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睿姝 时间:2017-08-18点击:897

福克纳小说的生态批判意蕴

 
作者:刘睿姝 来源:光明日报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一生写有19部长篇小说和70余部中短篇小说,其作品视角丰富,表现手法多变。福克纳的作品不仅有对美国南方历史的描写,对种族主义的谴责,对南方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从生态批判的角度描写了人对自然的疯狂攫取和人的异化。在他的作品中,工业文明迅速地蚕食自然和人类社会,人对物质和自然的占有欲望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严重的精神和生存危机。他呼吁人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同自然实现和解,为人类走出精神困境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福克纳的小说不仅描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探索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描绘了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他的作品揭示人类对自然进行粗暴的干涉,无度的利用和榨取,践踏它们的主体性、独立性,表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批判思想。
 
    在福克纳笔下,没有人类干涉状态下的自然界,一切都是美好而安静的。“叶子、枝丫与微粒,空气、阳光、雨露与黑夜,橡实、橡树、叶子再又是橡树,天黑天亮天黑再天亮,周而复始”(福克纳《熊》,李文俊译)。但19世纪以来,伴随着南北战争和工业化的进程,人造环境渐渐蚕食并取代了自然荒野。人们认为土地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私有财产,可以无度地开采和利用。人类文明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包括对动物进行残酷的戕害。在小说《熊》中,“老班”的尸体上呈现的不仅是最后这次猎杀造成的伤痕,还包括许久前“断了脚趾的脚”。陈年旧伤变成了“皮底下的小硬块,那是历来打在它身上的子弹,一共52颗,包括大铅弹、步枪子弹和散弹”。大熊离世的时候表情痛苦而充满仇恨,“眼睛是睁着的,嘴唇怒咧着”。
 
    铁路的修建和火车的出现使伐木厂、机器迅速蚕食自然资源。福克纳在多部小说中都描写了铁路进驻森林的景象——铁路修进了大森林,成片的树木装在运送木材的火车中被运走,大森林在迅速消失,荒野在消逝。在福克纳笔下,火车就像不祥之物,入侵人们平静和谐的生活,预报着人类的噩耗。在《八月之光》中火车被比喻为女巫,在《熊》中火车被比喻成在《圣经》中代表着诱惑人类犯错的蛇。火车(女巫、蛇)将人类引向新的罪恶,象征着现代物质文明进步的火车打破了荒野本来的面目——森林和土地被机器践踏、蹂躏之后变得贫瘠、荒凉。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原有的宁静与美丽,把自然变成人类利用和榨取的对象,人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完全失去了平衡。
自然对人的惩罚
 
    福克纳的小说蕴涵丰富,思想深刻,他的多部作品都旨在揭示现代文明的弊端及导致的人类的危机,同时对人类疯狂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及受到的惩罚进行了描绘。
 
    随着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人对物质和自然的占有欲望越来越强,社会变得越来越唯利是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福克纳小说对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进行了批判。他的作品谴责了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暗示现代文明的发展可能给自然和人类及人类精神带来灾难。他作品的主旨在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肆虐与狂妄行为最终不过是一场闹剧,与自然的神奇伟力相比,人的力量其实是再小不过的。福克纳对于人类侵害自然和破坏生态无比愤恨,同时预言人类将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小说《熊》中那个将尖刀插进大熊老班胸膛的猎人布恩疯掉的结局,预示着人类可以破坏代表自然超然力量的动物的神性,但是这种强行破坏最终也必将伤害人类自己,通过猎人布恩的发疯和死亡,福克纳对人类肆意侵犯自然发出了警告。
 
    在他看来,当人因贪欲而对自然进行占有、驯服和掠夺时形成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最终会导致自然的报复,这是“土地的诅咒”。当然,“诅咒”是以人不得不承受自己所造成的恶果体现出来的,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必然会殃及人自身。在《去吧,摩西》的《三角洲之秋》中,艾克已经预见了这一问题。艾克看到的是,蹂躏自然,对自然的一味开掘,总会招致自然的报复,不但土地遭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会由于人的贪欲和权力欲而跟着受难,对自然的权力欲与对人的权力欲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的精神危机
 
    福克纳还在作品中指出了当代人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危机、深刻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并阐明这种危机发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人的无限欲望与自然的有限供给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支撑现代文明的经济动力以及人类的极端利己主义加重了生态失衡,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而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严重的精神和生存危机。
 
    福克纳看到了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里人们愈来愈严重的精神危机,其作品揭示了人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各种关系失衡的危机系统。但他并没有把世界看作毫无希望的荒原,没有对人类失去信心。他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辞中表达了这种情感:“我不想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生不朽。”
 
    大自然是福克纳理解世界与想象人类故事的起点与终点。他向人们揭示这个世界中统驭一切的唯一真理,即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共同体,彼此之间血脉相连,相互之间的尊重与爱护是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的奥秘。
 
    福克纳小说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人类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建立和谐、默契的“诗意生存观”,要学会“诗意地生存”。所谓“诗意地生存”就是生存在审美愉悦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中。生态诗人赫尔德林建议:“非常值得地,并且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栖居”意味着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拥有一种归属感,一种从属大地、被大自然所接纳、与大自然共存的感觉,其对立面就是失去家园。而要“非常值得地”生存,就必须尊重大地,对所栖居的大地负责,不得随意破坏大自然。“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界限,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人类是自然之子,要心怀感激和热爱之情欣赏和阅读自然,将个体生命整合进自然生命中去;在这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生存的爱与自由。

责任编辑:梅花映雪

分享到:
更多 外国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