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存 时间:2017-08-18点击:1311

    文学作品讲究风格,译作亦是如此。周煦良曾说,译作的风格受制于原作的风格、译者的风格、译入语语言的特征和译者所生活的时代 (引自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乔曾锐也曾提及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干扰性 (《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正是受制于译入语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译者风格的干扰等诸多因素,作品在译介的过程中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失”现象 (郑海凌 《文学翻译学》,文心出版社,2000年)。“大凡艺术的东西,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显示其生命力的”(许钧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增订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独特的个性,或曰风格,正是各个重译本赖以区分的最明显、最主要的依据。译家各自独特的风格,就如同自己的标记或“品牌”,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译作之中。

    若对《老人与海》最初几个译本的开篇进行回顾,则可直观地一睹各位译家的风格:

    他是一个老头子,一个人划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打鱼,而他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最初的四十天里有一个男孩和他在一起。但是四十天没捕到一条鱼,那男孩的父母就告诉他说这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气星———那是一种最最走霉运的人———于是孩子听了父母的吩咐,到另一只船上去打鱼,那只船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张爱玲译)

    那老人独驾轻舟,在墨西哥湾暖流里捕鱼,如今出海已有八十四天,仍是一鱼不获。开始时,有个男孩跟他同去。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捉不到鱼,那男孩的父母便对他说,那老头子如今不折不扣地成了晦气星,那真是最糟的厄运,于是男孩听了父母的话,到另一条船上去,那条船第一个星期便捕到三尾好鱼。
(余光中译)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头四十天上,有一个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没有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爸妈就对他说,老头儿现在一定“背运”了 (那是形容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他们吩咐孩子搭上另一只小船到海里去,在那只船上,头一个星期就捉到了三条好鱼。
(海观译)

    只是寥寥百字的开端,便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风,而这风格迥异的译文,又皆源于译者对原作的不同理解与翻译追求。张爱玲想竭力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张爱玲译《老人与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余光中要力现原作句法上的“简洁紧凑,干净简明”和风格上的“阳刚、壮阔、朴实简劲”(余光中译《老人与海》,译林出版社,2012);海观则着重对原作“现实主义”、“凄凉的情调”和“反复不已的独白”等艺术手法进行传达。因此,所谓“贴近原作的风格、抑制译者的风格”,无论在理论上多么合理,在实践中又为此付诸多大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为原作的风格不可能完全传达,而译者的风格又不可能完全抑制。无论所谓的作家型译者还是学者型译者,具有成熟、鲜明、独特的译者风格,是所有翻译大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这一独有的风格标记或品牌,有时还会在为凸显自我创造性而不随意苟同的意识中,在自己的才情、气质渐趋成熟的过程中,在读者的逐渐认可、接纳、推崇中,不断得以强化并趋向固化。译家这一日趋成熟、固化的风格,会因自己所持有的翻译观而变得更加稳定。

    在文学翻译这门艺术中,译者的个性、风格,作为衡量译作艺术性的标准之一,正是读者,包括作家类读者选择某一译家译本的理由。作家肖复兴谈到多年后再次读到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全集》的感受时说,“有一种风雨故人来的感觉 (应该包括汝龙先生在内)”(肖复兴 《契诃夫之恋》,《作家谈译文》,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作家赵玫坦陈,正是因为翻译家李文俊对艰涩难懂的福克纳作品进行的“技术上的处理”,才使她真正理解了意识流,她甚至将“拥有了李文俊先生翻译的那本《喧哗与骚动》”当作“生命中的一件重要的事”(赵玫 《在他们中穿行》,《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莫言更是直言,他是“通过读李文俊先生写在福克纳书前的序言了解福克纳这个人的”。对于李文俊对福克纳的解释性或明晰化处理,有质疑的声音,也有以译介之初有必要明晰化为由表示赞同的声音,孰是孰非,我们不拟在此展开论述,但赵玫与莫言的话至少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作为读者之中精英分子的作家,他们十分清楚,自己读到的不只是福克纳的作品,还是经译家李文俊先生之手“重写”的福克纳作品,对原作写作技巧上的明晰化处理必然包含对艺术手法、行文措辞等风格因素的变动与干预。不只是作家,普通读者对于所阅读作家背后的译家以及译家的风格也非常敏感。这些中国作家和普通读者接触到的、影响并指引其一生的外国作家,实际上都是作家与译家合二为一的形象,能运用精准的语言将心底敏感细腻的感情表达出来的作家肖复兴,明确揭示了这其中的真相:启蒙作家写作、普通人阅读、令人如痴如醉、惺惺相惜的那个人,不只是原作作家,还有藏在他背后的那个人———译者 (引自赵稀方,《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那些译林难以超越的传世佳作,如《名利场》 《德伯家的苔丝》 《高老头》 等译著都出自天赋才华、风格鲜明的“重写”原著的高手。

    原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之间本就包含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理论上译者应当以传达原作风格为己任,克制自己的风格,勿以自己的风格替代原作风格;而在文学翻译的实际操作中,译者很难、甚至不忍完全丢弃自己的手法、个性与文风,因为这是读者赖以将某一译家与其他译者进行区分辨别的主要依据。

责任编辑:梅花映雪

分享到:
更多 外国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