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莹 时间:2017-08-20点击:1361

戏剧与文学:依附还是对抗?
 
“戏剧与文学关系的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金莹

 
  在当下的戏剧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各种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戏剧作品。从《尤利西斯》到《许三观卖血记》,从《我那呼兰河》到《长恨歌》,从《盗墓笔记》到《小时代》———从西方经典到本土佳作,从严肃文学到流行文学,从旧作到新文,文学与戏剧的关系空前密切,但与此同时,关于戏剧作品文学性日渐缺失的说法却也一直不绝于耳。尤其是随着各种西方先锋戏剧理念的引进,戏剧应该抛弃文学的言论也时常被提及。那么,在当下的戏剧环境中,戏剧与文学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文学可以给予戏剧怎样的哺育?戏剧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性?这些看似陈旧的话题,其实在当下的戏剧舞台上都具有现实意义。
  6月27日,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评论工作室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戏剧与文学关系的反思”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黄昌勇、丁罗男、孙惠柱、杨扬、郜元宝、熊源伟、张仲年、厉震林、刘庆、张文军、史学东、计敏、赵耀民、李容、吴小钧、喻荣军、郭晨子、石俊等来自导演、编剧、文学评论、戏剧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忧虑:“为什么我们的作品那么依附小说?”
 
  “戏剧跟文学,尤其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二十世纪以来比较强势的一种关系。现代话剧史上一些著名的话剧剧作都跟文学有关,这在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是比较有特点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说。
  在他看来,新世纪以来的话剧创作跟历史有相似也有不同。“话剧与文学、尤其话剧对于小说的改编,这两年的关系变成从未有过的密切,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这个时间段里,话剧对当代小说改编的密度,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基本上,我们可以想得到的、媒体比较关注的小说作品,在话剧中几乎都有呈现,比如麦家的小说、余华的小说等等,这是话剧跟当代小说关系的一种见证。”
  但是,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是否就意味着戏剧对文学的尊重?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各类戏剧作品的热闹上演,一方面繁荣了戏剧市场,另一方面是否也体现了戏剧自主性的缺失?剧作家李容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杨扬的观察。“最近这几年,我基本是在改编小说,余华的小说、麦家的小说、王周生的小说……”李容说。虽然改编了不少相当知名的文学作品,如《风声》《兄弟》《生死遗忘》等,也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但李容对此却颇为忧虑,“我觉得这种改编本身并不是太好的事情。从各个世界戏剧强国的状况来看,英国也好,美国也好,他们的戏剧基本都是独立存在的,真正从小说中改编的戏剧作品非常少”。“为什么我们的作品那么依附小说?”他的发问道出了在场所有嘉宾内心的疑问。
  “所以,上海的话剧市场表面上轰轰烈烈,对文学作品改编跟进的速度非常快,但另一方面,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剧作家在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时,基本上就是‘跟进’状态,什么小说影响大,话剧就马上跟进。戏剧创作比较多地被市场和媒体所左右,看不出戏剧的自主性特征。”在看到“史无前例”的亲密背后,杨扬还有更深层的忧虑,他认为,在这亲密背后,话剧跟文学之间却正存在着某种断裂。
  “所谓断裂,意思是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学没有一种独特的眼光与发现。除了跟进,在媒体之外,在闹哄哄的文坛之外,剧作家能不能用自己的眼光选择有价值有分量的作品?”杨扬说。
 
  缺憾:“我们现在太缺少对抗式的改编”
 
  经典文学确实是优秀戏剧作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戏剧应该真诚、主动、自觉地吸收文学的精髓,吸收文学的养料”。熟悉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戏剧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说:“为什么俄罗斯戏剧能够在19世纪突然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异军突起?俄罗斯的戏剧历史不悠久,18世纪才刚刚开始有戏剧的文学剧本,但我们13世纪就有关汉卿,16世纪有孔尚任。为什么?就是因为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是俄罗斯的文学直接哺育了俄罗斯的戏剧,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文学带动了俄罗斯的戏剧,使得他们一下子跨入到世界戏剧大国的境界。俄罗斯的戏剧发展直接从他们的经典文学中来。”
  一个时代的文学经典确实可以成就一个时代的戏剧经典,但改编文学名著并不意味戏剧作品的必然成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作者更需战战兢兢。“好的戏剧家要寻找好的经典,好的改编对象。这寻找不是简单的寻找,而是在经典中发现能够被改编的亮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表示,“文学是存在于文本中的,是一个活的结构,活的结构需要被重新阅读召唤出来,如果没有召唤,它永远是一个死的文章。经典是被封藏起来的,经典中的文学性是由改编者发现的。能否让经典中的思想飞起来,取决于改编者的眼光。这就取决于剧作家平时的积累。”
  郜元宝举了鲁迅的例子为自己的观点作佐证。他表示,鲁迅当年曾十分反对别人把《阿 Q 正传》搬上舞台,他的理由是,如果剧作家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那么,他完全可以根据其它的社会新闻写出戏剧杰作来,不需要老是在《阿Q正传》上打主意,剧作家应该用自己的文学戏剧修养捕捉社会生活。“其实鲁迅是希望戏剧家自主创作,跟文学展开竞争,只有和文学展开竞赛的戏剧家,才能够创作出自己的独立作品,这就对戏剧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郜元宝说。
  而一些戏剧对经典文学的改编确实不尽如人意。郜元宝最近观看了一部根据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篇章改编的戏剧作品,这也让他理解了鲁迅不愿意自己作品被改编成舞台作品的忧虑。“鲁迅把当时《阿 Q 正传》的改编贬得一文不值,其实他的潜台词就是不要改。但是不要改,不是说在理论上否定改编的可能性,而是着眼于当时戏剧文学关系没有成熟到那一步,能够跟他的原创文学进行对抗式的改编。这是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我们现在太缺少对抗式的改编了。”
  “文学性隐含在经典中,但不仅仅是被封闭在经典里。剧作家要追求文学性,还必须揣摩经典产生之前的文学创作过程,那才是戏剧家真正要探索的地方。可惜今天我们文学研究者也好,戏剧研究者也好,他们都是喜欢围绕着某一点做文章。”郜元宝说。在他看来,戏剧应该在一个很广阔的文学性空间进行二度创作,跟文学经典遥相呼应,“如果我们把它放得很小很小,一定要改编莫言,一定要改编余华,那么,双方的手脚都会被束缚住。”
 
  症结:“浸淫在戏剧作品中的文学哲思、文学结构与文学语言缺席”
 
  一方面,文学评论家在呼唤能够与文学经典对抗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戏剧从业人员则在感慨文学性近年来在戏剧中的缺席,对戏剧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这些身处当下戏剧一线的编剧、导演等,对当下戏剧中文学性的缺失,有着更深切的痛感。
  “我十几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文学已经被赶出戏剧了。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学戏剧文学就是在学文学,我并没有想过两者之间会是另外一种关系。但是,到了后来,戏剧就越来越不重视文学的作用。”说起这个话题,剧作家赵耀民十分感慨,“这个文学,当然不只是现实主义文学,也不只是文本剧作的地位。只是如今的戏剧创作越来越像影视剧创作的流程。最开始,戏剧要围绕剧作进行创作,剧作是一度创作,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戏剧的一度创作成为依附了,创作不再是创作,就是策划一下、制作过程、起一个文本的作用。从产业化生产流程来说,这或许是科学的,但编剧作为个体在其中的创作作用受到挤压,甚至于最后全都消失了。”
  当然,戏剧的文学性,并不仅仅是指戏剧的文本。“什么是戏剧的文学性,就是浸淫在戏剧作品中的文学哲思、文学结构与文学语言。”导演熊源伟这样阐释他的理解。“以京沪两地来观察,我们的戏剧舞台看上去十分繁华,每天都有大量剧目上演。但不争的事实是,大量缺乏文学性的戏剧作品———不论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剧本,还是排练场上‘攒’出来的剧本———正充斥在我们的戏剧舞台上。”
  “文学性不能局限于表面语言的问题,语言是不是?当然是。问题是不能光把文学性理解成台词,大段台词对话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有很多对话非常好的戏,《哥本哈根》就是一个例子,但这种戏不能代表全部。文学最核心东西是人文关怀,是一个思想的问题。有些导演功力不够,不光是价值观的问题,其实对于文学最核心的东西没有把握好。”戏剧评论家丁罗男说。
  这与熊源伟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当下戏剧中文学哲思的缺失,是熊源伟的忧虑之一。“我们的主流戏剧创作,也包括那些严肃的原创戏剧创作,往往还是停留在社会学层面,甚至是庸俗社会学的层面,铺排一些情节,交代一两个事件、罗织三五个人物,满足于生活表象的切片,说起来似乎也会有对生活的思考,似乎也会对社会现象发问,但我们习惯于从改变出发,而且是通用的概念、僵硬的概念、浅表的概念、直白的概念,缺少的是对人性严峻的叩问,缺少的是对生命独特的体认。我们的戏剧家们不习惯、不擅长以自己的个体生命去对生活做有温度的感悟、作出鞭辟入里的叩问、作出独一无二的陈述,而代之以集体的感悟,概念的演绎,大而化之的标出。因而我们的作品总是进入不了哲思的层面,进入不了文化的层面,进入不了宗教的层面,进入不了心灵的层面,进入不了人类学的层面,缺少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思与焦虑,缺少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他表示。
  同样的,当下戏剧对于文学性结构的缺失也同样堪忧。熊源伟观察到,当下戏剧创作,不论是文字写作的剧本,还是工作坊排演出来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几乎乏善可陈。“拉洋片”编年史的戏剧结构出现在大部分的作品中。不论是写人还是写事,写民族兴衰,写家族更迭,写世事变迁,写人生沉浮,都可以用这种结构来呈现。“戏剧结构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戏剧性的载体。情节该怎样铺排?人物该怎样交互?悬念该怎样埋伏?哲思该怎样勾连?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却是关乎到戏剧结构的种种职业性基本修养,恰恰是我们当下戏剧人的软肋。”他十分感慨地说。
  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看来,对西方一些非主流戏剧观念的过度推崇,也是当下戏剧不注重文学性的一个原因之一。“西方人说不要文学,只要肢体就可以了,但事实是西方戏剧的主流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以文学为基础。当下戏剧界对西方先锋戏剧的盲目吹捧是更大的危害。”孙惠柱说,“近二十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和戏剧文学这两层基础都大大地削弱了。我们的主流戏剧和广大老百姓都没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反而让人误以为戏剧天生就应该和大众无缘。在以小众自诩自得其乐的戏剧圈里,只有西方的先锋戏剧一花独放,那些在本国已然过气的大师通过翻译出版、院校邀请和各类戏剧节纷至沓来,既大量占去了我们有限的剧场资源,又忽悠了国人误以为戏剧的主流就该是非文学的、非叙事的。”
 
 
原载:《文学报》2015年7月2日

责任编辑:慧儿

分享到:
更多 剧本戏剧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