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莹 时间:2017-07-14点击:1396

写在前面

    父亲王愿坚是个军旅作家,20世纪50年代写过一系列红军题材和军队题材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党费》《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文革”后,他又开始从事电影创作,改编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了电影《四渡赤水》等。
 

    父亲的小说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善于浓墨重彩地刻画人性中最璀璨、最感人的瞬间,笔下的人物充满理想,富有激情。许多人上学时在语文课本里都读过他的作品。


    父亲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家中常有读者慕名前来。据母亲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世纪80年代曾与父亲有过交往,还来过我们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专门提到了父亲,提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这令我们全家非常感动。

 

 


    1929年,父亲出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文化家庭。我的祖父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而祖父的哥哥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回到山东后,同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秘密组织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


    父亲虽然是写红军题材的作家,但他本人并没有参加过长征。他初中只读了半年,15岁辍学参军,在宣传队从写小剧本做起,很快成长为战地记者、报社编辑。1952年调入北京后,开始从事军队文艺刊物和革命回忆录的编辑工作,25岁起陆续发表了成名作《党费》和一系列短篇小说。

 

青年时代的王愿坚。


    父亲很勤奋,早期的短篇小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小时候,我的床放在父母房间,有时夜里醒来,会看到父亲还在伏案工作或看书。父亲会把书桌的抽屉拉开一点,把书放在抽屉挡板的上面,书的上半部分靠着台面,微微倾斜。


    父亲的手笼在袖口里,半天才会抽出来翻一页。姐姐们曾笑话他看书慢,他总是慢悠悠地说:“哎……看书慢是种本事,我以前看书也很快的。”


    假日里,父亲喜欢逛书店。离我家不远的灯市口有个“中国书店”,专门卖旧书,父亲喜欢到那里“淘”书。他还常带我去人民文学出版社,那里有个专门销售“内部参考”书的地方,进去需要专门证件。内部书屋并不大,里面阳光充沛,除了满屋书架,还有几张高级的老式沙发。


    父亲在书店总要待很久,出来时会买上几本书,然后在小铺买根棒棒糖哄我走路。母亲常说父亲邋遢,但他的书橱、书桌却总是十分整洁。过一段时间,他就要收拾一次书橱,腾出地方把新买来的书放进去,把要读的书拿出来,包上书皮。


    父亲书皮包得非常仔细,会先沿着书用手抹出一条印,然后顺着这条印把纸折一下,剪去多余地方,再把书包进去。这样的书皮既平整又挺括,小学时我的书很多都是父亲给包的。“文革”开始时,父亲已有了一千多本书,摆满在家里大大小小五六个书架和书橱里。

 

伏案工作的王愿坚。


    我上小学时,“文革”还没开始,姐姐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解放军文艺》给我看,我那时识字不多,但有三个字还是认识的,那就是父亲的名字,幼小的心灵瞬间有了一份大大的骄傲。


    我一年级还未结束,“文革”就开始了,父亲写的小说受到批判。他成为“牛鬼蛇神”,我也因此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很多人都被抄了家,父母也开始烧东西了,手稿、笔记和先前写的日记统统在内,书也陆陆续续地卖了。那时,一来收购废品的,大院门前就会排起长队。通常是我在队里排着,两个姐姐负责搬书,她们搬出的书越堆越多,摆了一长溜,路过的人都惊讶:谁家的书啊,这么多!

 

 

    最后一次卖书,是我们要从原来住的地方搬出来。当时,我们住在总政宿舍,这里曾经是前清的驸马府,里面似乎有数不清的院子。从大院的最西边搬到大院的最东边,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台阶要上上下下。所有的东西都得自己搬,大家直发愁,家里的东西太多了,准备把能卖的都卖掉。


    卖书时,父亲望着小书架上剩下不多的几十本书,迟迟不愿动手。我们却在一边使劲喊:


    “卖了吧!卖了吧!”


    那时,精装书都不收,嫌上面有硬壳。父亲就一本本地把书壳撕下来,把书瓤捆好让我们搬去卖。精美的书壳剩了一大摞,父亲摆在小书架上,留了很久。


    诗


    父亲被隔离了,单独住在一个小屋子里,也算一种“牛棚”吧,但是没人看管,趁院里没人,我会悄悄溜进小屋和他谈天说地。父亲会以戒烟为名从母亲那里弄点东西做成小零食,放在抽屉里。他烤的窝头片、炒的黄豆又酥又香,我看见就拿来吃。


    母亲怕我总去父亲那里惹麻烦,就找“造反派”商量,让父亲辅导我学习毛主席诗词。于是,在父亲的书桌上,除了红色的《毛泽东选集》,又多了本深蓝色线装版的《毛泽东诗词选》。


    虽然,我只有八九岁,但父亲仍认真备课,教材除了那本毛主席诗词,还有一本厚厚的《辞源》。父亲说,那时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解放军开始占领城市,每当有机会进城,他都会先去照相馆找胶卷,然后就去逛书店。这本《辞源》好像就是打济南后买的,书是合订本;只有32开,里面字很小,密密麻麻;尽管使用了当时罕见的超薄字典纸,仍有近两寸厚,很沉。


    父亲讲,老板见他爱不释手,便要把《辞源》送给他。因为解放军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所以老板用一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他。于是,他背着这本沉甸甸的《辞源》,行军打仗,南征北战。

 

王愿坚作品《党费》。


    讲诗词自然就是讲故事,父亲一首诗能讲好几天。先是历史背景,父亲从毛主席秋收起义讲到上井冈山,从五次反“围剿”讲到红军长征……他是大型革命历史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肚子里这样的故事太多了。还有就是神话故事,当时属于“四旧”,不能讲,但毛主席在诗词里引用了不少历史典故,那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典故,到父亲那里,添枝加叶地能讲好半天。毛主席在诗词里提到“不周山”,父亲就讲共工与蚩尤大战不周山,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把天给撞塌了,怎么办?于是,父亲又额外加了一个“女娲补天”。有时,他聊得高兴,还会给我讲一段《笑林广记》。这也算是那段屈辱生活中的“开心一刻”了。


    每次讲诗词,父亲除了讲解生字和大意,也会讲一些诗词的基本常识,比如押韵、对仗、修辞等。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最后一句是:“不周山下红旗乱”。父亲说:“诗词因为字少,所以用字很讲究,比如这个‘乱’字就用得很好,把红旗飘舞的景象描写得十分生动。”他还举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例子,“诗词里有时候就因为用好了一个字,让整首诗成为名篇”。于是,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推敲”一词的来历……



    “文革”开始时,父亲只有三十七八岁,正值创作的绝佳年龄,但那时,在他桌上很少再能见到稿纸,除非写检查。


    “文革”中,我们新搬的房子在食堂伙房边上,有一天,我出门碰到炊事班班长老孙,他把我叫到一边悄悄说:“你那个啥……嗯……”那时为了划清界限,老孙有点不知怎么称呼我父亲,“你和他说,烧完锅炉,到伙房来一下,我找他。”


    从伙房回来时,父亲心情很好。他说,炊事班被评为“五好标兵班”,领导让他们在会上发言,老孙想请他帮忙写个“讲用稿”。


    “讲用稿”类似于现在的事迹报告。当天晚上,我听到急促的脚步声从窗外掠过,伴着一阵热汤面的香气,接着就听到有人轻轻敲门。话音虽然很轻,但仍能听出是老孙。老孙13岁进京学徒,根红苗正,也不怕啥,大晚上主动给“牛鬼蛇神”送夜宵。


    自此,父亲的台灯又开始亮到了很晚,我在他破旧的三屉桌上见到了久违的大稿纸,整整齐齐平铺着。


    有一天,我问父亲:“他们是不是对你写的‘讲用稿’特别满意?”


    父亲摇摇头说:“他们说,现在写东西不是这样了。”


    我拿起父亲写的稿子看起来,然后大模大样地评价道:


    “‘讲用稿’不是这样写的,应该先写一段毛主席语录,再写一段好人好事,还要写心得体会……”


    父亲听我这样说,默默地吸了口烟,没有作声。


    1969年,陆陆续续有被打倒的人出来工作,父亲也在这一年戴上了领章帽徽,算是被“解放”了。但组织上并没有给他安排工作,而是将他派到了安徽六安的一家部队农场当兵。

 

王愿坚作品《七根火柴》。


    40岁的父亲和20岁左右的战士一起睡上下铺,一起下地种稻子。父亲能吃苦,人又随和,和战士们的关系搞得很好。部队的连营首长时常把他叫去写总结或报告,也借机让他休息一下,改善生活。


    父亲把在连队的经历视为“深入生活”,农场的日子过得也很愉快。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我们现在不是40岁,而是20岁的两倍!”


    暑假时,母亲带着我,背着蚊帐、席子去农场看父亲。父亲到合肥来接我们,并告诉我们不用再走了,省军区安排他去安庆写一个老红军题材的长篇小说。于是,我们就住在省军区大院专为军分区首长准备的招待所里,条件非常好。


    父亲又能够从事写作了,而且是脱产写作,心情非常好。正式的采访还未开始,他不太忙,白天就陪我和母亲四处走走。他晚上看材料看得很晚,渐渐恢复了以前的工作习惯。


    我们离开合肥后,父亲去了安庆,他完成了那部名为《踏遍青山》的长篇小说(虽然是不署名的)。军区还多次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让父亲帮助培养基层部队的写作人员。于是,除六安“老王”、安庆“王作家”之外,父亲在安徽又多了一个称呼:王老师。


    父亲回京后,再没有向母亲要过“工业券”去买茶叶,茶缸里总是浓浓地泡着带着虫眼的大叶子,他说那叫“六安瓜片”。桌上一摞稿子,父亲说那是“学生习作”。家里的餐桌上还多了过节才能供应的木耳和花生,这些都是来自那些父亲连名字都记不过来的朋友和“学生”。


    故乡山东已经没有人了。安徽,仿佛成为父亲第二个“乡下老家”。


    那时我常想:写作,真是门好手艺。



    1972年,父亲从安徽调至北京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厂里的其他同志一起改编话剧《万水千山》。

 

电影《万水千山》


    为了写好这部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父亲四处寻找资料。那时,家里除了毛主席著作和马恩列斯选集,啥书也没有,全国所有图书馆和资料室都不开放,很多单位原有的书籍也被人拿得七零八落。


    父亲于是跑到解放军出版社库房去捡那些剩下的书,又在八一厂的资料室捡回了许多破旧的电影剧本。他还通过各种关系寻找党史、军史和文史资料。


    实在搞不到手的资料,父亲就借来用手抄。当时,家里住房条件不好,白天乱,无法写作,他就抄资料,抄了足有十几大本。家里的床下、墙根,摆满了各类装资料和书籍的纸箱。


    父亲曾自豪地说,他拥有当时最全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他的梦想,是自己来写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史诗。


    那时,“文革”还未结束,对于文学创作限制很多,要由组织上设立主题,集体创作,层层审查。八一厂里有好几个“创作组”,大家相遇时,总是要询问对方,剧本审查结果如何。


    最后,《万水千山》剧本的原作者恢复了工作,父亲他们“七稿八稿通不过”的剧本,结局只能是“物归原主”了。


    为了工作方便,八一厂为“创作组”在总政一家招待所包了一些房间,父亲平时就住在那里写作。《万水千山》创作组解散之后,父亲回到了家里。中午,母亲上班路远不回家,如果没有客人,放学回来我就会买两个烧饼,买五分钱的萝卜条。运气好时,遇到有卖猪头肉的,我也会买两毛钱的回来。


    父亲把烧饼放在炉上烤完,我们趁热夹上猪头肉吃。他常回忆:“你爷爷当年在北京,特别喜欢吃浦五房的酱肘子。”没有猪头肉的日子,他就在书桌前就着茶水边看报边吃烧饼,边上摆一碟萝卜条,很像电影《人到中年》里的情景。


    就在那段时期,父亲和原创作组的同事、著名电影编剧陆柱国按照指示精神,共同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了电影剧本。陆柱国伯伯是搞电影的高手,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场景的处理;父亲擅长主题的提炼和人物的塑造,特别是擅长“煽情”,每每将故事处理得感人至深。

 

一代人的记忆——《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由于不是“大题材”,进展得十分顺利,很快就投入拍摄了。


    当时八一厂的各项工作也在恢复之中,厂里为这部影片组织了强大的制作阵容,导演、摄影和作曲都是厂里一流的人才,大家因“文革”而压抑许久的激情与才华,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极大释放,影片上映后即在全国引起轰动。

 

《闪闪的红星》剧照。


    之后,父亲又被安排创作电影《四渡赤水》。1976年,剧本还未完成,“四人帮”倒台,所有的创作组都被解散了。父亲抓住这个机会,从1976年年底,开始创作了一系列领袖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获得了较高评价,有的也获了奖,但社会反响不是很大。

 

《闪闪的红星》剧照。


    后来,《四渡赤水》创作组又恢复了,编剧从两人增加到四人。据母亲回忆,父亲在接到通知的那天晚上,一宿没睡,他实在不想再回去搞集体创作了。


    从1974年到1982年,《四渡赤水》这部电影整整搞了八年。



    后来,父亲有了行政职务,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行政工作中,没有再进行文学创作,但还是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文学创作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结合他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写得很有深度、很实在,文字优美,结构严谨。


    在这些文章中,父亲不仅提炼出来很多自己的创作理论,也总结了自己创作上的得失。他这样写道:“我二十多年小说创作体会最深的是:一个作家永远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写在纸上。作家永远是一个非常诚实的撒谎者,没有想象不行,没有思路、没有创造也不行。我承认是撒谎,但又认为它必须是诚实的。”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应该从千百吨真实中提取属于你的那几句谎言。”


    1991年,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被动荡的岁月耗散的才华,带走了他的梦想和遗憾,走的时候不到62岁。

 

电影《四渡赤水》海报。


    父亲去世后,母亲把这些文章整理出版了两部文集,陆柱国伯伯为其中一部写了序:“愿坚的论文非常独特:既不板起面孔,引经据典,又非云山雾罩,莫测高深。他的论文是由许许多多动情的故事,感人的细节,奇特的比喻,深邃的哲理组合而成的。其引人入胜之程度,可以和他的小说媲美,甚至还有所超越。”


    父亲降生在一个红色的摇篮里,一生勤奋上进、乐于助人,志向高远、信仰坚定。他说:“为革命而写作,是我神圣的使命;为革命创作而不断改善自己,加强自己,也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父亲还教导我:“书不要读得太杂,年轻的时候要多读些人物传记,让伟人的光芒照亮你一生的道路。”


    我觉得,父亲的一生都以革命伟人为标杆,以艺术大家为榜样,希望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深入、再深入,希望自己能够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


    当然,父亲也有自身的局限——历史的局限、生活的局限、教育的局限……但正如他在文学评论中写的那样——


    “局限好极了。如果没有局限,艺术就会没有味道。”

 

  《红星照我去战斗》


    20世纪70年代,父亲与人合作将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电影。


    有一天,父亲从电影厂回来讲:导演说有一个竹排顺流而下的镜头需要配首歌,请大家合计着写个词。导演还给起了个头:小小竹排江中游……


    大家听完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开头不像歌词。父亲却说:


    “这个头起得不错,给了后面很大的空间,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给宝玉、黛玉联诗时起的头:一夜北风紧……这个开头可以引人遐想,后面什么都可以说。”


    我问父亲:“你怎么写的呢?”


    父亲说:“我接了一句“巍巍青山两岸走……”


    父亲显然对“走”字的运用颇为得意,觉得这个“走”字把两岸青山快速后退的景象描写得传神入画,生动地再现出竹排在激流中飞驰的感觉。


    这首歌就是后来的经典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现代作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