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2005年,温家宝去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在听完总理介绍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后,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然后,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十年来,大家一直在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但很多人看了民国老课本后说:部分答案就在这旧书里。1958年,邓康延出身于西安,父母是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一出生,邓康延就赶上大跃进,接着又遇上可怕的三年大饥荒。后来,他外婆回忆说:“食堂领了两碗稀粥,小外孙呼噜噜喝完一碗,又把外婆的一碗喝了。”傅国涌先生说过一段话:“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源头的石头改变了河流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民国一代出大师的一大原因吧!研究越深入,老邓越觉得有责任。
“我应该好好挖掘整理这些老课本,
因为里面蕴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很值得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学习。”于是,老邓又开始埋头整理《有声有色有山河——民国音乐美术老课本赏析》等书籍。一位西方教育家说:“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民国老课本就做到了这一点。“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一打开这些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责任编辑: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