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7-27点击:3141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林海音(1918-2001),获奖影片《城南旧事》的作者,是中国大陆移民台湾的第七代。她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父亲林焕文(1887-1931),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亲黄爱珍(1902-1983),台湾板桥人。


    林海音的曾祖父仕仲公,是前清的贡生。在九个兄弟中,他是出类拔萃的老五,在当时极具声望、地位,又开着大染坊。林海音的曾祖母钟氏,14岁到林家做童养媳,后“送做堆”嫁给她曾祖父,但由于她生理有缺陷,终生无所出,曾祖父后又娶罗氏为妾。罗氏生下林海音的祖父林台先生。林台,号云阁,谱名鼎泉,是林家九德公派下的九世孙。他在科举时代虽没什么明堂,只是个秀才,却自打21岁就执起了教鞭。1916年到1920年,他出任头份第三任区长。在纯朴的客家小镇上,他实际上比他的父亲更有声望和地位,是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在中港溪流域,以文名享盛誉。他能诗文,擅拟对联,老年间的许多寿序、联匾,很多出于他的手笔。林台先生虽是一脉单传,却生下五男五女,成就了一个枝繁叶茂的家族。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在汉学和民族意识熏陶下长大成人,却在师范学校接受了日文教育,是台湾日据时代一位兼通中日文的知识分子。就学于日本国“国语学校”的林焕文,自幼就在父亲教育下打好了汉学基础,在他那样的年纪那样的时代,已称得上学贯“中日”了。1909年他在家乡台湾苗栗头份教书一年;1910年到1912年,转到新浦公学校教书,台湾名作家吴浊流(以写抗日小说《亚细亚的孤儿》闻名)就是他的学生。之后,林焕文经人介绍转到台湾板桥的林本源工作,时年1916。在那里他与林海音的母亲黄爱珍结婚。不久,他偕同妻子到日本经商,在大阪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英子”,那就是林海音了。林焕文是个典型的大男人,据说在日本到酒馆林立的街坊,从黑夜饮到天明,一夜之间喝遍一条街。但他很负责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热心助人,不吝金钱。对于他后来的每一个孩子,虽管教严格,却也都疼爱。


    林海音3岁那年,随父母返回台湾,在头份及板桥居住,这一年她的二妹秀英出生。由于在日本人统治下的“皇民”生活不好过,他们在父亲主张下于1923年全家移居北京,定居南城,后来入厂甸师大附小、春明女中读书。1931年,林海音最小的叔叔林炳文,因抗日被日本人虐待死于大连监狱。父亲林焕文前往收尸后,回京不久,身心俱疲,肺病复发而逝于北京日华同仁医院,享年44岁。那年,林海音13岁,刚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此后,她跟着年轻的寡母,照顾四名弟妹,搬进了闽台乡亲可以免费居住的晋江会馆。林海音的母亲黄爱珍是台湾板桥镇上一个美丽、乖巧的女孩,15岁嫁给比她大了15岁的丈夫。她是典型的中国三从四德的女性,识字不多,但美丽且极聪明,脾气好,开朗,热心,与人无争,不抱怨,勤勉,整洁。她29岁守寡,81岁去世。


    1933年,林海音在当时余上沅、熊佛西等戏剧界人士创办的“小剧院”参加舞台剧“茶花女”演出。1934年,林海音考入中国报业巨人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在《世界日报》担任实习记者,同年结识国立北京师大外语系毕业的《世界日报》编辑夏承楹。夏承楹笔名何凡,祖籍南京,生于1909年,生长于北京,他是专栏作家的一把好手,其作品对林海音后来走进文艺界不无影响。1937年,林海音于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正式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主跑文教和妇女新闻。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是当时北平文化界的盛事。婚后,与寡母和弟妹相依为命的台湾姑娘英子住进了南城宣武门外永光寺街的夏家。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林海音、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


    夏家是个拥有40多口人的大家庭,三代同堂。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字蔚如,撰述多署名“枝巢子”,晚年因病目不能视,自称“盲叟枝巢”。他24岁登拔贡榜,25岁晋京做小京官,正值戊戌变法。清末时期他历任刑部、商部、邮船部的七品、六品京官;记名御史。进入民国,曾任国会议员,官至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次长、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直到1928年北伐军抵京,北洋政府垮台。他一生奔波于政界与国学界,到55岁时自宦海退休,专门从事著书修志,于1963年(时年90岁)完成《枝巢九十回忆篇》。他是旧文学作家,对诗、词、曲、骈皆有研究,曾出版《和姜白石词》、《枝巢四述》、《珠鞋记传奇》、《旧京琐记》等。他共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林海音的丈夫排行老六。作为夏家的第六个儿媳妇,林海音很受公婆喜爱,她开朗、亲切的性格让她在大家庭生活自如。


    1940年,日本人占领北平,《世界日报》停刊。22岁的林海音经公公介绍到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次年,长子祖焯诞生。抗战胜利后,夏承楹担任《华北日报》和《北平日报》的副刊编辑,并用笔名何凡撰写“玻璃垫上”的专栏。此时的夏家大家庭日趋分裂,他们夫妇第一个迁出大家庭,搬至南长街自组小家庭。1945年,《世界日报》复刊,林海音重回报社主编妇女版。在此前后,她的次女、三女夏祖美、夏祖丽相继出生。1948年11月,也即林海音30岁时,她与丈夫夏承楹、三个孩子、母亲黄爱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乡台湾。到台湾后,夏承楹经朋友推荐,很快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后来做到总编辑、社长、发行人。1949年1月,林海音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她当时的作品多半发表于《中央日报》及《国语日报》。同年5月,她进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12月,负责主编《国语日报》“周末”版,直到1955年10月。稍后两年,林海音曾参加台湾青年文化协会主办的“夏季乡土史讲座”,这是她来到台湾后最早参加的文学活动。她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女学员。1953年11月,林海音受聘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12月,她的第四个女儿夏祖葳诞生。1955年,37岁的林海音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1956年,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创立,林海音又受聘担任教席。同年获第二届扶轮社文学奖。1957年11月,《文星》杂志创刊,她兼任此刊文学编辑,一直到1961年10月为止。1959年,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问世。次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1963年,林海音因为“船长事件”离开主编了10年的《联合报》。在此期间,她培植了无数文坛新秀,这也使《联合报》副刊成了台湾最为人称道、令人怀念的文学副刊。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又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这一年,她的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由殷张兰熙翻译。1965年,林海音辞去了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同年4月,林海音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问。她从美国返台经过日本时,曾访问当年的出生地大阪回生医院。这一年她还出版了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


    1967年1月,49岁的林海音创办《纯文学月刊》,并担任发行人及主编。次年,纯文学出版社成立。1970年,林海音加入国立编辑馆国小国语科编审委员会,并主编一、二年级国语课本,直到1996年,共26年。1971年6月,林海音将创办了54期的《纯文学月刊》交还学生书局(学生书局接办八期后,于1972年2月停刊),专心经营纯文学出版社。1982年,小说《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吴贻弓执导,该影片多次获得国际影展大奖。1985年,林海音撰写台湾文坛作家名人的散文集《剪影话文坛》被台湾文化出版及学术界评选为1984年台湾最有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1988年8月,林海音到香港与分离37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会面。同月,在汉城举办的第52届国际笔会年会上,林海音、萧乾及韩国作家许世旭应韩国媒体组织邀请,参加了海峡两岸及韩国关系的文化交流。1989年,为庆祝丈夫何凡80岁生日,林海音主编出版了600万字的《何凡文集》,共26卷。次年,因主编这套文集,林海音获得图书主编金鼎奖。该年5月,林海音随台湾出版界负责人访问回到中国大陆,这是她离开北京41年半后首度踏上故土。1992年,《城南旧事》英文版出版,由齐邦媛、殷张兰熙翻译。1993年,应中国现代文学馆之邀,林海音再度赴北京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书发表会。她与冰心、萧乾等同为这套书的顾问,为海峡两岸文学交流迈出了一大步。1994年,林海音获得“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5年,《城南旧事》绘图本出版(共三册),获《中国时报》开卷版最佳童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童书、金鼎奖推荐奖。年底,林海音结束了她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该社创立27年来,出版了400余本书,是台湾有名的五个公司之一(一般称“五小”,另有九歌、尔雅、洪范、大地)。纯文学出版社为文坛留下了一批品质优异的出版品,发现了七等生、郑清文、黄春明、林怀民等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大批文学新人。同年,《城南旧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由杉野元子翻译。


    1997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5卷本的《林海音文集》,傅光明主编。随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林海音文集》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同年,《城南旧事》德文版在德国出版,译者为苏珊妮·赫恩芬柯。1998年,林海音在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获颁“终生成就奖”。1999年,81岁的林海音获得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城南旧事》德文版获瑞士颁赠的“蓝眼镜蛇奖”。2000年5月4日,台湾文艺协会向林海音颁赠“荣誉文艺奖章”;5月16日,12册的《林海音作品集》及《穿过林间的海音——林海音影像回忆录》出版;10月,由次女夏祖丽撰写的《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出版;10月25日,正值《城南旧事》出版40年之际,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台海出版社、北京海峡两岸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三家单位,合作举办了“林海音作品学术研讨会”。2001年12月1日深夜11时46分,林海音因中风并发肺炎及败血症,逝世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林海音遗体火化后安葬于台北金宝山墓园。


    林海音是位可敬可爱的人,她会说闽南话,又能讲一口漂亮的北京话,是重要的“京味文学”创作者,她是“台湾姑娘,而有北京规矩”(林怀民语)。她的女儿夏祖丽把林海音定位为海内外著名女作家、深得众望的名编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名女人。林海音在写作上是热情的,在编辑上是冷静的,而在出版上是有魄力、有眼光的。她的儿子、作家夏祖焯形容母亲林海音是一个“领袖人物、冒险家和企业家的综合”。台湾作家钟铁民说“我崇拜编辑林海音,害怕老板林海音,喜欢作家林海音”。林海音的创作深受印度作家泰戈尔影响,她喜爱许地山、冰心、凌叔华等人的作品,热爱人生,求真、求善、求美。作家高阳评价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林海音的写作重点,是谈女性与北京和台湾“两地”的生活。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


    “林焕文的女儿英子,一生下来,就预卜着不平凡的生涯,她的宿命和遭遇,正好承继了上一代人的坎坷命运,而且有了圆满的解决。她是台湾两大族彝“福佬”和“客家”的结晶。她生在日本,长大成人于北京,而把生命的光辉投射于故乡台湾。上一代知识分子流离失所的哀愁,她尝过了;上一代人觅求较佳生活的意愿,为未完成的理想而奋斗,皆在她的身上得到美满的终结和收获。”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留给后人永恒的欢乐


    林海音小说的题材及主角几乎清一色是女性,常描绘不幸女性的处境。她的笔法细腻婉约,然而并非“人如其文”,林海音是位男性特征相当明显的人:她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说话直率,不扭捏作态,做事主动,从不等待,也绝不后悔;她对新科技产品(相机、录影机、传真机、电话等)都有相当兴趣;她喜欢大象,而不是美丽的鸟、灵巧的猫、善解人意的狗之类小动物;她有担当,遇事不萎缩逃避;她坚决支持“大中国沙文主义”,公然反对台湾本土化运动。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林海音曾一度面临无法“收编”的尴尬。她擅长描写那些旧时代的女性,在社会环境的错待下消耗青春生命,哀而不伤,怨而不言。林海音的“温柔敦厚”成了她的致命伤。另外,林海音为国小教科书写下的例句“妈妈早起勤打扫,爸爸早起忙看报”,又干犯女性主义者之大忌——重复构建性别刻板印象。对于批评声浪,林海音觉得委屈,对她而言,这不是“印象”,而是“写实”。林海音“写实”的顾虑部分地解释了她小说中性别政治的暧昧。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来说,到底偏好具有颠覆性、虚构的理想形象?还是真实的女性经验——在父权制度下妥协性的存在?到底哪一类文风最具有解构的政治潜能?这是林海音文学带给女性研究者的难题与省思。

责任编辑:齐人

分享到:
更多 作家诗人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