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锐视野 时间:2015-11-23点击:1432

一、诗歌的十项指标
 
主讲人:何蔚    时间:8月28日    地点:中共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宣传部


   那就从“我们如何检测自己的诗歌”开始吧。
如果有人问:我写了一首诗,怎么才能知道它是好还是不好呢?
老实说,如果你不明白诗歌的创作原理,而当你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你肯定会感到相当为难。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么是就用一些正确废话去敷衍了事——比如说:你的诗写得很有激情啊,很真诚、很好懂啊,朗朗上口啊什么的;要么就是用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比如说:你的诗太直白啊,太不含蓄啊,主题不鲜明啊,或者是晦涩难懂啊,等等,等等,这样一说,往往就将初学者推进了更深的迷惑之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无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问题的人,彼此都绕开了“诗歌的原理”这样一个根本的对话框架,大家都是站在某个似是而非的节点上自说自话。
那么,究竟用什么标准来检测我们自己的诗歌呢?在你还没有完全弄清诗歌创作原理的前提下,检验一首诗的好坏,说容易也不是很容易,说难也不是太难,那就要看你的诗歌里是否具备了以下“十项指标”,那就要看你的心里是不是时刻都装着“十项指标”。这“十项指标”就是:
新、美、巧、奇、趣,境、象、情、思、悟。
如果你的诗歌不具备这“十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的话,那就说明你写的根本就不是诗歌;如果具备了这“十项指标”中的一到两项,那就说明你写的诗歌已经很像诗歌了;如果具备了这“十项指标”中的二三项以上,那就说明你写的已经接近真正的诗歌了;如果具备了这“十项指标”中的一半以上,那么,我就应该好好地恭喜你了!
 
   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详细谈谈诗歌的“十项指标”。
汉语诗歌无论怎么写,似乎都逃不出这十个汉字的魔咒——新、美、巧、奇、趣,境、象、情、思、悟。这十个汉字仿佛就是如来佛的十只手指,时刻都把诗歌的命运攥在掌心。现在,我就来说说这“十项指标”。这是书本不会告诉你们的真相。你们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是,你们肯定搜不到。因为我所说的并不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一个写作者从现代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创作经验深处找到的依据。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说透,无论我说了多少,都仅仅只是诗歌知识的皮毛而已。诗歌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向前推进,它发展进步的速度,已经让我们来不及总结。
我今天为什么要从诗歌谈起呢?因为诗歌始终是文学的核心,是文学的皇冠。诗歌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表达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内心风度的测量仪。诗歌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抵达才华最近的直线距离。掌握了诗歌的原理,也就掌握了任何文体写作的原理。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文学爱好者,你读再多的泡沫文学,也不如读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那么受用。因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它会告诉你,最精致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帮你认识到最奇妙的想象是什么样的,最精巧的构思是什么样的,最新鲜的意味是什么样的,最贴切的表达是什么样的。其实——文学的一切秘密都在诗歌里!
 
第一项指标:新
古人常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没有新就没有诗歌。这里所说的新(新意),指的就是作品的立意新,角度新,题材新,语言新,结构新等等,每一个“新”字都足以充当诗歌的保鲜膜。所谓“常读常新”,所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事实证明,所有的探索与创新,都是推动诗歌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不仅仅是诗歌,任何文学艺术作品,一旦没有了新意,就必遭淘汰。
诗歌走过不同的时代,总会留下不同的车辙。任何时代的诗歌,凡是能够被人记取的,都必然带着那个时代最新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印痕。我们更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车辙中去。
新,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新,既可以表现在内容上,也可以表现在形式上;新,既是世界观(思想),又是方法论(技艺)。新是兼容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可以同时包含美,包含巧、奇、趣,也可以包含境、象和悟。当然,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比如有些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另一个时代再去读,它的“新”就已经黯然褪色。即使“新”还在,也只能止于欣赏,而不能模仿,更不能将彼时的做法照搬到当下的创作中。这就像时装一样,民国的时装穿在那个时代的人身上很得体,很时尚,很漂亮,但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你再去穿民国的时装,就显得很别扭,很土气,很不合时宜。也就是说,新这个东西,必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说的就是新在当下。所以我们要多读当下,多触目当下的体温,多留意当下的水文刻度和汛情。
古人不见今时月,因为今时月是当下的、最新的;今月曾经照古人,因为今月中依然保有关于古人的记忆,依然体现着某种基因的传承。
立意新: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必须是新的,也就是说,作品的写作意图和构思设想必须具有新意。立意总是先于创作,总是与灵感降临在同一时刻。立意是纲,它甚至会大于主题,并轻松突破主题的阀限。 诗歌一旦有了新颖的立意,也就有了成功的雏形。考虑到大家多半是初学者,我就举一些浅显的、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吧(如余光中的《乡愁》,略)。1971年,余光中在台北的旧居内写下了《乡愁》这首诗。我们再看看,70年代大陆最重要的一批诗人都在写什么呢?——他们很多人其实都是在写标语口号。因此,当《乡愁》传到大陆以后,大陆诗人才开始意识到,原来,他们以前写的那些分行文字,大部分都不是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大陆诗歌才突然加快了向诗歌本身回归的步伐。
《乡愁》这首诗新在意象营造上。余光中则从记忆中找出了四个“抒情外部世界的客观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他巧妙地运用这四个意象,依时间顺序层层推进(意象递进)。其诗歌的立意完全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释放上的,这与我们当时集体的“假大空”和“高大全”的诗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立意之新颖立刻就凸显了出来。
角度新:就是指看问题的出发点必须是新的。还是以乡愁为例吧。另一位台湾诗人舒兰的《瓶竹》,是这么写的:“虽然/我生活得很好/而且/仅凭一点清水 /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里/我的枝叶/仍能行光合作用/ /虽然/根须伸了又伸/却总不能触及/生我的乡土” 同样是写乡愁,舒兰采取的是另一种角度,它用插在瓶里的竹子来隐喻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现状,表达对故土的眷念。菲律宾华人诗人云鹤先生的《野生植物》,则是这样来写乡愁的:有叶/却没有茎/有茎/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余光中、舒兰、云鹤都写了乡愁,但都没有直接去写谁都说得出来的情感表面的那种“愁”,他们都没有呻吟,都没有叫焕,却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生命中最深的思念和最无可奈何的绝望感。
题材新:就是指话题、谈资要新。在大家都写春天的时候你不去写春天;在大家都写爱情的时候你不去写爱情。你可以而去写一粒很小的种子,可以去写一滴泪水的深度。但就是不能翻来覆去地唱和别人一样的歌。题材新不新,取决于一个作者的注意力,是不是聚焦在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取决于一个作者有没有跟风的习惯。
语言新:诗歌是语言的炼金术,伟大的诗人可以提升和改变母语的品质。唐诗宋词就提升和改过过汉语的品质。智利因为有了诗人聂鲁达,他们的母语便有了崭新的质地:“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过的事情”;阿根廷因为有了诗人博尔赫斯,他们的母语开始有了智慧的锋芒: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瘦弱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闲置的宝剑/梦着自己的战绩/而我另有所梦;俄罗斯因为有了诗人普希金、叶赛宁(俄罗斯的嘴唇)、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俄罗斯的月亮),他们的母语才开始让人羡慕和嫉妒。
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容器,是言说向表达攀升的梯子。语言从心底流淌而出的时候,不仅可以带动你的情绪,带动你的思维,而且还可以带动你的精气神,穿越诗歌的纵深。一首诗写得最不顺手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往往就是作者和语言发生僵持与对峙的时候。语言的干瘪与枯朽,体现的其实是才华的干瘪与枯朽。而语言之新,往往标志着一个诗人的目光之新、感觉之新、观念之新和精气神之新。
结构新:就是诗歌内容的排列和搭配形式要新。以前的诗歌结构一般都很简单,多为“单声部”的起承转合。随着诗歌艺术路径和诗人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宽,诗歌的结构也开始日臻丰富起来。许多诗歌已经没有了起承与转合,许多诗歌开始呈现出双声部和多声部的效果(比如,海子的《夜晚,亲爱的朋友》 和《黎明》)。结构在诗歌领域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说法,叫“抒情款式”,现在,我们同样是用诗歌抒情,那就看看谁使用的款式更新,更能引导抒情的潮流。
当然,结构这个东西是不能过分强调的,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因内容(创作意图)的需要而定,如果过分强调结构,就会陷入唯形式论(形式主义)的怪圈。
 
第二项指标:美
愈是诗的,愈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诗歌。所以诗歌艺术,又被称作“诗美艺术”。无论是形象美、细节美、意境美、韵律美,还是情感美、建筑美、率真美、含蓄美、梦幻美,都是在给诗歌添彩加分;无论是内在的美还是外在的美,都是诗歌安生立命的重要法则。我在30岁时曾写过一篇文章《为美活着》,其中有这么一段:“美能说明很多问题。它把幸福、快乐、痛苦、忧伤、阴晴圆缺和眼前、远方、过去、现在还有将来等等一切全部包含了进去。尤其是将梦幻和愿望也包含了进去。”
美当然能说明很多问题。思想(美不美?)、情怀(美不美?)、想象(美不美?)、意境(美不美?)等等这一切,无一不是美的代名词。
美的表现是形形色色的,如秀美,壮美,凄美;雄奇之美,沉郁之美,跌宕之美,豪放之美,婉约之美,粗放之美,细腻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美,风和日丽和疾风暴雨也是美。
当诗歌不能向这个世界提供更多东西的时候,那它就只能向这个世界提供更多的美,去引导人们遇见或梦见更美的事物,更美的世界。比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风度玉门关。”比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美永远都是诗歌抵达心灵的便捷通道,美永远都是诗歌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如果你读了一首诗,你感觉不到任何的美,你完全有理由说:这不是诗。
当然,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可以例外。
 
第三项指标:巧
巧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睿智。如果你能把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并让它们在你的诗歌中传递出独特的生活信息、美学信息或情感信息;如果你能绕开众人的想法,用你的妙笔将许多寻常的事物点石成金,那就说明你是一个心里藏有点金棒、聚宝盆和万花筒的人,或者说你内心里已经安装了一套具有自动更新和升级功能的软件,它能帮你避开人云亦云的陷阱,帮你处理好一切凡俗的文字事务,给残缺的翅膀插上轻巧的羽毛。
举一个例子。女诗人路也的《晚报》写的是杭州,却从头到尾都没有从正面去记录或描绘,她只是巧妙地借助了“晚报”这么一个意象,就把杭州的主要特征刻画得活灵活现:“16个版面均被梅雨笼罩/报头用的是钱塘潮般的字体/头版头条的标题醒目,看去犹如苏堤、白堤/其他标题,无论横排竖排/则都像湿漉漉的学士街或孩儿巷 /新闻,好消息是柳浪闻莺,坏消息是南屏晚钟/编者按用了亭台楼阁的逻辑和黛瓦粉墙的思维 /广告版上张小泉在吆喝着卖剪刀,宋嫂卖醋鱼/副刊上作者很多,有林和靖、朱淑真、苏东坡、郁达夫等等 /文章有霉干菜味的,也有杭白菊或龙井茶气息的 /报纸中缝的青砖瓦楞上,长着蕨和苔藓 /那里贴征婚启事,梁山伯在那里遇见了祝英台 ”
路也还有一首的《火 车》:“火车把你运走,把我留下来/在这个提速的时代,我的心依旧缓慢/这个拖着十几个大箱子的怪物/提着马灯,喘着粗气/有着像蜈蚣的脚那么多的小轮子/火车把你运走,没有一丁点商量的余地/我没有足够的马力阻止车轮前进/眼睁睁地看着它越来越远,一路向南/身体里的光线越来越暗/火车把你带走/把我的一辈子留了下来/我一生只活那么几天/其余时光就像火车开走之后剩下来的/空站台”
这首诗写了别离,写了落寞,写了孤寂,写了无助,写了凄楚,写了眷顾,写了不舍,但从头到尾都你看不到这些词语,却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射中了。这就是巧。
巧是什么?有时候,巧就是“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四项指标:奇
奇是一种神思。神思飞越而出奇。那神思又是什么呢?神思是一个美学上的用语,指的是创作者在想象力最活跃的时候,或是处在灵感迸发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构思。
奇和巧最大的区别是,巧一般都很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巧是思维的急转弯,再急也不会太脱离轨道。而奇,则通常是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奇是思维的腾空,是平地惊雷,是旁逸斜出,是不倚仗日常生活的普通逻辑,横空出世的一番风貌。接着,我们再想一想,与奇相随的是什么呢?——是妙,对的。所谓奇思妙想嘛,有奇思就必有妙想。有奇思妙想就必有千奇百怪、琳琅满目、虚虚实实的美纷至沓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大家读过吧?这首诗除了奇还有什么呢?如果有,那必然就是奇带来的绿野仙踪,那必然就是奇思妙想对现实天地进行的一番重新构造。
奇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性的文字缘,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强求的奇往往是离奇古怪的奇,它很可能会产生变异。我们需要的是令人喜悦的新奇与奇妙,而不是令人生厌的离奇与奇怪。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夏宇《甜蜜的复仇》)
 这首诗写的是爱到深处的恨和恨到深处的爱,但归根结底还是爱,是单方面的,带有甜蜜的复仇性质的那一种,是不管公平不公平的那一种。这首诗是新奇的,奇妙的,所以,才讨人喜爱。
 
第五项指标:趣
趣是趣味,是文字的性情与趣味,也是作者的性情与趣味。趣也是形形色色的,比如情趣,理趣,意趣,童趣,志趣,神趣等等……所有的趣,都可成为诗的调味品。想一想,一首诗若是没有了美学意义,没有了思想深度,没有了情感浓度,没有了语言的鲜活度,本身就已经很乏味了,要是再加上无趣,大家说说,这样的诗还能读吗?
所以说,当你写不出美学意义、思想深度、情感浓度和语言的鲜活度,那就不妨学着把诗写得有趣一些。因为,趣也是有血有肉的,它代表的是你天真透明的心性。
对于许多不具备实际意义的诗歌而言(儿童诗除外),趣这个东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它有时甚至是一个成人沉闷封闭的心窗上唯一的通气孔。
湖南90后女诗人康雪的诗《水中月》:有人说要娶我。刚好夜深/他不知道我没有他想要的一切//阳台上的风总想留下痕迹/我从未点头//一些树叶,在寂静的刀面上/剖开自己//那么薄的爱意。他扶着/一些我脱口而出的月色,走了太远”这首诗看上去好像有点无厘头,但是,你仔细读,你会觉得很有趣。诗人把生活中的小小的误会和小小的荒诞情景,用一组蒙太奇镜头叠加起来,竟然如此有趣,让人回味。诗的魅力就这样不经意地就被呈现了出来。一件很寻常、很不起眼的事(题材),诗人却可以从中提炼出很丰富的人生趣味,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能力。如,雷平阳的《在日照》:“我住在大海上/每天,我都和大海一起,穿着一件/又宽又大的蓝衣裳,怀揣一座座/波涛加工厂,漫步在/蔚蓝色天空的广场。从来没有/如此奢华过,洗一次脸/我用了一片汪洋”
有趣的诗至少是可爱的。在一个无趣的时代,诗人一定要有趣;在一个无趣的时代,偶尔写一点有趣的诗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第六项指标:境
境就是境界。语境和意境,是构成诗歌的关键因素,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
那么,语境是什么呢?通俗地说,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语言场),就是语言经过艺术加工整合之后形成的整体效果(气场),是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所能达到的境界(效果)。那么,意境又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意境就是画中之画和画外之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效果。意境是由形象或意向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那种能让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回味无穷又捉摸不定的意味。
只要是真正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一点意境;反过来说,没有意境的诗,肯定是不合格的诗,甚至根本就不是诗。文革时期,天津宝坻县有一个叫小靳庄的村子,据说人人都会写诗,月月都要开赛诗会。今天,当我们用文学的眼光看那些所谓的“诗”时,我们会感觉到,用写诗来侮辱诗歌才是对诗歌最大的嘲讽。
一个对诗歌全然无知的农民,写出了没有意境的“诗”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是一个爱诗多年的人,却仍然在写毫无意境的诗歌,那就真的应该和诗歌说再见了。
关于意境,不妨再拿一首新诗举例。谭克修的诗《还乡日记》:“雪压在屋顶上/早上我推开窗户,看见雪压在对面的屋顶上/10年前,我俩同时看见,雪压在对面的屋顶上/40年前,我刚认识的雪,也压在那屋顶上  这/40年来,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从来没有相爱,父亲从来没有离去/甚至我从来没有长大,雪从来没有压在屋顶上”同样是简单的,寻常的,看不起眼的事物(形象),经诗人用心组合之后,就有了别样的意境,就有了那种能让人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回味无穷又捉摸不定的意味。
 
第七项指标:象
象,是形象、意象、景象、物象、心象、气象和象征的统称(表象被排除在外)。象,是诗歌最精密的零部件。诗歌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它是靠形象来说话的。因此,无象不成诗。“千山鸟飞绝,万户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家看看,是不是从头到尾都被形象贯穿着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看看, “象”是不是充满了其中?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在前面举出的所有例子,是不是都带有“象”啊?
舒婷的《致橡树》大家都熟悉吧?她为什么不写成《致某某人》呢?因为她知道,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即使是抒情,也要找准对应物来借题发挥,让表达摆脱对生活表象的依赖。
象,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象,就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当你一把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你就能很准确地找到与之相似的对应物,找到了与之相似的对应物,你就找到了放飞心灵的空间和轨道,你就能把事物写活、写透。
 
第八项指标:情
在许多时候,情是诗歌形成的内因。在许多时候,情也是语言的助推器和思想的润滑剂。情是流动的,气态的,因此,凡是被真情滋润过的诗歌,都不会显得枯燥、僵硬。
情有千千种,如激情,豪情,苦情,隐情等等。不仅有人之常情,也有不情之情。但不管是什么情,对于诗人来说都是生命的营养和诗歌的宝藏,取之不尽且用之不竭。
诗歌有两种抒情方式,一种是热抒情,一种是冷抒情。热抒情往往是躁动的、不安定的,或者说是变革时代的产物。热抒情往往伴随着重大的历史转折。
痛苦、愤怒、惊喜和狂热催生了热抒情。因此,热抒情总是表现出对理智与常规逻辑的回避。(如贺敬之的诗),如余光中的“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酒一样的雪花白,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热抒情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常常是冷抒情,理性的抒情,克制的、内敛的抒情。(例如路也的 《火车》)
大家都知道,所谓表达就是表情达意。表情,就是抒发情感,开启情感闸门,发布情感信息,调动情感想象,捕捉情感动态。表情如果表不到份上,就是不会表,或是某个环节缺失了(如调动情感想象,捕捉情感动态),那表达的“表”也就失败了;达意,就是你说的意思要抵达心灵,让人心领神会而且被感染,也就是走心。如果不能走心,那么,表达的“达”又失败了。两者加起来,也就是双重失败。双重失败,就说明你根本不是在表达,说明你已经严重忽略了你的感染对象,仅仅只是在词不达意地自说自话。
情,既是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又是诗歌对一个诗人内心最精彩的回应。
    看看你的诗歌里有没有情吧?不管是否滚烫灼人,你都要紧紧地握住它,不要让它过早地从你的文字里流失掉。
 
第九项指标:思
思是思考和思辨,是横向拓宽与深层次掘进的开山巨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诗人,一种诗人一辈子都在思考中歌唱,把思想的火苗从脑子里翻出来,放进每一首诗歌里,比如里尔克(《严重的时刻》);另一种诗人一辈子都在歌唱中思考,用动情的歌唱把思想带出来,几乎让人看不见他曾经思想过,而思想冷不丁就诗的某个部位跳动了一下,比如艾青;还有一种诗人则是一辈子都在边歌唱边思考,边思考边歌唱,歌唱与思考如影随形,比如北岛,比如雷平阳。
但诗人毕竟不是思想家,不是哲学家,无法去接替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工作。诗人的思想多半是建立在审美意义上的。诗人更善于用美的闪念去影响这个世界,帮助这个世界美好和善良。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一种反讽。但我们不妨反过来问一下,人要是不思考,上帝就不发笑吗?诗人思考的多半都是自己内心里的问题,而不是整个人类的问题。诗人没有这个能力。诗人也没有这么重要。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就是,我们要量力而行地思考,先试图理解自己的心灵,把自己认识清楚,想清楚。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吗?那么,我们能把自己挖掘多深,就能把世界挖掘多深。诗人是通过挖掘自己的内心来挖掘世界的。
诗人在每一首诗中都应该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没有,那肯定不是诗。
 
第十项指标:悟
悟是领悟顿悟和觉悟,是诗人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内心,看见了事物的本真,明心见性的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一句箴言,给生命留下一段启示录。
法国诗人马拉美曾经说过:“一首好诗就是对悟性的庆典。”
而在汉字中,“诗”字的写法本身就是对诗歌最好的注解。大家看看,“诗”这个字已经把问题说的很透彻了——“言”与“寺”组合起来就是“寺庙的语言”,而“寺庙的语言”就是“诗”的最初原理。也就是说,古人在造字之前就已经弄明白了,诗歌是一种清净的,脱俗的,觉悟的言说,是是大众话语之上的另一种高端的话语。
悟性是诗人身上最突出的一种智性品质。诗人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参悟人生,理解自己的心灵,捕捉常人无法捕捉的信息,说出常人说不出的话。
看看仓央嘉措《见或不见》,他是怎么参悟人生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按以往的说法,“悟”就是“诗眼”。多形象啊!你的悟性张开了,就等于是你的“诗眼”睁开了。你的“诗眼”睁开了,你就看见了自己的心,看见了人生。
再如,张二棍《大风吹》:须是北风,才配得/一个大字。也须是在北方/万物沉寂的荒原上/你才能体味,吹的含义/这容不得矫情。它是暴虐的刀子/但你不必心生悲悯。那些/单薄的草,瘦削的树/它们选择站在一场大风中/必有深深的用意”大家仔细看看,此人的悟性是不是很不一般啊?——
     是的,“悟性超群”是我们对一个优秀诗人毫不吝啬的赞誉;反过来,“一点悟性都没有”,则是我们对那些平庸的诗歌作者毫不留情的“负赞美”。
    (关于文学的捷径这个话题,请允许我在下一节专门谈一谈。)

责任编辑:人人文学网

分享到:
更多 百家讲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