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琼 时间:2017-08-18点击:1117

说明: 谢尔曼·阿莱克西

谢尔曼·阿莱克西
 
说明: 《保留地蓝调》英文版

《保留地蓝调》英文版             《战舞》英文版


    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1966-)是美国本土裔作家中的新生力量,被《纽约客》称为“美国小说的未来”。他兼具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等身份,作品与流行文化结合紧密。他的长篇小说《保留地蓝调》获得了1996年美国图书奖;诗歌和短篇小说集《战舞》获得2010年福克纳笔会小说奖。

    阿莱克西将诗歌视为创作重点,第一部诗集《奇幻舞蹈之事:故事与诗歌》广受好评,同年出版另一部诗集《我要偷马》,两部作品揭示了当代印第安人的生活挣扎和困惑,同时阐释了诗人的诗学态度。诗集《黑寡妇之夏》《一根棍子之歌》等依然贯彻之前的诗意风格,体现了多视角叙述及幽默表达,在重塑读者对 印第安文化的理解上效果明显。

    阿莱克西也是优秀的诗歌表演家,作品具有强烈的表演性,不少通常无法入诗的表述在他的诗歌中频频出现。诗人认为诗意并非超凡脱俗,它现实具体甚至看似浅显,是情绪的载体。他传达愤怒和愁闷更加直接,或许会被人诟病在诗意上含蓄不足,但诗人却将作品视为“奇幻舞蹈”,是身体、情绪、精神的舞蹈,是 更为畅达和彻底的表达。

    不少学者认为阿莱克西逐渐卸除了展现族裔文化和传统的负担,着力将叙事、形式创新和抒情巧妙结合。细读他的诗歌,读者会感觉到直接的口语表达并无陈词滥调的平庸,倒有举重若轻的意味。阿莱克西一直强调族裔身份的差异,认为非本土裔作家关于印第安人和文化的表述带有优势、权力、殖民主义的感受。因 此他的诗歌首当其冲地想揭开美国民主的虚妄。

    阿莱克西的诗歌带有较强的述行特点,即词汇和诗句能产生某种行为效果,诗人和读者可以共同参与其中。“西方文明介绍”一诗的诗歌标题像知识普及,内容却是戏剧化的故事叙述,读者仿佛跟随诗人在西班牙海边的围城里参观,看到诸多废墟,慢慢聚焦到一所破落教堂,那里只剩墙面和一间叫不出名的屋子。 视线再转移,教堂外墙上有一只金属篮筐对着大海,“我以为它是用来游戏的”,“直到本特解释说那篮筐曾装过敌军战士的/头骨,并用来/有效警示不许再攻击 教堂”。这个述行效果微妙有效,强烈影响了人们对文明的认识,情绪转为惊愕中的倒抽凉气。试想,宗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教堂是寻求心灵安宁之地,可海边的篮筐却被用来以骷髅头恐吓敌人,剧烈的想象反差和期待落差自然搅动读者的心绪。这里的目标读者是本土族裔内外的,也是西方文明内外的,无论是文明内的归属 者还是文明外的探寻者,它激发的反思动态各异,西方文明的裂口被撕开,稳固的认识被动摇,诗意由此产生。

有学者以阿莱克西的诗句对其进行概括:“生存 = 愤怒 × 想象”,他的诗意就是在质疑愤懑的情绪表达中发挥想象力,让两者的结合产生最大的效应,从而促进族裔文化的发展和自新。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族裔诗人中背负太多社会责任,以艺术形式表达强烈诉求和情绪,是否会牺牲诗歌的艺术价值?是否从某种意义上扭曲了诗意?诚然,政治是文化保存和复兴的重要途径,这 对于政治意愿和自由长期受压抑的美国印第安人而言尤甚。因而本土裔诗人的作品从创作意图和诗人情感出发,无法忽略或绕过政治目的,甚至时常是诗歌的核心信息。面对文化断层、身份危机、生存困惑,诗人必然会通过诗歌途径寻求文化保存和传统反思。本土裔诗歌自然沿袭了口头吟唱风格,情感的直抒胸臆及述行特征本 身即本土裔诗歌的重要特点。阿莱克西身兼诗人及表演歌手,同时汲取西方经典诗歌的形式,与部落传统相结合,突出特有的诗意风格。他甚至以兼容并蓄的结合方式,表达出印第安文化对西方传统的利用,并发出质疑:究竟是谁影响了谁?

    关于影响问题,有人曾尖锐指出,“最近30年来学术上的革命转向是侧重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可是这一过程的负面影响在于,这些转向也削弱了学 者对于诗学、韵律、技巧等的关注。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言,‘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了’”。但阿莱克西的诗歌因其独特的语言节奏以及重复、平行、倒转等运用,充分汲取了韵律、节奏、对位、谐音、标点、跨行连续等诗歌技巧,与情绪表达形成强烈共鸣,将诗歌的声音效果强化,一定程度打消了族裔作品轻诗学重政治 的负面批评。

    以诗集《脸》中的诗歌“痛苦呼唤我们关注世间万物”为例:诗题巧妙变奏与引用了美国当代诗人理查·威尔伯的诗句“爱呼唤我们关注万物”,可现实生活中的印第安人更多痛苦体验。诗人以一个身处五星级宾馆浴室的男子为叙述者,困惑不堪的“我”“望着那蓝色的电话/在五星级宾馆的浴室中。/我想该给谁 打电话?”此后一连串的身份令人迷惑:水管工、直肠科医生、泌尿科医生、牧师……这些英文单词之间有不同节奏和韵律关系,既有押头韵的短促,又有尾韵上的擦齿音,在朗读感受上更突出“痛苦”;这些身份都有微妙的用意,通过想象即可猜想这个身处五星级宾馆的人其实困境重重,他似乎无奈地逃避自己的家,因绝望 而任性,家中也许水管爆裂,而他或许酗酒成性,陷入健康困境,常常得看肠胃道疾病,生活放任或许也造成泌尿系统的疾病,牧师更是他困惑重重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告解需要求助的人。诗歌简洁含蓄地道出诗句外的丰富内容和复杂情感。随后问题来了。“我们中谁能有幸并最该/头一个被拨打?”痛苦中寻找的诉求对象真是有幸吗?此处呼应着诗题,而“我”挑选的是父亲,之后一个跨行连接,情绪似乎来了个大回转,表述的停顿和转折恰恰暗示了“我”与父亲长期不沟通和情感缺 失。可更大的回旋转折和意外在于,接电话的是母亲,当“我”表示要与父亲对话时,母亲“喘息着”,而“我”这才想起父亲(跨行连接)“已经去世近一年”。

    诗意的感动在于普遍情感的共鸣,儿子自觉冒犯,而母亲一句“没事的”,“我今早为他泡了一杯速溶咖啡/ 就留在桌上—— / 就像我,嗯,二十七年一直如此—— / 我都没意识到做错了 /直到今天下午”。亲情和思念、故人的缺席和生活的悲凉等,都尽在不言中。这段电话中的母子对话,以诗歌节奏和结构加以凝练,不断揭示隐藏其中的故事:儿子生活中诸多失意,母亲难以走出曾经的失落,而贯穿诗歌始末的拍着翅膀的天使,就在情绪的缓缓释放中,显得突兀冒失。这高高在上的天使,“等我们歌颂忘却 / 而后用冰冷的翅膀拍打我们的灵魂”。冷静的理性干涉着人们独特的认知,忽略个性化的需求,提倡放下包袱的忘却。这里似乎隐喻着美国文化对族裔传统的态度,殖民主义对被殖民者或传统失落者的思想征服。诗歌最终句为:“这些天使让我们背负压力失去平衡。/这些可恶的天使骑在我们头上。/这些天使,不断堕落,诱 惑我们/拖着我们,折磨并祈祷我们入土。”诗人的情绪表达抵达高潮,冷酷的现实生活和个人的历史记忆发生冲突,正如阿莱克西曾说过的,“最微小的痛苦 / 也能改变世界”,他诗歌中不断反复的节奏、有规律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句式,都让痛感呼之欲出,这一诗意特征存在于诗人的众多诗作中,它强调这样一种洞见: “这些微小且巨大的痛苦就是美国印第安人的现实,也是21世纪世界的现状。”

    从阿莱克西的诗意表达可见,被外界赋予、期待,甚至强加的价值是令人愤懑的,诗人坚持好的艺术作品并不出自文化同化,而是来自独特的文化语境。个人生活必然有烦琐、平凡的部分,但它们毫不阻碍诗意的想象和反思。他的诗歌更关注对个人的理解和对特定细节的揭示。何为美国印第安人和文化?它绝不是人 们心中旧有的理解,也不是谁能典范代言的事物,它的发展和变化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和理解。人们原来普遍理解或接受的浪漫化概念,即对印第安部落神话、传统和生活习俗等传奇和浪漫处理,恰恰是阿莱克西竭力消解和批判的。

    诗人强调的真实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也在读者的理解中。阿莱克西的诗歌从不给予答案或概念,有些甚至是细节中延伸的问题,拖曳人们走出接受和理解的藩篱。以诗歌《自“动物寓言集”》为例,诗歌一开始平淡无奇:“母亲寄给我一张她和父亲的/黑白照片,大约摄于/一九六八年,旁边还有两个印第安男 人。”此后的母子电话对话稀疏平常:“‘这些印第安人是谁?’我打电话/问她。/‘我不知道。’她说。”母亲为何寄给他这样的照片,更诧异的是,父母身边还有两个陌生印第安男人。母亲的回答是“不知道”,困惑进一步加深。儿子并没有问母亲寄照片的原因,却转而以具体的描述结束了全诗:“其中一个陌生印第安 男人正/指着天空。/在他们上面,是一只鸟形状就像/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在所有人心头划过,没有答案。题目“自‘动物寓言集’”再次出现在人们脑海,就 像毫无关联的细节。一位学者指出,“阿莱克西反向运用了诗意陌生化的策略,将陌生事物‘熟悉化’,让美国本土裔文化变得熟悉和集中”。诗中展现的一切都像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情,但这些熟悉的东西却让读者疑惑,揭示的恰是我们从未有过的经历,这正是一种反陌生化策略。

    诗人不给予答案,问题就没了着落,可由此延伸的意义或猜测却在延宕。可能的猜测会无穷变幻,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照片引发的印第安男人的疑问,以及他们头顶上问号鸟的怪异形状。再跳脱一些,诗题中的“寓言集”本身就在揭示一个象征体系,仿佛喻示着这个各司其职、各就其位、各有文化象征标签的世界 的荒诞不经、毫无逻辑。诗意就在这样的推测和胡思乱想中渐渐发生,我们仿佛也成了那两个印第安人,最后只能指着天空中的那只形状像问号的鸟儿,成了无数疑问中必不可少的那一个。

    读者逐渐认识到,能够入诗的内容其实就在点滴的平凡中,而我们常常将之忽略遗忘。诗意就是生活磨砺中的领悟和想象。诗人并不凌驾或超越读者,诗意的传达就是平等的交流,愤懑质疑的表达源于彼此的信任。阿莱克西始终保持幽默、诙谐的态度,不哭诉着求可怜,不放低姿态让人同情。他坚持自己“局外人中 的局外人”身份,不试图代言、解释、界定文化,只是率直地传达自己的理解和疑问。由此,我们强烈体会到诗歌在人际关系和力量转化中的意义,感受到诵读和倾听之间的情感互动。

责任编辑:梅花映雪

分享到:
更多 外国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