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博林 时间:2017-08-26点击:1427

对非小道  联本大观
 
——楹联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于右任
 
青山城郭红泉磴,黄绢才华绿绮琴。——启功
 
上海,“张园年俗风情展”上,社区居民写春联、剪窗花。 杨奕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品读楹联的文化雅韵】
 
 
 
  鸡年春节前夕,重庆市大渡口区的一位普通居民陈本固因一副春联引起了街坊邻居的关注。这个“80后”老人别出心裁地在自家门外贴上了一副对联,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下联:“立志读尽人间书”,横批:“宏图大展”。附近不少人表示,这是他们今年看过的“最有志向”的春联。
 
  与此同时,北京市丰台区的一位退休干部王建新则亲自手书了一副字迹遒劲的对联:“午马驰骋千里远,酉鸡晨鸣一声还。”“前不久居委会组织了一个退休老年人书法展,我也参加了,正好写了一副对联,就当自娱自乐吧。”王建新说着笑了起来。
 
  像陈本固或王建新这样,在春联内容上花费心思的国人似乎是少数。在当今这个印刷品“一统天下”的时代,大部分城乡居民已经习惯了商店购买、随物附送或免费发放的春联。只是,这些印制工整的春联美则美矣,却往往千篇一律,少了些生气。这不禁让我们反思,逢年过节,怎样才是春联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就需要从楹联文化的历史说开去。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千年楹联的风流史话
 
 
 
  春联只是楹联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结婚时贴的婚联,祝寿时贴的寿联,哀悼死者的挽联。楹联也称楹帖、对子、对联,由上、下联组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或挂或贴在木头上、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字的多少没有定规,对仗工整即可。说起楹联的历史,那可真是一部长达千年的风流史话。
 
  据《山海经》记载,上古的时候,在东海有兄弟俩都是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常守候在万鬼出没的地方,一旦有恶鬼出现,兄弟俩就奋力捉鬼,并用苇索捆绑起来“引虎食之”。后人为了消灾求安,就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每年一换,以此“避邪”。这就是传说中的“桃符”。
 
  据《皇朝岁时杂记》记载:“桃符之制,以桃木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下书春词或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唐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琼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成为楹联起源史上的关键一笔。他命手下一位叫辛寅逊的学士,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变化,骈体联语替代了神仙武将,辟邪消灾更添了祈福发愿。据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在其著作《楹联丛话》中的考证,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相当普遍。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明代初年,“春联”一词开始出现。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城家家户户门框上都要贴上红纸写成的春联,由此还诞生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据说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询问得知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他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此联风趣幽默,流传甚广。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春联也便沿袭成俗,一直流传至今。
 
 
 
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方寸春联的文化基因
 
 
 
  自古以来,春联是楹联最为重要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百节之首”,春节相关的习俗众多,而春联文化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每年临近春节,家家户户便会张贴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喜庆而有韵味。或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如“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等;或与干支纪年文化相关,往往嵌入生肖名,如“金鸡报晓千门晓,阳雀催春四海春”;或反映不同人家的独特品位,如“青山收笔底,绿水涌毫端”等,可谓千变万化,各显神通。
 
  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春联还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则时常变换处所。就连各路神仙也少不了接受春联的祝福:譬如写给“灶王爷”的“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写给“土地爷”的“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写给“天地爷”的“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等等。这其中自然包含着中国人礼敬万物、普天同庆的文化特征。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有清一代,楹联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国学家南怀瑾就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不少清代文学史学者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
 
  由此可见,以春联为主体的楹联,不仅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更将古典的诗意与文学精粹汇集其中。小小一方楹联,深藏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
 
 
 
——古老对联的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楹联也开始以新的面貌蓬勃生长。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成立。1985年,《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创办。1987年,《中国楹联报》创办。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亦如雨后春笋,一时形成了万众作对联、研究对联的新风尚。
 
  进入新世纪以后,楹联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类似的境遇。2006年,楹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直到现在,相关的保护方案仍不成体系,一些古建筑中的楹联失传损毁,年久失修。楹联渐渐地成为“小圈子”文化,新一代青年人对楹联文化缺少了解,更遑论在内容上的创新和对时代主题的表达。
 
  其实,地方上并不缺少弘扬和保护楹联文化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广州市就想出了地铁站贴春联的妙招。有关专家在2000多副投稿作品中遴选出优秀者,张贴在城内的23个地铁站,结合了鸡年、地铁、羊城、新春等元素的春联一直陪伴市民到元宵。郑州市开展了“迎新春核心价值观春联送到家门口”主题活动,将春联送到残疾人、困难户、退休老干部等居民家中。
 
  同时,一些组织者还根据自身需要,结合时代诉求,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廉政春联”“道德春联”等特色春联,引发了强烈反响。“知耻知畏知止,慎言慎独慎行”“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这些融入了时代心声的春联内容,宛如新春里的一股清流,显得格外清雅脱俗。
 
  无论如何,楹联——尤其是春联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不只需要文化部门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推动,更需要来自共同体内部每个人自发地接受和传播。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楹联文化只有迈步走进千家万户,才能保有常青的生命力。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继承楹联中深厚的文化传统,更事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是每个国人的文化职责。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5日 05版)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鲁博林 

责任编辑:秋水

分享到:
更多 楹联研究 >>
返回顶部
大发888 六合彩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博网站 澳门网上赌博 澳门博彩网站 百家乐平注玩法 澳门赌场 时时彩平台 澳门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城 北京赛车pk10开奖直播 e世博网站 北京赛车pk10 澳门赌场 博狗 澳门赌博网站 大发888 北京赛车pk10 足球比分直播 即时比分直播 全讯网 真人百家乐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足球即时比分 全讯网新2 足球即时比分直播 赛车pk10开奖 北京塞车pk10直播 足球比分 六合彩开奖结果 博狗娱乐城 澳门赌博网址 澳门赌场 澳门赌场 e世博网站 体博球讯 博彩网站 足球比分直播 百家乐平注常赢玩法 重庆时时彩 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澳门博彩网站 博体快讯 真人百家乐 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 双色球预测 六合彩图库 足球比分 大发888 六合彩网站 体博快讯 任我发心水论坛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百家乐 心水论坛 六合彩网址 历史开奖记录 真人百家乐 澳门赌场网址 六合彩开奖结果 澳门赌场玩法 香港六合彩开奖结果 五湖四海全讯网 六合彩开奖记录 足球即时比分 澳门赌场网站 澳门娱乐城 澳门赌场 大发888 澳门百家乐