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19点击:1210

梦·圆梦·红楼梦·红楼圆梦

文/ Y.S.

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圣人有名言曰:“心之官则思”——每人皆有“心”,既然有“心”,焉能不“思”?!既“思”之,就难免“梦”之。故所谓“一夜无梦”,不过是“痴人说梦”;更何况,除了“夜有所梦”,还经常会“白日做梦”。因此,人这一辈子,在许多时间里,与“梦”有缘。

人生在世,梦境多多。人各有梦,各不相同——就是亲密到“同床”,也只能是“异梦”;同样,就是同一个人,这一辈子做的无数梦,绝不会雷同;即使有相似的,也数量极少。“梦”,从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像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梦”虽然千差万别,却也有一定共性,可以分类。比如按其复杂程度,就大致可以归纳为“明明白白的梦”与“需要分析的梦”两大类。

人们对于前一类梦的认识,因其内容的“明白”而容易统一,故不必过多研究;但后一类梦则不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常因其复杂而产生歧义,需要进行辨析,也就是要做一番“圆梦”的工作——因此,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占梦师”这样的职业、出现过如《周公解梦》这类专门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有名的梦。

在“明明白白的梦”中,以“黄粱梦”、“南柯梦”、“蝴蝶梦”为代表。其内容的象征意义比较清楚,大家的分析和看法大致相同,并无大的异议,因此,对它们,并不需要花功夫去“圆”。

在“需要分析的梦”中,有一部分,虽然需要“圆”上一“圆”,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意义理解起来还是相对简单,只需要稍下一点“圆梦”功夫,即可弄明白。

比如三国时代的魏延将军,在作战之前,梦到“头上长角”,此梦就可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圆”法:一是,头上长角,乃“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预示魏延可以不战而胜,大吉;另一种说法,则是,“‘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又如唐时之安禄山先生,夜梦“衣袖长至阶下”,“圆梦”的结果,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一是“当垂衣而治”,要当皇帝;二是“衣袖至阶者,出乎不得也。”必败无疑。

这类“需要分析的梦”,虽“圆梦”结果有“天壤之别”,但毕竟只有两种可能性,只要稍费功夫,也就能“圆”明白。

可有些“需要分析的梦”,却十分复杂,想将它“圆”明白,非常之困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雪芹先生做的那个“红楼梦”。

就这么一个“梦”,曹雪芹先生尽毕生之力,洋洋洒洒,以百万余言,尚未能将它做完——真可谓一规模空前之“巨梦”。

也就因此“梦”内容包罗万象、涵义深不可测,为世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故一经问世,即致“圆梦”者蜂起。

先是许多寂寞有闲之人、舞文弄墨之士,纷纷按自己的理解,来“狗尾续貂”,阐释主题;然后,又有无数才子高人、教授学者,争先恐后,或“索隐”、或“探佚”;或撰文,或讲演,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大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亦会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亦乐乎。结果,使“文坛”之上,真真正正一片“繁荣景象”。

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再后来,还有人看见“阶级斗争”,有人看出“社会规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随着时光流逝,经过广大“圆梦”者们殚精竭虑地冥思苦想,在使出浑身解数、费尽移山心力之后,终于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弄出了一门颇具传奇色彩的学问——“红学”。

遗憾的是,两百多年过去了,对曹公这一“巨梦”,至今仍未能“圆”出一个“子午卯酉”;不过,倒是让普通老百姓,在街边路旁,获得不少谈资、于茶余饭后,增加许多乐趣。

前些日子,斜刺里杀出来一位刘心武先生,扯起“秦学”大旗,凭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功夫,居然也打出一片天下,在“红学”百花园里,添上一朵花儿;为“红学”百鸟园中,加了一点“分贝”。

这本来是极正常的事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梦”大家“圆”。只要“圆”得有几分道理、“圆”出几分精彩,就会有一席之地。刘先生的讲座听者如云、文集销路大开,证明他“独树一帜”,颇得大伙儿青睐。

然而不久之后,就有一位据说是什么“学会”的头儿胡先生,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指摘刘先生的“秦学”不是“研究”,而是“猜谜”,是“面对全国观众胡说八道”、是对广大群众的“误导”。而且一再强调“这是学术。不是随便一个人看了《红楼梦》,发表一些意见,就可以说自己是在做学术”,云云。

此论一出,与论哗然。因为胡先生的高论,“火药味”过浓,有失“专家”、“学者”风度——“霸道”有余、“厚道”不足。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位“专家”完全不必如此激动。曹雪芹既然清清楚楚地说明,他写的是“梦”,而且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梦”,那么,对于这个“梦”,就肯定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弄得清楚,而非得需要下一番“圆梦”功夫不可的;同时,也正因为其庞大和复杂,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站在不同的立场,“圆”出不同的结果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君不见,如今时代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垄断”已然过时,“竞争”才是正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切磋、相互借鉴,乃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妨学学周汝昌先生,既有自己的说法,也不反对别人的议论。就是有不同看法,也应讲点风度、说话厚道一些。

“专家”出于对“专业”的感情,深怕“红学”受到什么伤害,其心情可以理解。但象这样“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从其结果来看,确实只能算是“下策”。

以笔者愚见,胡先生对此问题,不妨另取对策。

上策:不予理会。

鲁迅先生曾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甚至连眼珠也不转过去。”您既然认为刘作家是“胡说八道”,那么,理他作甚!“红学研究”既然只能是“专家”所为,您自在“象牙塔”中下功夫、出成果,也就是了。完全不必为“圈外”的“闲话”所干扰——为此耽误了您的“正业”,岂非“得不偿失”耶!

中策:上“PK”台。

老话说: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建议这位“专家”,第一,不妨也到电视台办个专题讲座——想那电视台的栏目既然叫“百家讲坛”,也不应当拒绝您这一“家”(更何况是“大家”);第二,请出版社、书店,将您的专著,从库房中找出来,也放到书店里,在刘先生的书旁去出售——当然,若能亲自出马“签名售书”,则效果更佳。

完全可以预言:只要您的讲座、论著也很精彩,大伙儿肯定也会捧场,从而“镇住”刘作家的“风头”;如果你确实高明,听众自然趋之若鹜、大作销量自然节节攀升——刘心武也就没了“粉丝”、只能卷起他“胡说八道”的书,“落荒而逃”,您也就大胜而归。这样一来,既维护了“专家”的“研究权”,又不致失了学者风度,一举而两得、一箭而双雕,何乐而不为?!

窃以为,笔者的这两个主意,虽然限于水平,不免有些“馊”味,但相比之下,较之先生目前所取之策,还是要妥当许多。不知胡先生以为然否?!

呜呼!以上文字,纯属戏言。不当之处,如蒙各方神圣,予以海涵,不与在下一般见识。则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责任编辑:蓝梦

分享到:
更多 文学描写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