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时间:2017-08-19点击:1245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1.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 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如果再具体来分的话,古体诗又分为古体诗和乐府诗。

    古体诗包括楚辞体、歌行体等,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等,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歌行”“引”“曲”“吟”等。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近体诗的格律

    一、律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四个特点:即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

    (一)限字句

    常见的律诗有五言、七言两类,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每联都有专门的名称: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一作腹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也有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又叫排律。

    (二)定韵脚

    律诗押韵有下列规则:

    1.隔句押韵,通常押平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半押韵,但不太严格),只要求有四个韵脚,故称“四韵诗”。

    2.不能“出韵”,即在106个诗韵(指平水韵)中只押本韵,不押邻韵。(注:随着语音的变化,这条规定已不切合时宜,行韵全依旧韵书,用普通话朗读,有时反觉失韵,杜牧《山行》中的韵脚“斜”、“家”、“花”就是一例。)今作律诗,用韵可以放宽。在全国统一的新韵书出来之前,选用韵字,可参看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诗韵词韵手册》。

    3.不能换韵,只能一韵到底。

    4.不能“重韵”,只能用不同的韵字押韵。

    (三)调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包括阳平阴平;仄声包括上、去、入。普通话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有关格律诗的平仄分布,研究会印发的《萨氏格律句式篇式示意图》已经标明,为了加深印象,下面再分项展开说一说。

    1.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有四个类型,其基本形式只有两联:
||--|,--||-。 
---||,|||--。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即仄起(1)式,仄起(2)式;平起(1)式,平起(2)式。

仄起(1)式首句不入韵,只要将基本形式重叠一次就构成:

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下同)

仄起(2)式首句入韵,只要将仄起(1)式首句改为“|||--”就行:

①||--,--||-。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①||--。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平起(1)式首句不入韵,将基本形式颠倒后,加以重叠就构成:

--||,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平起(2)式首句入韵,将平起(1)式首句改为“--||-”就构成:

--||-,①||--。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①|--|,--||-。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①||--。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①|--|,--||-。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2.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两个字,仄上加平,平上加仄,构成下列基本形式:

--||--|,||--||-。 
||---||,--|||--。

平起(1)式首句入韵,将此基本形式加以重叠后再把首句改为:“--|||--”就构成:

-①||--,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 -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①|--||-。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 --||, -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平起(2)式首句不入韵,只要将基本形式重叠一次即构成:

-①|--|,①|--||-。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①| --||, -①||--。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洒拔金钗。 
-①|--|,①|--||-。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①| --||,--①||--。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遣悲怀》

仄起(1)式首句入韵,将基本形式颠倒后再加以重叠,并把第一句改为“||--||-”就构成:

①|--||-, -①||--。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①|--|,①|--||-。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①| --||, -①||--。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①|--|,①|--||-。 
喜看稻菽千重流,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到韶山》

仄起(2)式,首句不入韵,将仄起(1)式第一句改为“||---||”就构成:

①| --||, -①||--。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①|--|,①|--||-。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 --||, -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这个句型中,将三、四两字互换位置,就构成另一格式:“--|-|”;在七言“||---||”这个句型中,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就构成另一种格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例如(下列诗句,前面画“△”的为特殊格式):

〓①|--|,--||-。 
〓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 
〓--|-|,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①|--|,--||-。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①||--。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痛干。 
——杜甫《月夜》

〓 -①||--,①|--||-。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①| --||, -①||--。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①|--|,①|--||-。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①|--|-|, -①||--。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送瘟神》

4.粘对:律诗有“粘对”的规则。所谓对,就是一联之中平对仄,仄对平;所谓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述各式都是相对相粘的,失对、失粘是律诗之病。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5.忌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我们在写律诗时,应避孤平。在五言“--||-”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应该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是孤平。又指的是“--||-”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在“--||-”和“||--||-”这个格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叫“拗救”。

6.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七言“||--|-|”)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有拗就必须“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①在该用“--||-”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七言则由“||--||-”换成:|||--|-”。

②在该用“||--|”(七言“--||--|”)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七言第六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又如“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即救第二句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

③在该用“||--|”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在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7、“一二五不论”之说简单明了,易于初学者掌握,但不够全面、准确,在五言“--||-”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不论则犯孤平。在五言“|||--”、七言“--|||--”中三与五如果不论,改为平声,就构成“三平调”,为近体诗的大忌。再说“二四六分明”,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六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来看,第六字也不一定“分明”。又如“||--|”这个格式,也可换成“||-||”,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之说,也不完全正确。

8、对仗:律诗是讲求对仗的。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外,中间两联必须成对。律诗中的对仗有工对、宽对、借对、串对之分。

①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约分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孤”、“半”等也算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最工的是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姓对姓,官名对官名。祖咏《七夕》:“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天文对天文,服饰器用对服饰器用。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地理对地理,心情对心情。一般说,在一联中多数字相同,对得工整,就算工对了。例如毛主席《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同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算工整了。工对中有的是意思相近相补的,叫正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主席《长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有的是相反相成的,叫反对,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注意: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对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和“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属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之大忌。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刘琨《重赠卢谌》)。写鲁国人在西边打猎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为之流泪,感叹他的“道”行不通了,这里“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就是“涕”,“获麟”和“西狩”是一件事。这两句意思完全一样,犯了“合掌”之病。如果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不免美中不足。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梁王籍《入若耶溪》)一句写蝉噪,一句写鸟鸣,不能说是内容重复,不是“合掌”,但美中不足的是都在写动中见静。若象王安石把谢贞《春日闲居》中“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配合成一对,一句写所见,静中有动;一句写所闻,动中有静,就是极工的对偶了。

②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定的。

    常见的宽对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更宽一点的是半对半不对。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毛主席《赠柳亚子先生》中的对联都属于这一类。

③借对

借义: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海”的“沧”为“苍”。与下句“蓝田”的蓝字相对。

④串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走马对。上下句的意思是相连贯的,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假设关系而相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承接关系相连。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是一种庸俗的作风。


    二、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一般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一)五绝

一句五字,共四句二十个字,在格式上是五律的一半,有四式: 
仄起(1)式为:

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起(2)式为:

①||--,--||-。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①||--。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平起(1)式为: 
--||,①||--。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①|--|,--||-。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平起(2)式为:

--||-,①||--。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①|--|,--||-。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塞下曲》四首其一

(二)七绝

一句七字,共四句二十八个字,在格式上是七律的一半。 仄起(1)式为:

①|--||-, -①||--。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①|--|,①|--||-。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仄起(2)式为:

①| --||, -①||--。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①|--|,①|--||-。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平起(1)式为:

-①||--,①|--||-。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①| --||, -①||--。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平起(2)式为:

〓 -①|--|,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①| -|-|, -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如:

〓--|-|,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①|--|,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①|--|-|, -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为避孤平。五言“--||-”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李白《夜宿山寺》: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言“||--||-”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按内容来分类

    按内容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3. 诗歌按时间来分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类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这属于旧体诗。

    现代诗歌包括新诗(新体诗)、旧体诗(以旧体诗的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

    现代诗歌中有不少的旧体诗,如《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责任编辑:蓝梦

分享到:
更多 格律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