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名 时间:2017-08-26点击:1303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徐渭是明代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样一个天才却极不得志,一生经历充满坎坷、险恶和痛苦,最终穷困潦倒而死。

    徐渭为杭州凤凰山城隍庙写有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此联以数字的排比营造声势,表现出游人极目骋怀、登高远眺的豪迈心情。这副对联,在绍兴龙山越王台黑漆大门上也同样写着,孰先孰后,已无从查考。

    徐渭不仅是一位题写景点楹联的高手,而且也是题写戏台楹联的高手,而且徐渭的楹联古来移借和转抄的现象很多,他的楹联不仅写遍旧绍兴府所属各县,很可能遍及杭、嘉、湖和宁波地区。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渭的戏曲楹联贡献

    今天能够见到的戏曲楹联,明人李开先所作可能是较早的了。徐渭(1521—1593)也写有戏曲楹联。

在张岱《陶庵梦忆》书中所提到的陶堰“严助庙”,庙中曾有徐渭亲笔题写的楹联两副,一副在戏台前柱,14个字的对子仅以“盛”和“行”二字组成:“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这种形式是够别出新裁的。对于一个不熟悉绍兴本土语言中某些读音的人,就不能领会他的精心设计。“盛”和“行”应分别作如下读:盛(shèn)盛(cháng),盛(shèn)盛(cháng),盛(shèn)盛(shèn)-盛(cháng);行(yìn)行(háng),行(yìn)行(háng),行(yìn)行(yìn)-行(háng)。上联是戏场热闹的锣鼓声,下联是戏场观众们的欢声笑语。“盛”也是姓,绍兴人读作“cháng”,这么一来,徐渭仅用两个字就把戏场声乐齐鸣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这副戏联在“上三府”和“下三府”地区都有流传,湖州双林镇土山土地庙在搭筑“龙凤舞台”时,也常用这副对子,且都说是徐文长所写。不过,上面还有一条横批:“田蚕茂盛”,因为湖州是出丝绸的地方。

原嵊县伟镇庙戏台用的也是这副楹联,但上面的横批更“怪”:“乐乐乐”。这三个“乐”字的读法又各有不同。第一个“乐”字应读作“yào”,典出《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种“怪”,怪得很得体。因为这是在戏场上。当戏尚未正式开场时,观众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焦急地等着演员从“九龙口”出来,那时是多无聊!仰头一看,突然看到徐渭所书的三个“乐”字,大家的劲头都上来了。于是大家争着猜,争着互相打赌:该怎么读?怎么念?

徐渭的这副对子确是很“怪”,但这种“怪”,不仅仅反映了他的才气,也反映了他的创作不死守窠臼的脾性。既然是戏场,大家难得乐一乐,干吗又来听枯燥乏味的“高台教化”?徐渭一生没有做过官,长年累月与市井阡陌的小老百姓为伍,他深知观众看戏的内心要求,也熟悉戏场中的形形色色。这种对子虽俗,但俗不伤雅,其“俗”足以解颐。恐怕中过状元的张元忭未必能写出这种形式的戏台楹联,因为张元忭缺少与平民百姓接触的机会和条件,缺少这种感受。

在严助庙的魁星阁,徐渭还为魁星神神座左右写了一副楹联,楹联针对某些见钱眼开、却不会做文章的“读书人”:“提笔脚筋勾,见金乌珠突。”在绍兴西郭门外九岩财神殿,也有一副楹联,传说也是徐渭所书:“只有几文钱,你也要,他也要,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日来求,夜来求,叫我如何?”这种亦庄亦谐的风格,与徐渭的为人和禀性很接近。据陶望龄《徐文长传》称:“渭性通脱,多与群少年昵饮市肆。”徐渭在《自为墓志铭》坦白地说:“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裼似玩……”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故楹联也成了他宣泄胸臆块垒的载体。

徐渭为戏台所作的楹联。也有很雅的,例如他为绍兴大江桥与小江桥之间的张神殿戏台(已于上世纪50年代初拆毁)所写的楹联就简直判若两人:“万壑送泉声,台榭影随江月转;双桥蟠带势,笙歌响答水龙吟。”无论从对仗,还是从文学性、音乐性和选词的色彩上看,都是令人回味的。它把戏台与水、桥、月,穿缀得细针密缝:一座水乡舞台,立在朦胧的月色之中,粼粼波光映衬着空灵的“双桥”,淡月在云中穿行。楹联没有直接写戏,也没有直接写如醉如痴的观众,只写了月色中的一座水乡临街戏台,但已经把水乡舞台的倩影勾勒得出神入化了,使人不由得联想起鲁迅《社戏》中的那座水台。只不过,前者浮现的恍如仙韶阆苑,后者所散发的是薀草的泥土香。

在《徐渭集》中,也收有几副戏台楹联,这应该是他一生中为戏台所作极少的一部分,大都以提示戏台与戏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社会功能为其内容。例如:“四美具,二难并,人政好逢场作戏;千金多,一刻少,天何不转夜为年?”“尘镜脑心,试炼池中之藕;戏场在眼,提醒梦里之人。”

    在《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还载有徐渭所写的其它绍兴戏台楹联:

     随缘说法,自有大地众生。”

    “(上联)假笑啼中真面目,(下联)新歌舞里旧衣冠。”

“(上联)画栋倚春宵,继往开来,瞬息竟成千古事;

雕梁挥彩毫,修文艺武,片时顿觉百般新。”

等对于戏曲的艺术特征以及观众的审美感受都有很好的概括。

    徐渭对对儿趣谈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责任编辑:秋水

分享到:
更多 楹联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