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26点击:1397

第六讲: 比、兴创作手法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思维特征;艺术夸张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含蓄蕴藉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点。要体现这些特征、特色、特点,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毛主席在"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之后,紧接着就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集中和概括。
    比、兴创作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成《诗经》的《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废兴"的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赞美王德、祭祀用的乐歌。赋、比、兴则是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也就说,"比"、"兴"是古代人民群众用来讽刺和赞美时事的。这种刺美不是直话直说,而是绕着弯儿来,采用委婉类比的方法唱出来的。其后历代对赋、比、兴、又有多种解释。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后对此解释虽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学者、诗人都采朱说。
比,包括比喻和比拟。
    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在红军的眼里,绵延不绝的五岭,就像微波细浪轻轻翻腾,气势雄伟的乌蒙,就像小小泥丸滚动。经这么一比,就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烘托出来了,并表达了作者战略上藐视困难的"若等闲"的气概。
    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例如,上述诗句中的"五岭"、"乌蒙"是本体,"细浪"、"泥丸"是喻体。
    宋人对比喻的分类多达十类,后人一般归并为四类。即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毛泽东诗词中的"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 元旦》)"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 娄山关》)等都属明喻。
    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或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进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得更传神,更生动。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其七)以喻体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汀洋》)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上述毛主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也是暗喻。
    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例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其中的"竹叶"喻酒,"桃花"喻马。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喻善,"恶竹"喻恶,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前面提到的李贺诗中所用的代词--剑叫"玉龙"、酒叫"琥珀"、日叫"苍圆"、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等,亦属借喻。毛主席的《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里的"英雄"、"豪杰"借喻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罴"借喻所谓"帝、修、反"。鲁迅《报载患脑膜炎戏作》"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这里的"横眉"是鲁迅指自己,他的《无题》中不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吗?"蛾眉"则借喻当时忌恨他的帮闲文人,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不是有"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吗?至于"众女",不言自明,是指那些"蛾眉"。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词的前后句的联系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搞得晦涩难解。
    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诗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惊骇冲泻之状生动地描绘出来。诗的后半部,说生命的消逝,意念的转易,世变的反复,更甚于此,以强化作者对人生的慨叹。又如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 冰丝带雨悬宵汉,几千年晒未干。华露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作者以冰丝、华露、白虹、玉龙、晴雪的五种动态形象,比喻瀑布。
    前面举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用了五个比喻描绘山的雄伟形态,亦属于博喻。博喻必须注意喻体新鲜、生动,还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可为比而比、人工堆砌。
    比拟与比喻相似,但也有所不同。作者为了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常将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这就是比拟。例如,王维《书事》:"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其中"欲上"二字,给"苍苔色"以生命,把它当作会飞跃的动物来描写了,突出了地碧苔青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的感受。李白的《送友人》,借用《诗经.车攻》中的"萧萧马鸣",组成"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也。一个"班"字,把两人临别时各奔东西,马儿也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把花与鸟都拟人化了,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可见诗人离伤之情多么深重!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这里的一个"画"字,就把"云"拟人化了,似乎本无山峰,是云即兴画出来的,表达出了诗人惊奇、愉悦之情。
    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现喻体,或者本体与喻体相融合,比拟则不出现本体,而是以喻体的某种形象特征、动作特征来描写本体。有物拟人、静物拟动物、甲物拟乙物等等。从修辞角度看,比拟较比喻对事物描写的深度更进了一层。
    兴和比同属形象思维创作手法,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彼此相似形成比,前后相因形成兴。
    写文章强调"开门见山",作诗则须委婉含蓄,因此往往先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所以又叫"起兴"。例如李白《将进酒》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来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接着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人生之短暂;由此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诗的前四句都是"起兴"句。又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见秋风"三字是思乡的形象说法。前面例举李白《秋下荆门》时曾介绍了这个典故:晋朝的张翰,在洛阳作官,"因见秋风起",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毛主席的《七律.冬云》前四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是"起兴";后四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乃"所咏之词也"。上例都是兼含比喻的兴,即兴中有比。比、兴往往密不可分。
    用某种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古人也称之为兴。
    晚唐诗人秦韬玉,是个既不满当时社会黑暗,又奔走于宦官之门谋求官爵的知识分子,写了首《贫女》,以一个未嫁的贫女的独白,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大意是:穷人家的女儿,从来没有着过华丽丝绸衣裳;准备托媒人说婆家时,自己更加感到悲伤。当今谁人爱我这样风采、格调高雅的女孩儿!都喜欢那些时髦发式的摩登女郎。我敢用十指来夸耀刺绣的灵巧;不愿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跟人家攀比浓抹艳妆。深恨年年辛勤地压金线刺绣,总是为富贵人家女子做出嫁衣裳。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形象生动,在当时和后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宋朝抗金主战派领袖李纲,受投降派的打击、排挤,只当了七十天宰相就被罢了官。他在任湖广宣抚使时写了首《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作者以"病牛"自况,表示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他被罢相之后,屡上疏主战,终不得行,忧郁而死。李纲虽不是北宋的名诗人,但他的这一名篇,却连同其爱国主义精神彪炳千秋。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蒙古贵族瓦剌内侵、虏走皇帝英宗之后,他拥立景帝,率京师军民击退敌人,后来英宗被释复辟,于谦被诬杀。曾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自况,寄托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和洁白情操。这首诗同李纲的《病牛》一样,流传甚广。
清人郑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为题画而作,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喻作者风骨的刚劲。
    这类托物寄意的表现手法,和前面讲形象思维时所说的"移花接木"法,古人常称为"比兴"、"托兴"、"兴谕"、"讽兴"等。
    毛主席在给陈毅的信中说,作诗"比、兴两法不能不用",但也不排斥赋的运用。指出:杜甫的《北征》一诗"可谓'敷陈其词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北征》是杜甫回鄜州探望家小时,给皇帝写的一首五言古体长诗,是以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向皇帝报告沿途所见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描写了自己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的生活,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规劝皇帝不要屈膝借兵回纥,引狼入室。诗人以赋为主、比兴为辅的表现手法,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成功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
    中国古代长篇记叙诗歌,大都采用"赋"的创作用法。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三百多句基本上是直言诗;北魏乐府中的《木兰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比喻外,其上数十句,全是直言叙事。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善于以直书其事的创作手法,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社会生活、民生疾苦,留下许多深刻感人的杰作。杜甫除《北征》之外,还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白居易有组诗《新乐府》、《秦中吟》等。
    上述诗篇都是古体诗,在今体诗即律诗中有没有"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有,并且其中亦不乏传世佳作。例如晚唐诗人李山甫写了首《上元怀古》。现在的南京市,唐代称金陵,又曾改名为上元,是三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李山甫这首诗是总结南朝宋、齐、梁、陈短命的教训的: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不自由。
        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石城秋。
    这首诗基本上采用"赋"的创作手法,其中也有比、兴。李山甫在晚唐并不是很出名的诗人。唐人写金陵怀古的名篇很多,而恰恰这首诗被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文化不高的皇帝看中了,请人写在屏风上,要后代子孙记取教训。
    盛唐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基本上也是首直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以"少小"与"老大"相对比;"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相映衬,又用儿童问话的情趣,抒发这位八十六岁老人,离家五十余载,久客伤老之情。这首源于生活,发自心底的好诗,成为传世名篇。
    五代十国时的后蜀的花蕊夫人徐氏,蜀亡被掳入宋,宋太祖召她陈诗,她作了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直言诗,针对女祸亡国论,作了自我辩解,将男儿骂个痛快淋漓,抒发了她怨愤痛切之情,刻画出一个泼辣而不失委婉、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后世诗评家每每乐道。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的绝笔诗。数百年来,万口传诵,发挥着振奋爱国精神的作用。
    直言诗要写好,并不容易。从上面所例举的几首诗来看,有如下特点:一是抓住了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或生活的重大题材;二是作者炽烈的情感和高洁的心地犹如不须妆扮的美丽处子,和盘托出,更显得自然朴质之美;三是话虽直说,但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可见、可闻、可触的形象,也就是说,赋中有比、兴;四是不平铺直叙,有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反衬,行文起伏跌宕。

责任编辑:秋水

分享到:
更多 格律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