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行知 时间:2017-08-11点击:1110

关于德育

作者:陶行知

  一、教育目的 

  且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相号召,则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1918年11月3日《教育与职业》 

  《陶行知文集》第2页 

  以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 

  《第一流的教育家》 

  1919年4月《世界教育新思潮》9号 

  《陶行知文集》第16页 

  我主张凡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当受到相当的培养。我们教育界需要什么人才即须造就什么人才。 

  《新学制与师范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46页 

  大学是造就学者和领袖的地方,不是剃度和尚的地方。我们要大学培养与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学者领袖,不要大学培养避世的隐士,出世的僧尼,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我们要学生认识人民,人民认识学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 

  《驳特定学区议》 

  1925年12月《新教育评论》1卷3期 

  《陶行知文集》第87页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 

  《晓庄开学勉励桃红》1916年3月17日 

  1929年《行知书信》 

  《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175页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师范生第一变��变个孙悟空》 

  1931年4月15日《师范生》 

  《陶行知文集》第283页 

  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 

  《古庙敲钟录》 

  1933年《古庙敲钟录》 

  《陶行知文集》第347页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但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升官教育,以及“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我们都是反对的。至于一般老百姓“出钱给人读死书,自己一个大字也不识”的现象尤其不能缄默。 

  《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1928年3月5日 

  重庆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60页 

  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地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0页 

  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不智而仁是懦夫之仁;不智而勇是匹夫之勇;不仁而智是狡黠之智;不仁而勇是小器之勇;不勇而智是清淡之智;不勇而仁是口头之仁。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0页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的指标。 

  《育才学样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0页 

  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儿童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的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之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不能分开,坚强的意志之获得和一定情况下的情绪激发与冷淡无从割裂。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69页 

  学习科学,帮助创造科学的新中国。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存。……我们必须培养科学的幼苗,撒播科学的种子,使全中国遍开科学之花,丰收科学之果。 

  《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44页 

  “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是教育的目的,但又不妨因材教。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略有不同。国民教育,是人人应当免费受教育,但如有特殊才能的,也应加以特殊的教育,使其才能充分发挥,这就是人才教育。但人才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升官发财,而是要他们将学得的东西贡献给大众,所以这也是“文化为公”。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1945年5月《战时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2页。 


  二、做人之本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在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不过各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 

  《预备钢头碰铁钉》1931年1月5日 

  1929年7月《行知书信》 

  《陶行知文集》第70页 

  我们承认欲望的力量:我们不应放纵他们,也不应闭塞他们。我们不应让他们陷溺,也不应让他们枯槁。欲望有遂达的必要,也有整理的必要。如何可以使学生的欲望在群已相益的径途上行走,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总之,必使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的糖果子,决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1923年 

  《陶行知文集》第60页 

  自由是自己的意志指挥自己的行动。个人自由是以个人自己的意志指挥个人自己的行动。团体自由是以团体自己的意志指挥团体自己的行动。自由这个名词是含有自主、自决、自动、自得种种意义,扩而大之,是要各得其所。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出头处要自由》1931年12月 

  《陶行知文集》325页 

  中国已到了生死关头,我们要认识只有民族解放的实际行动才是救国的教育。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乃是亡国的教育。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535页 

  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是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一个人若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便失掉自由。青年入荡固然不能成人;成人放荡也只算是成年,不能算是成人。成年人、青年、小孩子都该在一个道德标准下生活。双层标准,三层标准只是恕道不足的结果。青年不可以假借自由之美名去过放荡的生活;教师家长也不可假借放荡之罪名去剥削青年小孩子生长所必需之自由。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出头处要自由》1931年12月 

  《陶行知文集》第325页 

  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中华教育改进社创设试验乡村幼稚园》 

  1926年10月《新教育评论》2卷19期 

  《陶行知文集》第111页 

  育才十二要 

  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办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 

  《育才十二要》 

  《育才学校》1951年4月 

  《陶行知文集》第681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每天四问》 

  《育才学校》1951年4月 

  《陶行知文集》第723页 

  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所以我在讲“建筑人格长城”的时候,提到了杨震的“四知”,甘地的漏夜“还金”,华盛顿的勇敢承认错误,和冯焕章先生所讲的平老静“还金镯”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大家私德上的好榜样。我们每一个都可以效法这些榜样,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24页 

  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份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你说等到年纪长大点也要服务社会,这是很好的志尚。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学生在学习服务社会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的家里学起,做起。 

  《预备钢头碰铁钉》 

  1929年《行知书信》 

  《陶行知全集》等5卷第67页 

  社会大学,无论有形的无形的,要有一个共同的大学之道。孔子的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在时代不了,我们提议修改几个字,成为: 

  “大学之道:在胆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社会大学运动》1946年 

  《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1947年 

  《陶行知文集》第805页 

  我提出五项修养:一为博爱而学习,二为独立而学习,三为民主而学习,四为和平而学习,五为科学创造而学习。 

  《最后一封信》1935年7月16日 

  1946年7月27日《国民公报》 

  《陶行知文集》第825页 

  民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纪律,与专政纪律不同。专制纪律是盲从。民主纪律是自觉的集体的,不但要人服从纪律,还要人懂得为什么。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1945年5月《战时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6页 

  平时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

  《最后一封信》1935年7月16日 

  1946年7月27日《国民公报》 

  《陶行知文集》第824页 

  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 

  《陶行知文集》第821页 


  三、德育方法 

  在这共和的学校当中,无论何人都不应该取那武断的,强迫的,命令的,独行的态度。我们叫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和他说“你做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我们要使得共他明白“为何做这件事,为何这样做”。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5页 

  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 

  《陶行知文集》第59页 

  最重要的是教职员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我认为这是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 

  《师生共生活》1913年9月15日 

  1929年7月《行知书信》 

  《陶行知文集》第73页 

  中国家庭教育素主刚柔并济。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有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方法之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整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 

  评陈著之《家庭教育》 

  1925年12月《新教育评论》 

  《陶行文集》第81页 

  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 

  《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1926年11月《新教育评论》 

  《陶行知文集》第132页 

  训育上的第二个不幸的事体就是担任训育人员的消极作用。他们惯用种种方法去找学生错处。学生是犯过的,他们是记过的,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他们对于学生的问题困难漠不关心。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该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他们也应当忘记同学互相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朋友。 

  《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1926年11月《新教育评论》 

  《陶行知文集》第132页 

  有水分、肥料、空气、阳光、而无虫害,幼苗才能长成大树。园丁的责任在灌溉、施肥、除害虫,而不没收它的自由的空气与阳光,则幼苗自能欣欣向荣了。 

  《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1931年12月 

  1932年《斋夫自由谈》 

  《陶行知文集》第324页 

  有些教师不恤使用强迫手段要学生朝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结果是造成师生对垒,变成势不两立。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页 

  育才学校主张教训合一,同时育才学校坚决地反对体罚。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育才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引起儿童对于纪律自觉地需要,自觉地遵守;引起儿童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4页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 

  《不知学阿尔》 

  1931年10月28日�29日《申报·自由谈》 

  《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304页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这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1944年12月16日《时事新报》 

  《陶行知文集》第759页 

  育才学校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是在集体生活上共学,不但是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受学生的教育。这里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之错误倾向。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6页 


  四、集体生活 

  真的集体生活必须有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共同参加,而这共同目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参加,不可由单个的团体孤立的建树起来。否则,又会变成孤立的生活,孤立的教育,而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精神。 

  《育才学校创办旨趣》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666页 

  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必须保持合理、进步与丰富,而欲保持它的合理、进步与丰富,则有两个重要的管理条件:(一)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整个世界的沟通。(二)在集体之下,发展民主,看重个性。 

  《育才学校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1页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性思想的有效药剂…… 

  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以这种丰富、进步而又合理的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以集体生活之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1页 

  育才学校的集体生活包括着如下几种生活:(一)劳动生活;(二)健康生活;(三)政治生活;(四)文化生活。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1页 

  集体生活不仅仅是大家聚在一块过日常生活。我们要想丰富集体生活在教育之上意义,必须使它包括三种要素:(一)为集体自治;(二)为集体探讨;(三)为集体创造。 

  《育才二周岁前夜》1941年6月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07页 

  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来衡量它。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一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我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这个集体,这个集体才有转向生机的希望。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23页 


  五、自治自强 

  “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18页 

  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19页 

  学习自治,若办得妥当,可算是实验的修身,实验的伦理。全校就是修身伦理的实验室。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0页 

  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地,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1页 

  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起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0页 

  我们的行为,究竟应该对谁负责?对于少数教职员负责呢?还是要对全校负责呢?按照旧的方法,学生有过失,都责成少数职员监察纠正,其弊病有两种:第一种是少数教职员在的时候,就规规矩矩,不在的时候,就肆行无忌;第二种是大家学生以为既有职员负责,我们何必多事,纵然看见同学为非,也只好严守中立。这是大多数的学生所抱持的态度。所以一人司法,大家避法。我们要想大家守法,就须使各人的行为,对于大家负责。换句话说,就是要共同自治。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21页 

  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自己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所以在保育主义之下,只能产生缺乏经验的学生,若想经验丰富,必须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21页 

  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18页 

  自立不是孤高,不是自扫门前雪。我们不但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人中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倘不互助,就不是朋友,便不是同志。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1930年3月《乡村教师》第7期 

  《陶行知文集》第259页 

  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这中间缺少渐进的桥梁。倘若成人突遇变故,小孩失其所依,这是多么难受的痛苦啊! 

  《儿子教学做之一课》(上) 

  1932年《斋夫自由谈》 

  《陶行知文集》第335页 

  育才学校要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他还可以热烈地参加集团生活,但同时又可以冷静地思考问题。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5页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故自动不与培养对立,相反的自动有待于正确的培养。……我们的根本方针,是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每人学治一事,不使重复而均劳逸。寻常治学之人与治事之人常常相轻,现在治学之人学治一事,则治事亦治学了。再因一般治事之人,为治事而治事,不免注解于事务主义,倘从小即养成其为治学而治事之态度,则两受其益了。 

  《育才二周岁前夜》 

  1915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12页 

责任编辑:人人新媒体

分享到:
更多 现代散文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