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微第一回
第一回的人物重点是贾雨村和英莲一家。
此刻的雨村只是个读书人,还不曾展现后来的狡猾与贪婪。而英莲一家是当地的望族,她算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如果人生只是如此,那么她是如何的幸福呀。
仍是吃酒谈笑(这时的雨村还有些读书人的风雅)。
却亦有动人之处,这动人之处便动了雨村之心了。她的三回头,不成想替自己结了一份姻缘,以至后来士隐家落魄,她却是唯一幸运之人。
雨村得了银子当夜便离开,不知是洒脱还是忧虑人家后悔给银子,所以一走了事。书中出现过一个严老爷,后文也不渐提及。接下来便是英莲被丢,这一节一直很奇怪,这英莲是小姐,如何看灯这样的事不是奶母和丫环同往,只是一个小厮带了去。他家境不错,自然是有不少仆人,如何外出的事,又是带了爱女,如何只一个家仆。家人丢了小姐,不是有意,畏罪跑了,这让家中乱了套,此刻并不知女儿是被拐子拐了,也可能以为是被家人带走了。后来的失火,也是被牵连。
.
他岳丈名唤封肃,这一场天灾人祸,让本性善良却不知世事的士隐没了指望,心境自然灰暗。
士隐的故事让人叹息,好好的一户殷实人家,竟然一下子一败涂地,有天灾(失火)。有人祸(女儿被丢,和被岳父算计)。这两下夹击,让他一个老实人,竟失了魂魄。士隐出家,雨村却得了官,威风的回来了。不过一两年光景,两个人的命运竟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家的故事,在当地他家也是望族,而他家的兴落,只是转瞬间的事情,似乎暗伏了后面贾府的故事,自然也是天灾人祸都遇上了。而贯穿其间的人便是那个雨村了。
识微第二回
三回顾引来的姻缘
娇杏的回头有好奇之心,并非一味的对雨村有心。而贾雨村正逢落魄之时,又非常之自信,以为人家有意,自己欢喜了一番。
这贾雨村还舍得花钱,只是说的寻找士隐和英莲的话便是敷衍了。
还尊贵。如果当年她不回头,那就引不起贾雨村的注意,没有贾雨村的自作多情,便没有这番缘份了。
家,冷子兴说出贾府,真假之间,原是一体吧。
冷子兴这个人物本是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所知贾府之事极细,自然是从周瑞家得知。这开端由贾冷二人引出,若是对应,最后还会此二人收尾。
识微第三回
这一回是雨村复职,黛玉进京,一喜一悲。
贾雨村这人未见其做什么好事,只是挂个读书人的牌子,当然也可能有些才学见识,便处处有贵人,运气好的不得了。没钱进京的时候,士隐主动资助。想要复职的时候,如海早替其打算,另托了贾政。这一托复不要紧,给了雨村官场上贾府这个人脉靠山,贾府做他的靠山自然是他的幸运了。
此四字评价是很高的。那么贾母的安置里,应该也有如海对贾政的放心。如海能把雨村复职之事相托,可知这二人关系极佳。所以如此看来,贾政对黛玉应该会有照看之心。如海必然也有相托。
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这话说来,黛玉是不该离家,这贾府都是外姓亲友吧,看来如海没有把这话放心上。
凤姐出场,令整个气氛为之一变,则知贾母为何独庞凤姐,能令贾母开心的人,自然是所喜之人了。重写凤姐之衣物容貌语言笑声,可知凤姐必是此书之重点人物。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凤姐之一举一言,所然与别不同,却也是规矩之中。王夫人在整个场合中闲闲问出月钱可发了吗。可知王夫人心上并不把黛玉看的太中,一切不过是应个景。邢夫人主动带黛玉见贾赦,此时邢夫人还在奉承贾母,所以礼仪周全。王夫人说出让黛玉远宝玉的话来,让人惊讶,王夫人如何防范之心如此之重。
宝黛初会,仿若相知,宝玉摔玉情缘已定,在他心上,黛玉比玉重。贾母安置双玉在自己身边,与王夫人让黛玉远宝玉的话正是相反,可知婆媳对黛玉 的态度大大的相反。双玉从一开始就夹在了贾母与王夫人明合暗争的氛围里。
袭人紫娟第一次出场,都是贾母教育出来的丫环,各安其职,亲切平和,果然凤姐所言,她家的丫环比人家的小姐都强。
红楼识微第四回
宝钗英莲进贾府
一概无见无闻,这不是哪个年轻女子想要的人生。而是世界对她的要求。要她无见无闻无心无乐,只有在探春的诗社里我们看见了那个神采飞扬爽朗活泼的李纨,那才是她的本性吧。她要居于此,她要生存,就只能藏了本性,沉默中沉默,才是规矩。只一笔带出黛玉之孝顺,小小年纪客居于人家,还要忧挂父亲。不知如海是如何的牵挂女儿。
雨村书信是贾府与王家,并非薛家,可知薛家如今中落,真真靠的是亲戚了。贾雨村之为人,对于恩人之女,不相维护,对于故人门子,远远的充发,为人冷酷狠毒可见。
贾政留薛家,可知此人并非不通人情,知薛蟠生事,不想贾府子弟比薛蟠更加厉害,只知别人不知自己。指定梨香院,深知待客之便宜。
宝钗出场,交待人物才貌双全,为薛家日后之靠。宝钗进贾府,宝黛钗相聚,自然另有故事,金玉良缘,双玉情缘,都着落在大观园里。宝钗先居于梨香院,伏日后命运清凉如梨花。
只说薛蟠骄纵恶劣,却被贾府人带的更坏了十倍,可知贾府已显中落之象 了。英莲是六月之花,却落于薛家,自然是悲凉。
红楼识微第五回
十二钗命运的一个预告。以宝玉游幻境,知十二钗命运。
随分从时,这八字暗含了宝钗通人情晓世故,可当一个时字。宝钗是以一个好客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当然会懂得与主人相处之法。而黛玉此时,父亲还在,贾母庞着宝玉护着,待遇比三春还高,她的心态其实有些主人的意味了。可是众人却是用客人的目光打量钗玉,所以都感觉钗好了。唯宝玉心中,还是重黛玉。此时众人重宝钗,宝玉重黛玉,这就是金玉与双玉的定位了。
自知此人人缘极好,也伏了凤姐与之的友情。
似是宝玉的口气,得了金玉缘,心中念的是双玉情,所以意难平,这一个误字,似乎牵出三人,并非宝玉一人。他眼前有钗,心中有玉。而钗对了他,则是连误字也不必提了,说不得,一说皆是错。玉在何处,是生离是死别,都是怀想。
枉凝眉原是双玉的情缘,相遇却无缘,相知却别离,还泪情深,一世之情。水中月镜中花,钗玉一生的缘,都是错过。
是元春之命运,一个恨字,可知元春平生之恨就是入宫了,人人眼中的荣华,却是她的暗恨。点出元春死于贾府败落之前,元春已知结局,无奈无力相护,唯有相告。
莫牵连。要各自保平安,可知双方都是危局。
是湘云,先乐后悲。姻缘原是好的,只是不久长。悲伤无用,只能不悲。
是妙玉,她的顺序竟在迎春惜春之前,足之地位特别。这十二钗都是贾府之人物,从宝玉宝钗黛玉写起,然后是元春探春,湘云之后就是妙玉。所以有的说妙玉与宝玉有缘,有的说是贾府的特别保护人物,总之妙玉是与贾府或者宝玉有关联的。她的词中用了两个叹字,她自己之叹,世人之叹。
是迎春,这个冤字让人想起英莲,书中此二人最是冤,都是与世无争的人物,命运偏生都是遇了魔王。
是惜春,妙玉本不想出家,不得不出,惜春是自愿出家,宁府的小姐,看透了世事的冷暖,甘心出家。
是凤姐,四春之后是凤姐,凤姐在贾府的命运最是波折,一从二令三人木,她的故事最是心酸。威风过张扬过,跌落过悲凉过。
留余庆是巧姐,余庆二字,给了巧姐生机。
是李纨,夫死教子,用青春与幸福换儿子成材,只是功名之后,却是命运无常。
是可卿,点出宁府之荒唐与混乱,写出贾府之落缘于宁府。惜春之出家也是因了宁府。
红楼识微
凤姐与刘姥姥
二人初相见的时候,凤姐是王家的大小姐,贾府的管家人,一副大户之家当家少奶奶的风范。而且凤姐是自小假充男儿养大的,比别的管家人更加的威风张扬些。而刘姥姥初入贾府,凭的是几十年前见过王夫人一面,借此来求告帮衬一下。二人的心理凤姐是高高在上,刘姥姥是卑微而惶恐的。
所以凤姐是明知人进来了,还端足了架子不抬眼只拨弄手炉,等抬了头,却又满面春风的问好。这一冷一热之间,一个当家人的地位与礼仪都拿捏足了。刘姥姥的心态自然是随了凤姐而转,一切都在凤姐掌握之中。刘姥姥打的是王夫人的牌,而凤姐是王家的小姐,不曾见过不曾听闻,心里自然明白这亲戚近也近不到哪。而且来意不问也自明白,只是凤姐终是谨慎的,是先叙了礼节,然后才安排管饭,细问周瑞家的太太的意思和缘由。
所料差不多,太太一句不可简慢了她,自然是要保王家的声誉和太太的名誉了,太太贤名在外,自然不能在刘姥姥这落了空。凤姐自然明白,而且她也是王家的小姐,所以花贾家的钱,得王夫人的名,如何不做。
凤姐应对刘姥姥,是既要礼仪又要场面,所以先说艰难,又大方的给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自己说过,二十两够庄稼人一年的花销了,而且姑娘们的月钱也不过是二两了,这快等于主子小姐们一年的月钱了。所以说凤姐对刘姥姥是大方的,这大方里也深合了凤姐此时正是春风得意,而贾府此刻也不算艰难,所以才会如此出手。
刘姥姥自然是欢喜了,一趟没白来,二十两自然是天上掉下来了。所以自然要奉承了,虽然奉承不在凤姐心上,但凤姐也是高兴的。这件事于凤姐不过是每天经手大小事情中极小了的,而刘姥姥却是大事了。
这一次结了二人后来的缘,凤姐这个人爽快,投了她的缘,她也能以诚相待,不入她的眼,她便懒得理论。就是这个开端,才有后来的刘姥姥二进三进荣国府。当然后来刘姥姥相助巧姐,自然是此刻的凤姐不曾相料的。人生际遇难知,再难知凤姐也不会想到,威风显赫的她的女儿会有那一刻,需要眼前这个一脸讨好的刘姥姥来相助。
红楼识微第七回
香菱进入贾府后的第一回正面出场,是借了周瑞家的眼,写出香菱品貌不俗,比主子还强。作者写文前后对照,周瑞家的既带了刘姥姥进府,也是请示了王夫人的,事情完毕自然要去回复,这是办事的规矩。所以凤姐行事要考虑太太的态度,此时凤姐作事还是比较周全,考虑各方意见的。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子,进京就是奔了贾府来的,王夫人见了她自然欢喜,留住贾府,姐妹二人自然是经常往来的。大户人家自然不少房舍,薛姨妈又明言一切日常供给,都是自行解决,不过是白住了贾家的闲房子罢了。众人也明白薛家虽说比不得从前,可是毕竟了四大家族的旧情份还在,而且这薛姨妈毕竟是王家的小姐,这里面还关联着王家呢。薛家虽说中落只是钱财上只怕比贾府还充裕,后文中王夫人找不到人参,还是宝钗给解决呢。所以自然没人敢小看薛家,更何况贾府当家的王夫人凤姐皆是薛姨妈至亲。而薛姨妈担忧的就是儿女,如今想借贾府约束儿子,当然重点是能给女儿找个好归宿,也算是薛家有望。薛姨妈虽然娇惯儿子,却是深知儿子指望不上,能靠的就是才貌双全的女儿了。女儿的大事,自然是婚嫁了。看宝琴能与翰林联姻,可知薛姨妈借宝钗找一大家族也不算是奢望。
贾府规矩极严,所以周瑞家的进门是轻轻掀帘而进,看主子和薛姨妈聊天不敢打扰,那周瑞家的本是王夫人心腹,尚如此掌握分寸,可知王夫人也是极讲主仆规矩的。周瑞家的不能打扰王夫人,自然只能去问候宝钗了。
从这四花可知,宝钗真真是个富贵之人。而全是白色,可知素净恬淡了。
薛姨妈请周瑞家的给贾府姑娘送宫花,本也是客人之仪,住在府里,给姑娘们些小饰品也是一种情份。只是这花偏生是宫花,这一个宫字,似乎含了某种暗示。宝姑娘不爱这些,是天性还是心性。这一个宫字,是说宝姑娘与宫无缘了。周瑞家的出门与金钏赞香菱品貌如可卿,又点出香菱身份本就是主子。
贾母将三春移至王夫人处,自己这边只留双玉,再次表明态度,双玉是她的心尖子,也是她要成全的。如果元春给二宝一样的礼物是暗示,那么贾母的态度就是明示了。
黛玉心性是因了薛家而不喜,还是恼周瑞家的怠慢她,借机发作一下。黛玉最是聪明,人情冷暖早已尽知,如何不知周瑞家的身份和为人,如此行事,不过是率性任性了。此时黛玉不是刚进府时的小心谨慎不肯多说一句话了,如今的黛玉是有什么说什么了。这话落在周瑞家的心上,自然多生了层嫌隙,她是王夫人陪房自然倾向薛家。
豪门之仆也是极有能量的。
宝玉见秦钟,引出宝玉上学,大闹学堂的故事。凤姐待人,自然是投了缘的,极好。一场家宴,最后带出焦大醉闹,伏宁府管理混乱,已经是人人皆知啊。荣府因了贾母,还有个大户人家的表面规矩,宁府却是连表面现象也无了。
香菱和宝钗
香菱和宝钗是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在贾府的。
香菱是丫环,宝钗是主子,只是在贾府都是客人。香菱失去了冯公子,那幸福的机会再一次错过。当时她也是欢喜过失落过,然而命运再一次和她开了个玩笑,辗转的经历让她不得不淡漠的接受一切。她进入了薛家,成为了薛家的丫环。
薛家里最让她羡慕的当是宝钗吧,宝钗是花中牡丹,自有风华。如果她还没有被丢,她的命运里也会有那样的母女相依的时光吧。宝姑娘的大家闺秀风范,宝姑娘的琴棋书画,给了她新的向往吧。尤其是在贾府里,有双玉有三春,那样的优雅那样的高贵,那样的繁华富丽,那样雅致的人生,是每一个年轻女子最美好最美丽的华年吧。那是她梦里也想要的人生吧,她爱诗,她才情不凡,她有着和她们一样的根基一样的聪敏,可是却只能隔了风景相望,她们好像在天上,她只能像望着星辰一样遥望。
贾府有规矩,主仆之间有界线,身在贾府为客,宝钗自然是非常谨慎和低调的,她深知薛家如今是要仰仗贾府,这个客人里有着相求的含义。所以她会周全细致的处事待人,明哲保身,为了薛家为了母亲,也为了她自己未来的前程。她懂得人情晓得世故,所以能上下皆赞。她对香菱是好的,名字是她取的,有些尊重之意。她看过起落,知世事无常,所以能对这个美好的女孩子有些怜惜,但也只是怜惜。必竟她是小姐,她是丫环。所以香菱想作诗多年,后来进园子求的却是黛玉,而不是博学的宝钗,宝钗和她近在咫尺呀。宝钗待人是没人能挑出毛病的,可是那是规矩那是距离,不是亲切。所以香菱能把羡慕藏在心里,只等得进了大观园才会求于黛玉。
在薛家,大小姐想的是世事艰难,做的是经济世务,宝钗懂女工做针线,了解家中买卖。而香菱想的是大雅小雅,慕的是黛玉那样的诗词清雅。这二位所思所虑大大的不同,宝钗想的是生存,香菱想的是高雅。
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境遇,但她们相处的挺好。宝钗知她羡慕园子,哥哥出门后,便回了母亲,带了香菱入园,后来金桂生事要卖香菱,还是宝钗让她随了自己。香菱自然是敬慕宝钗的,在金桂面前说宝姑娘的学问连贾政都赞。她爱宝钗给她娶的名字,英莲的名字她不记得了,那么宝姑娘的香菱二字,她是喜欢的。
二人资质极好的女孩子,都在命运的沉浮中有过一段缘份,一是牡丹一是菱花,都能欣赏对方的优雅,但也只是欣赏。菱花遇秋风而落,牡丹春过后只是清凉。
红楼识微第八回
丫环自然是有其妙用的,比如主子的心事,她自然晓得,小姐们不能问的她能问,小姐们不能好奇的她能好奇。
,什么意,金玉之缘呀。这一回莺儿的妙用与后来紫娟试忙玉有的一比。只是莺儿儿要婉转一些,紫娟更直接。莺儿是宝钗的大丫环,她的命运也几乎与宝钗是联系在一起了。所以薛家的心事与愿望,也是她的愿望了。而且她是合家都在薛家,那自然也是心腹之家了。薛家最钟爱的就是这个女儿了,她的丫环自然也是出众的。有的人说,莺儿之意是为了点明宝玉,说宝钗不能说之话,这自然是了,而且也未必要薛家授意,她本身就是非常关心之件事。就如紫娟试忙玉,那可不是黛玉之本意,就算黛玉关心,身份在那里,也不会有此妙想。
宝钗病了,几日未去贾母处,这说明平时宝钗是非常注意礼节的,去了贾母处,自然能遇见在此的双玉了。宝玉既已听周瑞家的说起,从礼节上自然也要问候一下。所以才有探病这一节。宝玉平时是不大经常去的,他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人始终只是黛玉。
前儿打发人的问,如今才来,宝玉对宝钗不过如此,若是黛玉,当时就去了。其实看至此,便知钗玉在宝玉心上的份量差之太远,黛玉每每吃醋,也是情深,其实双玉之情,原非常人能懂。
:
音注云不离不弃
音注云芳龄永继宝玉看了, 这才是宝钗风范。
黛玉真真聪慧,奈何心事也已尽显。她不是不愿同来,是不愿意看见二宝在一起。
难怪贾母喜欢黛玉,就爱这份爽利,宝钗还能笑着,可知风度。
袭人把玉收好,如紫娟送暖炉给黛玉,贾母之婢皆是细心周全之人。
红楼识微第九回
宝玉去书房读书是件大事。
贾政自然是牛气的,指示学里的太爷如此气壮。
贾蔷深知茗烟的性格,才会去调拨他,而不是那个深知人情世故的李贵。
又把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真真热闹。
李贵自然是知道的,自然不会说,免得得罪人。
这一场大闹以金荣赔礼收场,这书房哪里是读书呀!茗烟还小,天真率直,敢打敢说,而李贵年纪大了些,人情已知,自然冷静沉稳些,只求省事。宝玉的两个仆人在这一场纷争中性格各显。难怪会说薛大公子进了贾府,比从前更坏了,贾府的管理可见。
红楼识微第十回
.
闲话之间, 此时气势,进了府另一番样子,何苦来。
这也是好哄的。
接下来是说秦氏的病,虚虚实实之间,让人似信不信。只是可知秦氏在贾府是非常敏感和自卑的,她还是官家小姐,那尤氏论出身还不及她呢,如何尤氏不过多的忧伤呢。她的忧与叹,是何来之。总之她过得小心谨慎,并不快活。
书里详写贾珍和尤氏如何的担心秦氏的病,而不见贾蓉一字,真真奇怪。
点出冯紫英与贾府的关系。
红楼识微第十一回
此回最是一波三折,先是贾敬生日,先以为贾敬回府,结果人家不回来。贾珍本以为贾母会来,贾母爱热闹,结果贾母不来。在生日会上,提及秦氏之病,凤姐眼圈便红了,可见二人关系不错。接下来凤姐探病(伏秦氏之死),出来却遇上在此等候的贾瑞(伏贾瑞之死)。
看起来贾母是很有身份的,她的来与不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代表了她是否重视宁府。贾敬的生日是宁府的大事,自然希望贾府的最高权威人贾母出现。所以贾珍会问,凤姐自然要给予一个合理的答案。
于是尤氏请了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亲都过会芳园去了。
布局之心已现,贾瑞还在梦里,实不怨凤姐,是他自招的。凤姐之名早已在外,贾琏也不是省事的。招惹这夫妇二人,当是糊涂。凤姐若存善念,自当此时冷淡以待,身份规矩,贾瑞自然死心。只是凤姐不是别人,自然要给他一个当上。
红楼识微第十二回
这一回的重点人物是凤姐。
接第十一回,凤姐整治自投罗网的贾瑞。这贾瑞是个让人可怜可厌的人。他在府中并非宝玉琏珍那样的地位,连贾蔷的地位都不及,却偏生把目光投向了贾珍都不敢招惹的凤姐。凤姐厉害的名声,他自然也听闻了,可是不放在心上,只看中了凤姐的美貌。这份贪心害了他的命。凤姐最初只给他一个教训,不想他这人太过糊涂,分不清凤姐的真情假意,听不懂凤姐话中真假,只是一味自我感觉良好,一直陷进去,再也不能出来。
都寻了来,共凑了有二两多送去”凤姐两面行事,贾瑞无德,凤姐够毒。王夫人之心,凤姐不懂,凤姐之行事,王夫人不知。
最后一节,却是点黛玉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此一说,是为了交代如海之事。如海年纪不大,如何女儿离家不久便离世,看起来当年让女进京,已知此时。贾母安排贾琏照看,贾母看人最准,可知贾琏原是能干的。
红楼识微第十三回
不知贾琏可否思念凤姐,说起来还是凤姐痴心。
对应之前宝玉太虚幻境所见之判词 。
贾政的话自来无人会听。他和贾珍贾赦本不是一类人。
宝玉也有识人之明。
.
王夫人心中怕的是凤姐儿未经过丧事, 王夫人持重,凤姐好出风头,不知年轻时的王夫人是不是有凤姐一二分张扬 。
凤姐协理宁国府,更见其才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