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河散人 时间:2015-11-24点击:703

  通师杂忆
                                    李冬
   通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的全称是“北京通县师范学校”,1963年,郭沫若题写的校名,至今还赫然镌刻在通州中山大街105号临界点墙壁上,其实,不用镌刻,只须仔细看看,那每个字都像鼓出来似地。这就是书法大师的手笔。一所普通的中专学校,竟然能够得到当时的全国文联主席,文史泰斗的垂青,有郭老亲自挥毫泼墨,在通州各个学校仅此一处。可见当时这所学校的社会地位了。
   1962年,我能考入这所学校很幸运,也很偶然。一是社会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都对我的考学极为不利。社会上,正赶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仿真的实施。说白了,就是大力压缩招生人数。我们的上一届招四个班,大约160人,我们这一届,和大兴县合招一个班,通县只招生30余名,其考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家庭方面,上初三时,我是孑然一身,虽然迁居到亲属家,由于口粮紧张,也是一个人单过。每月,生产队给我15斤棒子粒儿,只够每天和两回稀粥。一年度初三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况且我在上初二时,由于迁居,耽误了半年学业,升入初三,已经很吃力了,何谈考学?没想到,我竟然考取了,岂非万幸也哉!
   通师是一所很有传统的学校,1913年建校,也就是中华民国初建时期。解放后,开始叫“河北男师”,和城北的“通县女师”并列。大约在1958年,两校合并为“通县师范学校”。就当时看,其规模仅次于潞河中学。分为东西两处校舍,东校,就是后来的三中,西校,要比东校大好几倍。我们从没有围墙的农村中学毕业的学子,初到此校,似乎到了仙宫圣地。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那时的通师不仅面积开阔,其环境也仿佛公园一样的优美。中山街路北是住宿区,一进门,就是前后两座巍峨高大,美轮美奂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如今还有一座,已经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了。】院子向东延伸数百米,有大小不一的庭院和住房,还有电视室和网球场。向北延伸,有盥漱室,木工房,水房,和储藏室。光从北院看,就比今天的通州四中,大一倍以上。{那时的通州四中,就是工农干部培训学校,空空荡荡,只有几排房子。和通师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坐落在中山街路南的南校,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条笔直的甬路直通南部的操场。甬路两旁是排列整齐的核头树,九月份,枝头初见子初成。如鸽子蛋大小,碧绿碧绿的。从此,在这条甬路上,走过三年,只感到树荫遮阳,没见到有人摘过树上的核头。用路东边,是教学区。几排教室,还有一座1958年建起的两层教学楼,教学漏里,有16个教室。楼道里,挂着两幅雕塑地图,泥塑的中国地形图和行政图。【毕业后,很少见但这种地图,真是太直观了!】
   甬路西边,风景独好。绿荫掩映下的一座大饭厅,可供全校600多人同时就餐。听人有个大舞台,节日里可观赏节目。饭厅南北,都是果园。南边是桃树、北边是梨树,一到春天,那年一片红,红得像霞光铺展。北面一片白,白得如同瑞雪披纱。大饭厅门外,有几个篮球场,然而,最惹眼的是400米的标准运动场,【这在当时的中学很少见,今天的北京城内的中学,都有难做到。】
   就在饭厅南边的西墙外,开了一道小门。走出小门,就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穿过胡同,再进一道小门,就会发现这里竟然别有洞天。这里是一片好大的菜园。至少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的蔬菜新鲜水灵。黄瓜架,豆角架,整齐排列,红通通的辣椒,紫溜溜的茄子,挂着霜的冬瓜····长得全都是那么诱人。1962年代时候,只由一位姓冯的老者管理着,菜园里还有一头毛驴拉着水车浇园子。这个菜园,当时叫“师范学校实验园地”,这一行字,就写在园田校门的上方。这就是如今成为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升到手笔,那时,他还正是我们的语文和语法教师呀。
   那时的校园,很重视文化课教学。开学第一天,班主任请来书记给我们讲话,书记姓常,后来知道叫常建。个子不高,又黑又收到脸上,戴着眼镜。讲话慢条斯理,句句打动我们的心。他先说题目《算一笔账》接着讲了人的一生能为国家工作的时间很有限哪·····今日想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学好本事,报效国家。我们的文化学习,就是这样起步的。
   今日想来,教我们的老师,可以说各个是专家。就以语文课为例吧,有的以古文训诂出色的康锦屏老师、有以文学写作为特长的王振荣、张国良、关玉祥老师,有以语法理论,书法风韵最为出色的欧阳老师。我们的班主任祁乃成老师,乃是生物名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生物学课本,就是他主持编写的····各个功底深厚,循循善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他们的认真教学,给我们后来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恩难忘,我们的好多同学都从心里感谢他们。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习都很主动,心里却很轻松,很快乐。谁的心理都不紧张。因为我们不用参加高考,没有升学压力。学校也从不搞智育第一,分数排队的事,而且,学校还给我们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的10月19日,就就是鲁迅先生逝世纪念日这天,学校一定他要召开几年演出会,师生同台演出鲁迅先升到作品,在哀伤的悼念中,也一样洋溢着热烈地气氛。
    在文化课中,同时格外重视体音美教学,师生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三位体育老师个有奇才。张勇老师喜欢篮球,曾经是享誉京城的“小黑队”队长。和北京市各中学中专的教师队,多次交手,无一败绩。王耀明老师,田径专家,又爱文学。费蓝钟老师,主攻体操。在学校培养了多个体操高手。就以田径为例吧。1964年,通县中学生运动会,几乎囊括了男女各个项目的全部冠军。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有八人脱颖而出,获得前三的名次。音乐,美术方面,也大有长进。有几个班组成乐队。就在我们班里,爱文学的有孟宪良、周祥,爱音乐,能谱曲的有张仓,绘画有一定水准的洪国义,体操的出色的是安永瑞,打乒乓球出色的是李阔·····我在这三年里,也学会了手风琴,笛子,二胡,琵琶等几种乐器,为我后来在”宣传队“里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的师范生是少不了参加劳动的。刚入学时,打了半个月青草。也就是勤工俭学,也许是为了贴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吧。打草要出城,我们就有幸登上通州西门外的古城墙。城墙好高,上面杂草丛生。我们打了一捆草,耗能站在城墙上观赏风景,那时的西门外就是庄稼地。最显眼的是乌龟驮着的石碑,大概有七八处,我们看着,也常常发出思古之幽情来,我们想:在古代,我们通州的名人就有不少呀!
   比起后来的劳动,入学时的打青草,搞勤工俭学,那只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1963年春,我们全校师生都来到永乐店的大务村,修一到河堤,叫鲁大埝。一干就是十余天,圆满地完成任务。【不知这道土堤今日如何模样了?】第二年,劳动队伍向北进发,到宋庄的管头村割麦子。白天在毒热的日光下割麦子,没有人叫苦。晚上几个同学【曹文广、周祥、孟宪良等】照样凑在一起,讨论郭小川、贺敬之、秦牧·····果然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啊。
   我感到最轻松地一次劳动,是到张湾和漷县公社去收秋。我被学校抽调到团部主编战报。只有我和大兴县的倪化森和老师住在一起。当时就住在上店小学的院子里。我采访编稿子,倪化森刻板印刷。战报的第一版是新闻,第二版是文艺。这个战报,让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师生门,有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园地。【如同今日之《运河。季刊》】。记得最清楚地是两位老师在1964年代中秋,个写了一首中秋诗,学生读后,反响热烈。评论这两首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还记得一位老师写两句是:“月伴九霄清光满。应许中秋胜夕年。”这两位老师,后来,都去了北京。一位是当今诗歌评论家张同吾,一位是大学教授康锦屏。《战报》还刊登过漷县村书记武旺;【此人已经过世。】的一首长诗。由于我干的小有成绩,就让我担任学生会宣传干事,负责编辑校广播-板报,校刊《通师文选》的稿件了。【以后几十年,我编过多种校刊,大多收益于此。】
   记得最艰苦的一次劳动是1965年夏季到麦庄挖沟。从中山街徒步走到工地。好像不少于40华里。依仗着我们正当青春年少,艰苦的行军,也一路歌声、笑声不断。我们男生都有一膀子力气。工地上,铁锹翻飞,土筐满满。开始几天,大家全都卯足了劲儿干。两米宽的水沟,渐渐有了模样。后几天,水沟见水了,我们这些男孩子,就挽起裤管,光着脚,下水挖泥。从水下挖出泥来,还要扔到岸上,不知要有力气,还得有技术。因为我干过农活,干得不错,得到了表扬,心里蛮得意的。就是晚上休息不好,那时,麦庄村“炕窄、房矮,四破五,”【当时我们的总结,四破五,就是四间房的地方,盖了五间,炕特窄,睡不好。】
    劳动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使我们更早地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我们一起唱着《打靶归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干得很起劲儿。休息时,我们还讨论起臧克家的诗,《三代》:“小时候,在土里洗澡;长大了,在土里流汗;老死了,在土里埋葬。”我们觉得是人真的伟大,只用21个字,就写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一生。看看当时农村百姓的生活情景,其贫困情景似乎和过去也没有多大改变。但我们那时毕竟年轻,总觉得自己是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未来将会是多么幸福,后来的生活证明着,生活总是要踏平坎坷的。如今想来,那时候,我们参加集体劳动,也证明了搞人民公社化,大大地挫伤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如果不是入了社,庄家人,能不去收秋吗?我从上初中,就多次当生产队里收秋,这是正常的吗?
   通师三年的求学时光,很快就过去了。1965年7月,我们就要离开这所可爱的校园了。即将分别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很郁闷。正值“四清”,文革前夕,《23条》公布了,大家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我们的那个年纪,最容易伤感,教室内外都弥漫着依依惜别的氛围,不知是那个女同学,伏在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引得好多同学都落泪了。我们的眼圈红红的。哪里能听到一点歌声,只是想方设法找老师在自己日记本上留言。记得欧阳老师给我的留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过我们班主任的祁乃成老师送给我的是一句诗:“居高声自远,不必借秋风。”康锦屏老师的留言是:“凌霄羽毛轻无力,掷地金石自有声·····”老师的谆谆嘱托,蕴含在字里行间,鼓舞着我们从这以后工作生活了几十年。
   依依惜别的那天,校园里着播送这《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和我们当时的心情,极不协调。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记忆犹新。更没想到,一年后,这所美丽的校园,竟然被”文革“搞得破烂不堪,学校停办了,老师们也都四散而去。如今还健在的,绝对是生活中的强者。如今,校名改了。【郭沫若的题字有幸还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了。】东校早就不存在了,【1964年,改为三中】,,中山街的北校,只留下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学校西边的菜园,文革期间,被居民楼所占据,如今,再回母校,我们都努力的回忆,有一点影子,但早已失掉了神韵。近几年,师生几次聚首,回首往事,各个感到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要是母校能保留到今天多好!于是我们就都诅咒文革,写诗作文,感慨系之了!我们评价:人们公社,祸害了农村,文革,祸害了学校以及国民教育。我们渴盼着母校的魂兮归来。残垣我们的期盼不会落空吧!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到:
更多 散文原创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