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玉祥 时间:2017-02-22点击:2206



少将医生与他的癌症病人

杨玉祥

    明天就飞回法国了。可远在法国上大学的儿子来电话说:“他同寝室的张磊让捎点东西。”
    晚上张磊的爸爸开车送东西过来。王艳发了短信告诉自己所在的位置:“出了北四环第二个路口有个时代庄园广告牌,往右拐走一里多路就看见顺泽园小区了。”可过了许久迟迟不到。又过了些时辰,接到电话,他已经到了小汤山了,也没见着时代庄园的广告牌。
    嗨,遇到笨人了。她只好出门去接。走到时代庄园广告牌下,刚才三三两两的雪花开始变厚,密度加大,不一会,浑身上下裹满了白皑皑的雪。足足等了四十分钟,一辆现代牌轿车才缓缓地蹭过来,停在她旁边。从车里下来一个胖胖的军人,不用问定是张磊的老爹。
    他堆起笑脸,刚要说些歉意的话,被王艳抢了先:“我的脚都冻僵了。别的先不说,先送我回家。”
    车子又开动了,往王艳小区方向开。坐在车里,她沉着脸,一声不吭。张磊爸爸为了缓和气氛,把一张名片递过来说:“我在部队医院。看病住院做手术的事找我。”
    他说点别的什么,哪怕咒几句该死的天气都可以。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诅咒我们得病住院吗!我们就是得病住院,也轮不到找你。王艳愤愤地想。
    她把名片随便往兜里一掖,到了家话完别,名片看都没看,随手扔进了垃圾筒。
 
    三个月后,在法国的她接到远在北京的妹妹来电:“父亲患了肺癌,晚期。”医院讲,晚期病人一般活不过半年。最好的医治方案是做手术。
    父亲刚刚过完六十五岁生日。这年龄还很年轻。但退了休的师长就像褪了毛的凤凰,比普通土鸡大不了多少。
    她飞回北京,和妹妹一起,带着父亲进了一家又一家医院,拜访了一个又一个肺癌领域里的专家。这些医学权威无一例外地给他推荐部队一所大医院的胸外科张主任。经他手术的病人,一个个都挣脱死亡的威胁,健健康康地活着。
    她们早早地来到这家医院。张主任的号早已挂完。据说众人为了挂他的号,连排三天都没能挂上。胸外科诊室的过道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她俩好不容易找了个位子,妹妹坚持让姐姐坐。王艳垂头丧气地坐在椅子上叹息。她在国外多年,想不到国内遇上疑难重症,看病真是难上加难。
    她抬起头,透过妹妹的胳肘间的缝隙,看见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几排医生的照片,其中最大最明显的一张照片,似乎那么熟悉,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照片下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张涛主任。那个爸爸现在的救星。
    她一拍大腿站起来喊:“爸有救了!”
    妹妹疑惑不解地望着她。
    原来照片上是那个说“看病住院做手术的事找我”的人。即被她一怒之下扔掉名片的、儿子大学同寝室张磊的父亲。
    她从妹妹手中扯走肺部胸片,直冲主任诊室的门而去。一个小护士拦住她,不准进。
    “我和张主任是朋友。前些日子你们张主任找我给法国的儿子张磊带过东西呢!”
    小护士愣了。因为王艳说的法国留学的张磊,几乎科室里的人都知道。在小护士犯懵的瞬间,王艳一下子直撞进去。护士没敢阻拦。
    她站在敞亮的诊室一角,没敢贸然上前,更不敢打扰张主任看病。
    只听张大夫说:“这病,需要动手术。院长刚才也打过招呼。那你们先住院吧,我开住院单。”
    站在病人旁边的家属说话了:“张主任,我们想让您做手术。我们知道您对这种手术最有把握。”
    “让我的学生做吧。他们也做得很好。我的手术已经排得满满的,实在抽不出时间了。”
    忽然发生的一幕让王艳吓了一跳。病人家属是个高高大大的汉子,他竟“扑咚”一声跪在张主任面前,几乎是用哭腔说:“求求您了。张主任!您救救我妈吧!”王艳知道,像张主任这样的专家,手术快、稳、准,别的大夫需要四个小时手术时间,他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这对年岁大的病人来说,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危险成度也大.而这种经验和技术,需要无数次手术中获得,熟能生巧嘛。
    张主任的助手忙上前搀起病人家属说:“先住院再说。该下一个病人了,下一个……”。
    一个老头仿佛从地底下冒出来。他斜挎着一个大书包,话没说,先把包里的一摞东西拿出来,陈列在诊室的桌子上说:“张主任,我排了三天队,没挂上您的号。您可是我崇拜的偶像——现在说是忠实的粉丝——瞧我收藏的:这是军报介绍您的事迹.这是画报登的您的工作照.这是……”
    张主任翻阅着那花花绿绿的报纸、杂志,感叹道:“可怜您老的这一番苦心。这搜集起来也得费一番工夫呀!得,给老人家加一个号吧。”说完他在一张白纸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并盖上自己的人名章,递给老人。老人千恩万谢,笑呵呵地拿着条子去挂号处挂号了。
    王艳乘这个间隙,小心谨慎地凑上前说:“张主任,您说让我以后家里人看病住院做手术的事找您。今天真让您说着了。我父亲病了。
    张主任只翻了一眼,就垂下眼皮。他认出了这个脾气大的女人。上次把她送回小区后,开车出来他就迷了路。再加上大雪纷飞,他足足在路上东扑西撞地折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回家的路。
    他接过王艳递过的片子,仅扫了几眼说:“做手术吧。我给你推荐肿瘤医院的杨大夫。他手术做得很漂亮。”
    王艳又来到肿瘤医院。杨大夫看完片子说:“张主任真会说话。做这个手术他最拿手了。我知道他太忙了。上至中央常委,下至平民百姓,都找他做手术。他是双拳难敌四手,两眼难顾八方。自然把你们支到我这里来了。”
    王艳站在那傻了。这十多年来,她在法国经营一家中国餐馆,钱赚了不少,可跟父亲聚少离多。当看见躺在病床上瘦骨嶙峋有点脱像的父亲时,轻易不流泪的她“哇”地哭了。当了一辈子军人的父亲。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父亲也眼圈发红,声音哽咽。
    只要能给父亲请来最好的医生做手术,当女儿的不惜花钱。她曾又来到张主任诊室,掖给他两千欧元,均被他以各种理由退了回来。
    一向自认为是女强人,没有干不成事情的她,也一下子没有了主意。
    儿子从法国打来电话,说哥们张磊再帮助做他老爹的工作。
    又过了三天,一切没有进展。
    这天半夜,手机忽然响起。她一听是张主任打来的。他第一句话说:“我同意给你父亲做手术。不做儿子三天来天天晚上打来电话骚扰。我每天都有手术,休息不好是上不了手术台的。再说,我是农民出身,儿子就是天。没办法……”
    “啪——”电话挂上了,没容她说句谢谢的话。
    王艳从儿子的朋友张磊口中了解到。张主任出身农村,后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临近毕业,赶上中越战争。他在前线表现出色,毕业后保送到北京部队总院。现在已经是少将军衔的医生,可谓功成名就了。
 
    张主任来查房,他认真地用听诊器听着病人的心脏,同时习惯地说:“多吃点东西。做手术没啥,甭紧张。”
    父亲笑呵呵地说:“不紧张。我做过一次手术了。还是第四军医大学的高材生给我做的。”
    他把听诊器换了一下位置,随口说:“谁呀?”
    “叫张涛。我一直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有恩于我的人岂能忘记。”
    张主任愣愣地望着面前的病人。三十年过去了,虽然岁月在这张脸上刻下无数的皱纹,可是眉眼之间还是留下了熟悉的痕迹。“你是,王团长!”他问。
    “是呀!是呀!你就是……缘分呀,缘分!”老人欠欠身,想坐起来,被张主任一把按住。
    “我看看当年的伤口。”
    父亲撩起被子,亮出肚子,一条三寸多长的刀口,象一条短粗的蛇弯曲地趴在肚子上,是那么可怖、丑陋。他不忍目睹,赶忙用被子遮掩上了。仿佛旁边簇拥着许多医生。其实他知道,除了自己,背后连一个护士也没有。
    回到办公室,他在窗前激动地走来走去。在前线实习时,担架抬下来一个团级指挥员。他检查了一下,是弹片炸伤了肚子,血依然汩汩地流。需要立刻手术,取出弹片,不然,危在旦夕。可几个医生都在做手术,他们是实习生,只能急得团团转。
    那团长知道情况后,望望张涛说:“你怎不能做这手术。”
    “我在大学光学理论上的知识和观摩手术,没有独立操作过。”
    团长吃力地说:“我也没打过仗。这回带着一团人上去练了几个月,这不,也打了几个胜仗。医生也一样。来吧,小伙子!我这一百多斤就交给你了。”
    他当时不知哪来的冲劲,拿起了手术刀。尽管在用刀子取弹片时,他的手在抖,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滚,但终于取出了弹片。现在让他做这个手术,他决不会割那么长的刀口,缝针也不会这么皱皱巴巴,难看得自己都不忍心去目睹。今天看来,绝对是失败的手术。
    可是就因为他是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中第一个拿起手术刀,为伤员取出弹片的人。军报的记者采访了他,刊登了他的事迹。毕业,他是全班唯一分配到北京部队总医院的学生。
他的人生应该说是从做王团长这个手术时改写了。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起点低,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可三十年后,在学术上,张主任已经远远地把班里的佼佼者甩在后面。不能不说,他在部队总医院的环境,即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专家学者的帮助,使他占尽先机。
    某种意义上说,王团长是他的恩人。
    而这个病人三十年来却一直记着张主任的名字,对张主任的蹩脚手术无怨无悔。王团长不知道他的慷慨大度,无私的牺牲,成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医生。
    他叫来了护士长说:“把32号床的病人,安排进大套房。”大套房是大军区总司令以上才有资格居住的房间,其他人不够资格无权享用。可科室主任有权利安排人进去住。一般是主任的父母或直系亲属。这也是张主任主持胸外科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行使自己的特权。
    “这个人是您……”护士长疑惑地问。
    “恩人,有恩于我的人。胜过父亲!”
    护士长立即将老人的病床推进了大套房。大套房是一个三百多平米的四居室住房。全家人都可以住进去,方便照顾病人。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病榻前,是落地窗,阳光遍洒在病床上。白天看得见远处车流涌动,晚上万家灯火。
    王艳拦住正在指挥护士搬运父亲的护士长说:“我爸退休前是师级干部。这个房间我们不够资格。”
    护士长说:“张主任没跟您讲,只按普通病房收费。是白住。”
    王艳目瞪口呆。
    她敲开张主任办公室。没等她开口,张主任就说:“我和你爸三十年前就认识。我们是战场上结交的朋友。”
 
    明天是给老爷子做手术的日子。晚上张主任静静地坐在办公室,仔细研读手术方案。明天的手术,必须要做得漂亮,为了报答老团长,也为补偿一下三十年前蹩脚手术所遗留下的歉疚。
    他记得,有了老团长带头让他做手术,其他战士也紧紧跟随。他的技术在手术中迅速提升。分配到部队医院,同仁看到他那熟悉的手术技巧,连声称绝,并自叹弗如。他一了解,才知道同事们一年做不了几台手术。可张主任在越战期间,几乎天天上手术台。
    有人说手术大夫是熟练工种,也有几分道理。
    在名医的光环下,有多少象老团长那样失败的手术呀。人们只看见他光彩的一面,又有谁知道他也曾失败过。他是从失败中一步步走过来的。
门吱钮开了。王艳闪身进来,又把装有二千欧元现金的大信封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二十年来,他拒绝过无数的红包。甚至给大军区司令做手术,家属也给他送红包和礼品。今天他毫不犹豫的站起身把信封推过去说:“手术我做。而且我要全身心地投入。钱我是坚决不收!”
张医生想起一次去自家门口的理发店理发,那天是周末,剃头要排队。明天他还有手术,需要早点入睡。他就问站在旁边为客人倒水洗发的小伙子说:“你不会理吗?”
    “正学着呢。水平不行。”
    “来,来,来,你给我理。大师傅也是从不会到会的。要敢于练!”
    小伙子激动得双眼放光,他搓着抖动的手说:“给您理坏了,就麻烦了。”
    “没啥,没啥,春风吹又生嘛。”他大方而坚定地坐在镜子前的椅子上。
    小伙子小心翼翼的剪完发,歉意地说:“谢谢师傅给了我这次机会。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呀!”小伙子紧张得额头汗涔涔的,他用手抹。
    “多少钱?”张主任站起身掏兜取钱。
    老板走过来说:“可甭说给钱。他应该给师傅您钱才对。”
    第二天一进手术室,护士门捂着嘴哧哧地笑。
    “笑什么?”他问。
    “您的头!”
    他照照镜子,往常那潇洒的“一边倒”不见了,换了个黑锅盖顶在脑壳上。这不是三十年前在山村读书时剃的“盖头”嘛。一位胆大的护士冒然说一句:“傻小子似的”。笑声在手术室荡漾开来。
    从那以后,再去理发店,小伙子腰上挎着剪子、梳子等工具,开始独立上岗了。每每见他来,总要额外地端给他一杯茶。双眼流露着感激的光波。现在想起来自己这举动,不能不说是受到老团长的感染。
    “您不收,全家人都不安的。这是我们的一份心意。”
    王艳在社会上走南闯北,送钱不收这事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过。哪怕摆摆样子,也足以令她感动得怦然心动。而张主任的神情不象是摆样子,而是坚决得不容置疑。
    “我要收了。你心安了,我面对老团长,就不安了。”张主任知道不和盘托出,这红包她们还会坚定不移地送下去。“你知道,老团长是我第一个手术的病人!”
    “是!我爸常念叨,是您果断手术,不然血流过多,他早就没命了。是您救了老爷子一命呀!”
    “那是老团长的说法。小小的取弹片的手术,不需要开那么大的口子。你看看那难看的刀口,伴随着老团长三十多年呀!现在我成了所谓的专家了,有了熟练的技术了。难道就不该给老团长做一次成功的手术吗!你要给我钱,我收了。那我就变成无情无义之人了。”
    张主任一口气把憋在心底的话说出来。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行为在外人看来很憨很傻。但说出来痛快。他声音哽咽,眼睛发酸。
    王艳站在那,攥着装钱的信封,望着肩扛少将军衔的医生,喃喃说:“你要是不收,我爸爸上手术台会担心……”
    张主任傻呆呆地戳在椅子上,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好!好!我收下,你可以走了。”
    手术非常成功,父亲第二天早晨醒了,还喝了一杯牛奶,冲着女儿和查房的张主任笑了。
    这天父亲躺在床上,冲刚进门的女儿王艳说:“张主任刚刚看完我的病,还给我送来了一篮水果,我这心里怪过意不去的。”
    女儿贴到父亲耳边低声说:“咱也对他不薄,我给了他二千欧。”
    父亲蔫了许久许久,蓦然冒出一句:“王八球!”也不知道他在骂谁?只有王艳了解父亲,走上前,手指轻轻戳着父亲的脑壳说:“烧高香吧!张主任那样的大专家,你给一万欧元也不见得给你做。要做的人排着长队,瞪大眼睛盼着呢!”
    父亲不笑,不语,一连几天像有了不悦的心事,沉着脸一声不吭,大家在他面前谨小慎微,怕哪句话说的不妥,惹恼了老人家。
    上午王艳出去办事,下午一进病房,见老爷子不再浓眉紧锁,而是抿着嘴笑。问他有啥高兴的事,他说:“这钱不白花。有钱能买鬼推磨呀!”
    原来张主任进病房询问病情,几天来,老爷子躺在床上,不走动,始终没大便。张主任说:“这可不行。新陈代谢,这是客观规律。”不一会儿,护士长拿来个大瓶开塞露,顺手给了护工。护工拿着开塞露迟迟不肯上前,不停的小声叨咕:“这一般是家属做的事……”
    张主任拿过开塞露说:“老团长,我给您做。”
    老爷子胀红着脸说:“这种事哪能让你干。不可!不可!”
    张主任问:“我要是您儿子,您让不让做?”
    “那让……可你……”
    “你就当我是您儿子,”说完蹲下身,把病号服的裤子往下一扒。老爷子还想反抗,可是护士长和护工上前按住了他,使他动弹不得。他忽然想起了二千欧元,也就不再挣扎了,坦然接受了。二千欧呢!折算人民币快二万元呢!能买多少东西呀!
    女儿听完眼泪流出来了。这让老父亲紧张起来:“怎么,我哪里说错了?”王艳扭头出了病房,他要见张主任,当面说声谢谢。
 
    今天老爷子出院了,张主任领着医护人员为他送行。送到电梯间,主任说:“我就送到这里吧,让护士长替我把您送到车上。”
    从住院大楼出来,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王艳把轿车开到父亲旁边,下了车,想和护士长寒暄话别。
    这时护士长拿出让王艳熟悉的信封,是那个装有二千欧元的鼓鼓囊囊的信封说:“主任让我转告您,他的技术是无数像老团长那样的病人用鲜血和痛苦换来的,这钱他不能收。”说完,把信封放在王艳手心里,向住院处旋转大门跑去。飘逸的裙子衬着她那秀美的身材,使人联想起白衣仙女。
    王艳把信封放在胸口,一霎那懵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大楼三层的一角窗户打开了,是王主任。他微笑着冲王艳和老团长招手话别。
那微笑在阳光下是那样灿烂。
    王艳冲着那扇窗鞠了一次躬,再鞠一次躬,再鞠一次躬.那是标准的九十度大躬。鞠完躬脸上的泪水已经稀里哗啦了。
    老团长挺直身躯,冲着王主任行了个标准的军礼。自退休以来,他再没敬过军礼,今天行起军礼来,精神格外抖擞,完全不像刚刚做过大手术的病人,只是那多皱的眼角下,两滴浑浊的泪水,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金光。
    过往的行人纷纷用怪异的眼神望着父女俩,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天空更加晴朗灿烂。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短篇欣赏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