的风总是冲了她刮去了。针对宝玉的一切,都是为了贾环呀。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四)王夫人赵姨娘的帮手

 

     两位都是有帮手的。

     王夫人的第一帮手自然是凤姐了。当年王夫人先进贾府,做了二老爷的夫人,若干年后,她的侄女又嫁给了大老爷的公子,这其中自然与王夫人的支持有关。贾府与王家自然是门当户对,贾琏与凤姐也自然是郎才女貌,这桩婚事自然是良缘了,所以是一说必成的。但是如果王夫人不同意,那么也是不必谈的了。王夫人的同意自然是为自己打算的,她并指望自己的儿媳妇李纨能成为自己的帮手,也许是李纨不擅长此事,也许是她从心里并不接受那个书香门第的儿媳妇。凤姐不同,凤姐是娘家人,而且凤姐的能力王夫人自然是了解的。在深宅大院里,王夫人自然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王夫人年纪大了,很多事和人,不适宜她亲自出面打理。王夫人要树立形象,要重点关注在宝玉身上。这样的人物,自然是娘家人最合适了。

      凤姐非常称职,对王夫人的心意非常了解,第一任务就是管理好家事,第二任务是打压赵姨娘母子。这两件事凤姐都非常认真的去做了,凤姐的管理权威是威重令行,而赵姨娘恨凤姐超过了对王夫人的恨,贾环怕凤姐甚至超过了王夫人。凤姐也是一片痴心,既把姑母当作了自家人,姑母的事自然是非常尽心的办。此后贾府那些得罪人的事,都是凤姐出现料理,王夫人乐得作慈善人。

      王夫人第二个帮手是陪房周瑞家的,这个陪房可比邢夫人的陪房厉害的多。周瑞家的与凤姐配合默契,很好的维护着王夫人的体面和形象。

      第三个帮手是袭人,袭人本是贾母派在怡红院的,袭人聪明,明白她不是贾母所赏识的类型,便把目光投向了府中的另一实权派王夫人。袭人夜誎,字字语语深合王夫人的心意,于是招为已用。王夫人极会用人,对凤姐给之以权,对袭人给之以利。对于袭人来说,她目标就是姨娘的待遇和名份,王夫人痛快的把待遇给了。袭人自然安心了,对宝玉说的是此后她就是太太的人了。

      王夫人用凤姐和周瑞家的稳妥了府中的管理事务,用袭人了解宝玉的动向,也分化了贾母的人。

      在三驾马出管理的时候,果断的把宝钗推了出来,让宝钗提前进入角色,了解家中事务。此刻推宝钗,是为了日后让宝钗正式接管。

      最有权威的是宫中的元春,元春不需要说什么,她是王夫人的女儿,这就够了。

      赵姨娘也是有帮手的。

      当然赵姨娘的帮手比不得凤姐等人,最有杀伤的是马道婆,她一出手就让凤姐和宝玉病了一场。当然赵姨娘也出了五百两银子,是花钱买出来的。这五百两银子,可不是小数,赵姨娘一个月二两月钱,一年才二十四两,五百两是她二十年的收入呀。重金之下,才有马这样的勇夫。

      第二个是彩云,彩云本是王夫人的丫环,不知如何看中了贾环。是不是存了姨娘的梦,虽然贾环不及宝玉,但也是主子,宝玉身边的人太多,太难接近,而贾环则不招人喜欢,反而容易接近了。赵姨娘见彩云对贾环真心,很有收为帮手的想法。彩云为了赵姨娘偷太太的东西,事发后被宝玉承担,反而令贾环生疑心,二人分手,一场梦醒,总是伤心。

      赵姨娘常和管家婆子们来往,互通消息,为的是借机生事,总是令人利用,自己丢面子。

      王夫人不动声色的,有了诸多得力干将,赵姨娘自然也不是省事的,总是寻找机会,其实探春的出众与成长,也无形中帮了赵姨娘。只是探春远嫁,自然令赵姨娘失去了最有能力的帮手。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五 )王夫人的帮手们

在贾府里王夫人位高权重,自然容易有帮手。她的帮手算是王派吧,王派是一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队伍。

      第一排名应该是凤姐了,凤姐是王家的小姐,算是王夫人的娘家人,而且凤姐也非常需要太太的支持更易立足贾府。比如凤姐与贾琏闹矛盾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是把太太和我的陪嫁拿出来比一比,哪点不如你们贾府。太太和她是一条战线的,贾琏可以和凤姐纷争,但不能不尊敬太太,这时候只有一笑了之,免得把小事弄成大事,太太的身份可不是敢小看的,那是元妃的母亲。而且这时候,贾琏会明白王家是凤姐和太太的一个大后方呀,王家的势力在贾府之上。凤姐既痴心又甘心作王派的第一人,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她乐意如此,她威风张扬,不怕得罪人,不在意形象,这样的心态,正适合作太太的先锋官。所以她一面管理好家事,一面打压好赵姨娘和贾环母子。以凤姐的能力,管理贾府事务自然是容易的,威重令行,自然落了个无人不赞其能力,也暗叹她的威严与刻薄。贾琏都要看她的眼色,落了一步之地,这样的局面,凤姐自然是满意的。

       打压赵姨娘母子,是一件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而又是王夫人最在意又最不能表现出来的事情。赵姨娘也不是省事的,她明知别人瞧不起她,所以她也不要别人瞧的起,她乐得屡屡生事,不让人遗忘。如果不能被人尊重,那么被人记起,也许是赵姨娘的一个目标了。物不平则鸣,贾府是按姨娘的待遇给她了,可是她的儿子贾环与宝玉的待遇差之太远,贾母的嫡庶关念,令一个是凤凰一个是山鸡了。赵姨娘自然不平,她更担心的是长此以往,日后大事大非上,宝玉要沾光贾环要吃亏了,她不能让贾环吃亏,那是她后半生扬眉吐气的指望。鸳鸯誓死不做姨娘,而赵姨娘说她是熬油似的熬了多年,可知姨娘的日子不是好过的。偏生又遇见一个凤姐,连正眼也不看她,凤姐的威果然震慑住了赵姨娘,也才令赵姨娘暗算宝玉的时候,要搭上凤姐。凤姐这一工作做的太成功,连自己也搭上了。

        实心的凤姐,果然给王夫人出了大力,遗憾的是王夫人对凤姐就没这份深情了。邢夫人给凤姐难堪的时候,王夫人轻描淡写的把事情带过,站在了邢夫人一边,把管家凤姐给弄了个灰头土脸。不过是时间变了,宝玉长大了,王夫人要扶持的不是凤姐而是宝二奶奶了,所以能借个机会打压一下凤姐,王夫人顺水推舟了。

        宫里的元春,是王夫人最可荣耀的资本了,贵妃的母亲,有了这个身份,她在贾府,是无人敢不尊了。所以元春不用说什么,就足以令王夫人扬眉了。端阳节的礼物,二宝一样,让人徒生猜疑,引起金玉一事。很让人怀疑是王夫人的授意了。王夫人自然把心事与女儿商议,元妃不能公开驳祖母,于是暗示一下吧。

        袭人是另一个帮手,她主要的任务是看好宝玉,别给王夫人惹麻烦。王夫人把儿子捧在手心里,对孙子淡淡的,也算是怪异。袭人的见识与想法深合了王夫人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袭人愿意投靠王夫人,贾母的丫环,愿意站在太太一边,这本身就令王夫人暗喜。贾母派了丫环在怡红院,王夫人在派就没多大意思了,好位置袭晴已经占了,再派人也不过是二等丫环,如今一等丫环主动来表明立场。王夫人自然欢喜,把宝玉交给袭人,此后她也能省些心,她不求宝玉多有才,只要宝玉不惹出事让贾政打个半死就好。

         王夫人待袭人算是好的了,二两银子的月钱,时不时赏个菜和衣物,也是给足了体面。王夫人的这些行为怡红院皆知,贾母自然也会风闻,不知贾母如何感想。袭人不是她欣赏的类型,可也是她派出的,如今如此,贾母会不会有些了然有些叹息。

          袭人深合王夫人平和之表象,树立形象,不得罪人,然心中有数。王夫人清理怡红院,自然不会连自己的心腹一起撵了。

           周瑞家的不可小看,她是接引刘姥姥入府的人,又是拿了薛家十二枝宫花给贾家姑娘们送。赞叹香菱眉目如可卿,又把得罪了尤氏的婆子给捆了,大事小情,常有她出现,自然也是王夫人的耳目。她是陪房,一生荣华自然是系在了太太身上,自然是出力的。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六 )赵姨娘

 

 从赵姨娘的兄弟去世,补给的赏银二十两银子来看,赵姨娘应是贾府的家生奴才。既然是家生奴才,那自然是打小在府中当差了,按理说府中的规矩应该尽知,可是呈现给众人的赵姨娘很像是外边进来的,对于贾府的层层规矩毫不放在心上,行事我行我素。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赵姨娘是太明白那些规矩,没一条对她有利,没一条对贾环有利,所以干脆不予理睬,另寻一条对自己有利的路出来。本来吗,嫡庶之间,那些规矩自然是捍卫嫡,作为妾作为姨娘的儿子,自然比别人低了一头,这样的情形之下,她若是认了命,那她的亏也吃定了,没有一个夫人会真心对待一个姨娘的。她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只能一切等待上层的恩赐,给了就欢喜,没有就认命,这样的姨娘是周姨娘。有了一个合规矩的周姨娘,她的另一面便是事事不随合的赵姨娘了。

     她家里的那些人是帮不上她的忙了,她是半个奴才,他们是一个奴才,他们还要沾她的光,如何能在上层社会里给她空间。她是顾家,她的家人也都得到了照应,可是她的日子并不好过。她的一切只能靠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她的儿子一直被她握在手心里,只是并不争气,她的教育也不得法,只是谩骂,那骂里有无奈有心酸有气愤。她的女儿不在她身边长大,一切的行为思想都是贾府高层教育出来的大家闺秀,深合那个社会层次,只是远了她这个母亲。她懂规矩,所以口口声声只认老爷太太,摆足了大家小姐的款。

      那些曾经和她一起长大的女孩子们,有的做了姨娘和她一样,有的成了夏婆子,有的成了管事的,她们与她,没有利益之争,可以互通消息,也只是如此,她们的权利还不及她。不可能给她过多的帮忙与指点,是利用还是被利用。

       她所寻求的也不过是马道婆之流的,给些钱,写个借据,生些风波,让她所痛恨的琏二奶奶和宝玉大病一场,本以为称了心,没了他们,天下就是她和贾环的了。不过是一场空欢喜,人家病好了,依然是府里的凤凰,她依然是那个给公子小姐们打帘子的赵姨娘。

       放眼贾府,好似竟没个能和她说知心话的人。看着袭人平儿鸳鸯互诉心事,赵姨娘有没有那样的岁月里,牵了同伴的手,遥想一下未来,那时候,成为姨娘是她最大的梦吧。枫树下,枫叶似火,她以为她的人生,也会有红于二月花的一日,以为儿女大了,她这个母校,能母凭子贵,只是结局,她仍然是姨娘。

        在王夫人面前低眉顺眼的,只是内心不以为然。这个太太外表贤良,其实内心另有一套,要不然她的丫环也不会跳了井,那样的事,府中多少年没见过了。赵姨娘不过是大喊大闹,不会有如此的大手笔。她自然是比别人更了解那个沉默的王夫人,明白多少的风浪之中,真正厉害的是王夫人。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七 )周姨娘

 她是贾政这一大家人里的一个成员,半主半仆的地位。没有王夫人的地位与权利,也无赵姨娘有儿有女有依靠。所以妻妾之争里没有她的影子,惹事生非里惊动了管事的人中也从无她的出现。她是安静的沉默的,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没有地位没有儿女,她是全无所靠,唯一能做的是遵守所有的规则,沉默的生存着。不必被人轻视不必被人防范,实在是她没有可被人重视或者针对的资本了。

      她更像一个影子,偶然出现的几个场景里,让众人还晓得贾政这边还有个周姨娘。贾母游园时,赵姨娘托病,一大把年纪了,谁也不愿意跟着一大堆主子,还有自己的女儿面前打帘子搬椅子的。周姨娘安静的出现,做着她的工作,她打起帘子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惆怅。她没有赵姨娘的儿女,自然不敢如赵姨娘一般能推托就推托了。

      她是外边买进来的,还是家生的,还是王夫人带来的,无从得知。赵姨娘的家人还被提起,有跟着贾环读书的,有管帐的,赵姨娘替他们找了些好差事。而周姨娘这边这些笔墨也省了,她是省事的,自然她的家人也是省事的,她若是影子,他们更不会被人提及。

       凤姐过生日时,她和赵姨娘也出了二两银子,尤氏私下退给她们的时候,二人都不敢收,连赵姨娘都怕凤姐,何况是她,还是尤氏做主,她们才千恩万谢的收了,一月的月银,于她自然不是小数了。

       赵姨娘与芳官等人论理争吵大闹怡红院的时候,惊动了当时管事的探春,探春劝说赵姨娘时曾拿周姨娘提起,若不见别人找周姨娘的事,也不见周姨娘寻别人的事非,劝赵姨娘向周姨娘看看,好好过日子,不要让人笑话。这是探春的关念。也是整个主子阶层的关念,他们给姨娘制定的规则就是这样的安静的省事的听话的卑微的。想想那些买办吗,给姑娘们买的花粉还是次品,若是对姨娘们办事,更是苛责。姑娘们有钱可以另买,若是落在姨娘们身上,只能吃了亏,这也是赵姨娘容易不满的原因。

        周姨娘用她的听话沉默换取着容身之地,这是她的生存方式了,是她这个阶层里最让主子们满意的生存方事了。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八 )王夫人赵姨娘周姨娘

  王夫人赵姨娘周姨娘是贾政的夫人集团,总起来还算是平衡的。

     王夫人有背景有靠山有权利有帮手,所以自然是大权在握。这样的地位与身份,自然不必如赵姨娘一样事事靠自己出头,只要一个眼色一个皱眉,自然有人去替她分忧。所以凤姐才会那般打压赵姨娘母子,对于省事无子女的周姨娘,自然乐得不予理论了。所以表面上看,三位夫人相处的不错,没有明显的纷争。

      暗争自然是有了,当然周姨娘是退出了这个领域。周姨娘没有子女,自然也没了相争的资本,只有退出以求立足。而赵姨娘则不同,赵姨娘必竟有一双儿女,这让她有了资本也有了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有一日能在贾府扬眉吐气,不用看人眼色,不用给小姐们打帘子,不用为宝玉和贾环的待遇之差而恼而怒。也许还希望有一天能有王夫人的地位与权利。这一切都要靠她的儿女和她的暗争了。

      所以赵姨娘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宝玉和她自身的利益,矛头并没有直指王夫人。贾政只有玉环两二位公子了,所以赵姨娘认为没了宝玉,就一切都是贾环的了。若一切是贾环的,那她这个母亲也会母凭子贵,会成为贾府的老太君了。她和王夫人地位相差太远,而且王夫人并没有明显的打压她,所以她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针对王夫人。而且即使没了王夫人,宝玉依然是嫡出的公子,而且贾政也可以续弦,所以针对王夫人并不如针对宝玉有效果。这就是赵姨娘能对太太尊重(表面上的),而一定要铲除宝玉的原因。当然赵姨娘的屡屡出手,并没有成功,所以她和贾环还是原来的地位与困顿的地位。

       赵姨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不以上层的轻蔑和打压为意,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别人的冷漠敌不过生存的压力。她每每生事,每每退败,但是不影响她下次卷土重来,也许每一次的努力,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是府中一定要有她赵姨娘的声音,她不能让人遗忘,她和别的姨娘不同,她是有儿有女的。

       王夫人是大家小姐,对于嫡庶之争,应该早就有所见有所知了。对于赵姨娘她是懒得理会,一切交给凤姐就是了,真要与其纷争,就失了身份。当然内心的深恨是存在的。总感觉王夫人对金钏对晴雯的深恶是缘于赵姨娘,若没有赵姨娘对她的影响,哪来的对那些美丽的女孩子的刻薄。

       王夫人的地位在那里,所以不必如续弦的尤氏那样与贾珍的姨娘们说说笑笑的,也不必如邢夫人般事事看贾赦的眼光。她是真正的握住了正房夫人的权利,稳稳的掌管着荣府的大权。

       赵姨娘暗算宝玉,王夫人冷漠贾环和探春。只是表面上都是平和,各行其事。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九 )元春

 

 元春的出场不多,确是贾政这一家子最重要的成员了,而且是整个贾氏家族的靠山。当然这种靠山更多的是一种名义上的靠山,是一种荣耀。

      元春的明出是省亲那一节,那是贾府繁荣的顶峰了,是贾府的大喜事,为了修建省亲别墅,自然是花费极大的。可是这种花费因托了皇家,所以也成了一种欢天喜地的事情了,贾府个个人等都是得意洋洋,很有些皇亲的派头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女子,贾政的女儿。

       贾政的长女,书中所言是王夫人的女儿,那么身份自然是嫡出了,在这一层上强于探春了。元春在贾母身边长大,那么对她影响最大的是贾母而非王夫人了。就如贾母对探春的影响力远胜于赵姨娘。书中对她的评价是贤孝才德,应该说是大家闺秀的典范了,当然也是众多女子的偶像了,不是谁都能进宫,也不是谁进宫了都能成娘娘,而且还有省亲的荣耀。

       她是聪明懂事的,才会那般厚待宝玉,她明白这个兄弟对于失去了长子的母亲是怎样的意义,她对宝玉的关心是那样真切,这种关心不次于王夫人这个母亲。只是元春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思念上。她进了宫,便与家人相见时难了。从省亲中,欢天喜地的气氛里,我们看见的最多的是元春的泪水,她直言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地方,她更向往的是家人团聚,而不是一入宫门似海,见了父母也是一大堆的规矩,有礼仪没有亲情。这样的话语,在那样的场合里,代表的是一个民间女子对家对亲情的重视,可是虽然是大家小姐,可是她依然做不得自己的主,被自己的家族送进了宫,没有人在意她是否情愿,没有人帮助她在宫里风刀霜剑 的日子,那样的环境里,恐怕连落泪的资格都没有,这一点她不及黛玉。袭人回家都比她容易,而她回一次家,是怎样的一堆规矩呀。

        就是她的泪,让我们看见了元春的真实感受。她让姐妹兄弟们作诗,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情趣,她点了戏,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眼前这个华服的女子,她的命运,纵在高处,依然不得作主。

        时辰到了,她不得不转身离去,她牵挂着家牵挂着父母牵挂着自己的小兄弟。可是任她如何的不舍,也不得不走,规矩在那里,她只得回身而去。那一句,当日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地方,是不是有怨,是不是有悲,是不是有无奈。

        再此后元春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暗出。每每节日,她便有礼物赏赐,说明了她与这个家的关联,说明了她对家中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个关乎贾府命运的女子,自然也会对贾府的命运有影响,也会对双玉姻缘有影响。她在宫里,贾府便有一种安稳。她对宝钗和黛玉是一样的称赞,那么在宝玉婚姻的大事情上,她是依从母命还是体贴祖母心事,是选黛还是取钗,都是为难的吧。她那样看透世情的一个女子,她那样聪明心地的一个女子,要顾全贾府,要周全家人,如何的决定,都是两难吧。

       她是贾府锦上的那朵花吧,让贾府有了如烟花般灿烂的一刻,她终不是贾府雪中的炭呀,不能改变贾府的命运,只是让贾府的中落能稍微迟一点。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 )元春和父母的关系

 

 

唯一的一次明写就是省亲时她拉了母亲和祖母的手泪下,那是真情流露,唯泪而已。那样的场合那样的身份,很多话她是不能说的,而她的母亲与祖母深知皇家规矩自然也不能说不敢说,所以唯泪而已。她给了家族荣耀,却没人能给她亲情与自由。进宫后,她多少次盼望有这样的时刻,能拉了亲人的手,可以笑可心哭,那时她便不是元妃,而只是贾政的长女,贾府的大小姐。

她与贾政隔帘相见,行的是群臣之礼,能说的也只是场面的话,堂皇而正大,只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只能在沉默中相望。牵挂与惦念,唯有沉默。

贾政本也是聪明人,并不像一贯给人的方正迂腐,知元春牵挂宝玉,便让宝玉提了园中的词句,也算是家常的亲情吧。

元春判词中有向父母托梦,劝他们退步抽身早,她向父母托梦,一方面是骨肉亲情,一方面应该是当时贾母已逝,贾府能管事的是贾政夫妻。贾府中落已是必然,但若贾母在世,必不至于出大乱子,贾母虽不能改变贾府的命运,但贾母若在,能震住贾府各层主子,所以不至于出大事。若没了贾母,事情就难料了,必然是家散人心散,各自打算,各有所图,那时必生危机。而元春自然更是深知祖母在贾府的地位与份量,她自身难保的时候,必然最牵挂的是父母的安危了。儿命已入黄泉,元春先逝,贾府才会有抄家之难,元春若在,贾府还有安稳。

所以元春这个人物,是贾府兴衰的代言人,她的省亲,把贾府推上了鲜花着锦的顶峰,她的失意,也必然会给贾府带来致命的打击。而她最牵挂的自然是父母和宝玉了。她是孝顺女儿,当年可以为了父母而进宫,而后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相连在一起。

她对父母命运的影响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一 )元春和弟妹们的关系

作为贾政的长女,元春自然也深知自己的责任,当然她也的确做的很好,成为贾府的靠山。

     作为姐姐,她对宝玉这个同母的弟弟是非常的关爱的,未入宫前就亲自教宝玉读书,贾政是望子成龙逼子读书,元春是口传亲授,也是望弟成材之意。也是深深的明白,父亲对子女的要求。

     元春进宫后,也经常带话出来关照宝玉,不可太严不可太松,牵挂之情让人感动。所以才有贾政命宝玉给园中诸景起名题联的佳话,自然深知女儿对宝玉的关照,所以才让宝玉为之,也是体贴了元春的心意。

     元春省亲让妹妹和弟弟一起作诗,当时见了黛钗都是极赞,不知那时有没有关心起自家兄弟的婚姻大事,后来又极赞黛钗的才情不凡,强于自己的妹子们。与姐妹们写诗,这体现了元春的才情不凡,也是她对弟妹们活动的一种融入。命探春抄录,是对这个玫瑰花一样的妹子的一种关照吧,探春与她非同母,但探春的优秀与出众,在自家几个姑娘中,元春自然看的分明,给探春机会就是给日后的贾家机会吧。

      此后每逢节日元春都会与弟妹们猜灯迷或者赐礼,这是一个姐姐远在深宫对他们的一种爱护吧,也是元春的一种态度吧,她是贾府的女儿,不管能不能经常出入贾府,在贾府的节日里,她都愿意用这种方式参与这种节日。表示她还是贾府的女儿,与父母弟妹们没有分开。

      她唯一冷淡的是贾环,她入宫时宝玉极小,那么贾环就更小了,也许还未出世,对这个庶出的兄弟,她不知是不是受了王夫人和贾母的影响,对他也极淡漠。

      嫡庶的矛盾,进了宫元春会看的更明白,所以贾环与赵姨娘对母亲和宝玉的敌对,她自然能想的分明,所以对贾环自然不会有宝玉十分之一的关照了。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二 )元春的命运 

  元春的命运对贾府的影响至关重大,或者说元春和贾府的影响是互为关联的。因为贾府的铺垫才有元春的进宫,当然因为元春的封妃才给了贾府短暂的荣耀,不知是贾府成就了元春,还是元春成全了贾府。

     贾府安排元春入宫,自然是一个大的投资,其实当时能否成功也是个未知数,宫里的斗争也是相当残酷的,元春想要脱颖而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贾府总要争取一下。元春自然是出众的,贤孝才德,当然容貌也是极好的,这一点也是贾府和皇宫都会看中的。

     元春的命运她自己不能决定,在贾府的时候,由贾府的高层决定,她不想入宫而入宫。进了宫,她的命运就更不能作主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规矩下的产物,这种规矩成全了她的地位,也限制了她的自由,让她纵然居于妃位,仍然有无数的遗憾与悲哀。她的命运里承载了贾府的命运,她如何能不小心谨慎,如何能不忧思于心。虽然没有明写她在宫里的生活与处境,只是想想她回家时,那潸然泪下,那一次次叹息田园之家的骨肉团聚,一次次对宝玉的关照与叮咛,她在宫里的日子可想而知,那是她不得不去,却不想去的地方。只是她的命运从来不在她手中,只在别人的手中。

      无论是判词还是她回家时点的戏曲,都暗伏了她的悲剧命运,当然她的悲剧应该是贾府悲剧的开端。就如她做不得自己的主,贾家也一样做不得贾府的主。

那大梦归,那儿命已入黄泉,那水远山高,那让爹娘退步早抽身,无不是她处境艰难命运清凉的明写。

      贾府的明争暗斗,嫡庶之争,探春的那一句一家子亲骨肉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叹息,那一败涂地的泪水,都是暗点了元春在宫里的处境。那风刀霜剑不只是黛玉的感受,更是元春的亲历吧。

       元春的命运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她的判词中可知她是经历了波折,并不是正常的亡故。她有过榴花开处的时光,也有过不能自顾,不能自保的命运。是一场大的斗争之后,她成了牺牲品,而且不是在宫里,是在乱难之中,不得保全。用杨妃喻她,自然是结局伤悲。

      不管如何,她完成了贾府交给她的责任,给了贾府荣光,只是最后的结局,是她不能保全的,也只能无奈的放手了。

      以她的命运影射贾府的命运,以她的无奈写贾府在当时的处境的无奈。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三 )元春与探春

 

 

 

      元春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探春是贾政庶出的女儿,二人之间的地位还是相差很远的。当整个贾府都要依靠元妃的时候,探春所苦恼的是庶出的身份被上层所轻视。二人是亲姐妹,但是嫡庶之间总还是有些微妙的不同。

       姐妹都是在贾母身边长大,贾母把姑娘们带在身边,亲自管理,实在是姑娘们若是有了出息,其身份地位比男儿还强,对贾府也是非常有用的。所以嫡出庶出都是一种可能,所以凤凰牡丹贾母都要亲自栽培一下。

       就是这一样的环境,培养的二人都是优秀出众的,元春进宫给了贾府皇亲的身份,元春的省亲给了贾府另一种荣光。那时的元春,给了众多姑娘们什么样的感觉,有叹息有羡慕有忧伤有体谅吧。而贾府另一枝玫瑰花,探春在望了这个亲姐姐的时候,总是最有感触吧。贾府这样的环境里,一家子亲骨肉尚且明争暗斗,皇宫里更是如此吧,更大的利益,更多的人群,更多的无奈,更多的纷争吧。所以她肯定能明白元春的处境并不只是荣耀,还有人看不见的悲凉吧。

        元春在看见探春的时候,是不是想起了自己,临水照花,探春是她的一个影子吧。她对探春是极好的了,省亲时,令探春抄诗,灯迷时也赞过她,探春过生日时,给探春赏过礼。贾府中的姐妹们,她对她算是好了,不在意她是姨娘的孩子。只当是妹子了,是贾府另一个元春。

       元春是皇妃,而探春有杏元和番之身份,她与她真的是一样的命运。都是这个家族的凤凰,一去难回。都是为了家族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不得不拥有不能自主的命运。

        如果说当年二人相望时,元春看她是怜惜,是太明白这样的妹子是什么样的命运,而探春望她是仰望,是叹息,是理解,是无奈。

       什么样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必说,什么也不必叹息,她和她,都明白她们的命运从最初就已经决定,贾府的小姐华年里,是一生最阳光的时光了吧。大观园的风里有花香有梦想,只是没有自由。

       元春看了探春,是看见了自己的从前,探春看元春是看见了自己的未来。贾府把元春送进宫,还要把探春也搭进去,元春省亲的泪水,没有敲痛他们的神经,所以探春才要一番风雨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元春探春都是风筝吧,飞的很高,只是线不在她们手中。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四 )探春

探春的命运一开始就比元春多了些磨难,她是庶出,而且她的母亲不是一般的姨娘,不是周姨娘那般安静省事的,而是一个时时要提醒别人她存在的姨娘,是隔了一断时间就要找个事由宣告贾府众人,她有儿有女。其实对于赵姨娘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姨娘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尤其是正房有个管家的侄女,在凤姐的打压下,赵姨娘的日子自然是倍受轻视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她要么低头顺眉,可是她不甘心,她认为她有了儿女,就比别的姨娘强,不应该再是半主半仆的地位,她不能接受她的儿子女儿是主子,她却是半个仆人的地位。她不能让人轻视她和她的儿子,儿子是她后半生的指望,若是儿子被人轻看了,她这一生还有什么指望。在这样的心态下,她自然不会如周姨娘一样沉默着,她要让别人记起还有赵姨娘这样的人物。而且她有折腾的本钱,就是她的儿女。可这恰 是探春的大忌,探春是在贾母身边长大,她所接受的是正统的嫡庶关念,她要奋斗的是主流社会的认可。而这个母亲,却会时时的提醒别人,她是姨娘的女儿。

所以探春敏感而自尊,她的敏感是她格外要说明的是她只认老爷和太太,她自尊的是她比别的主子更介意主仆之间的规矩与地位。她一直努力的证明她是贾家的三小姐,是主子,不是一个姨娘的女儿。

她的母亲和弟弟都是府中的笑柄,所以她不要再做这个笑柄,她要和她们划清界线,当然是表面的划清,实际上她是划不清的,她一直明冷暗热的关照她们母子。而后来她的成功与优秀,也令众人看她的面子而优待赵姨娘。

这样一个头脑清醒而内心又异常自尊的女孩子,在那样的风刀霜剑里生存自然是艰难的,她的痛苦在于她的一切努力要背离她的庶出身份。在这样的目标下,她远离了生母,划清与他们的距离,她靠近王夫人,她的嫡母,当然得到的态度是不冷不热的冷淡,她不能在意,不管她的人生起点是如何,她都要努力着向上,她要成为自己的阳光,不让自己的一生跌落在尘埃里。

不管命运以如何的姿态与她相遇,她都要她的人生是一出正剧,是经过努力,便有花开的一日。若是男儿出的去,必然有一番事业,纵然是女儿,她要开成大观园的玫瑰花。

她是贾政的孩子里最有思想的一个,她能开办诗社,提升大观园的文化水平。她与宝玉拉近距离,在这个哥哥眼里,三妹妹是可爱可敬的,所以愿意替这个妹妹多担待一下她的母亲赵姨娘。她去赖大家做客,别人在玩乐中,她在和人家的女孩子讨论持家之事,她的心事从来不只在她的闺阁里。

就是她有心,才有日后的管家,才有管家之时的承包。刚管了家,能在王夫人的夹缝中寻这么一个机会,偏生母亲跑来胡闹,为了二十两银子,让刚管家的女儿颜面扫地。她泪下她伤心,可是抹去了眼泪,坚定了她的决心,该做的一定要做,这样的机会于她太不容易,而贾家实在是需要这样一个女孩子,能给大观园带来清鲜的空气。

这样的探春赢得了凤姐的支持与欣赏,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喜爱。此后再无人敢轻看她,虽然是庶出的小姐。

她为迎春讨要金凤,她怒打王善保家的,贾府的女孩子里,只有她敢作敢当,只有她清醒的明白府中的真实情形,她冷静的看待人情冷暖,却又一腔热情的希望能为贾府做点什么。就是如此的矛盾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深在意着贾府兴衰的贾府女孩子。

所以他年如果需要她远嫁给贾府一个喘息的机会,她自然会挑起这担子,哪怕是风雨三千,哪怕此后相见时难,哪怕是搭上她一生的幸福,她也会愿意承担。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五 )探春的风采

 探春的风采在于管家时的冷静果断一往无前,在于拒绝母亲的不合规矩的要求。在于处理迎春的金凤事件时的聪明智慧,借平儿之力全迎春之饰物。在于夜抄大观园时,打向王善保家的那一掌,那是小姐们绝无的行为。就是这一掌响亮干脆,让王善保家的跌尽颜面。为所有被抄的小姐丫环们讨回了些体面,不是所有的人都只会沉默。

              参与管家,算是王夫人给了探春一个机会,必竟优秀出众,人所共见,对于探春的一力靠拢,王夫人虽然只是淡淡的,可也要给个机会。这一次凤姐生病,王夫人不得不另委人手,而最合适的就是三姑娘了,也就是因了三姑娘的出面,才有机会让王夫人派出宝钗,总不能自己有儿媳妇有女儿的不用,单用一个亲戚宝钗吧,那样不合规矩。

                李纨不肯多事,一切只按旧例,宝钗要图贤名,不会生事,只有三姑娘想要真心的出些力做点事情。而她遇上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赵姨娘的事情。赵姨娘一心要比照袭人的四十两,不按规矩的二十两,哭闹上门,让众人看足了笑话,都在看三姑娘如何处置。你不是要做事情吗,第一关便是你的亲娘,看你怎么办,你若是过不了这一关,如何管理别人。这样一个陷井在那里,探春自然明白,为了自己的志向,不得不拒绝了母亲,当然赵姨娘不会理解,她更看中眼前的实际利益,如何会在乎所谓的长远。她拿着帐本去解释,独赵姨娘不理会,连李纨也脱口说出姑娘心里关照只是口里说不出来,这一下说了事情的本质,也说明了赵姨娘与探春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的实话探春是听不得的。探春忙解释主子奴才的身份,探春一力要争取的就是她的地位与权益,她不要别人把她和赵姨娘和贾环划在一起,那样就要远离高层。

                 探春的泪水与委屈,在那一刻痛说,赵姨娘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翻腾一下她的一双儿女,提醒人们探春是庶出,这真是在拆三姑娘的台呀,敏感而自尊的三姑娘如何受的了。

               打发了赵姨娘,探春开始执行自己的承包方案,这是于园中有利的事情,凤姐此刻正想与探春联手,自然同意。宝钗李纨顺水推舟,事情得以通过。自此之后无人敢轻视三姑娘,她真真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美丽而有刺,只可尊重不可轻视。

               软弱的迎春被奶母拿了首饰去当,探春听闻自然要帮之讨回,迎春为之说情,探春的理由是不能让姐姐受了委屈,她对平儿那番话很有份量,说是不知那些不合规矩的人是当真不知规矩,还是受了谁的指派连辖制姑娘们,先冶了迎春,随后欺负自己。这话一说,平儿马上说凤姐可担不起。在贾家姑娘是娇客,嫂子们都要担待三分,凤姐也是如此。

              在夜抄的时候,众主子们都安静的遵从着,独探春开门以待,先是声明只许查自己的东西,不许查丫环们的。凤姐忙说不必了,接下来王善保家的不知轻重前来碰探春的衣物,被探春一掌打回去,点明别打量谁都象你们姑娘好性,由着你们欺负。真真如此,王善保家的原想着探春不过是庶出,能如何,此刻才是跌了威风,方知三姑娘的玫瑰花,不是虚的。

            探春沉痛的点明大家之族,必是内部自杀自乱才会中落,痛心而泪下。她的见识不凡,而且敢做敢当。若非之后远嫁,贾府即使中落,有三姑娘在,也会将损失减小些。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六)探春和她的母亲

自贾府元春进宫后,余下的姑娘里,最出众的就是三姑娘了,元春当年自然也是极好的了,贤孝才德,模样自然也是极好了,当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了,若不是如此,自然也不会安排她进宫了。贾母连迎春见南安太妃都不给安排,何况是入宫了。

最出众的玫瑰花,偏生不自信的是庶出,因为庶出她不受王夫人待见,因为庶出她被那些仆人们轻视,因为庶出她不得不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与心血,才会得到上层的尊重。而且她的母亲还不是个省事的,每每刻意张扬一下自己的儿女。她以儿女为尊,可偏是探春的忌讳,探春不想让别人总把庶出的帽子扣在她头上,她要回避的却是赵姨娘要张扬的,这样的矛盾令探春内心极为不满又痛苦,可是又无可奈何。

探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让她对于嫡庶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她明白要立足贾府就必须远离赵姨娘,亲近嫡母王夫人。不能让王夫人把她和赵姨娘贾环放在一个圈子里,必须让她独立出来,才有出头之日。这样的认识,既深刻又痛苦。痛苦的是她要斩断和赵姨娘的关联,很长一断时间里她这样做着,她以为这样,她就是探春,赵姨娘和她那个家族就和她没有关系了。可是从内心还是从别人的心里,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女儿和母亲的地位及价值观念都在冲突,这自然会让探春和赵姨娘的相处很困难。她希望母亲不要影响她,可是母亲非常乐意影响她。这种影响,对于她接近高层会带来很大的副面作用。

一遇上赵姨娘的事情,探春比谁都急都容易冲动,也就是说也只有面对赵姨娘的时候,会让冷静的探春常常情绪失控。她给宝玉做鞋,赵姨娘听闻开始对人抱怨,说探春管宝玉不管贾环,这话真真说的糊涂,那宝玉和贾环名份上都是探春的兄弟呀,可是在赵姨娘心里,总认为探春应该关照的是贾环。赵姨娘一定要让人把她和探春贾环放在一起考量,这真是探春不乐意的。也是王夫人的防范重点。赵姨娘看不透王夫人的心思,也不明白女儿力争上游的艰难与不易。所以探春对宝玉说赵姨娘是糊涂见识。探春管家,赵姨娘以为自己女儿出了头,一定会关照自己。不想探春公事公办,让赵姨娘大为恼火,自然以为自己跌了面子,于是跑去大哭大闹令探春难堪。若是别人,探春拿出主子的身份,就一切好办了,只是遇了赵姨娘,那赵姨娘不吃这一套,弄的探春又伤心又丢面子,于是不得不委屈的哭了。

 探春自然是关心母亲的,只是不好表现出来。其实众人都看的明白,平儿在玫瑰露上的所行,就是为了维护探春的面子,宝玉乐意承担,也是考虑三妹妹的体面。只是赵姨娘未必明白,有些关照不一定要亲自出面,别人看了面子,也是一种关照呀。

贾母和王夫人出门的时候,托薛姨妈照应园中,薛姨妈考虑住处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说探春处常有赵姨娘和贾环往来。可知三姑娘和母亲的往来其实是很密切的,若探春真的冷面冷心,赵姨娘早不敢去了。

只是那个庶出的身份, 只是母亲是姨娘,女儿是主子,那样的规矩在那里,不得不令探春表面上与赵姨娘划清界线。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七 )探春远嫁

 

 

     南安太妃要见姑娘们,贾府的女子中贾母只命探春出见。惜春年纪小,迎春贾母是不喜欢的,迎春不入贾母的眼,究竟是因了模样还是性情,一般大家闺秀,总还是花容月貌的,可是贾母竟没给她机会。贾母喜欢的女子必然是美丽的爽利的活泼的,所以凤姐黛玉宝琴探春,这几个是她钟爱的。

     那一次会面总是伏笔吧,南安太妃是个重量级身份的人物 ,她的会见,总是会有故事吧。那个故事贾母总是知情吧,而探春也是聪明女子,自然也会明白。邢夫人为此不满,而探春也未必欢喜,贾府的女子命运总不在自己手中。元春进宫是父命吧,迎春五千两银子出阁也是父命,当然一个大家小姐没了进宫让贾府荣耀的可能 ,便是五千两银子的身份了。这样的命运,元春是悲,迎春是惨,至了探春,她有心气有胆识,玫瑰花一样的人物,自然是有梦想,却只能是风筝的命运,飞的高,线不在自己手中。

     元春进宫,贾府繁华还在,是一笔投资。迎春出阁,荣府还在支撑,场面还存。探春的时候,已经连这个也没了。贾府的中落已经显现,探春的远嫁,一番风雨三千,已深知此去难回,从今从两地各自保平安。而此刻所求不是荣华只是平安。

      遥远的地方,不能自主的命运,可是担了贾府的安危,她连叹息都不能,连委屈都不可。她忍泪而去,她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此后风雨天涯。她比任何人都在意贾府,十凡年的努力,她从一个庶出被人轻视的女子,成为大观园里最热烈最明丽的玫瑰花。她能直起腰,能自尊而自重的生存,是多么的不容易。

      她命运的转折便是远嫁,这一走,不是她的情愿,想要回,只是她的梦想。远嫁里有怎样的局面,让她不得不走,和番的身份,此后的人生,是怎样的清凉。

她是贾府主子里少有的冷静清醒,她的走,更加速了贾府的中落,但是她不走,贾府连余地都没有。

      她的出嫁都是在贾府的棋盘上呀,她棋子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牵挂的是贾府是父亲还有赵姨娘和贾环吧,也许在那一刻,她才明白,她在意她的母亲和弟弟,虽然她们在贾府不得志。可也是她的亲人!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八)探春的遗憾

贾府的女子各有各的遗憾,探春的更复杂些。

坐在船上远行的三姑娘,自然深知自己的身份,也明知此去难回。所以才有奴去也,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元春入宫,总在家乡,迎春出阁时,并不知孙的人品恶劣,回家探亲还是容易的。而她,这一去就是家园难回了。她的心事重重,明知贾家命运无力挽回,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她总是能预见一二的。

她在贾府长大,自然希望府中太平无事,只是所见所闻,皆是预示贾府中落的迹象。这是她的第一大遗憾吧,知而无力。此后人生,她与自家人再难互相照应,连互通信息都不能。

另一重遗憾,便是她与赵姨娘吧,她为了自己的身份与发展,不得不遵从当时的规矩,喊她姨娘,轻视她的不合礼仪,暗怪她无事生非为自己带来诸多不便。可是内心深处,怎会不在意她的境遇冷暖,怎会不明白一个半主半仆的姨娘在府中生存的艰难,怎会不理解作为母亲得不到儿女尊重的深切悲哀。她在府里一日,做足了三小姐的身份。而她只是一个需要为她打帘子的姨娘。她明白母亲的梦想就是能抬起头来,能听见她和贾环喊一声母亲。当年她不会那么做,那样折了她的身份。

而今远行的一刻,回望的眼神中,有泪水有叹息有遗憾,她多想喊一声娘,多想听赵姨娘喊一声女儿。

船越行越远,终于望不了见岸,再没有人能看清她的表情,也在这一刻,她从心里喊出了那一声娘。她借了风借了水,想让赵姨娘听见,却是不可能。

大观园秋爽斋,那里有她的诗社年华,有她的梦想与叹息,而今再也不能相望了,遗憾的是,不能带来那样的时光,她是风筝,只是独自飞!

她只能再深深的望一眼岸,转回头,把遗憾藏在心里,此后华年,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她自己了!那些遗憾,只能藏在心里!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十九)贾珠

 

     贾珠是贾政的长公子,应该是个非常优秀出众的孩子。深合父母之意,读学进学。所以多年后父母提及他,都是痛心与叹息。在贾政痛打宝玉的事件中,王夫人一提贾珠,贾政马上落了泪。能让贾政落泪,可知这个孩子当年的情景。必不是如今的宝玉与贾环的模样了。

     贾政的希望当年必然是寄托在贾珠身上了,而贾珠也非常争气,让父母非常的满意,他的婚事也是门当户对的官家小姐,而且还是书香门第。与书香门第结亲是荣府后来的一个方向,比如贾敏嫁了探花如海,贾珠娶了李纨,这自然可以提升贾府的门第。

     如果有他在,那么也许王夫人和贾政不会那么紧的逼迫宝玉读书。贾母不会那么娇惯宝玉,那么赵姨娘也不必那般忌恨宝玉了。那么怡红分子的生活会更轻松些。那么李纨就是家政的管理人了,而不是凤姐了。也就是说贾珠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他更像一个影子,他的存在是父母的怀想与叹息。他的存在是妻子的泪水与伤悲,是儿子的思念与感伤。只是他再也不必承载贾府的命运了,他再也不能照看自己的妻儿了。

     贾珠的故事里有着怎样的章节,是对父母的孝顺。是与妻子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他离去后,李纫的槁木死灰的处境。作者写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又在书中几次提及,是怎样的寓意。

     他的故事开始与结束,都如云烟一样,有影无踪,那样一个令贾政满意的儿子,如何却是早逝,最符合他心意的儿子,原来却是留不住!不能留珠,只好是宝玉了,贾宝玉自然是石头了!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二十)宝玉和贾环

 

     这两位虽是兄弟都是政老爷的公子,但是在贾府的地位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宝玉是嫡出,不知是因为嫡出还是因为人生的好,被贾母捧成了凤凰,让自己的两个丫环照看宝玉,一贤一美,平时还会经常打赏宝玉的丫环们,而且最娇惯的一点是让宝玉自己身边,在姑娘们中间长大。而对庶出的贾环,贾母是正眼也不看,更甭说派自己的丫环了。说起来贾母偏心是有些过了,她的丫环紫娟给了黛玉,翠缕给了湘云,独对亲孙子贾环,是一个也不安置。贾母身边自然是有人的,不给贾环,实在是没把这个孙子当回事,是连大面也不照看了。这样的差别,很让人不解,一样的母亲生的探春,贾母却是和别的孙女一样的待遇,在自己身边培养,不知为何对贾环就成了这般冷漠。

      在贾府里,众人都是看贾母眼风行事,虽说凤姐按王夫人授意打压赵姨娘母子,可是若非贾母轻慢贾环,凤姐也不敢那般张扬。贾母给宝玉贾环的待遇定了基调,众人自然捧着宝玉,轻视着贾环。

       不同的生长环境,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念。宝玉的富贵闲人阳光心境,应该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环境。而贾环人物萎琐刻薄自私,也自然是被人轻蔑被人冷落的环境使然。

      宝玉对贾环是不大理论,他只欣赏女子的美,对于兄弟本不放心上,何况是个庶出的贾环,本也无意轻视,只是懒于理会。所以宝玉不会伤害贾环,但也不会关照于他。而贾环不同,他受赵姨娘的影响,认为宝玉的一切都该是他的,就是宝玉的存在,影响了他在贾府的地位,才会令他倍受冷落,只有除掉宝玉,才是他的贾府。这样的观念支配下,令贾环对宝玉暗恨明怨。暗中用灯烫宝玉的眼睛,在父亲面前告宝玉的状,他的行为每次都会令宝玉受伤。抱怨众人捧宝玉欺负他不是太太生的。

      二人都不是贾政理想的儿子,都不热衷于读书,只会做些诗,只令贾政烦恼。不知怎的贾赦会在中秋宴上夸赞人人瞧不上的贾环,想贾环之才如何会入贾赦之眼,不过是贾赦故意令贾母生气罢 了。不过这一曲目,似乎伏了将来兄弟之争必有外人参与,可能就是贾赦。

      贾政这两位公子,都不及探春和元春,对贾府的大局没什么影响,唯一的问题是贾府中落的时候,他们内争,互令局面更难堪。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二十一)李纨母子

 

作为贾政这一房的长媳长孙,本该是焦点人物,可是因了贾珠的过世,这母子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果贾珠在世,科举入仕得个一官半职,那么李纨的境遇当是如何的风光,作为独子的贾兰,自然会有宝玉众星捧月的地位与光芒。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从贾珠过世那一刻,李纨就退出了荣府的管理舞台,王夫人把自己的内侄女凤姐推上了前台。众人对于贾兰的关注淡至了极点,元宵夜众人欢聚,都没有人在意他的不出现。还是贾政发觉,问了缘由,命人带了来,那一刻有些叹息与惊讶,贾母是最怜小辈的,一个不沾边的亲戚宝琴能捧在手心里,如何对重孙子却是不闻不问,那是一个可怜的没了父亲的孩子呀。而且贾兰是嫡出并非是姨娘的孩子,如何在贾母那也是贾环的待遇。王夫人就更干脆了,书中都没有一句关于王夫人对于自己的孙子一句关怀的话语。王夫人只是清理怡红院的时候,把贾兰那个她认为爱打扮的奶母给撵了。

李纨和贾兰得到了丰富的月银待遇和一年可收租子的土地,这母子二人算是有了经济保障,这也是应该的。人家李纨是大家小姐书香门第,配得起贾府,人家贾兰是贾政的长孙,自然也是府中的正经主子。也就是经济上的优厚待遇,让母子二人的地位强过了赵姨娘和贾环母子。

李纨是明白人,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自然明白大户人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明白能争取至如此的经济待遇已经是不错了,也是因了她的娘家和儿子,才有这不错的结局。其余的一切,就不必在惦记了,那些还不够长房和二房,嫡出与庶出那些人忙乱呢。

此后淡了繁华远了事非,只是安静的带着儿子过安静的日子,唯一的希望是儿子成材,给她这一生一个圆满的交待。所以李纨对府中的事务是不参与的,虽然不参与却是人情人事样样明白,所以凤姐不认的小红,她却认的。太太命她与探春宝钗管家时,她不多言,只是开口是太太必高兴,于太太的事有益,她非常明白王夫人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对于探春的热情宝钗的时,她都是旁观者,没有兴趣参与。

参与姐妹们的诗社是她唯一一次的付出热情与精力,并带了姑娘们去凤姐处要赞助,凤姐不是好相与的,马上给李纨算了笔经济帐,说明李纨是有钱的,只是小气不愿意自己出钱。李纨马上反攻,说凤姐算计天下人,连身边的平儿也打,反逼得凤姐给平儿赔礼。李纨之口才不在凤姐之下,之不过平时懒得多话罢了。

怡红夜宴上她抽的签是梅花,她说的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很像是日后贾府中落后她的态度。当年贾府盛时,她安然渡日,不问贾府的纷争,他年也不会过多的关心别人的事情。

贾兰是很早熟很懂事的孩子,敏感自尊,别人不叫他去参加宴会,他便不去。茗烟和金荣闹书房的时候,一场混战,他拉了自己的朋友说的是别人的事情不与咱们相干,也是不问事非的态度。

贾府的环境,给了贾兰这样人生处世态度,所以贾府中落后,他们母子应该是幸免于难,但也不会关心家中别人的处境。

 

珍爱红楼-- ---贾政这一家子(二十二)贾政
 

贾政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自己弄成读书人,原想自己科举入仕,得了恩赏也省了这个步骤,后来是深知世袭与自己这一房无关,所以自己这边要想保住目前的荣华,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的儿子们能科举入仕。他对儿子们的培养都是按这个方向培养的,长子贾珠是他最满意的,读书入学,非常合他的心意,娶亲也是书香的大家小姐,如果一切顺利,贾政自然安心了,只是贾珠早逝,这个目标实现不了。多年后责打宝玉的时候,提及贾珠的名字,他便泪下,在这一点上他并不是一个无情的父亲。

 对于宝玉和贾环,他也是如此的要求。只是这两位不管是嫡出还是庶出,都不喜读他指定的书,都在他认定的歪才上做文章,他恼怒他无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教训也教训了,连母亲都恼了他。他也没培养出一个他满意的人材来,这是他最伤心最失望也是最忧虑的地方。他在官场多年,深知不易。也忧虑他的儿子们日后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其实看看宝玉如今的富贵闲人的生活,再看看贾芸的日子,就明白差别了。贾政是怕他的儿子有一天也会过那样的日子。可惜在贾宝玉和贾环的年纪,是不会明白这些,也不会懂贾政的一片苦心。所以父子之间一直是一种望之越深责之越重彼此无奈的关系,儿子们怕他,他也恨他们不争气。只是贾政年纪大了,慢慢的名利心淡了,才对他们多了些欣赏与理解。

贾政对母亲自然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成了惶恐,他是非常在意母亲对他的态度,所以每逢节日都特特的跑来凑个热闹,表达一下他的孝顺。他对王夫人也是一种相敬如宾的态度吧,他深知贾府是男不如女,内务有夫人们打点,他不擅长也无心,外边的事情吧,儿子们不如女儿,元春探春都给了贾府特殊的荣耀。这样的境遇,他明白又无奈。

对元春和探春,他自然是关心的,所以才会让宝玉给园中诸景写诗题名,这是为了安慰元春之心。对于探春的远嫁,他自然是无力阻止的,探春一去难回,他当然更是牵挂。

其实贾府的命运,他比谁都清醒,所以不敢如贾赦贾珍那般花天酒地,他始终存惶恐之心,他的生涯总有一种危机感,这体现在他对儿子们读书的逼迫上。他所求的是孩子们能混个一官半职,贾府平平安安的,他就满意了。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古典文学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