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13点击:1235

美国赛勒姆小镇,位于美国波士顿东北边,这个人口只有4万的沿海小镇,最为人熟知的是当地盛行的女巫文化。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座镇上还完完整整地保存着一座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叫“荫余堂”,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

 

 

 

 

 

是的,你没看错。画风不同、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文化竟然出现在同一画面,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这是一个古建筑漂洋过海“远嫁”美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

 

 

1993年,一位名叫南希•波琳的美国女士到安徽休宁县黄村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深深打动,她甚至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搬回美国的想法。

 

 

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

 

 

3年后,南希再次来到黄村,当她经过一座老宅,发现门是开着的,于是她走进去,发现一家人在商量准备卖房子。

 

原来,这座老宅是当地黄姓富商的祖传住宅。黄家子孙在80年代中期已迁入城市,这里早就没人居住,处于废弃状态,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走进来,便随口一问,哎,你买不买?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促成了这段跨洋的“姻缘”。

 

 

这座老宅就是荫余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南希当即回国筹资,在四处奔走的不懈努力下,美国一家投资公司出资1.25亿美元,买下了荫余堂,将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1997年春天,荫余堂开始进行拆除搬迁工作,光是拆除就耗时4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

 

荫余堂拆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装了满满19个集装箱。

 

 

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萨勒姆镇迪美美术馆。

 

在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的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

 

除了建筑本身,迪美博物馆还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将荫余堂修复成80年代、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

 

 

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

 

 

由于搬迁和重建的不易,博物馆对它的管理与保护也相当严格。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参观时间仅限半小时,且必须跟随导览按批进入,严禁拍摄……

 

 

身处荫余堂,会一时分不清是在美国博物馆还是来到了安徽黄村。从建筑的一砖一瓦到宅子里的一草一木,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还原最初的样子。

 

青砖黛瓦,马头墙

 

青石板铺成的庭院

 

全木建筑的阁楼和天井

 

雕刻精美的镂空木窗

 

室内也原封不动地保存了原先的样子: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以及安放在墙上的播放了20几年乡村广告和革命歌曲的小喇叭……这一件件小东西无不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字晚清以来200多年间的历史。时间在这里好像凝固了。

 

老式钟摆和向雷锋学习的宣传画

 

欧式壁纸,中式家具

 

老上海的画报,老式暖水瓶

 

迪美博物馆还特地为荫余堂做了一个十分精美的网站,网站提供了荫余堂简史、荫余堂家谱世系,来往家信、建筑特色、搬迁过程等,并以多幅精确的3D透视图和视频从各个立面和角度详细、立体地再现了荫余堂的建筑构造和细节。

 

 

沉浸在这样一座中国古典老宅里,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从一件最日常、最熟悉的物品作为起点,了解中国文化。

 

 

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受邀来到了迪美博物馆,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她说:“当时就觉得我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当时,世界顶级提琴大师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里面拉大提琴,音乐声很美妙……感触非常大。”

 

一座在中国即将被拆除的老宅,就这样被“接”到了美国,在异国他乡重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背后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没有南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造访徽州,没有这样一段跨越千里的夙缘,荫余堂将何去何从?

 

美国人大费周章,把一座被中国自己人忽视的古建筑一砖一瓦地搬到大洋彼岸,重新搭建起来展览给后人,为什么我们却对自家的文物漠不关心,视若无睹?何为对历史的尊重,对文物的保护,美国人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责任编辑:王博生

分享到:
更多 世界文艺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