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亦中 时间:2017-08-18点击:1389

  中国电影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影人要为提升影片认知价值和娱乐品位、提升产业盈利模式、提升国民艺术审美素质而不懈努力。

    日本电影《入殓师》表现了一个饶有古风的职业,展现生者与逝者割不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美国女导演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 ,被《时代》杂志赞为“这是一部用新闻方法拍摄出来的电影,对于时代是颇有益处的”

  电影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的前提是“故事为王” 。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

  缺新闻故事

  早在卢米埃尔时代,就出现搬演时事新闻的短片,在银幕上扩展观众的视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将柴伐梯尼宣称:“电影决不应该把眼睛看着过 去。它应该无条件地面对当代的事物。它要面对今天,今天,今天。 ”巴赞也认为,人类从古至今就有记录生活的需求和欲望。美国女导演毕格罗执导的《猎杀本·拉登》 ,被《时代》杂志赞为“这是一部用新闻方法拍摄出来的电影,对于时代是颇有益处的” 。

  中国电影史上不乏取材新闻事件的纪实影片,演绎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抗战时期拍摄的《共赴国难》和《八百壮士》 。在新中国银幕上,有多部类似报告文学的影片,如表现上海广慈医院成功抢救严重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事迹的《春满人间》 ;根据《中国青年报》通讯《为了61个阶级兄弟》赶拍的同名故事片。到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电视新闻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和现场画面,故事片 的优势在于拥有充裕的叙事篇幅挖掘新闻背后的人物命运及情感,例如《大阅兵》和《紧急迫降》 ,均源于新闻,又超越新闻。

  近年有几位年轻导演依据《南方周末》刊载的深度报道,分别拍成《马背上的法庭》和《走路上学》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评价说:“又像纪录片,又像故事片。这种艺术创新,非常符合威尼斯电影节‘艺术与人性’的主题。 ”中国电影人要自觉承担为时代立传的使命,多多拍摄富有时代气息的故事,纪录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缺职业故事

  编剧塑造人物,不可能完全“剥离”其职业特征、工作状态及行为习惯。近年有两部日本电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入殓师》表现这一饶有古风的职业,围绕各式各样的死亡,展现生者与逝者割不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编舟记》的主角是辞典编辑,通篇描写其职业操守与献身精神。

  中国编剧存在认识误区,对恩格斯提出的理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所淡忘。实际上,工农兵学商作为个体都是具体的,角色身处的典 型环境必然涉及职业岗位。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 ,表现社会转型期两代唢呐艺人坚守信念。片中挖掘不少细节,师父给徒弟传授练功法如“悬空运气吹羽毛” 、 “含芦苇秆吸河水”等,透过专业化描写刻画技艺高超的主人公。

  缺司法故事

  司法电影里出现法官、律师、公诉人、辩护人、陪审员、原告、被告、证人以及当事人的亲属,故事情节由这些角色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构成,通过“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案,彰显法制社会的公平。张艺谋的力作《秋菊打官司》通过一桩“民告官”诉讼,表现农家妇女法制观念的觉醒。从总体上看,国产片在司 法领域的作为还有待提升。

  中国编剧习惯“以家庭戏反映社会冲突”的模式,喜好颂扬“大义灭亲” ,不少影片设置的人物关系,有意让执法者与犯罪嫌疑人存在亲属关系的巧合,这样便于展开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双重冲突。但在司法实践中明显违背真实,因为 《刑事诉讼法》第23条规定,执法人员与犯法人员如果存在这类关系是必须回避的,“大义灭亲”在审美导向上亦有褒扬“人治”之嫌。司法题材专业性极强,目 前已有法律界人士介入影视剧创作,避免将律政剧写成“套着律师外衣的生活情感剧” 。

  缺科学故事

  在科普领域,影视剧凭借形象化以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对受众的影响是其它形式难以企及的。然而国产科幻片属于冷门, 《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等屈指可数。这里明显受两大瓶颈制约,一是编剧力不胜任;二是制片方鲜有投产。

  科学题材影片离不开“寓教于乐” 。这里的“教” ,是指故事涉及的科学知识,也指剧中角色体现的科学素质,还包括具有科学趣味的场景。好莱坞影片具有“科技娱乐化”倾向,有不少高科技热点构成影片的看 点,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电影创作者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方能游刃有余进入高科技提供的创作空间,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捕 捉科学之美,提升国产影片的科学含金量。

  缺系列故事

  系列电影是市场化产物,一部电影唯有票房取得成功,才有投拍续集的价值。中国电影史上曾有两套系列片轰动一时,即18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和 根据叶浅予漫画改编的10集《王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业市场意识淡薄,从未投产系列片。80年代中期,一家民营企业投拍“阿满”喜剧系列,累计摄制25部,但苦于找不到 一位合适演员担纲,上映后反响平平。由此可见,明星对系列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系列片持续吸引观众的看点在哪里?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执导的庶民喜剧《寅次郎的故事》提供了启示。该片自1969年起一直拍到1995年长达48 集,因主演渥美清不幸病逝才告终。 《寅次郎的故事》走温馨草根路线,在数十年漫长岁月里,其貌不扬的寅次郎给日本观众带来集体审美性怀旧的满足,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品位的统 一。

  中国电影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影人要为提升影片认知价值和娱乐品位、提升产业盈利模式、提升国民艺术审美素质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梅花映雪

分享到:
更多 影视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