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成才 时间:2017-08-05点击:1019

你了解中国这个植物王国吗?

你知道中国植物占世界植物多少吗?

你知道中国植物是如何迁徙到世界吗?

……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纪 录 片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已经开拍,并将是国内首部以植物为主题的10集自然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每集50分钟,重点描绘中国植物如何改变世界,厘清中国植物如何被世界发现,如何在世界扎根与生长的历史。这部纪录片揭示了以李成才为总导演带领的导演团队包括周叶总导演、张帆执行总导演、张美导演等主创团队背后的思考以及他们的创作初衷。

 

        李成才导演创作的《大国崛起》,到《华尔街》、《货币》、《创新之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人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植物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走进了他的视野。这次拍摄他们希望记录中国的植物是如何从古老的中华大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希望记录中国的植物如何飘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扎根开花、希望记录中国的植物是如何滋养着地球自然、滋养着整个人类的。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  李成才

 

 

 

    7月24日,非创邀请到《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导演团队在正和岛、格物智慧心居、青年读书、上海设计、温暖教育及信诺传播等社群进行了直播分享,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念、风格、及动态流程。

 

    让我们一起祝福李成才老师带领的团队拍摄顺利并隆重期待该纪录片的杀青与开播。

 

 

 

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创造力

 

 

执行总导演 张帆:  

 

        对于纪录片创作,李老师把它分成三个步骤:一是对这个选题你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情感,二是你拥有什么样的一种理念,三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手段。

 

        第一,你到底对它拥有什么样的情感?剧组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其他的艺术指导开了若干次会,李老师都在说一句话,你要对植物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你发现它就想去探究它、表达它、分享它。在北京植物园温室万生苑中,进门左手边有一个热带雨林缸,它是北京最大的热带雨林缸,长8米、宽2.5米,深3米多,里面有13个科的植物,50多个属的植物,70多种类的植物,就在那么一个方圆的小地方,6000多株植物,其中有非常复杂的光线控制,有照明光、系列的光谱光,有专门控制植物生长的光,还有通风系统,已经其他维持系统,这是一位小女孩儿完成的艺术作品。

 

 

        像这样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一定有很多的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其实万物静默如谜,如果不给大家讲这个雨林缸的话,大家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就想把植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从这个小女孩儿的作品开始,上溯到整个中国几千年以来与植物的相处,让人们来分享。

 

        我们这部影片一共有两句话。一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这一带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才孕育了中国现有的物种。二是人类的创造力,我们为祖先给予我们的一切,有一种感恩的愿望,我们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对的住他们,能够对的住与植物打交道的人,能够对得住我们璀璨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的情感。

 

        第二,创作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在未来,我们这部影片会找一个很好的作曲家来谈故事,也要谈万物一体。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有一个词:共生共融。你只有好好对待植物,植物也会好好对待你,因为人离开植物是不行的,植物离开人是可以的。王石先生曾经在他的微信里讲过一句话,人对于植物界来讲,对于自然界来讲,对于地球来讲,都是属于初来乍到。植物带给我们的遐想还有很多,我们要把这种东西表达出来,要把万物一体的观念呈现出来,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强调万物之间生命如何平等、如何共生,这是我们的理念。

 

        第三,我们创作的手段,这其中包括影像、声音、音乐、解说等武器,中国的纪录片,很多人都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跟世界范围内自然类的纪录片相比还有相当多的距离。每一部影片对于观众来讲,可能就是一部影片,对我们创作者来讲,就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肢体,我们的心灵,我们大脑所有外化的一种表现。我们用我们的生命来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不管这部影片是什么,我们都会捍卫它的表达,像捍卫我们身上的羽毛一样来捍卫每一个创作的元素。——这是李成才老师经常跟主创团队讲述的理念。

 

        前一段时间,李成才老师给我们导演推荐了一本书,叫《导演思维》,里面讲一个称职的导演是擅长讲故事,一个优秀的导演是能够展现复杂性,而一个伟大的导演是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当时在李老师推荐书的时候,有一个人问他是属于什么位置?李老师说,他,是一个赶路的人,他会把成为一位称职的导演、优秀的导演、伟大的导演当成毕生追求的,这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接下来,请观看以李成才老师为主角的宣传片,感受他对纪录片、对植物的感情和思考。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时光中,能和大家一起见证这样一部影片的诞生,见证这样一部影片从胚胎到两年之后生命的孕育过程,一起去看这部影片到底为2019年世园会做些什么。而这些,都离不开团队的创作,也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呵护。

 

        让我们共同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带着对植物的渴望和好奇,一起进入植物的世界。十集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将以影像的形式,从中国出发,用镜头记录植物生命背后的科学,从生命、科学、审美、文明、哲学等角度呈现植物世界的神秘多彩,释放一种万物生命如何平等、如何尊重、如何呵护的情怀,展现植物的力量。

 

 

 

十 集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共10集,每集50分钟。

 

 

第一集 植物天堂----绘制中国植物迁徙图谱。

 

改变世界,从中国植物开始。中国,南北边界相距5500公里,东西边界相距5200公里。从南到北跨越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植物天堂,也成为了植物猎人重点探索的区域。

 

这个植物王国是如何被世界发现的?中国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完成迁徙,在异域的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动人故事?

 

第二集 茶叶之路----探讨一片叶子的大力量。

 

茶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人们很少把淡雅飘逸的茶香与血腥的战争联系在一起。曾有一刻,英国和中国因茶叶兵戎相见,世界版图也因这片叶子重新划分。而褪去茶叶背后的纷争,浓郁的茶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人类的生活。我们将放眼世界,寻求一片叶子背后的力量。

 

第三集 丝路花语----一只昆虫和一片叶子的美妙关系。

 

桑和蚕怎样彼此成就,实现共生?农桑立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髓,桑树如何塑造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古代的商人们走过荒芜、酷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整个历史路线?桑树是如何被世界发现的?中国人最早发现的桑和蚕的关系后,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怎样的变革?桑蚕产业如何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桑树的多元化之路在哪里?在本集中,我们将从中国出发,探讨桑与这个世界发生的关系。

 

人类驯化了两种昆虫,一是蜜蜂,二是蚕。这是对人类巨大的贡献,中国人引以为傲。

 

 

蚕茧

中国农科院镇江蚕业研究所野生桑

 

 

第四集 稻黍飘香----追溯水稻的起源与传播路径。

 

我们能看到人类依赖自然,改变自然的壮阔篇章。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稻米至今养育着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回望水稻的改良与培育,我们能看到人类互通协作,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稻田装点了我们的壮美河山,稻米填补了我们的辘辘饥肠,稻文明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稻市场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形态……前后一万年,人类的迁徙、融合、科学、人文,都融在了小小的米粒中。

 

第五集 中原有菽----探讨大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关于大豆,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化——曾经占据世界产量90%的大豆王国,在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被美国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超越,并在过去十几年里变成了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产大豆难以与进口大豆竞争,是什么带来了这种变化?本集将对此做出分析与追问,并从多个角度讲述自然赋予大豆的神奇魅力。

 

大豆,这一集有基因问题。但我们会叫做基因编辑,而不是转基因。

 

 

安徽黄山祁门县的嵌字豆糖(由黄豆粉、芝麻、麦芽糖之作)

 

 

第六集 本草中国

 

    中药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从汉代《神农本草经》的集大成到现代青蒿素的发现,中医药学无不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产自于中国的本草,在当今世界产生着哪些影响?

    我们将通过展现药材的发现、采集与炮制的过程,来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学之间关系。

 

第七集 竹之君子

 

    自 然的馈赠与人类的创造力,孕育出竹子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它种类繁多,有的高大如树,有的纤细若草,有的连续几年不发笋,也有的半年就窜几十米高……它繁殖能力极强,有“东家种竹,西家理地”之说; 它从5000多万年前走来,在岁月淘洗中渐变为今天的模样;

    它“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牵扯着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今天,大约有25亿人在经济上依赖于竹子;未来,它也将标志着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第八集 果之命运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水果,水果丰富着人类味蕾,带给人类无限遐想。唇齿张合间的柔软,溢满口腔的汁液,惹人沉醉,令人疯狂。人类的欲望让它们从乡野一路奋进——它们有的扎根华夏,荣耀四方;有的大器晚成,荣归故里。

 

    从中国到世界的这一趟旅程,它们一路吐呐芬芳,锋芒毕露,却也曾黯然销魂,客居他乡。但终归是它们,令我们享受到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界。本集将从中国出发,去世界多个“秘密果园”,探看水果的每一次艰涩成长,寻求其中振奋人心的力量。

 

第九集 园林艺术

 

中国的园林源于自然,虽有人造,宛如天开。

    园林是我们的祖先淳朴浪漫精神的外化,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堪称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早懂得欣赏植物之美的民族,从《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中国人用千年的时光,歌颂着与植物相伴、和自然共处的生活。中国人塑造自然庭园之美的哲学理念,也给世界园林的风格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从园林中的植物开始,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我们在杭州调研时,杭州植物园一位高级工程师向我们分享了这张照片:在秋天的西湖花港观鱼公园,一棵香樟树和一棵鸡爪槭形成的美丽秋景,不仅能够给予她美的冲击,还能够让她从中想到自己的人生:了解香樟树的植物属性,就知道因为香樟树荫底下因为被遮挡了太多阳光的缘故,很少有植物能长得好。但是这棵鸡爪槭却在它的庇佑下茁壮成长,这是因为鸡爪槭刚好是特别怕太阳晒的一种植物,因此,这棵香樟树留下的树荫空间,成为了最适合它生长的空间。

 

    这两棵树的关系让她想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父母正应该如这棵香樟树,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也给他留出足够适合他生长的空间。

 

    爱护和平等之间微妙的平衡感,很多父母都能难做到,但是在这张照片上,我们却可以在两棵树互相包容生长中间体会到这种情感。 鸡爪槭也是东方园林中常用的一种植物,它的枝干形态自由浪漫,秋天红似漫天晚霞,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感。以至于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都说,这大概是公认的“最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园林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哲学境界是“虽有人造,宛如天开。”作为山水园林的集大成者,西湖的许多景色都在体现着这八个字的中国美学最高纲领。近景的荷花、中景的亭子和杉树、以及远景的吴山互相借景,形成一幅标准的中国山水画图景。蜿蜒的水岸线仿佛是天然形成的溪流,给人一种仿佛能一直延伸到后面的山的感觉。

 

    想象一下这幅图景:如果近景和荷花丛过于密集、或者中景没有了遮盖水岸线的乔木、后景少了几棵水杉,那么,这幅山水画要么过于视线逼仄,要么过于让后面的景色一览无余,趣味全无,山水画流于庸作也。 园林里的植物看似漫不经心生长,但若没有了植物,园林就没有了灵魂,这就是“虽如人造,宛若天开。”

 

 

    我们到苏州去,青瓦白墙前种植着竹子,是苏州园林常见的景色。这是因为,当有太阳的时候,阳光将竹子的影子映在白墙上面,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了。影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元素。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艺术重影,是为了强调一切存在皆非定在,突出生命不可把握的特点。在道禅哲学看来,外在的世界是虚幻而不实的,如同影子一样。白墙竹影,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道禅哲学的方式。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池塘里种植的荷花,是在考古活动中偶尔发现、出土的将近一千年以前的唐朝古莲子,通过中科院的细心培育,千年古莲子重新绽放出花朵。

 

第十集 花开似海

 

    一朵花究竟能承载人们多少种情感?宫廷中的奢华,教堂中的圣洁,传说中的神秘,爱情中的浪漫……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古埃及的壁画上,美索不达米亚的花园里,荷马史诗的字里行间和民间的吟唱中。

 

    为生存而绽放,为繁衍而进化,隐藏在花卉基因中的魅力密码,在商业化的成功,科技的进步中,逐步释放出属于生命本源的活力与美好,人类的创造力与自然的馈赠,一朝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求助:

        看到这篇公号文章的阅者,如果您可以提供以下信息或帮助,请与小编联系:

 

    1、您有可推荐的对于植物学和人类学都有研究的专家吗?尤其是对中国植物地理、植物进化发展、植物分类、植物多样性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地质学家等。

 

    2、世界范围内,哪些地方可以作为桑树的最佳拍摄地呢? 桑树在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是如何影响这些国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在您的身边有与桑树打交道的人吗?可以是研究桑树的植物学家,是种植桑树的人,可以是桑树文化的研究者、桑树和蚕的拍摄者、桑树产业化的推动者。如果有,请推荐给我们。

 

    3、是否有可推荐的从事于大豆产业的代表性人物,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大豆产业现状,展望未来发展之路。转基因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争议的话题,为了解国内和国际市场对其的态度以及国际市场的情况,希望了解是否有可以推荐的做大豆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推广的人及专家。以及了解大豆衍生品在国外的发展情况的人,可以是专家、企业家以及任何与大豆发生关系的人,例如豆腐在日本、法国、美国的发展,豆瓣酱在韩国及其他国家的发展。

 

    4、是否有可推荐的做国际推广的本草的相关人士?是否有在非洲做青蒿素的公司或线索?关于枸杞,有没有国外推广的公司或线索?有没有做药妆相关的公司或故事线索。

 

    5、关于竹子的拍摄取景地推荐、研究竹子进化、生理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其他物种互动方面的专家、涉及到大熊猫与竹子的故事(希望了解竹子是怎样在众多食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大熊猫的主食)?在纸发明以前,竹简承担着记载文字的功能,竹简也因此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希望能够从这个角度来讲述竹子对于人类的贡献,所以也想跟研究竹简的专家建立联系。

 

    6、我们正在寻找和苹果、柑橘、猕猴桃发生关系,有故事的人物和专家。这个人物可以是果农、企业家、研究员或是任何在和以上某种水果打交道过程产生创造力和火花的人(国内和国外的都可以);苹果、柑橘、猕猴桃,这些起源于中国的水果,传播到世界的迁徙之路各不相同。希望能推荐知晓以上水果传播历史、在国外的发展历程的专家,也希望可以找到与国外水果产业联系密切的中国的代表人物;希望能推荐苹果、柑橘、猕猴桃的采景拍摄地。

 

    7、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美学的极高的表现形式,而中国植物塑造了中国美学很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一些能够从中国美学、哲学思想方面整体来讲述的专家。比如,北大哲学系的教授,《真水无香》作者朱良志。类似朱良志教授这样的学者,都是我们想要接触、建立联系的。

 

    8、世界范围内,关于月季、杜鹃、蜀葵、山茶、牡丹等花卉的拍摄场景及人物线索推荐、花卉贸易相关线索推荐(厄瓜多尔、荷兰、法国等地)、花卉相关衍生产业线索推荐、审美层面、产品开发(香水、精油、美妆等)、文化产业相关。

 

 

 

更多讨论

 

王一人:

    一个优秀的导演是能够展现复杂性,而一个伟大的导演是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契诃夫说过一句话:“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您和您的团队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个纪录片,就是您为中国和世界种下的一棵幸福之树,向您致敬!我们爱您!

 

王誉熹:

    我们这个地球,先有植物还是动物呢?我想应该是植物吧,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才具备动物的生存需要。这真是个古老的事,每天我们视若无睹的、似乎应该的存在;就在我们身旁,植物的情感世界,有哪些?我们一起倾听花开的声音。

 

杨寿良:

    度娘曰:在《忏悔录》(Confessions)中,卢梭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味。”这部写于卢梭晚年的作品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原书名义上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文笔优美,对植物的讲解清晰有趣。这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撰写的最伟大的植物学经典。

    《植物学的通信》。从今天起,这本书要火。

    我的一个朋友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植物学博士、教授,他能认识2000多种植物,从此我就开始对所有跟植物有关的专业人士感到莫名的崇拜并由此引发对自己最深刻的自卑。

    法国哲学家安托·多里维说:“人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人是植物,植物是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没有植物,中国的诗坛就会少太多太多的风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植物与我们人类永远是息息相关的。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说过:“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载体,它是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力的一种媒介。可以再现过,表现未来,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向我心目中优秀的导演成才老师致敬!

    黑泽明:“电影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容纳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将那些本来游离于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感动和欢笑、痛楚于悲喜清晰地展现,让所有人一同分享。”

    世界上最早描绘植物之美的民族。孔子就说学《诗经》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全书共记载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

 

贾洪雷:

    1978年看了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很感动,有一段时间对植物有些痴迷。

 

田佳壮:

    剧组也推荐一本植物方面的书《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谈论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人们总会说到“四大发明”。事实上,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稻、粟、菽、茶,这还不包括养蚕、缫丝等其他农业技术发明)对世界的影响绝对不亚于通常提及的“四大发明”。

 

施施:

    桑树: 小时候,妈妈每年都会养蚕。那时候还是80年代,村上家家户户都会养蚕。 养蚕,离不开桑叶。 桑树田里桑叶需要人采回来。 我们那儿叫做“打桑叶”。  在高峰期需要出远门打桑叶,所以妈妈总会讲,他们外出打桑叶的时候,三妈和妈妈一手牵着我, 一手背着篮子出门打桑叶在。中间跳跃着跑着的我, 也许这也是我对自己最初的记忆。

 

戴明朝:

    说明孩子与植物的亲密关联,与想象力和移情的天然同一。我们可以站在他人的基础上。

    在共同的集体的长久美学追求中,人和植物互相吸引互相接近彼此抵达!

 

周平:

    植物题材的丰富性与美感也是特别适合做衍生品的,年轻人会很喜欢,既有文艺范又符合现在崇尚自然的趋势,我帮你来设计。

责任编辑:王文轩

分享到:
更多 华夏文明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