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畅 时间:2017-07-22点击:1428

一百年前的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由此开启倡导文学革命之新篇章。

 

 

 

1916年低,在美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寄给陈独秀,该文于1917年1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2卷5号,次期,陈独秀撰文《文学革命论》声援,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又刊发胡适白话诗《两只蝴蝶》,中国新诗由此滥觞。

 

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电视媒体的推动下,我们迎来了新一轮“诗词热”。

 

百年间,我们的文辞习惯和生活方式早已变改,诗却穿过时间的重重帷帐,留存了下来。

 

事实上,在传统教育中,“诗教”一向承担着重要作用。《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儒家观点认为,在诗教、乐教、易教、礼教、春秋教诸多教化方式中,诗教之于一个人品格的养成、心性的熏陶意义非凡。所谓“温柔敦厚”,即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谦和厚道,儒雅大度的人格品性和思维方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耳熟能详,幼儿能诵,字字简单,音韵流转,一“晓”一“鸟”一“风雨”一“花落”,自然之雅趣,生命之意味,皆在其间。古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并非哀怨矫情,而是由于心灵自在安宁,万物于心中经过,都可留下痕迹,亦可由此感知自我。

 

古人诗教的传统,从来不止于字句的诵记,更不是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让麻木讷然的心灵重新敏感,让受困于庸常生活的思维恢复灵动,更积极的意义,是培育“温柔敦厚”的品性和人格。

 

如今,诗教传统渐渐失落了。原本培养观念和价值的诗词教化系统,连同“不学诗,无以言”的时日一去不返。今天的大众古典诗词阅读,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鸡汤化”,从诗词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偏重诗词阅读的工具性作用;“神圣化”,将诗词阅读抬高为传统文化或国学的象征,囿于高校课堂和学者研究。

 

无论是以上哪种阅读,毫无疑问的是,纵使百年间语言变革、时代行进,诗在今日仍能打动人心。这或许恰因汉语本身的典雅之美仍深烙于我们的基因,并时时召唤我们的文化记忆。

 

诗词的魅力,本就在于阅读者对其产生的情感投射和智识共鸣。而在这个诗不再和我们的生活直接发生关联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诗?如何了解诗?怎样借助诗,继续观照自我与他人的生命,知悉自身的境遇?当下迎来的新一轮“诗词热”,究竟会将我们带往何处呢?

 

为此,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从事诗歌批评研究的学者江弱水教授。从诗人到诗歌批评家,他一直渴望冲破时空的藩篱,打通古今中外,将诗还给诗本身。新书《诗的八堂课》,即是从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八个角度,致力于解决上述关于诗的问题,探寻诗之于人的意义。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卞之琳诗艺研究》《湖上吹水录》《诗的八堂课》等。

 

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诗歌就是唤起你对日常事物所拥有的魅力的重新发现。读诗读多了,事实上是让我们拥有更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能力。”

 

诗赠与我们的,无论是共情、想象能力也好,还是自我认知、品行养成也罢,都和血脉骨肉之中的某种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远不止是一时一地的企图与荣耀吧?

 

诗是招魂的声音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适度的慵懒,其实也是人所拥有的最佳形象之一,不然约翰逊博士就不会承认懒惰的确逗人喜爱了。在中国古典诗,尤其是词中,那些美妙的女子常常微呈一些儿慵懒的意态:朦胧的星眼,蓬松的云鬓,以及滞涩的步容,于是‘懒’竟成了一个极富魅力的字眼。西方亦然。波德莱尔诗中的女主角,少不了带几分热带阳光下的慵懒。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有诗曰:‘你的慵倦使我的眼中充满泪水。’”

 

江弱水常这样给学生讲诗,语调不紧不慢,有时在句与句之间沉吟良久,似在思忖字句的精准表达。“适度的慵懒”,可以言诗,也可用在他自己身上。任教于浙江大学的他,最怕早起,从不把课安排在上午一二节。在他看来,“朝九晚五比较好,朝五晚九就十分可怕了。那是成功学而不是诗学的时间表”。

 

借新书《诗的八堂课》,江弱水想好好谈谈诗,谈谈诗人究竟写什么,怎么写,读诗又应该如何去读。他以自己较为擅长的讲课的方式,从诸如隐喻、意象、象征和境界这些抽象概念中抽离,选择了八个角度: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力求打通古典诗、现代诗和西方诗,去探寻诗的奥义。

 

 

 

《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少年诗才

“哪一个少年不是诗人?” 

 

 

诗是一加一等于三也等于零的那种东西。你平常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最终对这个二都已经麻木了,诗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忽然烟消云散时,看到的那个三、那个零。

 

 

1979年,江弱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那年他只有十六岁。读的是中文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就这样一路读了过来。他的任课老师余恕诚教授,是研究李商隐的专家,讲授的唐诗让江弱水至今难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舒婷、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出现在诗坛。“这样的诗我也可以写呀!”于是江弱水开始写诗。最初只是情之所至,信笔由缰,直到他读到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其中关于西方格律诗,尤其是商籁体的部分,始知除情感抒发之外,诗的对仗、用律、句法皆有讲究。当他读到其中引录的冯至、戴望舒、卞之琳的诗,那么有现代感和形式感,好像发现了另外一个天地。而正好是那个时候,西方诗的译介也重新被发现。袁可嘉所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影响最大,第一册中收录了卞之琳翻译的瓦雷里,冯至翻译的里尔克,还有袁可嘉自己翻译的叶芝。“在‘假大空’的时代过后,古典诗、现代诗、外国诗,三方面对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汉语诗律学》
作者:王力
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1982年秋,还在读大学四年级的江弱水将自己写的一组习作寄往《译林》编辑部,转卞之琳先生收。没想到仅仅过了三个星期,就收到北京寄来的信。“一封卞先生字迹细密的回信,其中奖勉有加:一束我的诗稿,差不多每一首都用铅笔批上了意见;再就是一本装帧精美的诗集,香港三联书店增订版《雕虫纪历》。”从那时起,直到2000年卞之琳先生离世,十八年间,江弱水总能陆续收到卞先生寄赠的著译,两人通信多达上百封。在卞之琳的影响下,二十出头的他“十分投入地进行了一系列格律试验”,作品受卞先生激赏,曾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上撰文介绍。

 

1983年夏,卞之琳先生将余光中题赠给自己的诗集《白玉苦瓜》和《隔水观音》,让来访的江弱水带回老家细读,“从此对汉语的节奏和中文的肌理算是开了点窍”。

 

 

 

卞之琳(1910.12.8-2000.12.2),“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雕虫纪历》等;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

 

90年代初,想到李、杜、苏、黄都跟四川有缘,做诗人不入川简直成不了气候,江弱水便到了重庆北碚,在西南师大读比较诗歌研究的硕士。但是,从那以后一首诗都写不出来了。后来去了香港,在中文大学中文系读博士,论文选题是《卞之琳诗艺研 究》。论文的答辩委员之一,是余光中。

 

 

 

从创作到批评

“替代与补偿的另一种写作”

 

 

诗是招魂的声音,是宽纵和亲昵的音乐,是引领我们回家的路。

 

 

一进入诗歌研究和批评领域,江弱水便知道自己做不回诗人了:“批评家因为装备太多了,没法做到贴身肉搏,白手鏖战。你刚写上一句诗,你身上的批评家就七嘴八舌来指指点点了,结果造成‘理胜于情’的局面。学人写诗,组织安排的能力强,自然感发的能力弱,写的诗就不自然了。”

 

一个批评家想成为诗人难,诗人想成为批评家呢?那倒是很容易。但江弱水对做批评也曾有过迟疑,因为大家都认为诗人了不起,创作者才是天才,哪有讲批评是天才的?“但现在我也许不这么看。有些时候,天才的批评家能够比创作者了解得更多。批评要有学,有识,也要有才,要有创作一样的敏感与想象。”

 

博士毕业到浙江大学后,江弱水的教学基本围绕着诗。从分析中国现代诗人与西方文学关系的《中西同步与位移》,到以现代诗学观点重释中国古典诗词的《古典诗的现代性》,他的很多书,都是从观念和文体等层面来解读古今中外的诗。做诗人虽然“他生未卜此生休”,好在诗的研究和批评的写作可以替代和补偿。“批评家的理论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写作。中国的文章有谁写得过陆机的《文赋》,写得过刘勰的《文心雕龙》?你能说这些不是创作吗?顶级的创作!假设我愿意称自己是批评家的话,我希望把文字写得很漂亮。这个漂亮不是美,而是到位,非常到位。”

 

 

 

《文赋》,西晋文学家陆机所著,为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图为唐人陆柬之书法作品。

 

在《诗的八堂课》中,江弱水讲诗也力求“到位”。比如,“博弈”一讲,谈到诗人可分为灵感和技艺两派,前者是“博”,是赌徒;后者是“弈”,是棋手。他解释为什么大家都推崇赌圣李白:“世人欣赏的是捷才,喜欢的是快钱。赌徒的胜利来得容易,棋手的成功取得辛苦,人情好逸恶劳,所以大家都愿意做那个买彩票中巨奖的幸运赌徒,你胼手砥足节衣缩食挣下一大份家业,头上是没光环的。所以李白容易被神化,什么御手调羹、力士脱靴、水中捉月等等。杜甫就没有人神话他。”

 

又如“声文”一讲,谈到张枣《父亲》的其中一句诗,“祖母给他炖了一锅/猪肚萝卜汤”,他提醒我们:“注意,这个猪肚萝卜汤如果换成莲藕排骨汤就完了,因为这里一定要zhū dǔ luó bo才接得上声口,以‘猪肚’呼应‘祖母’,以‘萝卜’呼应‘炖锅’,不说食材了,连声音听上去都很滋补。”

 

1962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 

还年轻,很理想,也蛮左的,却戴着 

右派的帽子。他在新疆饿得虚胖, 

逃回到长沙老家。他祖母给他炖了一锅 

猪肚萝卜汤,里边还漂着几粒红枣儿。 

室内烧了香,香里有个向上的迷惘。 

这一天,他真的是一筹莫展。 

他想出门遛个弯儿,又不大想。

——张枣《父亲》(节选)

 

如今,在浙大的西溪或紫金港校区,常能见到一个颀长的身影,提着书袋,步履悠缓地走着。学生有的叫他“陈老师”(江弱水本名姓陈),有的喊他“江老师”,他都答应,却时常想不起那人是谁。他是“脸盲”,总记不住人的脸,但对诗的文字却一点也不盲,一首诗究竟是生、熟、涩、滑,还是甜、苦、酸、辣,他一尝便知,也差不多一见不忘。

 

写了十几年诗,研究了半辈子诗,究竟什么是诗呢?江弱水说,这属于那种“你不问我还知道,你一问我倒糊涂了”的问题。他沉默良久:“平实一点说,诗是精华的语言。一般人,想得到,说不出。诗人说出来,字字都在你意中,句句都出你意外,你一下子被打动了。打动你之后,可以说得玄妙一点了:诗是一加一等于三也等于零的那种东西。你平常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最终对这个二都已经麻木了,诗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忽然烟消云散时,看到的那个三、那个零。”

 

在《诗的八堂课》里,江弱水这样写道:“诗是招魂的声音,是宽纵和亲昵的音乐,是引领我们回家的路。”

 

 

对话江弱水

诗词热不应局限在古诗

 

 

初品

“诗总是要打动你,才有意义”

 

新京报:伴随一系列诗词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当下又迎来一次“诗词热”。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诗词的学者,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江弱水:这总是好事。但是“热”不够好,“不温不火”更好。诗词不是我们从小就在读吗?哪一个人学会认字之后,父母不是教你“春眠不觉晓”、“白日依山尽”呢?所以中国古代讲究“诗教”,即诗的教育。我们的文化教育都是从文学教育开始的,文学教育总是从诗开始的。但如今我们总喜欢把一件事搞成比赛,比的往往不是写诗的能力和对诗的欣赏能力,而是背诵的功夫。背得多当然好,但诗也不是光要背的。有些妈妈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他背一百首诗,结果孩子长大就忘记了。诗总是要感动你,才有意义;你不理解、不感动的诗,不过就是一些符号。一般人对日常事物都麻木了,诗歌就是唤起你对日常事物所拥有的魅力的重新发现。读诗读多了,事实上是让我们拥有更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能力。读小说也一样。读小说就是体会别人在某种事件或场景中间那种情感的力量。阅读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反反复复进入他人的心灵。不读文学的人,肯定一天到晚总是“我、我、我”,只知道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不知道别人思想的深度、强度和高度。

 

新京报:大众读古典诗词,普遍习惯于走两个极端,不是“鸡汤化”,就是“神圣化”。前者从诗词中寻找解决自己当下问题的方法,后者将它们抬高为传统文化或国学的象征。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大众对诗词的阅读和理解更加深入呢?

 

江弱水:《论语》和《庄子》都能成为心灵鸡汤,诗词就更容易了。有很多诗的确有精神的按摩作用,比如白居易的闲适诗。但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鸡汤就不能定性。相比之下,诸子思想更有代表性吧。世界上的事情,平衡点最难找,各取所需,各走极端,这就是阅读的民主。一般我们喜欢一位诗人,会选好的选本,再看全集、评论、研究著作,最终变成铁粉。诗人的品级是按照铁粉多少和专家多少来定高低的。

 

新京报:似乎现代诗到今天为止并没有“热”起来?

 

江弱水:今年,白话文运动正好一百周年。胡适的“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最初发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从那以后就算新诗诞生了。但是新诗一百年了,大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大能接受?一方面是现代诗人的烂诗写得太多了,一方面是好的诗人没有被大众关注到。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材没有把好的现代诗选进去。如果现代诗选一个“三百首”,当然比不上“唐诗三百首”;但如果选一百首,一定不会比唐诗三百首里面的很多诗差。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地把诗词热限定为古典诗词热,现代诗其实应该热,可是还没有热。我的《诗的八堂课》不分古今中外来谈诗,原因就是不想独沽古典诗词那一味。

 

 

《湖上吹水录》
作者:江弱水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11月

 

鉴赏

“打动最多人的,就是好诗”

 

新京报:初学诗的人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如何判断一首诗,尤其是现代诗的好坏。一首诗的好与坏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江弱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候简单好,有时候复杂好。诗歌的好坏,要看读诗的人。有些诗人更受批评家喜爱,有些更受大众喜爱。比如汪国真,诗歌卖得很好,专业批评家却不认为他好。总体来说,在最广阔的时代里赢得最多的人的喜爱,打动最多人的诗,就是好诗。一个人的否定不能代表全部。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就不喜欢他的作品。托尔斯泰认真考虑过这件事,也读了各种语言的莎剧,结论是——不知道好在哪里。在《诗的八堂课》里,我也或多或少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哪些是好诗?好诗肯定都有“味道”。这个味道是读诗的人读出来的。就像有人不喜欢榴莲,有人却嗜榴莲如命。诗就像水果,是个共名,然后分苹果、橘子。当然,诗毕竟不是科学,它没有一个度量衡。

 

新京报:关于读诗的方法,叶嘉莹先生推崇吟诵,就是抑扬有致地读出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你如何看这种吟诵的读诗方法?依据你的经验,诗应该怎样读好?

 

江弱水:我听过叶嘉莹先生的讲座,也听过她吟诵诗。(《传统诗词有无必要大众化?听听叶嘉莹怎么说》)台湾成功大学的王伟勇教授也致力于诗歌的吟诵活动,做了很多年。我现在觉得,吟诵的方式无助于对古典诗歌的欣赏。我觉得还是用普通话读出来,甚至未必要读出声。现代人要阅读的材料太多了,所以我们养成了默读的习惯。能很自然地用普通话读出诗,当然有助于对诗歌韵味的回味。但是好多人以为,读诗就要用相对夸张的“话剧腔”朗诵,这简直是黑现代诗嘛。时过境迁,那种吟诵的方式,也会让古典诗显得怪里怪气。诗歌总是在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里去读比较好。诗人并不是夸张的,夸张也一定不是诗的共同点。吟诵和朗诵都是带有夸张性质的。这种夸张可能会破坏诗,它们放大了不自然的部分。

 

新京报:在《湖上吹水录》里,你引车前子曾对你说的:“中国古典诗有种非凡的进入世俗生活的能力,非他国诗歌所有。进入世俗生活,但又非凡,大乐趣与大境界就在这里。至于新诗,目前的新诗,要么世俗,要么非凡,都不是(汉语诗歌)正道。”怎么理解古典诗“进入世俗生活的能力”?

 

江弱水:过去的中国人是最能理解平常生活和平常滋味的民族。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的比例不高。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整体的精神结构会不一样,也就是我们的眼睛并不老是“往上”,而是“往下”,会关注于周围和地上的生活,也就是此岸的生活,当下的生活。所以我们特别善于从世俗的、平常的东西里发现诗。现代诗人不同于古人,眼睛总是朝上看,要追求崇高,想非凡一点,超越现实一点,不像古典诗,能够即人、即事、即物。

 

现代诗人使命感强,要见证历史、代言民族、批判人生,要负担一大堆事情。

 

当然,最好的诗人会意识到古典资源的重要性,也会把古典的因素纳入自己的写作。现代中国人最好是咖啡和茶都喝,最好怀抱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我在《诗的八堂课》里就讲诗,不管它是古诗、现代诗还是西方诗,凡是好诗都读。好诗大家读。

 

 

《古典诗的现代性》
作者:江弱水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10月

 

诗教

“就怕开始新一轮背诵比赛”

 

新京报:现在的学校语文教育,对古诗词的理解仅停留在意义的解释上。而诗词的魅力所在,恰恰是阅读者对其产生一种情感的投射或智识的共鸣。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培养或启发这种投射和共鸣呢?

 

江弱水:其实,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也是在负担“批评家”的作用。他们也不是让学生背了就完了,还要指点一首诗为什么好,韵律好,描写好,还是用词好。世间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家,也有各种各样的老师。比如叶嘉莹先生就是了不起的老师。但她的主要作用还是“普及”。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他的作用则是“提高”。从任何意义上讲,他是更伟大的批评家,对诗歌的体会之独特,会让你在读他的批评时脑洞大开。(《纪念顾随:古典诗词的优雅与现代人的尊严》)我们做诗歌批评的,都会说这首诗好在哪里。但顾随可以说,苏东坡、辛弃疾这首词这几句差在哪里,可是尽管差了,最后还是好起来,那么究竟又怎样好起来的。我写《诗的八堂课》时,心目中有一个想要高攀的标准,就是顾随。当然我知道我攀不上。

 

 

《苏辛词说》
作者:顾随
版本:北京出版社
2015年7月

 

新京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钟锦在接受采访时说:“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还没有完全自主的时候向他们教授诗词,即使之后感悟力日趋成熟,孩子也会因对作品太过熟悉,再无法敏锐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人们对于文学或诗歌的情感认知程度,会随时间的推移阶段性增长。应该如何教孩子慢慢了解诗歌的魅力?

 

江弱水:古人对孩子的诗歌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开始就读《楚辞》,一般都从字句简单的五言读起。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说,他小的时候爷爷教他背诗,第一首是“松下问童子”(贾岛《寻隐者不遇》),他很快就背熟了,回家背给爸爸听,爸爸很高兴,就教他“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回乡偶书》)。第二天,他背给爷爷听,爷爷很生气,埋怨儿子把自己的教学计划打乱了。为什么读古典诗一定从“春眠不觉晓”,“白日依山尽”开始?因为字都认识,句也简单嘛。关键的问题是,诗歌教育的过程中,不要把背诗变成负担。很多小孩对古典诗不感兴趣,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教他们背得太多了。我反而希望,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要“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虽然“热”一下可能会好一点,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诗上。所谓“衣食足而知文学”,物质好了,开始料理精神了。怕就怕开始新一轮的背诵比赛。

责任编辑:齐人

分享到:
更多 古典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